客家雅联与俗对
名人雅对客家多居山区,地瘠民贫,人们多以读书求仕或抗争进取而求出路,于是,历史以来涌现了许多知名的政治人物和文人学士。这些名人名家多擅长创作楹联,如洪秀全、石达开、丁日昌、宋湘、黄遵宪、叶碧华、孙中山、朱德、叶挺、郭沫若、胡耀邦等,都是创作对联的行家里手,而且还留下许多传世之作,甚至在这方面有不少动人的故事和传奇。
政治人物的楹联,往往以政治思想和社会影响见长。这方面,客家许多政治人物都有突出的表现。如“民国之父”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长期以来成为不少人的警言或座右铭;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写下的绝笔:“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山河”所表达的与清王朝血战到底的磅礴气概,据说连他的老对手曾国藩见了也自惭形秽;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视察河南南阳时,将当地武侯祠的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改为“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则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政治生命力……
与政治人物楹联侧重于思想性和严肃性相对应,文人学士的楹联无疑更讲究艺术性和情景性。这方面,客家文人有不少惊世之作。
据说大文豪郭沫若年少念私塾时,曾与几个同伴溜进寺庙偷吃桃子。次日和尚前来告状。先生十分生气,再三追问却无人承认,一怒之下拿起戒尺,随口吟出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沫若略加思索,站起答对: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这一应对,不仅不打自招,还对仗工整,体现了对答者少有大志。难怪先生听了转怒为喜,免了对他及其同伴的体罚。
清末梅县有位才华出众的女诗人叫叶璧华。她与同县秀才李蓉舫成婚之夜,众多秀才举子来闹洞房,直至深夜未去,弄得新郎很是难堪。叶氏见状,对众人说:“承蒙诸位今晚赏光,不胜感激!现有个联对,我出上联,请大家对出下联。”说罢,看了看窗外明月,念道: 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众人听了,一时答不上来,只好各自回家。第二天,叶氏自己说出下联: 曲尺量直木,又纵又横。
原来此联之妙,在于上联的“规矩”明指圆月、方窗之形,而实寓闹洞房者不要太过分了,既给众人留了面子,又解了新婚夫妇难堪之围。
百姓俗对
与名人学士擅对一样,客家普通百姓甚至作田农夫也对楹联十分喜爱和重视。他们不仅过年喜庆、嫁娶寿诞、筑屋乔迁要作楹联,而且从祖屋祠堂、民居住宅到店面粮仓、厕所畜舍都要贴挂对子。当然,因受教育程度不高和世俗心理的影响,所作对联不如文人名士来得高雅或有创意,但是,也有不少清新自然和新颖别致之作,如,民国时期,闽西下洋通往粤东的路边,有间小卖铺,它的对联是这样的:
大路通南北
小店卖东西
这副对联除了很通俗上口外,还很具情景性,而且对仗工整、贴切;尤其“卖东西”不仅对仗“通南北”,还点明了“小店”的特别用途。
除了语言清新、自然和具乡土味外,客家百姓俗联有不少还富于妙趣、幽默和机智。
当然,最能体现客家百姓俗对之妙趣的是春联,因为客家人对楹联的重视莫过于过年贴对联,因而过年时五花八门内容的春联都会出现。据说旧时闽西永定有位穷汉,识不了几个字,过年时又没钱,连对联都买不起,只好自己写了副对联贴于家门:
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
此联简单得只有八个数字,但内容却非常苦涩和辛酸—— 没有九(酒)和 十(食)啊!而改革开放之初,粤东梅县有家农户,过年时则贴了副这样的对联:
粮食家家有;
番薯大大条。
此联虽然不合对仗,但内容非常朴实,把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喜悦都通俗而真实地表现了出来。
http://uechun.lyt8.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4
[ 本帖最后由 ysynhqc 于 2006-11-21 18:14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