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涛 发表于 2003-8-10 22:50:29

推荐一封客家人入川后广东老家寄来的一封字禀。

               字禀
大嫂张老大人尊前:
嫂自辛酉年母子四人在家起身往川,倏忽壹拾伍载矣。嫂居西蜀,弟在梓里,暌违两地,天各一方。奈云山漂渺,关山难越,音问难通。又不得同堂面晤,无时不致念也。自初年间,幸接音信壹纸,始知所寓有方,虽未获亲临致询,殊可以稍慰也。
再侄成长,自甲子年起身进川,至今壹拾余载矣,迨后未有音信。虽未知嫂合家老幼,指日增荣。谅在川中,福祉亨嘉,不卜可知。叔侄朝夕眷念,无日不挂彩于怀也。
再者侄今在川,若果是仁里之邦,俗厚风淳;肥饶之地,衣食丰足。千祈侄修音回来,待叔侄兄弟商议裁叠,一同搬家进川,得以聚首同堂,笑言相接,克成乐事也。如川中不过暂时安身,非久计之所,亦望侄顺寄一音回来,庶免在原乡者,思川之念也。
若问叔在家中之事,人口托天,眷顾均叨,安宁之庆,家业如常,无烦侄远虑也。再者家乡连年饥馑,谷价腾高,人人困苦,度活难周。老者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不胜数矣。现今日下谷价每石价钱捌佰余。
今因标奇邹舅爷进川,特修一音顺寄,见字如面晤也。笔不尽宣。再长兄并嫂坟墓历年祭祀,无烦挂虑。
肃此

大嫂张老大人尊前暨列侄等均览
               夫弟 温紫彩 字
               侄   温初顺
                      温初升 同禀

注:这是广东长乐县玉磨里温姓16世张妣随同三子于乾隆辛酉年(乾隆六年,1741年)入川十五年后,在老家的温紫彩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托邹标奇(温姓的表亲)带入川的一封信,信中叙述了广东客家人川的前后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张妣上川后,当时还居住在江津等地。清乾隆末年,已迁犍为县紫云乡龙君坝七大房分家重新抄谱时,将此书信收入家谱,现随谱珍藏于益善公大房家中。此《字禀》已保存在四川省客家人研究中心资料库内。辛酉年即乾隆六年(1741),甲子年为辛酉后三年(1744)。

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08-9-13 01:06:38

好东西啊,阅此文,如见当日客家人入川景象

KOODMI 发表于 2008-9-13 01:21:41

感慨呀!那时(古时)人们离家赴他省,亲人一别,基本上就彼此天涯了!:'(

JGSR 发表于 2008-9-13 02:30:36

唏嘘!客家迁徙史,多少骨肉分离,亲情各天涯,所以“天下客家是一家”,无错。

linqifeng 发表于 2008-9-13 13:02:28

建议列入<客家乡土教材>!

哪个兄弟将他翻译一下! 谢谢!

深水鱼 发表于 2008-9-13 13:39:03

把原件保护好

嘉应客 发表于 2008-10-15 00:08:28

好帖:victory:

Isy 发表于 2008-10-15 12:58:15

我有整本的书信范例手抄本《尺牍》,全是类似的语句。

namlow 发表于 2008-10-15 13:14:45

回复 8# Isy 的帖子

如果你能删除家庭中的细节,但列出他们作短暂停留路线和地点,这将有利纪录片的制作.

REF:
[讨论] 重走入川迁徙路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redirect&tid=63208&goto=lastpost#lastpost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10-15 13:17 编辑 ]

温涛 发表于 2012-5-25 01:47:30

这是我家谱里的东西,楼上如感兴趣,我们可联系一下。13980394685

hd136302 发表于 2012-5-25 08:02:29

同类型的帖子:
【书摘】广西黄姓客家族谱记录的土客械斗及由粤入桂始末
发表于 2008-10-15 17:52:34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3399&highlight=%CA%BC%C4%A9

linqifeng 发表于 2012-5-25 09:23:41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12-5-25 22:13 编辑

长乐玉磨里: 现在五华县还是紫金县? 认识几个从五华到四川之后人.

郭榮罡 发表于 2012-6-2 17:51:15

此封家書証明了中國文字是統一的,但是各地有各地的方言.

亦猪亦狗 发表于 2012-6-10 23:15:37

梓里好像在三河那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一封客家人入川后广东老家寄来的一封字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