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6-10-30 00:15:09

苗栗-桃園县政治選票分析

苗栗县- -
                                       
http://zygrass.bokee.com/1217446.html

   苗栗县位于台湾岛北部偏南沿海地区,面积1820平方公里,人口56.1万人(2001年底)。1889年,苗栗正式设县,后改属新竹县,1950年重新设县。下辖1市(苗栗市)6镇(苑里镇、通霄镇、后龙镇、竹南镇、头份镇与卓兰镇)和11个乡(大湖乡、公馆乡、铜锣乡、南庄乡、头屋乡、三义乡、西湖乡、造桥乡、三湾乡、狮潭乡与泰安乡)。县治设在苗栗市。

    苗栗县山多田少,苗栗市更有"山城"之称。盛产茶叶、甘蔗、黄麻、青果等,也是台湾石油、天燃气的最大产地。头份镇的石化工业区原是北部石化工业中心。其他产业包括肉类、食品加工、汽车、橡胶等。

    苗栗县是典型的客家县,客家人占总人口的七成左右,约是闽南人的两倍。苗栗县在地理上分为海线、山线与中港溪三个地区。海线四乡镇闽南人居多,为党外及民进党在苗栗县的根据地;山线与中港溪以客家人为主,是地方派系刘派与黄派的天下。如今政党政治已成为地方政治生态的主导力量。苗栗县总体呈现"地方派系,地域观念,宗亲力量,闽客情结,政党运作"相互交织的社会政治格局,政治势力错纵复杂,选举竞争激烈。

一、地方派系概况

    苗栗县的地方自治史,就是一部以地方派系主导地方政坛的发展史,地方派系对苗栗县政坛的影响相当大,长期主导苗栗政坛。

    1947年,国民党当局在大陆举行第一届"国大代表"选举时,黄运金、林为恭、付添荣等人支持桃园籍的吴鸿森;刘阔才与黄文发等人则支持头份镇的张子斌,双方竞争激烈,并形成分别以黄运金与刘阔才为核心的黄、刘两大势力。在1950年重新划分县政时,黄金运与刘阔才发生严重分歧。黄、刘两人同为苗栗县公馆乡客家人,皆留学日本,也均取得日本文官与律师资格,两人也曾拒绝在日本政府做官而颇具民族气节,而且黄运金还是刘阔才的姐夫,但利益上的矛盾与权力之争还是造成双方的最终分裂,形成不同的政治势力。黄运金的势力遍及桃园、新竹、苗栗等地区,主张分新竹、桃园两县;刘阔才的势力主要集中在苗栗县而主张设桃园、新竹与苗栗三县,即苗栗单独设县,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最后台当局采纳刘派的意见,决定分设新竹、桃园与苗栗三县。黄、刘进而支持不同的选举对象而形成两大派系势力,即黄派与刘派,并长期控制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后的苗栗县政坛。

    刘派-大刘派-小刘派。刘派创始人为刘阔才。在1950年县长选举中,刘阔才支持曾任新竹"防卫司令"的公馆同乡刘定国与另一实力派人物黄运金竞争,但两人均未能如愿当选,最后由国民党重新提名的赖顺生当选,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同年底,刘阔才与黄运金均当选省临时议会议员后,逐渐在县内各自形成一股势力。刘定国当选第二届县长后,也形成一股政治势力,且因不满刘阔才对他的人事安排而发生矛盾,刘派内部出现大刘派与小刘派之分。

    大刘派是刘阔才一系,主要代表人物有刘阔才的儿子前"立法委员"刘国昭、前省政府委员谢金汀、前"行政院"顾问刘碧良与前"国大代表"谢淼才等人。刘阔才曾是台湾政坛颇具影响的人物,在任多年省议员后,于1969年补选为"立法委员",后任第一位台籍"立法院院长",1993年去世。儿子刘国昭也在政商界有相当实力,曾任第三届"立法委员",同时任电机器材公会理事长等职。刘碧良曾是黄派人物,后投奔刘派,曾任第九届县议会副议长。大刘派势力主要集中在苗栗县农会、竹南信用合作社、苗栗县信用合作社、台湾省合作社联合社、省农田水利会、新竹汽车客运公司、台湾银行等,参与投资经营的企业主要是吉悌电信、远东电器、惠东电子、欣次芳企业与房地产事业。


  小刘派先驱是刘定国,目前负责人为刘政鸿。其他主要领导人物包括前"行政院"秘书邱庆彰、前省议员林火顺、第四届"立法委员"陈超明、农会总干事巫永青、连任五届"立法委员"刘政鸿等。刘定国在县长卸任后,曾出任省政府委员与"国大代表"等职。小刘派两位重要人物前省议员林火顺与陈超明在1996年台湾当局进行的"治平专案"扫黑行动中一度被羁押,但两人在苗栗县地方选举中仍发挥重要影响力。陈超明的故乡为竹南镇,是苗栗县第三大票源地。其势力范围与大刘派有重合,主要为苗栗县竹南镇农会、竹南信用合作社、苗栗市信用合作社与新竹汽车客运公司,参与投资经营的企业有兴利纸厂、冠军磁砖、东协化工、大颖企业、裕诠实业、冠东食品与建筑事业等。

    黄派-老黄派-新黄派。黄派创始者为黄运金,曾连任十多年省议员。在1968年省议员选举中,黄手下无党派大将汤庆松(曾任县议会副议长)反对黄运金再次参选,且自行参选,黄派分裂,并逐渐分化为老黄派与新黄派。

    老黄派也即黄运金一系,主要头面人物包括前县长邱文光、前省议员付文政、前"国大代表"吴明波与第四、五届"立法委员"何智辉等。主要势力集中在苗栗县后龙镇农会、苗栗市农会、苗栗县农会、苗栗区农田水利会、新竹区中小企业银行等。参与投资经营的企业主要有嘉畜公司、励志学习班与房地产等,同时与华隆集团关系密切。

    老黄派-何系。原为老黄派的何智辉逐渐发展出一支政治势力,称为何系。何智辉是苗栗客家人,于1986年当选县议会副议长,后于1992年当选第二届"立法委员",在全县各乡镇建立了广泛的政商关系。特别是何智辉与财力雄厚的华隆集团关系密切,在多次选举中获得其支持。何智辉在1993年"违记"(未获国民党提名)而自行参选县长,并当选,打破了苗栗县政坛的派系权力分配传统。他的妻子王素筠有军方背景,曾为军方系统的"立法委员",1995年当选第三届"立法委员",何系实力大增。在1997年县长选举中,何智辉获国民党提名参选,引起其他地方派系反弹。虽然县议员汤奇岳、何文松、胡忠勇等极力支持何智辉,并批评前两任县长邱文光与张秋华对地方建设无建树,但遭到付学鹏系及省议员陈火顺等地方政坛人士的强烈反对,导致何智辉竞选连任失败。但何系在地方仍具相当实力,何智辉在1998年与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中两度当选。

    新黄派主要代表有林为恭、林佾廷与林久翔祖孙三代及张秋华、付学鹏与徐成焜等。林为恭先后担任两届县长,张秋华也担任一届县长,付学鹏曾任第十二届县议会副议长,徐成焜则连任三届"立法委员"。其中,林氏家族势力庞大,并以中港溪一带为其据点,是新黄派的核心。林为恭之弟林为宽曾为省议员;儿子林佾廷在连任五届省议员后转任省政府委员;林佾廷的儿子林久翔也当选为第十届省议员,林氏家族显然是一个地方政治大家族。新黄派势力主要集中在苗栗县南庄乡农会与头份镇农会、竹南信用合作社、台湾省合作社联合社、土地银行与新竹区合会等,参与投资经营事业广泛,包括多家矿业公司、国际石棉、南荣企业、巨人企业、为邦租赁、南斗化工、永光公司、大华化工、台湾工矿等

    新黄派-付系。付学鹏是新黄派的成员,但也逐渐形成以他为代表的一股政治势力,而被称为付系。付学鹏在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获得县议员邱炳坤、前"立法委员"徐成焜、前"国大代表"陈进栋及前苗栗县长张秋华等人支持,并当选。2001年,付学鹏再次当选第十四届县长,巩固了付系在宜兰县的地方势力。

    纵观苗栗县地方派系的变迁,一直存在着刘、黄两大地方派系,刘派又分裂出大刘派与小刘派,黄派则分裂成老黄派与新黄派。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老黄派内又分裂出何系,新黄派分裂出付系。每个地方派系并非铁板一块,由于利益与权力之争,不断分分合合,派系人物不断出走与回归,如张秋华曾是刘派大将,后投奔黄派,成为黄派核心人物。徐成焜曾是刘派,后到黄派。尽管如此,刘、黄两大派系一直存在。地方派系在重要地方选举中,势力依然强大。据研究,1972年到1992年历界"立法委员"选举中,苗栗县地方派系的得票率达75%;2001年选举仍达74.8%,是地方派系得票率最高的县市。

二、地方政治权力之争

    地方派系与主要政党为争取更多的政治、社会与经济资源,均积极介入地方选举,以厚植自己的实力。其中,地方行政最高权力县长一职则是权力争夺的中心。

    苗栗县长期以来一直是国民党的统治天下,没有党外人士或其他政党能够问鼎县长宝座,直到90年代末,才由退出国民党的无党籍人士执政。县长权力之争主要是国民党内不同地方派系与政治势力之间的权力分配。数十年来基本上是刘派与黄派分庭抗礼。按不成文的政治惯例,黄、刘两派轮流执政,每次可连任一次,即连任两届。但在1993年县长选举时,何智辉违记参选,与同为黄派的现任县长张秋华竞争,打破了这一惯例,苗栗县地方政治生态发生新的变化。

    在第一届县长选举中,黄刘两派竞争激烈。在第一轮投票中,黄运金得票最多,但未过半数,乃进行第二次投票,结果刘阔才支持的刘定国当选。黄运金立即向法院控告刘定国仍具军人身份,而被判定当选无效。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第三次投票选举,黄运金与刘定国均未出面竞选,而有赖顺生、李白滨、黄焜发、黄发盛、张子斌、杨日恩与邱克修等登记七人参选,而主要是国民党提名的头份镇大成中学校长赖顺生与青年党提名的铜锣乡文林中学校长李白滨之间的竞争,投票结果,无人过半数,再由得票最多的赖顺生与李白滨进行第四次投票,由于李白滨受国民党的压力,赖顺生得以当选。

   在第二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刘派支持的刘定国参选,并击败黄派支持的罗春生。到第三届县长选举,刘定国再次战胜黄派推出的县农会总干事何允文(现任县长何智辉的同宗叔公,曾任第一届县议会副议长与第五届议长)而连任。第四、五届县长则是黄派支持的林为恭;第六届县长由刘派的黄文发出任;第七、八届县长为黄派的邱文光;第九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刘派的谢金汀,但黄派推出台湾大学政治系的江聪仁违记竞选,谢以1万多张选票险胜。在第十届县长选举中,刘派支持的谢金汀当选连任;第十一届县长选举中,黄派支持的张秋华当选。

    在1993年第十二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现任县长张秋华,民进党提名付文政,而国民党籍的何智辉违纪被开除党籍参选。在选举时,小刘派林火顺投靠黄派,支持何智辉,形成"刘黄联盟",击败国民党提名的候选人张秋华而当选县长,打破了地方政治生态平衡。

    在1997年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竞争更为激烈。三大政党均推出人选角逐。民进党候选人为徐进荣,新党候选人为黄达业;国民党内部矛盾复杂,提名现任县长何智辉连任,而付学鹏退党参选。其中,主要是何智辉与付学鹏之争,也是地方政坛"拥何派"与"反何派"之争。何的优势在行政、教育、农会系统,但"将多兵少";付学鹏优势主要在基层群众,是"将少兵多"。尽管李登辉全力支持何智辉,但由于不少地方政坛人士不满何智辉破坏了地方政治规则,支持付学鹏,特别是刘派陈超明的支持影响最大,使得付学鹏得以当选。其中何智辉在后龙镇与竹南镇输得最惨。竹南镇的刘派省议员陈超明反对国民党提名何智辉而退出国民党,并指控何智辉妻子王素筠涉嫌一起弊案攻击何智辉;在后龙镇,镇长、前"立法委员"及刘派大将刘政鸿联合批评何智辉阻挠后龙科学园区的设立,使何在后龙镇输掉1万多张选票。新党与民进党也对何智辉的政见进行批评,使何得不到民众的普遍支持。在这次选举中,充分显示了地方派系仍具杀伤力,国民党也失去了执政权。在2001年第十四届县长选举中,有4人参选,分别为国民党籍的徐享昆、民进党籍的魏早炳、无党籍的付学鹏与李佳穆,其中付学鹏实力最强,历任县议员、省议员及为现任县长,长期在地方经营,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草根性强,颇获重人性与地域观念的苗栗人认同,同时获得亲民党宋楚瑜等人的支持,结果以13.6万票获胜,且超过国民党与民进党票数之和,充分显示了付系在苗栗县的实力。

三、地方政治生态的变化

    苗栗县地方派系力量较强,长期左右地方选举与权力的分配,也维持了国民党在苗栗县的执政地位。

    在过去县议会选举中,主要为国民党内的地方派系掌控,无党籍力量很小。其中刘派与黄派势力相当,不分上下,但在不同时期情况略有不同。90年代以后县议会选举中,国民党席位仍占绝对多数,但席次在明显下降,民进党席次则不断上升。在1990年县议会选举中,新黄派付系有21位,新黄派何系有14位,民进党有2位。1998年县议员选举与1994年相比,国民党当选席次从30席降为25席,民进党从1席增加为2席;新党也首次取得1席,而无党籍从7席增加为10席。其中在38名县议员中,付系人马有14名,刘派6名。付系推举刘派的陈添松与叶进南联合竞选正、副议长;何系的前任议长胡振春争取连任。结果,刘派的陈添松与叶进南当选,进一步巩固刘派的势力。在2002年县议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11席,其余除亲民党1席外,全为无党籍,其中许多是地方派系人士。

    在基层行政权力结构中,几乎是国民党的天下,主要为刘派与黄派分掌,其他党派几乎没有发展空间。在1990年第十二届乡镇市长选举中,刘派占了18席中的10席,黄派占了8席。1994年第十三届与1998年第十四届两届乡镇市选举,国民党均为14席,无党籍也均获4席,而民进党与新党不但没有席次,甚至也没有派人参选,再度显示国民党及地方派系在苗栗县的基层实力强大。在2002年第十五届乡镇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取得9席,其余全为无党籍,其中不少是地方派系人士。

    同属泛蓝的亲民党在苗栗县也有发展。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再度分裂,宋楚瑜独立参选,"立法委员"徐成焜也加入宋的阵营,形成一股势力,宋最后获得16万张选票。以宋楚瑜为核心的亲民党成立后,成为苗栗县政坛一股重要政治力量,目前拥有1席"立法委员"与1席县议员。

    党外及后来的民进党在宜兰县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这一情况才发生重要变化。较早进入苗栗县政坛的无党籍人士汤庆松,曾任县议会副议长,后当选省议员,但主要依附在黄派系统内。早期无党派的付添荣与付文政父子也与黄派关系密切。付添荣曾四次参选省议员均告失败,付文政也是参选多次失败。1977年省议员选举成为一个重要转折点,因国民党提名策略不当,在票源最广的南部山线未提名人选,造成山线地区民众的反弹,于是付文政利用此机会,以党外名义提出"南方团结"的口号,赢得民心,以最高票当选省议员,开创党外势力在苗栗县政坛的先河。在1981年的省议员选举中,国民党大刘派的刘国昭、小刘派的林火顺与党外付文政三人竞争,结果付文政与林火顺均告当选,党外已连续两届与国民党平分秋色。在接着后两届省议员选举中,付文政均告当选。在1994年底第十届省议员选举中,竞争激烈,刘派推出陈超明,新黄派林佾廷推出儿子林久翔并获老黄派-付系何智辉支持,新黄派张秋华与徐成焜支持新黄派-付系的付学鹏,民进党的付文政与杜文卿同台参选.结果陈超明、付学鹏与林久翔三人当选,民进党全部败北。

    在1995年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籍的何智辉推出他的太太王素筠、新黄派推出徐成焜,小刘派派出刘政鸿,民进党提名陈文辉,新党派出年轻女作家朱天衣角逐,结果,刘派的刘政鸿落选,民进党的陈文辉及国民党的徐成焜与王素筠当选。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分裂,陈超明退党,徐成焜加入"民主联盟",国民党则派出各重要派系代表林久翔、刘政鸿、何智辉参选;民进党推出杜文卿与加入建国党的陈文辉也展开竞争;加上新党的的王培珠与无党籍的吴锦源,竞争十分激烈,但民进党未有人当选。在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才提名杜文卿1人参选,并当选,得票3.5万张,得票率为13.6%。

    在县议会与基层权力结构中,民进党进展也不大。在1990年县议员选举中,民进党得到2席,分别是徐木盛与陈文发;1994年第十三届与1998年第十四届也分别只有1席与2席,2001年第十五届更无人当选。在90年代以后的乡镇市长选举中,民进党还不曾有一人当选,显示其在苗栗基层发展有限。

    就整个泛蓝与泛绿力量对比而言,在以客家人较多的苗栗县,泛蓝占有较大势力,泛绿力量最弱。泛蓝阵营目前占有最新一届4席"立法委员"中的3席,得票数与得票率分别为15.3万与59.1%;在最新一届县议员与乡镇市长选举中,拥有12席县议员与当选9个乡镇市长;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泛蓝得票数与得票率分别为23.2万与72%。泛绿阵营只有1席"立法委员",整体得票数为5.3万,得票率为20.5%;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得票数与得票率分别为8.8万与26.8%;在基层势力更弱,目前尚无1位县议员与乡镇市长。
http://zygrass.bokee.com/1217446.html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6-10-30 00:18:10

桃园县- -
                                       


桃园县位于台湾岛西北部,面积1221平方公里,是台湾全省面积最小的一个县;人口176.3万人(2001年底),则是台湾省第二人口大县。下辖4市(中坜市、桃园市、八德市与平镇市)2镇(大溪镇与杨梅镇)7乡(观音乡、新屋乡、复兴乡、龟山乡、芦竹乡、大园乡、龙潭乡),共计13乡镇市。其中,复兴乡是唯一的山地乡。县治设于桃园市。

    桃园县曾是台湾农业大县,现在则是工业大县,有工厂企业4600多家,以石油冶炼、化学、制药、橡胶制品等为主,工厂主要分布在桃园市、中坜市与杨梅镇。台湾最大的国际机场即为该县的桃园中正机场,对外交通便利。

    桃园县客家人较多,社会结构特殊,对本县政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

一、地方社会结构

    桃园县是福建、广东移民开垦之地,也是客家人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从而影响着桃园县社会结构与政治生态。在当今桃园县的重要选举中,除一对一的重要单一选举取决于政党因素外,其余多名额民意代表选举,则主要取决于宗亲、族群与派系力量,受政党因素影响力相对较小。

    桃园县人口结构在地域分布上比较特殊,形成独特的地域政治文化,即“北闽南客”的社会结构。除复兴乡为山地乡外,其余12个乡镇市,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以桃园市为中心,包括桃园市、八德市、龟山乡、大溪镇、芦竹乡及大园乡6个乡镇市,居民多为闽南人。北区外来人口多,选民游离性大,据报道桃园市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具地域观念。南区以中坜市为中心,包括中坜市、平镇市、杨梅镇、龙潭乡、新屋乡与观音乡等6个乡镇市,居民多为客家人,基本呈现“部落型政治生态”,同宗、同乡观念强烈。

    此外,40年代末起,随国民党来台的外省人显著增加,成为桃园县另一重要群体。因此,桃园县的人口结构主要区分为闽籍、客籍与外省人三部分,分别约占总人口的38%、35%与26%,原住民约占1%(也有报道认为桃园县三大族群人口比例约为4:4:2)。其中,闽、客是两大基本族群,占居地方主要经济与政治资源,外省人力量相对较小。

    这种“两大一小”的社会结构影响着台湾的地方政治选举与权力分配。闽客两大群体长期掌控了桃园县的政治权力。在第一、二届县长选举中,日益激化的南北闽客矛盾十分突出,引起地方政坛人士的忧虑。于是在1954年第二届县长选举结束后,在现任县长徐崇德的努力下,北区与南区派系头面人物经协商达成一条不成文的“君子协定”:在北区人士担任两届县长后,轮流给南区人士当选两届,如此循环;在北区闽南人担任县长期间,议长则由南区客家人担任,副议长则为闽南人,反之也然。因此在桃园县政治资源的分配上,自第三届县长选举开始,长期形成县长、议长“南客北闽轮流当政”的不成文规定与传统,因此在前12届县长选举结果中,县长一职,北区与南区各占六届,且每区连任两届。在历届省级以上民意代表选举中,国民党提名席次也以“南北平衡”为基础。

    三个主要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支持对象。一般来说,早期三个群体均是国民党的支持群众,权力之争在国民党内部分配。民进党成立后,有相当部分闽籍及客籍群众转向支持民进党,国民党群众力量在剥弱。新党成立后,因其被定位为代表外省人利益的政党,从而获得外省人群的支持,原国民党的所谓“铁票部队”的军眷村票源大多流向新党,使新党在桃园县发展较快。亲民党成立后,又取代新党在桃园县的基本支持群众。

    闽客族群在各项民意代表选举中,闽客基本上平分秋色。在客家人居住较多的桃园县,宗亲力量比较强大。客家人的发展史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宗族观念深厚,重视团结,凝聚力强,从而在桃园县形成较强的宗亲势力,其宗亲认同超越党派认同。主要宗亲力量包括刘姓、黄姓、吴姓、邱姓、吕姓、张廖简三姓、彭姓、陈姓与林姓等。





  黄姓的大家长原是黄崇鹏。黄崇鹏过世后,由前“立法委员”黄主文、前省议员黄木添为首。黄姓宗亲人多势众,曾在县议会有较大势力,先后有三位黄姓人士任县议会议长或副议长。黄主文更是曾连续六次当选“立法委员”,后任“内政部长”等,成为李登辉执政后期的亲信。国民党失去政权后,黄主文退出国民党,主导成立台联党,并为首任党主席。前省议员黄木添曾代理黄氏宗亲会理事长,1993年自行参选县长而被国民党开除党籍,成为反对党势力,并于1994年当选省议员。前省议员黄玉娇也是桃园县长期有影响的在野人物,曾因自行参选县长而被国民党开除,变为反对势力,后成为民进党的重要力量。另一重要人物为黄金德,后加入台联党,参加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失败。黄姓宗亲也有3万多票的实力。

    吕氏宗亲势力有4万多票的实力,重要成员包括前“国大代表”吕河清、第二、三、四、五届“立法委员”吕新民、前省议员吕进芳与吕吉助等。吕氏宗亲在选举投票认宗亲而不完全认同政党。在第十二届补选及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吕姓宗亲均支持民进党籍的吕秀莲当选,同时在“立法委员”选举中支持国民党的吕新民当选。另外,吕姓宗亲的吕河清曾是中坜市政坛两大派系之一。

    张廖简宗亲会是一个多姓组合的宗亲会,其成员有8万多人,主要代表人物有张贵木等。与彭姓宗亲会关系密切,均具有浓厚的民进党色彩,对国民党认同度不高。彭姓宗亲以彭添富为代表,连任数届“立法委员”。另有民进党籍前的“立法委员”彭绍瑾、前“国大代表”彭有枝等人。彭姓宗亲人数虽不多,但凝聚加强。在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彭绍瑾得到6万多票而当选,而张廖简宗亲会支持的国民党候选人张昌财只得3.6万多票。不过,简姓宗亲已分离,成立了简姓宗亲会。

    邱姓宗亲以邱垂贞与邱创良为代表。两人虽属不同政党,却经常相互支持。邱垂贞是民进党要员,已连任第二、三、四、五届“立法委员”。邱创良曾是国民党地方势力代表,先后任县议会副议长与省议员,1998年当选第四届“立法委员”,后来加入亲民党,当选第五届“立法委员”,在地方颇具影响力。邱姓宗亲也有近5万票的支持群众。

    林姓宗亲约有6万多人,前“国大代表”林木连曾是地方有影响的人物,特别是在70至80年代掌控中坜市政坛的领袖人物之一。目前林姓宗亲代表人物是林传国,曾任县议会副议长,1998年当选县议会议长。

    刘氏宗亲势力主要在桃园南区,组织庞大,能征善战,在政坛影响较大。其中以前县长刘邦友家族颇具影响力。李氏宗亲会在地方也有较大势力,著名人物有台湾农田水利会会长李总集、前“监察委员”李诗益等。李诗益与李登辉是大溪鸿喜山庄的邻居,关系良好;其兄长李诗旺是台湾的砂石大王,财力雄厚。台面人物还有前“立法委员”刘兴善。2001年,刘氏宗亲的刘东隆参选“立法委员”,虽然落选,但仍取得2万多票。

    吴姓宗亲也是桃园县一大宗亲势力,以吴伯雄家族最为有名代表。另外政坛代表还有连任第三、四届“立法委员”吴克清。吴姓宗亲约有3万票的实力。

    许姓宗亲以民进党的许信良与许国泰家族影响最大。许信良曾任民进党主席,后因不满民进党“总统”选举提名而退出民进党,成为民间政治团体“山盟”的负责人。其妻钟碧霞当选第四届“立法委员”。许信良之弟许国泰曾在政届多年。

    陈氏宗亲是桃园县第一大姓,也是最大的宗亲势力,早期由桃园县省议员陈进祥为代表。1998年,国民党的陈根德参选第四届“立法委员”,一举拿下6万多票当选。在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中,国陈根德又以4万多票当选,民进党籍的陈宗义以4.9万多票当选,显示陈氏宗亲势力庞大。

    由上述观察,闽客族群、地域观念、宗亲传统与基层权力共同构成桃园县独特的社会结构特征。

二、地方派系概况

    桃园县的地方派系主要是由台面上的公职人员挂帅,再结合宗亲势力而成。按台湾学者陈明通的划分,桃园县派系包括北区老派、北区中立派、北区亲客家派、北区新派、南区中坜吴派、南区张芳燮派、南区叶寒青派、南区中坜刘派等8个派系,南北各半。目前,北区实力派为早期徐崇德领导的老派、后来陈长寿领导的中立派与许新枝为代表的北区新派。南区的实力派系主要为吴伯雄家族为代表的吴派与前县长刘邦友为代表的刘派。

    桃园县也没有跨全县的大派系力量存在,主要是以地域与宗亲势力为代表的小型派系,其力量大多分散在各乡镇市农会、水利会及县议会与县政府机构等组织,因此地方派系发展具有兴衰无常的特性。

(一)北区地方派系

    在北区,有的学者分为老派、中立派、亲客家派与新派等四派,有的学者则划分为老派与新派两派。

    老派。主要是指70年代以前桃园县北区的地方政坛领袖人物(包括徐崇德、简欣哲、张富、陈长寿、李发与李天仁父子等人)所领导的一支地方势力。张富曾任第一、二届县议会议长,徐崇德曾任第一、二届县长,是早期最有实力的派系人物;陈长寿曾任第五届县长(有学者将其归为北区中立派)。老派区域性联合或独占经济集中在台湾省樟脑运销合作社、桃园市信用合作社,同时参与投资经营部分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的重新分配,现在北区老派势力已大大衰落。

    新派。早期重要人物包括了许新枝、吕学仪、李诗益、徐鸿志、李总集、吕吉助、吕进芳、何宝珍等人。新派最初领导人许新枝先后担任过桃园县议员、桃园镇长、省议员、第六届桃园县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内政部”政务次长等职,影响力甚大。目前,李诗益、李总集与吕吉助等仍具影响力。

    另外,北区亲客家派最初领导人为许三桶。许曾任第六、七届县议会副议长。主要势力集中在桃园市农会、大溪镇农会、桃园市信用合作社、大园乡合作社等,现在该派也不复存在。

(二)南区地方派系

    南区主要有六个山头势力,即吴派、叶派、张派、林派、邱派、刘派。其中目前以吴派与刘派力量较大。

    吴派。以中坜市为中心,以吴伯雄家族为代表。早期吴派代表人物是吴鸿森、吴鸿麟兄弟。兄长吴鸿森曾任县参议员、台湾省参议员及终身职第一届“国大代表”。弟吴鸿麟曾出任第二届县议会议长与第四届县长。在台湾光复初期,桃园、新竹、苗栗均属新竹县,吴氏兄弟同时当选为县参议员,奠定了吴家在桃园、新竹与苗栗地区的政治基础。吴伯雄的舅父林为添也曾任苗栗县长。第二代以吴鸿麟之子吴伯雄为代表。吴伯雄曾任省议员与第七届县长,后被提升到省与国民党中央发展。1982年,吴伯雄出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1984年出任“内政部长”,成为桃园县挤身上层政治舞台的领袖人物,目前为国民党副主席。吴姓宗亲代表人物还有第四届议长吴文全,第十、十一届县议长吴智烈,第十二届议长吴振,第三、四届“立法委员”吴克清。

    吴派区域性联合或独占经济主要集中在龙潭乡农会、新竹中小企业银行、桃园汽车客运公司、第一银行、土地银行、彰化银行、华南银行等。投资经营的企业主要有中坜医院、新国民综合医院、新生医院、中台实业、优美集团、信东化工等。

    刘派。也以中坜市为发源地,主要以刘氏宗亲为势力,代表人物为刘家兴、刘兴善与刘邦友等。刘家兴曾任第四届中坜镇长及第二届中坜市长;刘兴善曾为增额“立法委员”与桃园县农田水利会代表,后因学所限不能再参选而推出儿子刘邦友担任农田水利会代表,刘邦友从此进入政坛,曾先后任第六、七、八届省议员与第十一、十二届县长。刘邦友在桃园政坛的崛起依靠的就是宗亲与派系。刘邦友在政坛发展二十多年后,其势力早已跨出南区,成为全县范围的大派系。他也因此结交了各式各样的三教九流的朋友,在各行各业特别是利益丰厚的建筑、营造与娱乐界均有他的朋友与势力。但因利益分配问题,刘邦友于1996年11月被人杀害,刘派受到重挫。另外刘派代表人物还有刘兴枋、刘利境、刘守箴(前县议员)等。

    张派。最初领导人为张芳燮,杨梅镇人,曾任二届临时省议员与第三届县长。张派投资较多企业,与银行关系密切,现在势力不大。

    叶派。最初领导人为叶寒青。叶曾任两届县议员和四届省议员。另一代人物谢士枝曾任两届县议员。早期势力主要在观音乡农会,现在力量不再。

    林派。代表人物包括第一、二、三届中坜镇长林添奎,第三、六届中坜市长林焕发。林派曾一度占居桃园县南区半数的市镇长宝座。

    邱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邱垂贞、邱鸿才、邱旺才、邱秀枝、邱秀谋与邱创良等。目前该派系整合程度不高,在政党政治发展下逐渐分化,邱垂贞为民进党的重要代表,邱创良曾为国民党的代表,后加入亲民党,现又成为无党籍。

    地方派系在选举中一直具有重要影响。以历界“立法委员”选举观察,1972年到1992年,地方派系平均得票率为48.1%;在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中,吴姓、吕姓、彭张姓、邱姓、黄姓与许姓等宗亲家族派系都有代表参选,这些地方派系的得票率仍达46.8%。可见,宗亲或地方派系在桃园县选举中是一支重要力量。

三、地方权力之争

    桃园县地方权力之争主要是县长权力之争。县长权力确定之后,议会正、副议长也在不成为文的权力分配规则下得以确定。

    在第一届至第十二届县长选举中,桃园县实现了南北轮流执政的传统,且每两届一轮换,北区与南区各当选6次,也即闽南与客家人各当选6次。不过,这种权力轮流均是国民党内部的权力分配,桃园县也一直由国民党执政。

    在第一届县长选举中,有6位候选人,分别为龙潭乡的徐言、芦竹乡的徐崇德、桃园镇的陈阿头、大溪镇的黄宗头及黄又安、魏肇润。第一次投票没人过半,再由得票较高的北区闽南人徐崇德与南区客家人徐言进行第二次投票选举。这是一场典型的北闽与南客的大对决,竞争十分激烈。最后北区的徐崇德以微弱多数获胜。徐崇德在连任第二届后,按南北双方达成的不成文规则,第三、四届县长分别由南区的客家人张芳燮与吴鸿麟出任县长;第五、六届县长则分别由北区的闽南人陈长寿与许新枝出任。

    在1973年第七届县长选举中,南区的客家吴派推出第二代的吴伯雄参选,黄氏宗亲的黄玉娇也投入选举,但黄玉娇因藏匿票据罪坐牢8个月,使得县长候选人只剩下吴伯雄一人参选,从而顺利当选,是年吴伯雄33岁,成为台湾历届县市长最年轻的县长。任期未满,吴伯雄被提升为台湾省烟酒公买局局长,县长由客籍的省政府委员翁钤代理。

    在1977年第八届县长选举中,按惯例,仍由南区人士出任。于是同为中坜地区客家人的许信良与欧宪瑜展开角逐,竞争激烈,被称为“欧许之战”。由于在国民党县长参选提名中,吴伯雄未支持堂兄吴运丰,而支持同学与前任县长时的重要干部欧宪瑜,遭到吴鸿森与吴运丰父子的抵制。许信良争取党内提名失败后,退出国民党竞选,结果高票当选。许信良也逐渐转向党外,党外势力迅速壮大。吴派势力因内部矛盾而大受影响。

    在前两届激烈竞争后,又开始南北轮流执政的传统。即在第九、十届县长选举中,北区客家人徐鸿志连续当选两届;到第十一届与十二届县长选举,南区的刘邦友则当选连任两届。其中在第十二届县长选举中,竞争已十分激烈,刘邦友获国民党提名争取连任,黄木添退党参选,民进党提出名张胜勋竞争。其中,刘邦友得到地方社团(如青商会、狮子会、扶轮社及水利会、农渔会等)、妇女界(刘夫人彭玉英任县妇联会主委)、宗教界与眷村民众等的支持,刘邦友最后以超过对手2万多票当选。黄木添则获得黄姓宗亲的支持,也获得13万张选票。黄姓宗亲拥有十分之一的县议员和黄姓乡长,成为桃园县一股强大势力。张胜勋则获民进党的大力支持,得票率达到36%。

    此后,由于政党政治的发展,民进党势力的迅速崛起。刘邦友任内,于1996年被人杀害,进行县长补选。由于该案涉及国民党的黑金政治内幕,国民党的形象受损,代表民进党的吕秀莲获得大胜,获得32万多张选票,超过国民党候选人10万多张选票,国民党再失去桃园县执政县权,原地方派系南北统轮流执政的格局被打破。在1997年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竞争更为激烈,民进党的吕秀莲、国民党的陈根德与社会改革党的徐运德角逐,但主要是国民两党的竞争。吕秀莲不仅获得民进党的支持,也获得吕氏宗亲的支持。选举结果,吕秀莲以37.6万张选票再次当选,国民党的陈根德以28.7万张选票、少吕10多万张选票败北。在2001年第十四届县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的朱立伦与民进党提名彭绍瑾展开竞争,结果,国民党的朱立伦以44.2万票战胜民进党的候选人,夺回桃园县的执政权。由此可见,政党政治已成为桃园县政坛的主导力量。

四、地方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

    桃园县地方政治权力结构中,民进党力量发展较快,与国民党实力日益接近,其他党派力量相对较小。

(一)党外势力与民进党的发展

    桃园县一直是党外力量较强的一个县。其中,在1977年县长、省议员、乡镇市长和县议员选举中,党外新兴势力兴起,形成所谓的“桃园帮”。其核心人物、新当选的县长许信良虽为国民党党员,但却支持党外,其成员包括其弟“立法委员”许国泰、简锦益、林清松、黄玉娇、吴仁辅、黄金春、黄俊民、范巽绿、徐松川、卓庆东、许应深、张富忠、林正杰、许义雄等人,邱垂贞、吕秀莲稍后加入,这些人大多是党外人士。许信良后因政治改革言论脱离国民党,并于1978年流亡海外,他的弟弟许国泰成为“桃园帮”核心人物。在1978年的省议员选举中,“桃园帮”大胜,当选该县应选5席中的3席,分别是黄玉娇、简锦益与林清松,党外势力一度达到高峰。“桃园帮”后来尽管因选举等多种因素而解体,但对桃园县政治生态影响巨大。特别是民进党成立后,不仅原党外人士成为其骨干,而且不少国民党党员精英加入民进党,如张贵木、郑宝清、陈宗仁与陈宗义兄弟等。

    民进党内部,也存在着派系与山头势力。一是许信良家族,被称为“许家班”,它以宗亲、血缘为认同,以感情为动员的一股势力,其基地就是许信良故乡的中坜市过林里周围的客家村社。其重要支持者包括观音乡农会理事长王金春、前观音乡长许金灿、前大溪镇镇长林熹达、大园乡前乡长林清松、前省议员简锦益等人。吴伯雄的侄子吴仁辅是幕后支持许信良的金主。许信良的同学袁阿井经商有成,也一直支持许信良政治活动。二是与许家相对抗的是以彭添富、张贵木结盟的“彭张集团”。三是从民进党中分离出来黄玉娇一系。可见,民进党在桃园县有较强的势力。

    民进党在桃园县“中央”级民意代表选举中,也同国民党势力相当。在1992年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曾担任桃园县民进党党部主任的邱垂贞在“许家班”的支持下以第三高票当选,吕秀莲也当选“立法委员”;在1995年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总计拿下3席,分别是邱垂贞、吕秀莲与郑宝清,与国民党平分秋色。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在12席中因内部提名矛盾与斗争只获得4席,分别为许信良之妻许钟碧霞、郑宝清、彭绍瑾与邱垂贞,得票数为21.7万人,得票率为32.3%,较上届略有下降,但仍是仅次于国民党的一大政党。在民进党执政后的第一次也即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当选13席中的5席,分别为邱垂贞、彭添富、陈宗义、郭荣宗与李镇楠,得票数为27万张,得票率为34.4%,居各政党之首。

    在县级政权中,民进党不仅曾撑控了县政府,而且在县议会的力量也在增加。在1998年的县议员选举中,民进党拿下57席中的10席,较上届增加了3席;得票率从14.2%与19.2%,桃园县成为民进党议员最多的县份之一。在2002年县议员选举中,由于民进党执政后经济不景气,选举受到影响,民进党当选议员只有6席,较上届减少4席。民进党在桃园县基层势力相对较弱。在1998年乡镇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当选3席(分别为观音乡的郭荣宗(连任)、芦竹乡的李清彰与桃园市的陈宗义),较上届增加2席;得票率从20.5%增为25.1%;在2002年乡镇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当选4席。其同盟军台联党,在桃园县基层势力更弱,尚未进入县议员与乡镇市级权力机构之中。

(二)国民党及泛蓝军在桃园县势力较强。在“中央”级民意代表选举中,国民党基本上保持相对多数,在1995年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取得8席中的3席,得票率首次低于半数,在桃园县出现了“三党不过半”的政治结构。其中,有军方背景支持的朱凤芝得票为全县第一名。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院”选举中,国民党拿下12席中的7席,分别为朱凤芝、陈根德、郑金玲、吕新民、吴克清、朱立伦与黄木添,超过半数,得票数达31.7万票,得票率为47.3%,显示了国民党在桃园县仍有较强的实力。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结束后,亲民党成立,影响了国民党的发展,但同属泛蓝军的一部分。在2001年第五届“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获得总计13席中的5席(分别为杨丽环、张昌财、朱风芝、陈根德与吕新民),与民进党相同,若加上亲民党的2席(郑金铃与孙大千,当选后的邱创良后退出亲民党),泛蓝军有7席。

    在县议会与地方基层,国民党及泛蓝军仍居主导地位。在1998年县议员选举中,国民党拿下57席中的32席,较上届增加2席,得票率58.81%降为45%;在2002年县议员选举中,国民党获得58席中的27席,仍居各政党第一位。在1998年桃园县13个乡镇市长选举中,国民党取得9席,与上届持平,但得票率从65.6%降为49%;在2002年乡镇市长选举中,国民仍有8席。均显示,国民党在基层仍居优势,但支持群众(得票率)在持续下降。

    国民党势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党与亲民党的先后成立。新党曾在桃园县有一定发展。外省籍人口占桃园县人口的20%,眷村票约有13万张,是新党的重要支持者。在“中央”级民意代表选举中,有一定支持群众。在1995年的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新党总得票数达11.6万张,得票率达18%,在桃园县8个“立法委员”名额中取得2个,分别是郁慕明与赖来*(火字旁一个昆)。在1998年第四届“立法委员”选举中,新党全军覆没,得票数不足5万人,得票率为7.1%。这也显示新党势力与国民党势力在桃园县有此消彼长的特点。在县级以下选举中,新党力量较小。在1996年年底的县长补选中,新党因内讧不断,得票数迅速下降,只取得4.5万张选票;在1997年第十三届县长选举中,更没有推出候选人。在基层仍相当溥弱,在1998年乡镇市长选举中,新党只有1人参选,没有取得一个乡镇市长的执政权,得票率只有0.5%;在同年的县议员选举中,新党当选2人,得票率从上年的2.4%提高为5.2%。

    2000年亲民党成立后,逐渐取代新党在桃园县的势力,国民党的实力受到一定影响。宋楚瑜在2000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在桃园县获得41.3万票,均超过了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得票,显示了亲民党在桃园县具有相当实力,其中得到新党群众与国民党部分群众的支持。原国民党籍的“立法委员”郑金玲与无党籍“立法委员”邱创良加入亲民党阵营,剥弱了国民党的力量。同时在2002年县议会选举中,亲民党一举拿下8席,超过民进党2席,成为桃园县议会第二大党。未来新党、亲民党与国民党的互动对桃园县选情与政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

   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作为一个整体观察,桃园县仍以泛蓝军占有较大优势。在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泛蓝军得票数达62.3万票,得票率达66.1%;在2001年“立法委员”选举中,泛蓝军得票数达43.4万票,得票率达47.2%。在基层,泛蓝军的势力更远超过泛绿军。
http://zygrass.bokee.com/1348546.html

venen111 发表于 2006-10-30 16:40:25

苗栗縣

    * 劉派
          o 大劉派:代表人物:劉闊才、劉國昭
          o 小劉派:代表人物:劉定國
    * 黃派
          o 老黃派:代表人物:黃運金、邱文光\r
                + 何系:代表人物:何智輝
          o 新黃派:代表人物:林為恭、張秋華
                + 傅系:代表人物:傅學鵬

venen111 发表于 2006-10-30 16:40:58

桃園縣

北區(閩)

    * 老派:代表人物:徐崇德、張富、陳長壽
    * 新派:代表人物:許新枝

南區(客)

    * 吳派:代表人物:吳鴻森、吳鴻麟、吳伯雄
    * 劉派:代表人物:劉家興、劉興善、劉邦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苗栗-桃園县政治選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