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之马 发表于 2006-10-5 20:51:18

梦醒“文化之乡”

:L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而“文化之乡”乃三乡之首,这既是浓厚的传统文化和优良美德的真实反映,又是中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延伸。儿歌“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真实反映出客家人对读书郎的崇尚。正是在这种精神支柱的影响下,梅州历来就形成再穷也要勒紧裤带送孩子读书,并教育子女要勤奋学习、进取有为的传统家教。这是足以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但很多人又为此有点沾沾自喜而经常把它挂在嘴边,这就倒有点夜郎自大的味道了。先不说梅州近几年来教学成绩的滑落,是不是因为其他县市的迎头赶上,单说今年广东省第二届“南雅奖”的评比。
   “南雅奖”是广东省最高级别的书法篆刻奖,被称为是广东的“兰亭奖”,一共评出金奖5名,银奖10名,铜奖20名。梅州一无所获,仅有马劲松一人入选参展,而曾被有些人讥为“文化荒漠”、文化史上名不见经传的东莞,共有十四人获得各级奖项,占总获奖人数的四成之多。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不禁感叹家乡书法人才的稀薄,实在有负“文化之乡”之誉呀!大家知道,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历转千年而不衰,可以说中国书法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门具有独特形式的艺术,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代表,是东方艺术中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它在世界上都有着深宏的影响,甚至移植到周围的邻国,像日本,就有很多人学书法、篆刻。而我们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梅州却没有好好地继承下来。
   我没有乱说话,像初中、高中,学校严抓教学、升学率,根本无暇顾及书法课的开设,在小学更是设而不开,一个名目而已,而且还是写字课,不是书法课。可以说,从小学到高中,知道书法并且能接触到书法的学生是少之又少。教育已是如此,我们又能奢求些什么呢?
   最后,请嘴里还在吹嘘着“××之乡”的有关人士想想我们的教育,想想我们的孩子,想想我们的文化,开书法课吧!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57747513,请指教!)

幽壹 发表于 2006-10-5 21:13:17

原帖由 野之马 于 2006-10-5 20:51 发表
“南雅奖”是广东省最高级别的书法篆刻奖,被称为是广东的“兰亭奖”,一共评出金奖5名,银奖10名,铜奖20名。梅州一无所获,仅有马劲松一人入选参展,而曾被有些人讥为“文化荒漠”、文化史上名不见经传的东莞,共有十四人获得各级奖项,占总获奖人数的四成之多。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不禁感叹家乡书法人才的稀薄,实在有负“文化之乡”之誉呀!大家知道,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历转千年而不衰,可以说中国书法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门具有独特形式的艺术,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代表,是东方艺术中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它在世界上都有着深宏的影响,甚至移植到周围的邻国,像日本,就有很多人学书法、篆刻。而我们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梅州却没有好好地继承下来。
呵,反思一下,确实很好。但如果仅是因为书法比赛中,梅州没有得到名次,就此论断梅州文化之乡不够属实,又或是文化建设不力,则显得论据不足。有点小题大作之嫌了。东莞的经济如此发达,本地人有钱,请小皇帝们去参加参加学习班、兴趣班之类,从小练练,出几个奖也不算太出奇,经济决定一切嘛,,,但如果因此说东莞文化比梅州强,则恐怕东莞人还没有说这个话的勇气,,,

幽壹 发表于 2006-10-5 21:14:35

原帖由 野之马 于 2006-10-5 20:51 发表
:L
      梅州,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而“文化之乡”乃三乡之首,这既是浓厚的传统文化和优良美德的真实反映,又是中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延伸。儿歌“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 ...
既然你的博客也是在新浪上,那欢迎加入“客家省博客圈”,,,

客家省博客圈地址:
http://circle.blog.sina.com.cn/g/kejiasheng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6-10-5 21:41:33

原帖由 野之马 于 2006-10-5 20:51 发表
梅州一无所获,仅有马劲松一人入选参展,而曾被有些人讥为“文化荒漠”、文化史上名不见经传的东莞,共有十四人获得各级奖项,占总获奖人数的四成之多。

东莞是清代全国科举发达州县之一。东莞出过榜眼,梅州状元、榜眼都是零蛋。东莞水南乡的袁崇焕,地道广府源流,明代进士,民族英雄,客家在这方面没有比他更出名的英雄,某些学者出于虚荣硬把袁崇焕攀附为“客家人”。闻名海内外的历史学家、书香世家容庚,闻名海内外的建筑学大家莫伯治,都是东莞粤语区人。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苏夏,也是东莞人。东莞苏姓为“土著”姓,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是粤语区的啦,苏夏,就是“苏虾”:lol。粤剧《梦断香销四十年》的主创人员之一(后来改编为大型粤剧交响诗)万霭端,是东莞虎门人(粤语系),国家一级作曲,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著名作家陈残云在东莞深入生活写出的《香飘四季》,堪称岭南文化艺术的精品,在全国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客家的文学作品是什么?脱离实际、不符合历史的、卖不动的“大迁徙”。。。。。。

在南番东顺,历来文风鼎盛,只是宣传低调,但随时都可办出一个书画展,包括农民的书画展。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广东只有两个,全在粤语区。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6-10-5 21:48:38

原帖由 幽壹 于 2006-10-5 21:13 发表

呵,反思一下,确实很好。但如果仅是因为书法比赛中,梅州没有得到名次,就此论断梅州文化之乡不够属实,又或是文化建设不力,则显得论据不足。有点小题大作之嫌了。东莞的经济如此发达,本地人有钱,请小皇帝们 ...
呵呵,阿Q也不过如此。
一种风气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客家地区有钱人是少一点,但不是没有,巨富也有。但是,为什么客家地区产生不了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广东四大名园、宝墨池等等古典文化的标志物?若论传统文化,粤语区与江南地区比差得远,甚至被讥为“文化沙漠”,但与客家地区比,从古到今都是遥遥领先。

一些沉迷于神话的网虫,总以为“文化绿洲”梅州退步了,“文化沙漠”粤语区后来居上啦:lol,梦话连篇。

幽壹 发表于 2006-10-5 23:44:37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6-10-5 21:48 发表

呵呵,阿Q也不过如此。
一种风气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钱”的问题。客家地区有钱人是少一点,但不是没有,巨富也有。但是,为什么客家地区产生不了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广东四大名园、宝墨池等等古典文化的标志物 ...
呵,傻虎小DD,先祝你小朋友节日快乐。东莞文化虽然绝非沙漠,但还是比不上梅州的,,,我老人家没兴趣跟你打“口水战”,,,:lol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6-10-6 11:53:33

原帖由 幽壹 于 2006-10-5 23:44 发表

呵,傻虎小DD,先祝你小朋友节日快乐。东莞文化虽然绝非沙漠,但还是比不上梅州的,,,我老人家没兴趣跟你打“口水战”,,,:lol
一休小朋友,梦游到哪里啦?
东莞的可园,居氏同煲在那里创下岭南画派的辉煌,梅州可有如此园林、如此普及的风气?东莞容庚那样的世代书香,梅州可有?东莞南社古村落那样具有浓郁传统文化底蕴的村庄,梅州可有一条?东莞籍的建筑名家莫伯治这一层次的大师,梅州可有?由东莞虎门人担纲搞起的大型粤剧交响诗这类艺术尝试,梅州可有?粤剧的唱词,十分古雅,没有一定的古诗文功底是做不到的。本大猫看过的广东汉剧,音乐不错,但口语化十分突出,而且是北方官话的口语,客家人自己都听不懂。客家山歌剧除了口语化之外,还有缺乏剧情的特点,与粤剧大戏没法比。粤剧就算是消亡了,但只要翻出音像存档,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无愧于中国四大名剧种之一的称号的。。。。。。

一休小朋友,看看东莞的社会文化网页,再作比较,你还会发现很多让你不敢正视的咚咚:lol。一休小朋友喜欢读书、升学,那么我们看看今年全省高考高分考生分布的情况:1 广州 152 [粤语城市]
2 深圳 93 [地域为历史上的宝安1县。粤、客原居民各占一半。以粤语为主的宝安区,高考成绩名列深圳第一]
3 茂名 57 [粤语城市]
4 湛江 49 [粤语城市]
5 佛山 47 [粤语城市]
6 汕头 40 [潮语城市]
梅州30,排第7位。
若按综合成绩,湛江一中是仅次于华师附中的。
东莞14,排在第11位。但东莞的范围只是历史上的东莞一县,而梅州的范围是历史上的梅县、兴宁(文化实力也是可与梅县匹敌的)、五华、蕉岭、大埔、平远、丰顺七县,历史上7县的地域,高分考生只有30;而东莞只是历史上1县的地域,高分考生就有14。

野之马 发表于 2006-10-6 15:25:27

补充一下

其实我是想通过“南雅奖”的评比来指出我们教育的偏差:偏重于应试而不重素质。素质教育年年在喊,而且年年不同,年年有“新意”,但成效不大。其中梅州的经济欠发达、师资不足是原因之一。本人曾到山区小学支教一年,感受特别深的是,那里的孩子除了上好语文数学所谓的主科以外,其余的课程如美术、音乐、体育只能算是“杂科”,根本没有得到应有正规的教育培训。所以我觉得梅州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梅州”应从教育抓起,而且是从小学抓起,特别是从山区小学的教育抓起!但这又谈何容易呀!教育经费从何而来?师资问题又如何解决?

幽壹 发表于 2006-10-6 15:36:42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6-10-6 11:53 发表

一休小朋友,梦游到哪里啦?
东莞的可园,居氏同煲在那里创下岭南画派的辉煌,梅州可有如此园林、如此普及的风气?东莞容庚那样的世代书香,梅州可有?东莞南社古村落那样具有浓郁传统文化底蕴的村庄,梅州可有 ...
呵,傻虎小DD,客家人有围屋和土楼,在任何人类居住建筑面前,都无须自卑,,,:lol:handshake:

peppep 发表于 2006-10-6 15:48:22

廣東四大名園:佛山梁園、東莞可園、番禺餘蔭山房、順德清暉園

我只是到過東莞可園,非常搵笨,要入場費但又不好好的保養,不值得去。

四大名園都在粵人區,只是東莞非廣府區而已。

佛山只是南海縣城,不過似乎南海地位不如佛山。

現在順德變成佛山而番禺變成廣州乎?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6-10-6 17:22:30

原帖由 peppep 于 2006-10-6 15:48 发表
廣東四大名園:佛山梁園、東莞可園、番禺餘蔭山房、順德清暉園

我只是到過東莞可園,非常搵笨,要入場費但又不好好的保養,不值得去。

四大名園都在粵人區,只是東莞非廣府區而已。

佛山只是南海縣城,不 ...

东莞可园现在成了一个公园,一到节假日就有很多人去玩,乱哄哄的,钓鱼的、跳到水沟里抓鱼的,搂在一起拍拖的,一家大小散步的,什么都有:lol。有一个四川小保姆,搞了一张竹制的婴儿椅子(在四川很流行)背在背上,“小皇帝”坐在上面,神采飞扬,超级享受:lol

有一些在附近农村拆下来的文物,也“暂时”放在那里很多年啦:lol,没地方搁啦。难怪东莞籍的赵泰来先生要把文物长久放到番禺的宝墨园。

东莞人牛气冲天,自称“莞府文化”:lol。中山人也是牛气烘烘,自称“香山文化”。这两个是地级市。

南海县城,古代在广州城里。民国初期也是在广州城里。小说《三家巷》里有一位南海县教育局长,是在广州城里上班的。南海县城后来搬到佛山镇。1949年底,佛山镇人口4万,当时是全省数得着的大镇。佛山镇升格为佛山市以后,南海县政府还在佛山,但已经被看作是没有县城的啦。南海全县的电话线,按照农用电话线处理,南海人憋了一肚子火:@。南海县一直想有自己的县城(改为县级市以后则是中心城区),曾经看中过大沥镇,距广州、佛山的距离都是9公里,十分理想。但佛山地区和后来市管县(县级市)的佛山市都不喜欢,最后还是在紧邻佛山的桂城。改为佛山市南海区以后,南海各镇(街)重新规划,桂城街道办的范围一直延伸到紧邻广州的平洲,定位为广佛之间的商务服务中心。。。。。。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6-10-6 17:32:42

南海、番禺、顺德、东莞,是全省文化最发达之地。某些客家网虫吹牛也不看看地方,泡沫砸到结结实实的石头上。
历史上的南海县,包括广州的河北城区大部,以及郊区的西北部(包括三元里乡),还包括今天的佛山市禅城区、顺德区。佛山市禅城区的澜石,有一井双状元的典故,就是与历史上南海县的状元简文会、伦文叙有关。南海状元还有一位张镇孙,广州城的历史离不开他。南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仅是清朝一代,进士数量就是嘉应州治的两倍多(此时南海县的统计已经不包括分出去的顺德),顺德县、番禺县的进士数也是嘉应州治的两倍多(根据进士题名碑的统计,比较准确)。顺德清晖园,原是状元府第。

[ 本帖最后由 情系珠江 于 2006-10-6 17:54 编辑 ]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6-10-6 18:10:50

原帖由 幽壹 于 2006-10-6 15:36 发表

呵,傻虎小DD,客家人有围屋和土楼,在任何人类居住建筑面前,都无须自卑,,,:lol:handshake:
一休小朋友,客家人有围屋和土楼,是与“北胡”北京四合院、“西胡”陕北窑洞、“南蛮”广西杆栏屋、“西南夷”云南一颗印并列的五种特色建筑,特点是奇特,并不是某些客家学者吹擂的是“中原正统”的代表。谁都爱自己的家乡,对祖居寄予深情,像南天一笑那样声称进了围龙屋就差点窒息 :lol 的人是很少滴。但如果像阿Q或一休小朋友那样,谁说不是“正统”就跟谁急,也是不好滴 :lol

山西、河南的建筑才是代表中原文化的宝贝屋子,江南、广府的青砖小屋才是代表南方先进生产力的建筑。专家所说“明清时期广东经济文化跃居全国前列”,就是指广府地区。大量的明代广府古村落被开发出来,可与江南古村落媲美。广府文化,是在广东范围内唯一可以与江浙文化媲美的。

幽壹 发表于 2006-10-6 19:19:48

原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6-10-6 18:10 发表

一休小朋友,客家人有围屋和土楼,是与“北胡”北京四合院、“西胡”陕北窑洞、“南蛮”广西杆栏屋、“西南夷”云南一颗印并列的五种特色建筑,特点是奇特,并不是某些客家学者吹擂的是“中原正统”的代表。谁都爱自己的家乡,对祖居寄予深情,像南天一笑那样声称进了围龙屋就差点窒息的人是很少滴。但如果像阿Q或一休小朋友那样,谁说不是“正统”就跟谁急,也是不好滴
呵,傻虎小DD,我老人家什么时候说过“正统”两个字了?你不知道我老人家一向不讲“血统论”的吗?
:@原来你小朋友就这么点技俩的啊,把我老人家没说过的加上去,然后再来大批一翻的啊?:@

扯东扯西就是你的专长,小小年纪,小心误入歧途啊,,,:lol

这么爱扯,不如等哪天我老人家有时间,再跟你探讨一下“吴川”与“无穿”的好与坏吧,,,:lol:handshake:

h2o 发表于 2006-10-8 21:19:59

我最近看了一下我高三时代的同学录。

发现我的同学,有一半左右的是县城有单位的子弟。

还有四分之一是县城周边相对较为富裕的乡村子弟。

还有四分之一是其它小镇的非农业户口子弟。

剩下四分之一是占了本县人口大多数的非县城三镇乡村的子弟。

可见,城市化越高,教育必然越发达。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梦醒“文化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