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南威尔士州上院议员,悉尼市副市长曾筱龙(祖籍五华)
桑梓情深在线收听
--记澳洲知名华人曾筱龙(上)
中国一些政府代表团访问悉尼时,都会接触到一位华裔政府官员---曾筱龙先生。他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上院议员,新州经济发展及贸易投资部副部长,新州亚洲地区商务咨询委员会主席,是新州上议院中第一位亚洲出生的高级公务员。曾筱龙还是悉尼市第一位华裔副市长。
“我作为一个华人,能够代表澳大利亚来欢迎从祖国过来的朋友。我觉得这是我很骄傲的事情。”
对许多海外华人来说,无论身处何地,不变的仍是那颗中国心。作为一个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华人,曾筱龙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为广大华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1991年9月,曾筱龙竞选悉尼市副市长,不仅赢得了华人众多的选票,而且赢得主流社会的选票,成为悉尼建市150年来第一位华裔副市长。这是炎黄子孙的荣誉,更是我们客家人的骄傲。
曾筱龙祖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1942年出生在江西省的一个客家山村。他的外祖母在一艘小木船上亲手为他接生。当时,他的父亲曾涤非正在前线抗日,心中盼望儿子早日成龙,便起名为曾筱龙。
1949年,曾筱龙随家人从江西逃难到香港。由于贫困,一家人只能住在级湾的贫民窟。,那时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在友人的举荐下,曾筱龙进入慈善机构--天主教学校念书。在校园的日子里,曾筱龙惜时如金,勤学不缀,以优异成绩完成小学和初中的学业。从那时起,他便立下赴海外学习深造的志向,并加倍努力读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赴澳就读申请。父母为他东借西凑,筹及路费,终于买下了一张廉价的货船船票。就这样,年仅17岁的曾筱龙只身一人告别双亲,来到澳洲求学。
在近十个春秋的留学生涯中,曾筱龙以半工半读的方式,自食其力,不但顺利完成了公立男校的课程,而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系。经过六年的苦读,1969年,曾筱龙如愿以偿,获得了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然而,他在学术上的追求并未就此终止。1974年,曾筱龙取得悉尼大学的建筑科学研究生文凭,1995 年被悉尼科技大学研究院聘任为院士,2001年被聘为悉尼大学院士,2002年成为CSU大学博士。
性格开朗,谈笑风生的曾筱龙,谈到他边读书,边打工的那段生活,诙谐地说,唯有努力不懈的人,才能尝到辛勤奋斗的甜果;也唯有经得起患难与痛苦考验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乐趣。他初到澳大利亚留学,人生地不熟,学费只好靠晚上和假日打工的收入缴交。澳大利亚的各行各业中,打工有计时、记件、记日的,给曾筱龙在课余时间打工提供了方便。在留学岁月,他在工厂当过临时工,在加油站当过小工,还在公共汽车上当过售票员……有时一天打二三份工,终于靠打工的收入完成了高中和大学课程。
如今的曾筱龙先生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州上议院的议员,在州政府担任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兼亚洲地区商务咨询委员会主席。在州政府的经济发展与对华商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谈及华人从政的意义时,他说:
“华人这么多年来也了解到,华人出国以后如果他们只是会赚钱,还是不够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华人如果不参政,你只是寄居于地方的话,是有问题的。”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主要是西方人,华人仅占总人口的5%,是少数族群。曾筱龙作为有成就的华裔,在那里生存与发展,广泛与西方人建立友谊显得更为重要。曾筱龙创办的“曾李建筑师楼”,这是澳大利亚悉尼第一间华人建筑师楼,所以,华人社区所需要的建筑几乎全包了。
通过建筑这一渠道,为曾先生与众多的华人从相识到交友创造了良好条件。他的设计许多是义务的。虽然付出了一定代价,但赢得了众多朋友的心。这些建筑包括唐人街的修建、达令港风景区的中国花园的设计和改造、关帝庙的建造、悉尼新儿童医院、老人疗养院等的设计和建造等等。
作为华人建筑师,曾先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用于社会实践的同时,即是在为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做贡献。曾先生做义务工作经常与华人合作,交往朋友日众,为他从建筑师楼踏入政界奠定了基础。
和其他做小生意的华侨不一样的是,曾筱龙是一名有知识、有专长的新移民。这个身份帮了他的忙。当他活跃在社会各界,并且声誉日隆的时候,他成为澳洲工党与自由党竞相争取的政治明星。曾筱龙回忆说:
“那时工党说,你参加我们政党,代表我们去竞选,就是你做主人就好了。你不一定要游说我们,你就是主人。所以这一方面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华人在澳大利亚很好的政治跟地位,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境界。从讲话到听话是一个很好的转变。”
曾筱龙对中国的感情是真挚的,同样,曾筱龙没有忘记他是一个客家人。他多次回梅州,回五华寻根问祖,他对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非常欣赏。在他看来,他的今天和当年父亲送他去澳洲读书的行动分不开。这是一位客家父亲对知识的崇尚和深谋远虑的使然。谈及客家文化,曾筱龙显得特别兴奋。他说:
“我认为,大家要有信心,保留客家的建筑文化、客家人生活的文化。山歌,客家人唱的山歌多好听,比那些卡拉ok好一百倍。把那个山歌文化带给全中国全世界多好。”
http://gb.chinabroadcast.cn/1321/2006/08/31/1569@1198738.htm (曾筱龙上议员在自己充满中国味道的小客厅接受本台记者杨镜良的访问。)
華人做事情首先會想到的是自己的家鄉﹐這是華人文化中可貴的鄉土觀念。
我父親曾滌非的家鄉是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轉水鎮﹐五華縣都是客家人﹐歷史上是個貧困山區﹐轉水鎮交通困難﹐直到最近才有少許改善。當地男人的出路只是出外謀生或去當兵﹐女人則留在家耕田﹑看孩子。
我曾祖父曾瓊記和爺爺曾儀庭很早到過香港打石頭﹐做建築工人﹐做工頭﹐後承包生意﹐成立瓊記建築公司。賺了錢後﹐回家鄉在轉水鎮竹華塘建“珍德樓”四方圍屋﹐族人都住在一起﹐人丁興旺。三年前﹐我和太太曾鮑江婉回鄉﹐找到了祖墳祭祖﹐去過轉水鎮的“珍德樓”曾氏家族圍屋舊址﹐我在“珍德樓”請所有族人共餐。
在轉水鎮﹐我遇到鄰村的多年老友吳炯聲。和過去的前輩一樣﹐吳年輕時也去當兵﹐他30多歲從部隊轉業時﹐正好遇上中國改革開放﹐他分配到深圳開的士﹐這是深圳的第一部出租汽車。隨著深圳人口增加﹐政府所屬的西湖公司已發展到上千部出租汽車﹐另加巴士和貨車﹐成為龐大的運輸公司﹐帶動深圳運輸業發展的大都是客家人。實行股份制時﹐吳是總經理﹐他承包了西湖公司﹐公司的所有人都有股份﹐大家齊心協力賺錢。西湖公司發展後﹐吳首先想到自己的家鄉﹐他到五華縣投資﹐開展扶貧工作。五華縣山清水秀﹐環境無污染﹐有溫泉﹑礦泉水和天然美容的熱礦泥﹐吳因地制宜開發七目清泉水和熱礦泥﹐建造溫泉渡假村。
吳炯聲還將從澳洲引進的鱷魚和鴯鶓帶到轉水鎮飼養﹐結果因為天氣和環境適宜﹐兩種澳洲動物都繁殖飛快。鴯鶓農場現在已經有4000頭鴯鶓。他的公司將鱷魚肉和鴯鶓肉做成罐頭﹐但浪費了最珍貴的鱷魚皮和鴯鶓油﹑鴯鶓皮等材料。
每次回鄉﹐我都和他聊天﹐談到鱷魚和鴯鶓農場的問題﹐他們認為要買鴯鶓油提煉機器。其實澳洲根本沒有現成的這類機器﹐澳洲中小企業都是用自己的技術製造和安裝這類機器﹐因為在紐省找不到鴯鶓農場﹐所以我想辦法幫他們在西澳距離柏斯三小時的鄉村維金鎮(WAGIN SHIRE)聯繫了一個鴯鶓農場﹐農場主夫婦阿瑟和文蒂 非常熱心﹐也對出口鴯鶓油機器和技術十分感興趣﹐他們已經多年從事鴯鶓產品出口﹐阿瑟本人還是西澳鴯鶓協會會長。
雙方經過多次交流﹐願意見面簽署合作協議﹐上星期﹐深圳新西湖公司代表和梅州市及五華縣政府官員組成代表團到西澳柏斯和鴯鶓農場所在地維金鎮訪問﹐我也去西澳見證中澳兩國鄉村企業之間的合作﹐維金鎮鎮長親自出面歡迎代表團﹐在我建議下簽署“維金鎮和轉水鎮建立友好鎮協議”﹐這是澳洲有史以來第一個鄉村之間的友好鎮協議。
阿瑟的鴯鶓農場從飼養﹑宰殺﹑鴯鶓肉﹑油和皮的加工及製成品技術能力都很強﹐他們提煉的鴯鶓油合乎澳洲國家醫療標準﹐通過自己長期研發的技術製造美容護膚品和保健藥丸﹐可抗衰老﹑降低血壓和減緩關節炎病痛等。阿瑟和文蒂還和大學及實驗室合作﹐即將完成一份鴯鶓油方面的科學報告。
通過這次訪問﹐澳中雙方取得了實質性成果﹐簽署了雙方合作和培訓協議﹐阿瑟已為新西湖公司定購了機器所需設備﹐並將教會新西湖公司人員安裝和使用﹐同時提供一系列技術﹐包括提煉鴯鶓油﹑製造鴯鶓油美容護膚產品和保健藥丸﹐以及處理其他鴯鶓材料﹐還將幫助完善有關鴯鶓繁殖和加工的各種規則。
作為紐省亞洲商務咨詢委員會主席﹐我很高興看到澳中友誼的發展﹐使兩國人民做生意的同時又做朋友。這次廣東轉水鎮和西澳維金鎮之間的友好合作﹐為澳中兩國鄉村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強了國際間的了解﹐避免了種族歧視。
澳洲華人關心家鄉﹐為促進澳中兩國的貿易交往﹐增強人民之間的理解作了許多實事﹐我希望今後會有更多華人把澳洲先進技術﹑設備和培訓帶到中國﹐繼續為兩國的友好關係增添一份力量。
http://bbs.southcn.com/forum/index3.php?forumname=guangdongjinshen&job=post&topicid=157957&detailid=80917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