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6-8-26 17:58:26

梅县正在创建"广东旅游强县"!

梅县自2004年以来投入资金约5.29亿元
全力打造“广东省旅游强县”



--------------------------------------------------------------------------------

2006-08-29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李锦让 特约记者饶延志 实习生詹莹莹)记者近日从市、县旅游部门获悉,作为我市的第一旅游大县——梅县全县上下正全力以赴,争取在今年底前跻身“广东省旅游强县”行列。据了解,这是梅州旅游业摘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金牌后的又一个重要目标。目前,“创强”相关文字资料等软件工作已完成90%,梅县各主要景区和宾馆酒店、城市旅游设施等硬件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据梅县旅游局不完全统计,从2004年到现在,该县通过社会多方面筹资共投入“创强”资金约5.29亿元。
       据了解,2004年梅县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了“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的口号,召开了动员大会,同时设立了“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组织工作委员会”,由县委书记挂帅,下设办公室,由常务副县长兼任主任,县旅游局长任副主任,并从县直机关部门抽调了13名业务骨干组成“创强办”。今年7月21日,梅县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创强”迎检动员大会,进行再升温、再鼓劲,提出力争在2006年底摘取“广东省旅游强县”金牌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旅游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梅县突出抓好五项工作。一是组织学习,取人之长。今年2月,清远市清新县成为我省第一个旅游强县,梅县“创强办”立即组织全体人员前往“取经”,实地考察清新县的成功经验。二是分解任务,签订责任书。根据省旅游局制定的《广东省旅游强县标准》和达标分为900分的要求,按照“软件一分不失,硬件每分必争”的原则,将“创强”任务全面分解到县直各单位及15家旅游企业,并与全县53家责任单位签订了责任书。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创强办”自成立至今已坚持出版《简报》20多期,还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进行了专题宣传,加大了户外广告宣传力度。各单位、乡镇的主要街道和景区、宾馆、酒店都悬挂了宣传横幅,营造出“创强”的浓厚氛围。此外,还与移动、联通合作,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并积极筹建相关主题网站。通过多渠道、立体化的宣传,“创强”工作在该县基本实现了家喻户晓。四是加大投入,不断推进配套建设和旅游大环境的优化。据不完全统计,自启动“创强”以来,县财政投入9523万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36亿元,景区建设资金2.47亿元,新建和改造宾馆酒店6552万元,旅行社改造投入20万元。在景区建设方面,雁南飞以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今年投入1500万元修筑一条3.6公里长的景区环园公路,同时加强了景区绿化、净化、美化。在宾馆酒家建设方面,丙村镇于近期新建了我市唯一一家乡镇三星级酒店——锦发大酒店,梅县新县城步行街新建了一家“天地人”宾馆。五是加强督查,确保进度。目前,该县正按照“创强”得分标准进行查缺补漏,规定8月底前所有文字资料工作必须完成,9月份进入自检阶段,10月份进入市检阶段,“山洽会”后接受省检验收。

[ 本帖最后由 粤东客家 于 2006-8-30 12:11 编辑 ]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6-8-30 12:11:10

梅县正在紧锣密鼓创建广东旅游强县.山洽会后准备接受省局检验!现在正紧锣密鼓筹划编印画册,内容涵盖梅县"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领导关怀/城乡面貌/大型活动/景区建设/民俗民居/特色饮食/等等"
图片虽经过内部征集,仍有差距.在此呼吁各位热心人士能否提供相关图片资料.谢谢!

缺:能体现梅县新城大体面貌的图片,金岸半岛酒吧街晚上的照片,第三届梅县金柚节的照片,913人民广场落成庆典焰火晚会照片/大新城步行街开业盛况
/
创强资料得分情况:
总分1000分.900分为达标.
一共8大项97小项.得分点.自评873分.仍需努力争取多得分,少失分.
梅县的口号是"客家乡情浓/叶帅故乡美"
客家/名人/文化/生态
活力梅县!

梅县旅游局正在制作网站.大家可以提出宝贵意见.
我已经在广东南方网的广东发展论坛发过专题"梅县创建广东旅游强县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6-9-7 19:45:13

梅县旅游网:梅县旅游网

客家阿歌 发表于 2006-9-7 20:38:52

提提可以。
但是不要只顾搞什么“三高农业”、“旅游强县”,却忘了工业、实业。
如果是那样的话,不能让绝大多数老百姓受实惠。最后伤害的还是老百姓!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6-12-16 12:10:30

『创强专题』
叶帅故乡美 客家风情浓
——梅县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纪实 【背景音乐——客家山歌“梅县系个好地方,阴那山下有灵光,人文秀区生态好,欢迎大家来观光。”】
    那仿似天籁之音的客家山歌,在南粤之东北,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客家人原乡腹地唱响;为光临“世界客都”旅游观光的客人,为梅县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而唱响!
梅县以“梅”而名,南宋诗人杨万里留下了回味无穷的诗句:“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深厚的文化积淀,秀美的自然风光,优良的生态环境,使梅县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里有古色古香的围龙屋、有重峦叠翠的阴那山,有烟雨迷朦的梅江水,还有如诗如画的雁南飞,翡翠一般的雁鸣湖。
今日梅县,客家、名人、生态、文化已是声名鹊起。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梅县争创旅游强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发展空间。
    创旅游强县 建活力梅县——人文秀区资源丰富
   梅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南北朝置县,有1400多年的历史。全县面积2755平方公里,有60多万人口,旅居海外的“华侨三胞”有80多万人,素有“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的称誉。
辉煌的历史,造就了梅县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地域的灵秀,哺育了梅县历代的俊贤英才。郭沫若先生曾赞美梅县“文物由来第一流”。开国元帅叶剑英、宋朝抗元英雄蔡蒙吉、清朝“岭南第一才子”宋湘、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开山诗人、雕塑家李金发、中国现代画坛著名大师、国际著名画家林风眠、全国人大常委曾宪梓博士都是梅县人。
    梅县,是客家人聚居地,“世界客都”之称。去梅县,去一个客家风情最浓郁的地方,依偎那里的风景,感受那里的文化。
优美动听的梅县客家山歌,是我国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浓情、最为放达,也最为卓越的歌种,千百年来传唱不休,享誉海内外。
曾有人比喻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有人说:建筑是固体的文化。的确是这样,走进梅县,给人印象至深的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下梅县的民居建筑--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之一的客家围龙屋。这些围龙屋星罗棋布,各具特色,镶嵌在梅县的青山绿水之间。
梅县群山奔腾,奇峰峭立。踏入阴那山,登上海拔1298米的皇帝岩极目远眺,众山起伏、江河周回,古人云“五指峰巅极目舒,白云深处望三州”。
“深山藏古寺”,为我省四大名寺之一的“灵光寺”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寺门前有两棵千年古柏,相传是由惭愧祖师潘了拳手植,树高约25米,一枯一荣,人称“生死树”。生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枯的秃兀峥嵘、傲立苍穹。
    在雁南飞茶田里,你将发现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美景:层峦叠翠的茶园,古朴雅致的别墅,潺潺的流泉,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在这你可感受茶田的日出日落、听客家山歌、品雁南飞香茗。
在雁鸣湖,你可以在高尔夫球场尽情挥杆,笑意人生。球场四周山清水秀,绿色环抱,空气清新。纵情青山绿水间,让人陶醉、让人忘返。
今日的梅县,以其独特的客家风情、优美的绿色生态自然景观而闻名遐迩。

[ 本帖最后由 粤东客家 于 2006-12-26 09:42 编辑 ]

粤东客家 发表于 2006-12-17 11:11:33

科学发展看南粤


[走出围龙看梅州·文化梅州]"两园一基地":客家文化传播平台

2006-11-15 11:23:27   来源:南方日报   

  


  东山教育基地新姿。


  本月16日,第四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将正式在梅州举行。逢此盛会之际,梅州文化建设的三大重点项目“两园一基地”也纷纷接近完工,可在山洽会期间与与会代表和市民见面。所谓两园一基地是指: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公园与东山教育基地。三大工程分别对客家文化、历史印记和教育积淀进行了整合和提升,为梅州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客家公园。



  叶剑英纪念园: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梅州目前有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剑英纪念园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该园也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广东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作为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和打造“世界客都”品牌的重点工程,该公园于去年5月奠基动工,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叶帅故居和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原有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整合、扩充、配套和完善,总占地482亩,共投资1.27亿。目前,该公园的第一、二期工程已经封顶,陈列馆和有40间店铺的雁洋新村的供水、供电以及排污设施等基础工程已经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市于199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在当时却没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经梅州当地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叶帅故居终榜上有名。今年蕉岭的丘逢甲故居也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悉,与其同时送审的还有黄遵宪故居和灵光寺,相关专家表示,两者都极具入选实力,跻身其列只是时间问题。
  
  客家公园:客家文化的里程碑

  客家公园位于梅州城区东山小溪唇,规划用地面积163.2亩,计划投资约1.5亿元,定于2007年7月正式开放,目前各项土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其中用围龙屋式的设计修建了广东客家博物馆,该馆由主馆和大学校长馆、两岸抗日将军馆等分馆组成,将通过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史料,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其中的黄尊宪纪念馆是对黄遵宪的书斋“人境庐”、故居“荣禄第”和古民居建筑“恩元第”进行修缮整合而成。

  兴建客家公园,整合客家文化,这一举动得到了当地和海外客家人的大力支持。客家公园建设方案出台之后,各界纷纷进行捐款,截至目前,民间认捐资金和政府筹资到位资金总额折合人民币6886.95万元,已完成建设投资6694.42万元。建成后的客家公园将成为客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东山教育基地:新增优质学位逾万

  梅州是文化之乡,崇文重教风气浓郁,老百姓都希望自已的子女能读上重点中学,然后考上大学。但目前梅州的优质学校(重点中学)、优质学位不多,只有20%左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了解,目前全市每年还有约35000多名初中生因学位紧张、优质学位少等原因升不了高中。针对以上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梅州东山片打造一个综合性教育基地,该基地将为“文化之乡”提供1万多个优质学位,还有院士广场、客家艺术中心等等,将成为弘扬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东山教育基地总投资4.3亿元,总体规划约为900亩。建成后,梅州将净增优质学位10200个。其中,东山中学高中部净增6250个学位、附属小学净增1800个学位、市职业技术学校净增学位2090个。东山教育基地前期工程位于东山书院至秀兰大桥以南地带,其中建筑包括:东山中学、市职业技术学校、市艺术学校、东山书院、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院士广场、亲水公园等。在前期工程完工的基础上,梅州市委、市政府还拟在嘉应学院到秀兰大桥以南,建成一个大的教育文化带,即将现在的嘉应学院、市农校、梅县高级中学和东山片相连接,并在区域内新办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一个集教育、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东山教育基地内的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已于今年正式开始招生。据统计,由于进驻东山教育基地后整合了教育资源,改善了办学校环境,今年该校年招生突破1000人,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勤劳善良的客家妹在客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六大名片记录文化名城
  
  客家围龙屋:中国五大民居之一

  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客家山歌、客家菜、客家方言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围龙屋。

  据悉,目前梅州现存的围龙屋主要分布在以梅县、兴宁为中心的粤东客家地区。相关部门调查显示,这些围龙屋保存尚完整,但是多数年久失修,而且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如“济济楼”等一些有名的围龙屋内部陈设多数遗失。在梅州市144处各级文物中,属于建筑民居的有34处,而其中围龙屋所占比例非常之小。

  近年来,围龙屋的商业价值逐渐体现,在当地形成了以围龙屋为依托的餐饮、旅游、摄影、婚宴等一系列的新兴商业。围龙屋中较具规的万秋楼,更是受到台湾商家的青睐。台商李秀锦、龙振水于2003年将其改为酒楼,用以经营客家菜和台湾擂茶,成为当地旅游、餐饮一大亮点。除此之外,很多新的建筑也逐渐喜欢用围龙屋的风格进行设计,如雁南飞茶园内的围龙食府便是如此,并获得了建筑设计“鲁班奖”。有专家建议,梅州当地的围龙屋可仿效成都龙泉驿的经验,建成集餐饮、旅游、修闲于一身的商业模式。除此之外,花萼楼、南华又庐等客家著名建筑也都得到较好的维护,焕发出新春。
  
  两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州近年来的客家文化活动发展迅速,客家山歌与汉乐两大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渐改良和创新中焕发异彩,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客家山歌节等大型活动。

  据悉,梅州全市范围内目前拥有国家级别民间艺术之乡3个,国家级别先进县1个。在2005年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上,梅州选送的山歌剧《山魂》获7个奖项9个一等奖。大型山歌剧《等郎妹》参加在西安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比赛汇演,获曹禺戏剧奖·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音乐奖、优秀舞美奖、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奖;同时还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大型山歌剧《山魂》参加第九届省艺术节,荣获包括综合剧目一等奖在内的7项9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6个三等奖,并作为全省唯一剧目,将参加今年11月份文化部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汉剧代表作《白门柳》、《尘埃落定》等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后者在2005年11月举行的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获得了多个奖项。
  
  22位院士激励后辈学子

  梅州的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有“人文秀区”的美誉,先后走出了22位梅州籍两院院士,他们是:李国豪、王佛松、江欢成、梁伯强、钟惠兰、黄子卿、李国平、杨简、张如心、黎尚豪、张作梅、刘焕彬、周湘涛、丘成桐、古德生、汪懋华、张楚汉、梁春广、饶芳权、钟世镇、郑度和杨文采。东山教育基地规划中,专门划定了7.9万平方米兴建客家院士广场,以彰显“客家院士”的精神风范并激励梅州学子奋发上进。

  民间艺术大放异彩

  除客家山歌与汉乐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梅州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兴宁市以杯花舞、大埔县以广东汉乐都被省政府命名为第四批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梅州客家山歌、大埔县广东汉乐、丰顺县埔寨火龙、广东汉剧、五华木偶、平远船灯舞被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色香味俱全的客家菜

  客家菜是粤菜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在随客家人南迁后融入南方菜系特色的基础上,保留了中原风味。菜品多用肉类,较少水产,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偏咸,以沙锅炒菜见长。著名菜式有:盐焗鸡、梅菜扣肉、捶肉丸、客家酿豆腐、娘酒鸡等。
  
  勤劳善良的客家妹

  客家山歌中有此一曲:“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一条么(无)妹唱晤(不)成”。该段歌词在很多山歌开唱时被引用,显示出勤劳、善良、俭朴的客家妹在客家人当中,以及在客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相夫教子还是事业拼搏,客家妇女都作出了表率,涌现出如李坚真、韩素音等一批杰出女性。
  
  专家访谈

  广东省梅州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严峻:
  发展客家文化教育是关键
  
  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在与外来文化摩擦、交融、互补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客家文化的本源?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梅州客家文化研究会的会长严峻。

  记者:客家文化经过几次地域迁徙最终成熟于梅州,您认为客家文化的灵魂何在?在与外来文化接轨中应如何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

  严峻:客家文化几经演变,可以称之为“五味杂陈”,即:古味、山味、土味、洋味和南味。以上五种“味道”分别来自于中古遗风、山区地貌、乡土文化、侨乡特色和南国风情,客家文化就是在这些基础上融合发展起来才形成了独特的“客”味。其中洋味在最近几年中表现突出,客家历史上曾有过5次大的迁徙运动,其实客家人在海外分布很广,并且这种趋势在发展,可能不久之后,我们可以称之为客家人的第六次大迁徙。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实重点在于保护好一些客家历史文化的痕迹,这些都是梅州文化不可再造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教育始终最关键,一个教育贫瘠的地方,很容易成为文化的沙漠,而梅州本身的教育基础相对良好,对文化发展助力很大。

  记者:近几年来,“世界客都”之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您认为梅州在此方面具备哪些优势?

  严峻:客家人孕育于赣州、成长于汀州,成熟于梅州,可以说梅州代表的是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态。既然是世界客都,必然要与世界接轨,据调查,目前海外的客家人70%出自梅州,这为梅州打造“世界客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近年来,梅州对客家文化的整合和归类极为重视,也下了很大的气力来做史料收集和整理的工作,如现在正在兴建的客家公园园区内的客家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且梅州市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编撰了客家文化系列丛书,对客家文化做了系统的归类和整理,并提出了很多发展客家文化的建设性思路。

  记者:在我国对外开放发展这个过程中,您认为该如何保持客家文化的独特性?

  严峻:客家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方言、客家山歌和侨胞文化,其中客家方言是后两者的灵魂,可以说,保住了客家方言就保住了客家文化的根。近年来,客家传统文化遭遇了一些尴尬,比如客家山歌歌手就比以前要少了,这主要是一些文化生态发生了改变,比较难创作出原汁原味的山歌。目前,相关单位正在尝试用普通话进行山歌创作,也推出了一些作品,但受众品评不一,还需要继续努力。
  
  记者观察

  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世界客都”
  
  提起文化梅州这个概念,就不得不在其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落点墨。梅州作为世界上客家人集聚人口最多的城市,崇文重教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客家文化起源于中原的河洛文明,经千百年岁月雕琢,最终在闽粤交际处形成独特的民系文化。在近代的中国历史上,客家人频频在辛亥革命、红色记忆中闪耀着亮丽的身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以及闽粤赣三角区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客家文化的精髓是崇文重教,历来有“梅州文化冠岭南”一说。追寻历史上的客家文化,其根源无外崇文重教,但有重就有轻,崇文重教的本身带来了一个尴尬:轻商。因此人们提起梅州,话题便不由自主地转到叶剑英、黄遵宪等政界、文化界名人,而当地涌现出的众多杰出企业家却经常被下意识地忘记。乃至近年来,客家乡贤回来支援家乡建设时,多数人还是选择了直截了当的募捐,而非投资故土建实业,实现当地的“造血”工程。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对梅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将产生羁绊。走出封闭性的围龙,重新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成为势在必行之举。

  当然,以上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梅州,目前国内不少历史文明积累厚重的地区都存在以上问题,没有特殊的区域发展政策,本身又没有过硬的工业底子和资金后盾,加之文化氛围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衍生出社会发展的众多问题。而这一切的关键还是在意识的转变,如何在新的情况下,做好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梅州亟须破解的一个相当具挑战性的课题。

  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四大发展战略,正式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摆到了当地工作的中心位置上,并筹措资金打造了“两园一基地”(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重点工程,将当地文化进行整合,赋予客家文化新的内涵,推动其从传统到现代,从政文独尊到政企多元化的转变。将客家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元素,如客家民俗、客家山歌、客家菜等进行重新包装和改良,使老字号重新焕发了青春。

  正如从事客家研究的学者所说,客家文化之于围龙,密不可分,走出围龙,是每一个客家子孙肩负的历史责任。梅州打造“世界客都”已初显成效,即将来临的山洽会也将给梅州注入新的动力。从“崇文重教轻商”到“崇文重教亲商”,经历革新的客家文化,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实现质的飞跃。

  撰文:本报记者 曾强 翟永鸣 特约通讯员 凌峰 肖伟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梅县正在创建"广东旅游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