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诞生的小阁楼将拆掉重建
林语堂诞生的小阁楼将拆掉重建(2006-08-09 09:31:14)
修缮中的林语堂故居。
日前,我们来到平和县坂仔镇,寻访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故里。 一路走来,群山起伏,溪流清澈。穿过密集的居民区,走过仄仄小道后,我们来到坂仔中心小学后园。这里就是林语堂故居所在地。
林语堂诞生于小阁楼
在凤凰、木兰等参天大树的掩映下,林语堂故居正在修建中。这是一幢普普通通的砖木结构民房,共有五间相连小屋,呈“同”字形,面积不足120平方米,庭院中有一眼水井。其中右上角那一间带有小阁楼,林语堂就诞生在小阁楼中。
建筑工人介绍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房子地基用原有大块的鹅卵石,墙壁和柱子采用旧式青砖,两个石礅也于不久前在村民家中找到。
平和县林语堂研究会秘书长黄荣才介绍说,林语堂故居只是坂仔旧教堂的一小部分。坂仔旧教堂建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初这段时间,为园林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亩地左右。园中的大小礼拜堂相挨近,还有牧师楼、圣经楼、执事房、铭新小学等附属建筑物。这些建筑既有西洋建筑的特色,又兼有中国庭园之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建筑多数被拆除,在原地兴建了坂仔中心小学校园。其中,林语堂诞生的小屋虽然保存着,但也被挪为他用。直至2002年这里正式列为林语堂故居后,才又恢复了原貌。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坂仔旧教堂的遗址已规划为林语堂故居范围,规划设计图已经出炉。
原有的坂仔旧教堂已经迁址重建,新教堂离旧址约500米,教堂顶楼悬挂一口大钟,是当年旧教堂的惟一遗留物。今年83岁的教堂义务管理员苏和乐老人介绍说,这口钟是当时林语堂父亲的好友、小溪教堂的范礼文博士赠送的,是从美国购置来的,钟声洪亮能传达至5公里远。
10岁时到厦门读书
林语堂孩童时的形影给当地人留下深深的烙印。自小在坂仔小学长期任校长的林鸿游介绍说,林语堂父亲林至诚1880年从漳州天宝来坂仔传教,成为坂仔礼拜堂第一任牧师。从此全家在坂仔定居下来。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出生,排行老七,父亲取名为和乐。因林至诚的治家之道是每个家庭都要友好和善,平日里挂满笑容。父亲的这点要求后来成为林语堂终生的习惯。林语堂的母亲也是农家出身,勤劳善良,教育孩子要行善。在充满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美丽的自然环境里,林语堂不仅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而且得到良好的熏陶。6岁时,林语堂就在教会创办的这所铭新小学读书。
每天早晨,林至诚自为教师,摇铃召集儿女们诵读古诗。念完书,各人都分配一份家庭工作。林语堂两位姐姐都要做饭和洗衣,弟兄们则要负责从井中汲水,扫地和清除房屋。每日下午,姐弟到菜园浇灌蔬菜。
穿过坂仔小学后园的后门,走几步路便到九龙江西溪。美丽的西溪流水环绕着坂仔镇。一个世纪前,西溪是通往漳州、厦门惟一的水上交通要道。10岁时,林语堂去厦门读书就是从这条溪上路,每次到厦门得走三四天。
乘坐小舟沿这条溪流走出坂仔,开始了他漫长而辉煌的人生旅程。这条蜿蜒的溪流给林语堂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有一次,我在西溪船上,方由坂仔至漳州,两岸看不绝的山景、禾田,与乎村落农家,我们的船是泊在岸边竹林之下,船逼近竹林,竹叶飘飘打在船篷上。”
坂仔秀丽的山水,淳朴的乡村生活,铸就了林语堂率真的性格,超脱的思想和高洁的情操。家乡的山水,永远融进他生命中,流淌在他血脉里。童年和少年那些快乐的时光也永远镌刻在他的心灵深处,镌刻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
留下的对联成为村里的宝物
今年63岁的坂仔镇老人何顺全,至今完整保存一幅林语堂亲手书写的对联。1916年春节前夕,已经上大学的林语堂放假回乡,时为坂仔基督教会会长、何顺全的父亲何振声邀请他直接在门上题写对联。林语堂欣然答应,题写了这副名为“道因时以立,理至天而开”的对联,笔力遒劲,刚柔相济。平和县林语堂研究会秘书长黄荣才说,这是林语堂惟一在坂仔留下的笔迹。近百年了,何顺全两代人精心保存着对联,怕被人毁掉,都用纸联盖在对联上面。近几年,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到坂仔,都请求何顺全把纸联掀开,认真端详林语堂的手迹。何顺全很配合,他的惟一要求是:看后,你要出钱帮我再买一副新对联贴上。有时候,老何在一天之内,竟然撕、贴两三次纸联供人家研究拍照。
文/图 记者 黄树金 通讯员 张碧升
(来源:厦门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