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pep 发表于 2006-7-25 18:12:30

原帖由 亞林古 于 2006-7-25 18:06 发表


有可能吧?香港福建移民 年輕一代的也會講閩南語


我有同學都是福建移民,不過他在家人以外絕對不會講家鄉話的,而他的同居女友就是粉嶺圍村的客家妹了,會講客家話的。

我的鄰居是來自台山的新移民,鄉里啊,子女都只有十多歲,不過他們講的台山話我感覺很怪,腔調不同。

亞林古 发表于 2006-7-26 09:10:19

原帖由 peppep 于 2006-7-25 18:12 发表



我有同學都是福建移民,不過他在家人以外絕對不會講家鄉話的,而他的同居女友就是粉嶺圍村的客家妹了,會講客家話的。

我的鄰居是來自台山的新移民,鄉里啊,子女都只有十多歲,不過他們講的台山話我感覺 ...

我有個感覺 香港的潮汕、閩南人移民來的特別地多

peppep 发表于 2006-7-26 10:33:51

原帖由 亞林古 于 2006-7-26 09:10 发表


我有個感覺 香港的潮汕、閩南人移民來的特別地多


潮州人在香港超過一百萬,也掌握了大部份財富,好像李嘉誠、林伯欣等。\r

閩南人也超過八十萬。

潮州人不認同閩南,否則的話,跟閩南人聯合起來的話,可能會成為香港的第一大族群。

亞林古 发表于 2006-7-26 10:47:14

原帖由 peppep 于 2006-7-26 10:33 发表



潮州人在香港超過一百萬,也掌握了大部份財富,好像李嘉誠、林伯欣等。\r

閩南人也超過八十萬。

潮州人不認同閩南,否則的話,跟閩南人聯合起來的話,可能會成為香港的第一大族群。

不知為何 廣州話會成為香港主流語言???

peppep 发表于 2006-7-26 11:18:57

原帖由 亞林古 于 2006-7-26 10:47 发表


不知為何 廣州話會成為香港主流語言???


這個就不清楚了,廣府人,即廣州人及南番順地區的粵人在人口及經濟上是沒有能力去影響的。

香港開埠前的語言,就只有屬於莞寶片的”本地話”、客家話、鶴佬話及蛋家話等。

東莞及四邑等地的粵人本來也不是說廣府話的,東莞人及四邑人說廣府話也是後來的事情。

英國人當然也不會幫助推廣的,中文在英治時期是沒有地位的。

香港在七十年代曾經流行國語,大量國語流行曲與及港產電影都是國語的,不過不能形成氣候,給粵語壓過了。

亞林古 发表于 2006-7-26 11:53:29

原帖由 peppep 于 2006-7-26 11:18 发表



這個就不清楚了,廣府人,即廣州人及南番順地區的粵人在人口及經濟上是沒有能力去影響的。

香港開埠前的語言,就只有屬於莞寶片的”本地話”、客家話、鶴佬話及蛋家話等。



東莞及四邑等地的粵人本來也 ...

只是不知為何 廣州話會成為主流語言??

peppep 发表于 2006-7-26 12:17:51

原帖由 亞林古 于 2006-7-26 11:53 发表


只是不知為何 廣州話會成為主流語言??



可能因為廣州是省城的原因吧?若果廣州也是講國語的話,或許香港也會講國語的了。

peppep 发表于 2006-7-26 12:18:47

http://www.chiculture.net/0604/html/b04/0604b04.html#

         廣義的廣州話也叫「廣府話」、「白話」,屬粵方言粵海片,是粵語的代表方言。通行於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粵中及粵北部分地區,香港、澳門通行的粵語亦屬這一片。狹義的「廣州話」則專指廣州市區通行的粵語,它與香港粵語有些微的差別,外來借詞較少,話語中夾雜英語的現象少於香港話,語速較慢。
         香港粵語即「香港話」,是粵語的一種地點方言。從交際功能來看,香港話與廣州話並無質的不同,兩地居民可用各自的方言通暢無阻地相互交流。但就方言的社會地位而言,香港話與廣州話卻有很大不同。粵語在香港的地位舉足輕重,儘管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另一種為中文),有頗大影響,在普通市民階層及傳媒方面,粵語卻佔有壓倒優勢。香港粵語有相對獨立的書寫體系(方言用字)和眾多的方言傳播媒介,更擴大了香港文化的影響。這些特點,是內地廣州話所欠缺的。

peppep 发表于 2006-7-26 12:23:50

http://www.chiculture.net/0604/html/popup/p2_b04.html

香港粵語的特點
  從語言本身來看,香港話也有一些特點值得注意:在語音上,陰平調值逐漸趨向55調,而廣州話一般有53、55兩種讀法,如「工作」的「工」,廣州話習慣讀53調,而香港話習慣讀55調。此外,「懶音」現象在年輕一代較為明顯,如「我」讀成,某些原為 -尾的音節讀成 - n 尾,如「行」h讀 hn。

  由於生活節奏較快,香港人話語的速度亦快於廣州人。詞匯方面,香港話多用外來借詞,其中英語的外來詞尤多,如「飛」(英語fare),廣州話習慣使用「票」。受教育人士話語中夾雜英語的情況十分普遍,如「我去canteen啦」(我們到飯堂去吧)。外來語中,人名、地名的翻譯與廣州話時有不同(廣州話跟從普通話的譯法)。另外,香港話有大量的「區域詞語」(如「特首」、「律政司」、「居屋」)和特有用語(如「黑雨」【黑色暴雨警告】、「醫生紙」【病假單】、「雙失青年」【失學和失業的青年人】),反映香港獨特的社會風貌,廣州市民口語中很少用。

peppep 发表于 2006-7-26 12:24:34

http://www.chiculture.net/0604/html/c24/0604c24.html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廣東率先對外開放,外來投資湧入,其中港澳因地利之便佔據較大比重。隨著經濟的起飛,外地人進入廣東尋求發展機會,為克服語言障礙,學習粵語在各地風行一時,形成「普通話南下、粵方言北上」的現象。

         以香港為據點的粵語通俗文化,通過電影、電視劇、廣告、小說、漫畫等,在全國各地流播,也大大提升了粵語的影響力,擴大了粵方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廣東省粵、客、閩三大方言鼎足而立的格局產生變化,粵語成為省內三大民系之間交際的通用語。

      改革開放後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娛樂業的繁榮,帶動社會產生大量新詞新語,也從外語借來不少詞語和概念。華南區作為經濟發達地區,使用新詞語時間更早、數量更大。在新詞語的產生、傳播方面,香港粵語因其特殊的地位扮演著較廣州話更重要的角色,這些新詞語又以廣東作為中介地,流向內地,其中不少最終被普通話吸收,如「炒魷魚」、「生猛」、「搞掂」(進入普通話後詞形轉為「搞定」)、「埋單」、「卡拉OK」等。

peppep 发表于 2006-7-26 12:27:25

http://www.chiculture.net/0604/html/d23/0604d23.html

         許多方言音節原來有特定的書寫字體,後由於方音的變異,或寫法的變化,本字變得模糊難尋。考本字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其初始的形式,以利於語文教學和語言研究。
         例如,若干年前有一套港產片名叫《跳灰》,講的是販毒的事,不過片名的準確含義很多人都不知所以。其實,這裡的「灰」指的是白粉(海洛英,普通話譯為「海洛因」),因其顏色灰白而得名,但「灰」如何「跳」?令人困惑。原來此「跳」的本字應是「糶」 ,乃粵語保留的古語詞,「糶」與「糴」 相對,是賣出(穀米)的意思。

         粵人喜好創制新字,聞名全國。但這常帶來問題,即新字可能將本字掩蓋。如「豬肝」的「肝」與「乾」字同音,意頭不好,故需避諱,說成「豬潤」(「潤」即有水)或「豬濕」(陽江話)。但豬肝屬肉類,寫成「潤」、「濕」形旁不符,因此廣府人為此造了個「月閏」字,陽江人則造出「 月”濕去水部”」字。類似的例子還有「豬」來自「豬利」(避「豬舌」,「舌」與「蝕」同音)。

亞林古 发表于 2006-7-26 12:32:10

難怪廣州話會在香港如此強盛

peppep 发表于 2006-7-26 12:35:32

廣州話跟南番順土話也有些不同,廣州城乃從南海及番禺之間劃出地方圍城而建的,廣州話可能受來自北方的影響較深,故跟南番順土話有一些分別,雖然同屬粵海片。

有指標準的廣州話乃西關話,西關即今荔灣區,不過在廣州城以西,城牆以外,屬於南海縣。

[ 本帖最后由 peppep 于 2006-7-26 12:38 编辑 ]

peppep 发表于 2006-7-26 12:44:45

廣州話稱電冰箱的,香港稱雪櫃;廣州話稱集裝箱的,香港稱貨櫃(跟台灣的?);冷淇淋香港稱雪糕;巧克力香港譯作朱古力;草梅香港直譯士多啤梨 (strawberry);櫻桃香港直譯車厘子 (cherry)。

Cheese 大陸稱乳酪或奶酩,香港直譯芝士,而乳酪在香港是指 yokurt,即大陸稱的酸奶。

peppep 发表于 2006-7-26 12:51:23

看香港的清裝電視劇好像佛山贊先生,有人問佛山當地人有沒有見過有說省城口音的人出現,不是佛山話就是有南番順口音的廣府話嗎?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看了族谱问了我爸后发现一个困惑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