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饒平人林仕泰遷台中石岡記略
转自老上饶客家论坛http://www.sr0768.com/read.php?tid=2612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廣東潮州府饒平縣客籍先民林仕泰,入墾今台中石岡崁仔腳,石城街崁下巷林家夥房是地方望族之一,林家古屋至今已逾二百年,於日治時期為「石岡公學校」創校校址,它不但躲過空襲也遭受兩次的震劫,雖然兩旁的橫屋有些損毀,但是公廳卻毫髮無傷,是一個擁有輝煌歷史,與傳奇事蹟的大夥房。
http://land.ihakka.net/upload/104-3-20m.2005121412371399373.jpg
林仕泰原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隆都店仔頭邊前嶺鄉,遷台至今仍說客家話,而饒平隆都早就說潮汕話,這和楊梅的黃姓一樣,在台灣說客家話,而祖籍地早就「數典忘祖」了,說起來實在不勝唏噓。
林家古屋為開台始祖林仕泰於清雍正年間來台所建造,至今已二百多年從未改建,建材使用唐三瓦、福州杉、舊紅磚、古泥磚,門用樟木雕花而成,香氣撲鼻,歷久不蛀,是目前難得一見的前清古屋。
林家夥房寬廣,人口眾多(但因為石岡水壩的興建,有些房親已遷往他處),清朝時代曾設書房,由漢學家林章國先生執教至日治時期。而後日本政府籌設「石岡公學校」,因校地難覓,乃於民國前十三年在林屋草創石岡公學校,招募學生上課授業,至民國前八年才遷往石岡公學校新建校舍上課。
林家開台始祖林仕泰先生,其派下人丁旺盛,清朝時代,林家本屋基地面積七分餘地,屋宇連棟,非常壯觀,為防止生番及土匪侵襲,周圍有兩層刺竹,四個角落設「槍庫」,並組自衛隊日夜巡邏,警衛森嚴。清同治元年,中部發生戴萬生事件時,石岡庄民紛紛到林屋避難,由林家供應食米,並派壯丁護衛,待局勢安定後,石岡庄民才各自返家耕種。
民國前二十一年,苗栗白沙屯「關聖帝君」移駕林屋,設巒堂濟世講道,醫鴉片煙癮,當時前往求戒者遍及南北各地,均先後戒除,香火鼎盛,石岡庄民爭相俸祀,但因金身只有一尊難分兩處敬俸,因而在「關聖帝君」同意後,將金身留在九房村「廣興宮」,金印留在萬安村,再自大陸雕刻金身俸祀於「萬安宮」,供善男信女敬拜,使「關聖帝君」協助戒除煙癮的事蹟廣為流傳。
根據對地理風水有研究的人士說,石岡崁下林家古屋,為「坐癸兼子、向丁兼午屬『梅花穴』」,由開台祖林仕泰迄今派下子孫至少四千人以上,散居全省各地,有醫學博士、校長、將軍等傑出後代。
林家古屋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飛機轟炸台灣,飛過林屋時不曾投下炸彈,因此林家古屋至今依舊保持完整的風貌,後院還有六顆兩百多年的龍眼樹,非常壯觀。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震災時,林家古屋雖位於斷層帶附近,但逃過震劫,成為石岡鄉境內災後少數倖存的古屋之一。
本社區昔為拍宰海平埔族樸仔籬社群分布領域,自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饒平縣人林仕泰墾崁仔腳一帶,即為和盛村之最早開發紀錄。此期間客籍墾戶不顧泰雅族的侵擾、危險,一再零星入墾東勢角,常引發嚴重械鬥。乾隆二十六年(西元1761年)清彰化縣知縣張世珍正式戡定地界後,於石崗仔,東勢角一帶興築十九個土牛堆及土牛溝,形成西至后里地區之一線土牛番界線。然乾隆三十二年(西元1767年),清廷為開採樟木造船,由軍隊保護匠人進入土牛番界之外地區採料,終至形同虛設。
乾隆四十年粵省潮州府人大舉開發拓墾土地,建立了石崗仔庄。直至西元1920年時,才把「石崗仔庄」的名字、改名為「石岡」,也就是石山丘的意思。
而和盛村於清代隸屬台灣縣栜東上堡-崁仔腳莊、至日據時隸屬於台中廳、東勢角支廳、石崗區栜東上堡-土牛庄(崁仔下),及台中州時期,則隸屬東勢郡、石岡庄土牛(崁仔)。所以和盛村的舊名稱有好幾個,諸如:上(頂)土牛、崁子腳、石仔窟、杉木堀、營林所等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