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y 发表于 2006-6-14 17:31:42

梅州网友近期报载文章

[漫游客都]
                                                有赞有弹梅州游



--------------------------------------------------------------------------------

2006-06-08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五一”期间,一个广州朋友带一个小型的自助团去厦门旅游,回程经梅州停2天,我便责无旁贷做起“地陪”来。
       6个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除了我认识的那个兴宁籍同学外,其他都是第一次来梅州,而且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域。“团长”是陕西西安人,稳重、亲善;两个比较俏皮的“团员”,分别来自四川绵阳和广东清远,一个比较“矜持”的来自广西桂林;最帅最酷的那个是来自甘肃兰州的穆斯林!
       4号早上8:30,我去到酒店,催促他们起床洗漱。我和司机在大堂稍候,然后带他们去金利来大街吃烧卖。我们的第一站是雁南飞,一路上我介绍路旁的景观以及教他们讲简单的客家话。天气算好,天阴而无雨。路上的清新空气和满山绿色让他们陶醉,偶尔看见比较有特色的客家民居,都会引来一阵夸张的惊叹声!
       9:45,来到了他们慕名已久的雁南飞茶田。还没下车,他们就被对面那山坡上的茶园梯田给震慑住了!哇塞,和龙胜梯田有一比啊!这个时候他们的眼球就忙碌起来了,常常顾此失彼,脚边的小花、远山的绿茶、茶壶的泉水、树上的灯笼,都成了他们摄像机下的焦点。兰州那位朋友,更加直说:“我太喜欢这里了,不想回去了!”
       停车场停满了各地的车,身旁的游客更是操各色方言,普通话、粤语、潮州话、客家话,声声入耳,足见雁南飞的魅力。在围龙大酒店的宴会大厅,全团成员都惊叹,广州也未必有这么豪华的宴会大厅啊!
       13:30,我们直奔6公里外的桥溪村。我们首先要解决肚子问题,于是找了一家农家乐。遗憾的是,买单的时候发觉价格颇贵,一只鸭子80元。司机都说,可以养一群鸭子了。
       桥溪出来,我们去了灵光寺,又参观了丙村温公祠,回到梅城已是18:00。我们到梅州大桥旁的梅塘湾吃饭。地方虽有特色,菜肴也不赖,可是因为接待能力有限,顾客太多,服务大打折扣。
       饭后,西安那位团长的梅州驴友来找。在他的倡议下,我们离开酒店,坐上他的车去酒吧街,领略梅州的夜生活。我们10个人,喝了4打啤酒,几乎包场唱歌,一直到凌晨2点半。
       5号,行程比较轻松。9:30帮他们退房,然后如约去田园大酒店喝早茶。到11:30我们随便逛了一下梅州的“北京路”——梅江大道,他们均对这个林荫大道很感兴趣。然后我们坐上了人力三轮车,优哉游哉往大新城步行街进发。
       来到大新城的门口。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是红砖红瓦红灯笼,到处都有充气拱门盛装欢迎,一派喜庆气氛。我们从黄金湾开始进入步行街,由于是午饭时间,人流不多,在一个街角,西安团长竟然发现他们公司的梅州店就开在那里,真是一个意外发现,于是猛用手机拍照(DV和DC都没电了)。
       逛完步行街,我带他们去新县城天秀新苑的“×记”吃饭。他们都笑称:怎么这么偏僻的地方你都可以找到(嘿嘿,那当然!)。点了狗肉、豆腐、蒸盐鸡等等客家菜,没想到个个食指大动,说,这是来梅州后吃得最好的一餐!
       饭后,一行到华侨城广场买了盐焗鸡和鸡爪鸭爪茶叶等,然后,拿了行李,到锭子桥顺风客运站坐直通大巴离开了梅州。
       对于梅州,他们的印象还是比较正面的!他们表示以后会继续推介朋友来梅州玩。   
      (梅县广播电视台   何其乐——粤东客家)

http://www.mzrb.com.cn/news/0606/08/060608059.htm



                                          努力打造客家新音乐



--------------------------------------------------------------------------------

2006-06-09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邓皓 赵铭鹰(浪子 zmy)

       客家学研究成为热潮,但客家音乐的发展和创新相对滞后。客家音乐路在何方?客家音乐人并没有放弃对客家音乐传承与创新的追求,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在客家山歌的节奏和旋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多种音乐形式、独具特色的客家新音乐。但用“客家山歌”或“客家新山歌”已不能归纳这些新的音乐形式。因此,我们必须以新的概念来定义这些新的音乐形式。笔者认为,新时代产生的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客家音乐用“客家新音乐”来命名是最贴切的。“客家新音乐”就是在继承客家传统音乐、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音乐作品及用客家方言或普通话演唱的声乐作品。
       我们认为,从创作上来分类,客家新音乐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在客家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注入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对传统客家音乐进行升华;第二种是利用现代的各种音乐配器、制作方法,对传统客家山歌的基调进行“改良”,使传统客家山歌产生新的艺术效果;第三种是利用当代流行的音乐旋律,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流行歌曲及其他声乐作品。
       客家话是古汉语演化出来的语种(有人称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巧妙地运用客家话和普通话两者音韵相近的特点,使创作出来的歌曲不但可以用客家话演唱,同时也适合普通话演唱,达到“同一歌词,双语演唱”的效果,使其更具生命力。最近,客家音乐人依照上述的创作方式创作了《客家,我心灵的故乡》、《客家女》、《客家情》等,曲中将客家传统音乐旋律注入现代音乐节拍后产生出很好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客家新音乐的创作处在松散的萌芽状态。台湾比大陆集中一些,已有很多作品在流行;大陆最为知名的是不断改良的山歌剧种,但更多的形式已在互联网上出现。在网络上我们看到很多客家音乐爱好者在努力尝试、探索,有些客家年轻人开始创作客家流行新歌,《客家围龙屋》就是客家青年创作出的客家新歌。这首饱含深情的客家新歌在梅州电视台举办的“粤赣闽客家地区青年歌手通俗歌曲电视大赛”中,获得客家话演唱特别奖。
       梅州是当今的客家文化中心,具有客家方言群及客家音乐创作素材、人才的优势,完全可以成为客家新音乐创作、出版的基地,将客家新音乐的创作归整起来,为客家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http://www.mzrb.com.cn/news/0606/09/060609094.htm




她曾在北京、深圳等地辗转打拼,却一直惦念着儿时的一个梦想,十多年后,她终于积蓄到了创业的基础资金——
                                  “弱”女子回乡要办大农庄 (记阿妹730)



--------------------------------------------------------------------------------

2006-06-12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凡人写真]


                               本报记者 刘龙胜

       萧文菲,出生在梅县石扇镇的一介“弱”女子,带着儿时的一个梦想,在北京、深圳等地辗转打拼了十多年。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2003年5月,她回到家乡并在那里办起了一个农庄。30出头的她说,她要去实现儿时的一个梦想……最近,记者前往萧文菲的农庄,去感受她的农庄和聆听她的创业故事。
       萧文菲的农庄坐落在石扇镇银钱村,经过两年时间的开发,目前农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了60多亩,在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农庄还建起了贯穿农场的泥土道路,一个综合开发的农庄雏形已经初步呈现。记者看到,农庄已种有葡萄柚、沙糖桔、沙田柚等果树,在其他的空地上都种上了黄豆、花生等农作物。萧文菲说,收获果实以后的黄豆苗、花生苗都是有益的有机肥料,最大化利用农庄土地种植这些农作物,就是为了给果树提供充足的有机肥。

   





      ▲萧文菲的农庄已初具规模,农庄内一片绿意。图为农庄一角。
      
       在农庄的泥土路边,有两口鱼塘,放养有鲩鱼、鲤鱼等鱼种,目前,鱼塘已可以提供钓鱼爱好者们惬意凭钓,一试身手了。在农庄的一角,记者还看到了萧文菲的养猪场。猪场目前养有30多头母猪,并给种猪配备了产房,不少刚出生不久的可爱小猪还在产房里嗷嗷待哺呢……为什么不养些肉猪呢?萧文菲说,现在是创业之初,什么事情都要精打细算,做很多事情也都要多留个“心眼”,现在肉猪的市场价格一直不够理想,所以她总是不放心在肉猪养殖这一块投入过多的资金。
       说起以前,萧文菲说,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心里一直有着一个梦想——长大以后,赚到钱了,一定要回家乡办一个像模像样的庄园!为着这个梦想,在北京一间旅游学院毕业后,当时只有20岁的她曾经在北京一家旅游公司当过导游,还在一家酒店做过服务生,后来又辗转到深圳的一家银行工作,在外闯荡一晃就是十多年。正是在那段时间,她通过省吃俭用和科学理财积蓄了现在创业的基础资金。之后,她就毅然回来了,不为别的,只为那个心里一直惦念着的梦想。两年来,她在农庄上已经投入了约100万元的建设资金。令她欣慰的是,农庄开始慢慢成型了,不少果树都已经挂上了青青的果实,今年就有望出产了。尽管估计今年的产量不会太乐观,但是萧文菲却说,这已经够令她高兴的了。
       一个“弱”女子回乡创业,而且选择的还是农庄这样的“苦力活”,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在家乡走上创业之路后,萧文菲也感到了不小的压力。家乡不少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比如“出去了,就不要回来;回来就意味着没有出息”等等,特别是女的,长大以后迟早要嫁人的,出去以后再回家还有“与兄弟争家产”之嫌。因为这种种原因,不少亲戚朋友对她回乡创业的举动有意见,家人刚开始也不支持,甚至有部分乡亲、邻居还曾经有过闲言碎语。为了使农庄形成规模,萧文菲想把自己农庄周边的地换过来,但是有些乡亲诸多刁难,死活不肯换;她的农庄有时候要请短工帮忙,但这时候要是周边其他果园的果树及别的东西发生了损坏或丢失,果园主人就怪罪于萧文菲“是否被你请的短工损坏或偷了?”……萧文菲说,面对这些情况,她用一个“忍”字来包容。她说,她要用成功来赢得乡亲们的认可。现在不少乡亲在农闲时都没事可做,但是农庄没有农闲,她平时都会请一些乡亲们到农庄做短工,一方面乡亲们的劳力不会被闲置,另一方面还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采访要结束时,萧文菲说,她要把所有的身家都投入到农庄的建设上去。在农庄建起来以后,她慢慢地琢磨着在这个农庄画一幅自己设计的“画”上去,把它办成一个适合休闲和旅游的农庄。将来,她要在农庄开辟一批菜地,租给城里人,菜地平时由农庄的工人帮忙打理,周六、周日则由菜地“主人”自己自由发挥,让城里人在工作之余也能享受劳作的“农家乐”;她要在农庄建一家别具风格的小酒店,设置一台大大的水车……而这一切都要以不污染农庄环境为底线。这就是萧文菲从儿时到现在一直惦念着的农庄梦想!


http://www.mzrb.com.cn/news/0606/12/060612052.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梅州网友近期报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