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学的粉笔(上)
我是一个落伍的人,常常落后于时代和潮流。照此,我也永不会赶上新潮,如此也罢。比如电影,很早就有的《一个都不能少》,我是前几天才看到,但一看即难忘却。那样的场景,那样的学校,那样的故事,是我所熟悉的,仿佛我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看完,我一下子仿佛老了很多,心里沉重得快老了。这样朴实的电影,看后教人沉入心底而思,给自己的心灵凝上一层灰壳,让人触摸不得,一触即有心灵的疼痛。
《一个都不能少》正唤起了我的童年,我的昔日小学。在社会上混了几年,我学会了轻易不感动,可当看到影片中关于粉笔的细节,孩子们深知粉笔的难能可贵,万般爱惜粉笔头时,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上来,静静地滑下淌湿我的脸。我想起了我的小学,家乡简陋破旧的小学,还有那记忆中粉笔占据重要位置的小学时光。
家乡人称学校为“学堂”,读书叫“上学堂”。名副其实,我的小学正是在一座老祠堂里度过的,一直到小学四年级。昔日的“学堂”现已另作它用,村里有了爱乡的老华侨捐建的新学校,但我怀念它,深深的怀念。
祠堂是全村人共有的,用作“学堂”的历史也不知从何时起,听老人们说记忆中就已是村里娃娃上学之地。想来应该相当于以前的私塾。但学堂很简陋,四四方方的,中间一个天井分为四格,这里也曾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乐园。祠堂只有一个大门,算是校门了。整个学堂共有两个小教室一个大厅,大厅分两个年级用,外一半是一年级,里一半是二年级,另外两个教室是供三年级和四年级高年级学生用,他们待遇要好些,有属于自己的教室,如此便可读四个年级。但四年级读完以后就要到镇上或者邻村学校去读了,村学堂无法毕业。学堂还有三个小屋,一个是教师办公室,一个校长办公室兼卧室,一个校长的厨房。学堂的房子都是泥砖瓦房,好在地板比较好,都是灰地板,因而就有了孩子打赤脚跳橡皮筋玩耍的天地了。
粉笔是学堂里除了课桌以外最珍贵的财产了。(待续)
只能写这么点了,我是有感而发的,但写完它很沉重。现在忙于它事,有待以后了。
[ 本帖由 余人 于 2003-6-24 10:40 最后编辑 ]
RE:【原创】小学的粉笔(上)
我在家乡念了两年书,有时在舅舅村的学校上课,有时回奶奶村的学校上课.因为妈妈两边帮忙干农活.舅妈是教师,我也沾了点光.
我的饭是和老师们的饭一起蒸的.在一个大锅里,放进大家的碗,每个碗里有米的.蒸饭特别香,我到现在还留恋那种饭香.
我们坐的桌子很长,凳子也是长条凳.我做中间.下课了,我就从桌子底下钻出来.
早上,我们大家会比谁早读课最早回来.那时四周黑糊糊的,小山有点吓人,虫子有点吓人.
放了早读,我们会到山上摘野过吃.
我有时还要到山上割草.一见到装骨头的坛子我就心里发毛.飞也似的跑下山,刺儿便扎进我的脚板了.回去后,舅妈就会拿针为我挑出来.
RE:【原创】小学的粉笔(上)
鄉村還有所謂複式班的,就是因為教員/教室不夠,不同年級的學生分成兩組,都在同一教室上學,上半節這班,下半節另一個班.我自己記得2,3年級曾經讀過一個學期的.RE:【原创】小学的粉笔(上)
非常好笑,我就曾教过这种复式班,是三年级和四年级,当然是在老家的村小学,那是我初为人师的时候,后来写了一篇散文——《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好感动了一些人,只是这篇散文现在扔在湖北家中,不知是否还找得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