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4-28 14:33:53

惠州市经济发展重要信息汇集(请跟帖)

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惠州市市长黄业斌在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及2005年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各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严重干旱及超百年一遇特大洪灾,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顺利实现,“十五”计划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增长再创新高。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803.9亿元,增长15.8%,增幅居“十五”期间各年之首,高出全省3.3个百分点;五年年均增长12.8%,高出计划目标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期末的14.2:58.1:27.7发展为10.3:57.2:32.5.

   财税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财税总收入187.1亿元,增长25.2%,五年年均增长19.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7亿元,增长20.6%,五年年均增长21.8%,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一般预算支出52.4亿元,增长14.1%,加上中央和省的税收返还及各项补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金融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23.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09.4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08.9%和85.4%,存贷比达50%,各商业银行实现全面盈利。金融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信用建设得到加强,成功化解了金融风险。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41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61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2倍和3.6倍。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数码工业园发展加快。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成效显著,五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13个,名牌产品35个。

   电子工业高速增长。2005年规模以上电子工业总产值1023亿元,增长23.1%,五年年均增长20.2%,行业产值在全省排第三位。TCL、德赛、华阳和侨兴集团入选全国电子百强,TCL集团成为全球第一大彩电、第七大移动终端设备制造商。惠州成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仲恺高新区成为国家(惠州)视听产品产业园。

   石油化工产业迅速崛起。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建设初具规模,建成和在建石化项目15个,总投资730多亿元,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大亚湾)园区和广东省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基地。

   第三产业发展有新突破。第三产业增加值26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7.7%上升到32.5%.旅游业成为新亮点,200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8.6%和15.7%.汽车博览中心、三环装饰城等八大专业市场建成运营;建成多家大型现代购物商场。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5亿元,增长18%,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五年年均增长13.6%.

   三、县域经济总量扩大,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县区经济发展加快。惠城区荣获“中国男装名城”称号,惠阳区服务业兴旺发达,惠东县制鞋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博罗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龙门县引进了三大水泥项目。县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形成协调均衡发展的态势。2005年18个中心镇实现生产总值262.9亿元,增长16.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226.9万亩,总产74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梅菜、马铃薯、甜玉米、韭黄、荔枝、年桔等六大特色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新增各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累计123家,带动农户10.5万户,户均增收2350元。组建省、市级农业创新中心5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3%.设立103家农资配送中心加盟店和5个田头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度。林、牧、渔业发展加快。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五年累计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66宗,维修加固江海堤围327.6公里。改造村道1200公里,改造农村贫困户危房1734户、水库移民住房7401户,解决了14.3万人的饮水难问题。基本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2005年起免征农业税,率先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中小学教育收费实行“一费制”,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村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制度全面推开。固本强基工程成效显著,全市43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基本实现3万元以上。

   救灾复产工作取得成效。战胜了超百年一遇洪灾,投入1.6亿元开展灾后复产和重建家园工作,697户房屋全倒户及1981户重危房户全部住上新房,遭受洪水破坏的道路、水利、桥梁、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得到及时修复,确保了大灾之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2005年引进外资项目659宗,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0.4亿美元,增长64.8%.五年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1.2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4家在我市投资设立37家企业。举办了三届国际数码节。惠港合作成效显著。2005年荣获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外贸出口和新增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3个一等奖。

   对外贸易再创佳绩。通关环境进一步优化,口岸新区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全市出口总额106.6亿美元,增长22%,五年年均增长18.8%.贸易结构得到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民营企业出口成为新亮点。

   民营经济实现较大发展。2005年新增私营企业3055户、个体工商户2.2万户。累计私营企业1.4万户、个体工商户9.4万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近50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44.7%.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98.7亿元,税收总额29.8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37.2%和21%.

   五、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化进程加快

    2005年续建和新建重点项目42项,完成投资169.8亿元。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建成投产,中国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动工建设。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1.7亿元,增长18.2%,五年累计投资1067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2.3倍。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惠河高速、广惠高速建成通车,惠深沿海高速动工建设。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80.7公里,改造国道省道112公里、县道360公里。完成京九铁路惠州段复线改造,建成惠大铁路一期工程。港口建设全面提速,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3250万吨,比“九五”期末增加1650万吨。能源建设加快推进,丰达电厂建成投产,LNG电厂、抽水蓄能电站按计划推进;500千伏博罗和220千伏仰天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全市110千伏以上主变容量达1075万千伏安,比“九五”期末增长1.3倍。水利、环保建设得到加强,完成惠州大堤南堤加固及市区防洪排涝设施等一批水利工程,东江水利枢纽工程顺利推进;建成梅湖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市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由“九五”期末的12.2%提高到56.2%。

   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编制完成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60多项。新建或改造惠州大道、先科大道、仲恺大道、市区过境公路、惠淡大道一期、平龙公路东段、东华大道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建成市民乐园、东平三角地公园、市体育馆、市图书馆、惠阳大剧院、大亚湾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改造塘尾街等110条内街小巷,下角东江大桥建设、东新桥拆建顺利推进。完成桥东水厂改造等供水工程,城市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实施了城市治污保洁、西湖风景区综合整治、市区绿化和“穿衣戴帽”工程,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390.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7平方米。“十五”期间,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六、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新突破。加快了国有产权退出步伐,成功转让华阳集团全部国有股权,TCL集团的国有股权进一步减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德赛电池的股权分置改革完成,TCL集团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惠州港务集团产权重组、股权转让顺利完成。五年完成国有企业改革684户,其中改制290户,退市392户,安置职工2.3万人。

   行政管理和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效,取消、下放各类审批事项525项,占总数的52%.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属部门预算单位扩大到79个。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顺利完成。乡镇撤并工作取得成效。初步完成了市直和惠城、惠阳、大亚湾行政机关公务用车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资本、技术、劳动力、人才、土地、建筑和产权市场健康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进一步规范。有效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非法传销和价格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知识产权保护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

   七、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和谐惠州建设扎实推进

   八项民心工程建设取得实效。累计完成民心工程项目22项,其余项目正按计划推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最低生活保障、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等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98元,分别增长7.7%和7.5%,五年年均分别增长8.6%和5.2%.

   就业和社会保障成绩突出。五年新增就业岗位16.4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3.7万人。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全市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由“九五”期末的149万人增至238万人,2005年当期征缴收入15.6亿元,实现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全面实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符合标准的40234名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城镇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农村96.7%.农村7368人的五保供养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推进,覆盖率达61.6%.

   社会和谐稳定。成立惠州市慈善总会,筹集慈善款5652万元,发放慈善款2499万元,用于救灾、教育、重大疾病救助。基本完成政府投资项目清理拖欠工程款任务。土地市场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治理。人民调解工作深入开展,信访工作明显加强。依法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以及其他各类犯罪活动,严厉查处“黄赌毒”,大力整治网吧和电子游戏机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成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各类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新机制,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6‰,连续10年被省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市。环保工作取得成效,城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东江干流水质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大亚湾海域水质达到国家海水质量Ⅰ类标准,连续3年在全省环保责任考核中居第二位,今年3月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全市有3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村,惠城区、龙门县荣获“广东省林业生态县”称号,全市森林覆盖率59.9%,绿化率91.3%.绿色生态惠州建设正式启动。

   八、创建文明城市成效明显,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公民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区等活动取得新成绩,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个人,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获得“广东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文化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果。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人大“山区议案”基本完成,东纵纪念馆、东江民俗文物馆等一批文化重点工程建成使用。一批文艺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等省级奖项。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九年义务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迈进。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惠州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标准生人数近万人。新成立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三批老区山区学校危房改造258所。五年全市新增小学学位1.6万个,初中学位7000多个,高中学位9700多个。2005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99.6%,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71.1%和87.2%,分别比“九五”期末上升20和16个百分点。社会捐资办学有较大发展。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总决赛。淡水镇成为省教育强镇。

   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新成绩。科技三项经费投入1.7亿元,建立各级各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0家,获各级科学技术奖、专利奖96项,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大幅增长。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52.1%,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称号。人才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新增大中专毕业生39789人,新增专业技术人员36570人,其中高、中级职称14806人。

   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基本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逐步完善。市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建成使用,完成惠阳、惠东、龙门等县(区)人民医院改造工程,改造乡镇卫生院23间,市中心医院传染病区改造及江北新院建设、博罗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设等工程顺利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完善。传染病和职业病预防控制得到加强。成功申办2010年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举办了市第二届运动会。顺利完成经济普查。统计、审计、气象、三防、外事侨务、台务和国际友城工作取得新进展。老龄、残联、民族宗教、国防教育、人防、民兵、档案、文博、地方志、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九、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民主进程加快。2005年办理人大议案3件、人大代表建议123件,办理政协主席建议案5件、政协委员提案188件;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3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14件、政协委员提案901件,建议、提案办复率100%.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

   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四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交易、产权转让等制度不断完善。深入开展“万众评公务”和“行风热线”活动,政务公开步入法制化轨道,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有新提高。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过去五年,是我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五年,也是我市综合竞争力提升较快、城市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受惠较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海内外朋友、各界人士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惠州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惠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惠州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五”时期的成功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记使命,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三是坚持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五是坚持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推进和谐惠州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维护社会稳定。

   五年来,我市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山区、贫困地区发展不快,农村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结合实际,拟订出《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一并审议。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0.85吨标煤以下;经济结构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外源型经济发展上新水平;区域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与区域合作取得新突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持续良好,居民就业继续改善,社保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宽裕小康水平。

   做好“十一五”工作,实现“十一五”目标,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重点在“八个推进,八个提升”上下功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发展水平;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推进改革开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化信息化水平;推进绿色生态惠州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文明和谐惠州建设,提升社会发展水平;推进民生改善,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2006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各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文明和谐惠州,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0.8吨标煤以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4-28 14:34:39

根据上述思路,实现全年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十二项工作:

    一、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围绕市委“八个突破、八个提高”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的范围。今年市级财政预算新增可支配财力的70%以上、县(区)财政预算新增可支配财力的50%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加大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继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和各项支农措施,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在21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六大特色农产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增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确保家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着力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投入10185万元用于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将全市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在全市1039个行政村建立卫生站;巩固解决农村饮水难的成果,农村自来水覆盖人口增加4万人;今年秋季起免收全市农业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收农村独生子女和纯二女结扎户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书费;改造危房1220户,改造村道600公里,加固江河堤围40公里,完成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52宗。加快推进“山区信息化”和“村村通信息”工程。

    以加强中心镇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按照“规划下乡,设计进村”的要求,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各项规划。全面落实扶持中心镇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招商引资,继续抓好吉隆、铁涌、园洲等专业镇发展,打造更多更具特色的专业镇,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监管。上半年完成19个乡镇撤并工作。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土地征用“三条红线”,按照征地补偿标准上限将征地补偿款直接兑现给农民,逐步建立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全年完成农村青年技能培训1.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

    二、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

    全面推进自主创新。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完善鼓励支持创新的配套政策。培育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资金、社会资金和科技资源投入自主创新。加快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视引进高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作为自主创新载体的作用,抓好仲恺高新区扩园工作。加快企业工程中心建设,创建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省级工业研究院1家,省级工程中心3家、市级7家,新建专业镇2个。加强技术攻关,组织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和省的自主创新项目。争取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民营科技企业20家。科技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800亿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能源、建材、汽车零配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改造提升服装、纺织、食品、制鞋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推进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石化工业区、数码工业园及专业镇的建设,带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大力发展重化工业。配合中海油公司,抓好中国海油惠州炼油项目建设。抓住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投产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项目,重点抓好惠菱化成MMA、裂解汽油等今年投产的项目。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延长石化产业链。加强石化物流服务,积极发展汽车零配件、新材料等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坚持走升级扩充的道路,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延伸、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研发一批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培育软件产业发展。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骨干企业,支持TCL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扶持一批企业集团做大做强。

    三、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49项,年度计划投资146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6项,续建项目23项,投产项目10项。

    推进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中国海油惠州炼油及其配套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光大水泥、塔牌水泥、普利司通载重轮胎及钢丝帘线等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如期投产。争取普利司通轿车轮胎项目、合成橡胶项目年内动工建设。

    抓好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促惠深沿海、莞惠高速公路上半年全线开工,做好广河高速公路惠州段、惠州港疏港高速公路以及广惠高速公路东延线、粤湘高速公路博深段、厦深铁路惠州段、杨平铁路、惠州机场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惠淡大道二期和国省道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建成惠大铁路二期工程。加快惠州港建设,开工建设马鞭洲30万吨级原油接卸码头,完成马鞭洲25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做好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建设东江水利枢纽工程,确保4月底下闸蓄水。抓好惠州大堤北堤、博罗县城东江大堤、惠城区马安围、惠东县平山大堤等加固工程。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0千伏博罗变电站二号主变扩建工程和220千伏铁涌输变电扩建工程,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LNG电厂及接入系统,推进500千伏惠城和220千伏昆山、风田输变电工程建设。市垃圾焚烧发电厂8月点火发电。推进惠东县垃圾焚烧处理厂建设。抓好惠东平海电厂和大亚湾石化区热电联供项目前期工作。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高标准、高水平搞好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化水平,为2008年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打好基础。

    完善城市建设规划。完成《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惠州市区综合交通规划》,调整《惠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制定并实施《惠州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强化规划的约束力,保证城市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县、镇的规划指导,扩大规划覆盖面,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水平。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一城两区”基础设施。推进下角东江大桥、东新桥、古塘坳立交桥建设和惠淡大道二期、惠州大桥南桥头、澳霞大道、平龙公路西段改造。启动惠博沿江路、淡水铁桥等改造工程。加快市区治污保洁基础工程建设,完成桥东片和下角青年河、横江沥截污整治工程,启动和加紧建设市区河南岸片和江北片截污工程。抓好大亚湾石化区污水处理中心建设投产工作。加快实施江北水厂二期日供水能力20万吨工程建设,做好潼湖水厂建设前期工作,抓好数码工业园、仲恺高新区等重点区域的供水管网建设。推进“东江明珠”绿色照明示范工程建设,力争成为中国首批绿色照明城市。完善城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信息宽带、邮政通信、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设施。抓紧麦地液化气站、市汽车客运总站搬迁工作,增强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加强县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镇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启动高榜山景区一期建设。开工建设鹅潭公园、南山公园、北湖公园一期。继续抓好“两江四岸”和西湖风景区综合整治。加强市区园林绿化工作,市区中心区新增公共绿地10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5平方米,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检。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巩固和发展城市建设成果。

    五、继续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和完善国有企业投资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一批重点国有企业。加快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步伐,全年完成市属国有中小企业改制25户以上,实现劣势企业退市40户以上。全力支持TCL集团等企业战略重组,提高国际化合作项目的运行质量。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改进和完善政府投资管理,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引入市场机制,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提高投资效益。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积极推行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方式。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抓好网上审批系统建设。

    六、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全面完善旅游规划,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加快旅游景点开发,构建百里生态旅游长廊,打造生态悠闲旅游品牌。加大旅游招商力度,推进城市重要景区和罗浮山、南昆山及沿海旅游风景区、乡村旅游区、红色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增强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巽寮湾五星级酒店、汤泉旅游度假区、矮陂温泉度假区和白鹭湖旅游风景区等项目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办好第二届生态悠闲旅游节,进一步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力促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成使用。大力发展港口仓储物流业,培育发展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把农资配送中心加盟店和无假货商店普及到乡村,把田头农产品批发市场办成农民交易平台。

    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加快发展金融业,壮大交通运输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和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水平。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市民提供类型多样的优良社区,创造宜居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带动消费增长。

    七、扩大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促进内外源经济加快发展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构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引资网络。加强对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引进工作,扩大对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资本的引进,引导外资投向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推进招商引资信息网建设。积极筹建出口加工区。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加快与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对接。依托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平台,加强与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交流与合作,联手建设产业转移园区,在制造业、现代物流、旅游、农业、环保、劳务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积极开拓欧美、日本、南美、非洲和东盟等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一般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建立市、县两级中小企业外贸出口服务体系。完成口岸新区一期工程建设,加强口岸查验部门协作,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展“第二届惠州市民营企业100强”评选认定工作。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民营科技园开发建设。组织中小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等经贸活动。办好第三届惠东鞋文化节。

    八、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惠州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在建项目今年底全部建成投产。市区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5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3%以上。深入开展东江、西枝江、淡水河等综合整治。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依法对沿江重污染企业实行搬迁,符合保留条件的进园进区,不符合条件的一律关停并转,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水环境安全。依法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加强环保执法和监管,提高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自然生态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村环保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推进绿色生态惠州建设。全市投入1.2亿元,加快推进高榜山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叶挺森林公园、亚公顶森林公园、铁炉嶂森林公园以及“一环九线”绿色长廊建设;着手规划建设东江生态休闲公园和潼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和东江、西枝江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快沿海防护林、红树林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力争再创1个省级林业生态县、5个省级生态示范村和10个市级生态示范村。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加强东江、西枝江流域水源水质保护,推行节约用水。严格土地、海域管理制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

    九、切实抓好财税金融工作,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财税征管。积极培育税源和新的税收收入增长点,壮大财政实力。坚持依法征税、科技兴税,强化税法宣传,堵塞各种税收征管漏洞,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年度收入预算任务,促进财税持续增收。强化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和内部监督,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继续扩大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范围,提高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保证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有效。优化配置财政资源,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重点保障“三农”、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关系民生的公共需要。

    增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量,加大对重点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组建农村信用社管理机构,创新信贷支农方式,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力争引进1-2家股份制银行。加强外汇管理,为出口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主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健运行。积极发展商业保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十、高度关注民生,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着力解决群众生活实际困难。加快民心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加强老龄和残疾人工作。加快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力争尽快投入使用。继续开展清理拖欠征地拆迁补偿款、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重视解决优抚对象、伤残军人以及特殊困难群众生活保障问题。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完成各类职业培训5万人。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完善企业用工联席会议制度,逐步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各类保险制度以及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制度、城乡低保制度。开展以失地农民和农村纯二女结扎户为重点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监管。着力抓好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维权力度,坚决遏制企业拖欠工资行为。进一步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加强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规范财政供养人员公积金缴存标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全面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推进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建立市区各主要出口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大力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街面“双抢”犯罪、经济犯罪和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启动羁押场所改建扩建工作,完善强制戒毒所配套建设。坚决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和非法传销活动。加强流动人口和网吧、娱乐场所、出租屋管理。

    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执法力度。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日常监管,落实公共场所和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措施,加强水上、道路交通和危险化学品等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排查、整改各种安全隐患,用铁的手腕遏制各种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不超标。推动大亚湾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建设。启动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

    十一、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平安和谐社区、文明街道、文明乡村活动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市民素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志愿者活动,树立现代社会文明风尚。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培养、任用、激励等工作机制,加快建设各类人才队伍,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继续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确保惠台、富民、惠港和中建学校在9月1日前交付使用,市区新增小学和初中学位各1500个,高中学位500个。大力实施城乡教育联动发展计划,加快农村教育发展。认真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对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三免一补”。积极创建示范高中,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开展中等职业教育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大力支持惠州学院和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确保惠州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支持、管理和指导。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打造具有惠州特色文化品牌。抓紧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新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积极培育壮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音像、演艺、广告等文化产业。

    推进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加强“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治工作。健全县、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和网络。安排400万元建设市二院住院楼,安排300万元改造薄弱卫生院,安排630万元补助村医,安排1400万元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确保覆盖率达到70%以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大力整治医疗市场秩序,切实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强化食品药品监督。促进中医药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筹备第十三届省运会前期工作,启动9个体育场馆、1个体育人才基地建设和7个体育场馆改造。全力备战第十二届省运会。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重点抓好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加强国防教育和人防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迎接全国双拥模范城复检。关心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等事业,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务、统计、民政、气象、档案和地方志等工作。

    十二、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公众监督。完善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治市,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启动“五五”普法。进一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统一审查制度。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强化行政责任追究。加强司法、仲裁、律师和公证工作。

    加强廉政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十项廉政承诺”,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完善政务公开、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以治理商业贿赂为重点,着力解决公益性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问题,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努力建设廉洁政府。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各级政府的工作作风。深入开展“万众评公务”和“行风热线”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不断提高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前景美好。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实施“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为建设珠三角东部现代化经济强市和广东省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为全市人民富裕安康而努力奋斗!

    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

    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来源:惠州日报    2006年04月05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惠州市经济发展重要信息汇集(请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