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的代价
论“掉渣饼”的倒掉【来源:金羊网】 【作者:徐迅雷】时间:2006年04月25日07:27
你还真难以想到,一只土不拉叽的烧饼,竟然能够风卷残云席卷全国,那就是所谓“掉渣烧饼”。这些日子,关于“掉渣烧饼”的不好消息多得木佬佬,上网搜索,光新闻标题就有一大堆:《聚焦“掉渣儿烧饼”:从诞生到夭折仅一年》、《掉渣儿烧饼走向悲情结局,5000元转让所有技术》、《加盟商状告“掉渣儿”》、《被查“土家烧饼”全都不合格》、《每天两万“掉渣烧饼”用垃圾肉做馅,南京黑窝被端》……著名的经济学家梁小民最近都在《北京青年报》发表《烧饼为什么掉渣》的文章,评述“掉渣烧饼”为什么“出师未捷身先亡”。
“仿佛在一夜之间,南京到处可见手拿着牛皮纸袋、津津有味吃着烧饼的人。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南京市中央门东门前街的一家出售‘名扬掉渣烧饼’的小店原料来自于不远处的一家环境肮脏的黑作坊,而这家大量使用变质猪肉和“垃圾肉”的黑作坊还同时给南京城里的数十家‘掉渣烧饼’店提供原料。”这是《南京晨报》报道的导语。“垃圾肉”作坊主倒是很骄傲:“每天用我家的肉加工的‘掉渣烧饼’有2万个!”
笔者所在的杭州,同样被“掉渣烧饼”席卷过。杭州人吃“掉渣烧饼”最搞笑,一开始人人猛刮“杭儿风”,排十米二十米的长队就是为了买一个“掉渣烧饼”,硬不拉叽的也一个劲儿地说好吃,弄得满地是装饼的纸袋;后来不是满地纸袋而是满地都是掉渣烧饼店了。
萨伊是19世纪法国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一个后来被称为“萨伊定律”的市场规律:“供给创造出它自己的需求。”萨伊认为,商品交易,不过是以物换物,货币只起到一个媒介作用,货币的用途无非就是购买商品;每一次买都是一次卖,每一次卖都是一次买——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供给和需求是恒等的,不会出现生产过剩。“掉渣烧饼”的“供给”倒真是一度创造了红红火火的“需求”,许多人就冲着“掉渣烧饼”这个新鲜、另类、可爱的名字去的,甘愿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也要排队买一个“掉渣烧饼”。
刮风般的消费心理,可见消费者的幼稚。成人的从众消费心理其实与孩子的消费心理一样,远远没有成熟,而且可能永远无法成熟。最近有个关于儿童食品的报道,说的是“另类儿童食品”形状像马桶,而小孩子却逼家长购买(见4月21日《中国经济网》)。两只老鼠趴在垃圾桶上、马桶刷放在马桶旁,而垃圾桶和马桶里,则装满糖粉之类的“另类食品”——孩子们喜欢这样的“另类食品”,与成年人“喜欢”另类的“掉渣烧饼”,本质上没啥两样。由此可见,要管理消费者这一“需求终端”几乎是没有效果的,你最多来个提醒;监管者必须把监管的力度使在“供给”这一头,不让“马桶食品”、“垃圾肉烧饼”面市。要知道,有的地方的“掉渣烧饼”只是交一点钱就能成为加盟店的,压根儿就没有严格意义的连锁管理,与KFC、“必胜客”之类天差地别。
现在好了,在杭州“掉渣烧饼风”终于也刮得差不多了,不太有人再以排队买“掉渣”为光荣了,倒是那买正宗洋比萨的“必胜客”门前长队依旧。看谁还敢没头没脑吃“掉渣烧饼”?人家黑窝里用垃圾肉做馅,你还一个劲地说好吃?敢情你那儿是没有“垃圾肉”的? 一轰而起的东西,通常的结局就是一轰而散。如果“掉渣烧饼”倒掉,那不是因为其“掉渣”,而是因为其“掉魂”。所以,最终大伙儿来写一个《论“掉渣饼”的倒掉》,一定是比较好玩的。(责任编辑:姜隆
妈妈做的掉渣烧饼 圆土家女孩创业梦
【来源:新华网】时间:2006年02月28日07:11
新华网武汉2月22日专电(薛龙 文林)自去年3月从武汉开张不到一年的时间,上海、重庆、深圳、北京、南京、广州……湖北恩施土家族的普通小吃──掉渣烧饼竟风靡全国一些大中城市,掀起一阵“烧饼旋风”。
“办公室的同事都爱吃,几乎每天都来买。 ”在上海黄浦区政府工作的孙小姐捧着饼乐呵呵地说:“这饼不仅带点辣味,还很有嚼劲,吃着脆。”
晏琳,2001年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在一家环保企业做销售。有次回家,晏琳发现妈妈做的烧饼特别好吃,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何不将烧饼拿到大城市去卖呢?现在城里人不是时兴吃农家饭菜吗?这种烧饼说不定也会有市场。
她筹资4万元在武汉大学门口租下一间约20平方米的门面并亲自设计,用竹子对店面进行了一番别致的装修,对烧饼包装袋进行了环保和土家族文化理念的设计,一时间几百人排起长队购买她店里的烧饼。
排队买烧饼──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一新鲜趣事。晏琳没有想到随后的几天竟每天接到几百个电话,要求加盟开掉渣烧饼店。要办加盟店,必须注册公司,有心的晏琳立即开办了一家公司,现在她的烧饼店已发展到近40家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掉渣烧饼”的香味已经弥漫到从北京到深圳的多个城市,而家乡的人也把晏琳戏称为“烧饼女皇”。(责任编辑:廖翊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