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粤西北崛起之梦-历史轮回,势不可挡
粤西北崛起之梦-历史轮回,势不可挡作者:广东水石连州网 五品山
【前奏】
2002年11月4日,朱鎔基总理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在出席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后签署了《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3年8月8日,广东与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九省、区计委主任聚首广州,初步达成共建“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的共识。
以上这两个看似与粤西北并无直接关联的事件,却将注定了连州的复兴和粤西北的崛起。
随着“9+2泛珠三角”影响的扩大,重庆直辖市加入共同演绎“10+2”的可能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大。重庆将沿其东南突进到湖南怀化、邵阳。而湖南方面,据说该省规划的邵阳经永州到连州高速公路早经上马。如果广东政府能在已规划的交通图上再添一笔,从广州经清远修筑高速到连州,在连州与湘省高速的对接,将标志着珠三角的突围又多了一个出路。千年前中原与西北的经济文化由此道向南传来,今天,岭南经济又可通过此道向北辐射而去,广州的中心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广州经连州北上永州、重庆、成都的交通大动脉,恰恰是这个已经划定的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几何中轴,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十国签署的《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则将成为这个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广西云南区位优势凸现,“泛珠三角”区内“南昌-赣州-韶关-连州-贺州-柳州-南宁”这条东北-西南的交通动脉此刻充满了价值,赣韶铁路已经上马,粤西北境内的铁路建设也不能再拖。在粤西北,这一走向的铁路桥墩、隧道在五十年代已经建好。只要广东政府能下定决心解决“老少边穷”的困境,促成这条横亘巍巍南岭之上铁路,将一解粤西北、桂北少数民族区域千年的困境。意义之大,弥盖千古。
途经连州的东西、南北交通大动脉,符合泛珠三角战略。如果不能借助建立“两区”(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时机狠下决心解决粤西北交通,广东政府心头上的活结就会变成死结,将会难以去解。
连州的复兴取决于广东政府的决心,连州的复兴决定着粤西北的崛起。连州的命运与粤西北的命运是那么的息息相关。
【历史,不能承受之痛】
粤西北包括连州、连南、连山和阳山四县市,总面积约8630平方公里,其中连南、连山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另外,阳山、连山、连南三县均在广东省贫困县名单之内。
回望1988年韶关地区行政区域的重新洗牌,连阳人本以为可以成立自己的地级连州市。然而无论当时实力并不差的连州(当时为连县)怎么样的努力争取,省府最终将连阳四县交给了与之相距近两百公里的清远,粤西北的命运被挂到了珠三角的边陲。连州失望而归,这一败,就注定了接下来铁路、高速公路等众多战略性项目一次次与粤西北擦肩而过,就注定了连阳其他三县和连州一起错过了很多的发展时机。这次的失利,无疑是不争气的连州欠下了粤西北历史重重的一笔。
就这样,连州苦苦强迫自己对“清远”二字认同的过程中一晃便是若干年。昔日的“连阳”不再被提起,在韶关时代尚关系非常紧密的“连阳”四兄弟此刻关系早已支离破碎,粤西北经济就此停滞不前。
1994年4月22日,连州由连县升格为县级市。在遍地都是县级市的广东,升格后的连州并未能为粤西北引来多少省政府的注意力。被深锁于粤西北浓雾中的古城连州,远远望去,一片迷茫,其处境甚至不如有省里扶贫的另三位连阳兄弟。
连阳和清远本来就分别位居两头,而且相距遥远。因此专为山区扶贫而设的设了地级清远市,在建市的15年间对被外界戏称的为“老少边穷”的粤西北所起到的带动作用被大打折扣。省里带来的扶贫温暖,甚至不足以融去清远清新县寒极上的冰峰。尽管有少数民族政策扶持,在清远建市10周年的1998年,连南的GDP只有3.71亿元。而珠三角的顺德那时的GDP已经达到了260亿元。在另外一边的韶关,同样是民族县,同样是粤北山区,乳源的GDP虽然也不高,但却是连南连山两县的总和。这是什么一个概念?
在人们对山区扶贫的认识从“输血”进化到“造血”的而倍感欣喜的时刻,有人却已经认识,这种扶贫活动的收效远远不如一些战略性工程及中心城市对地区经济的牵引和带动。清远这座新城面对遥远的粤西北那几个成员,有如强弓之末,辐射难达。
假如当年清远不出广州,连阳不下清远,清远凭着交通上的优势,成为广州的又一个“花都”未尝不是一种可能,而广州市一些如汽车制造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可能早已在清远扎根。而且随着广州到连州交通大动脉的跳动,沿途清新县的寒冷又怎么会延续多年?
以上粤西北及清新县惨烈结局,据说源于对清远被划出广州后的一个补偿。这种“补偿”玩笑的代价,给粤北发展史带来了不能承受之痛。
没有连州的复兴就不会有粤西北的崛起,这似乎也被渐渐认识。连阳四属这一个整体终于被官方用“三连一阳”的新名词再次被提起。有专家在分析了清远的难处之后,进言清远把连州培育为清远的副中心。清远市于是加大了对连州的重视程度。进而连州的上空响起“把连州建设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号角。
2002年03月02日,连州红楼,连州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会议再次号召全力推进连州市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建设。
接下来便有了亦实亦虚的连阳四县脱离清远成立地级连州市的传闻。再后来又听说因阳山、连山投反对票,连南弃权,连州成立地级市再次落空。
这次的连州争取成立地级市与1988年有很大不同。第一次是到省里去抢,而这一次是得到清远的大力支持。而对已经跟随清远多年的连山、阳山和连南,对发展的机会已经苦苦等了十几年,现在正有几个小钱支配的时刻又被推向连州,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又将是何等的强烈。担心面临着被吃被卡被压,所以连山阳山对连州立市行使否决权谁都可以理解。但是,沉重和不服气的心情、反对行为的合乎情理并不代表连山阳山作出这种选择是正确的。
如果说88年连州立市的失败是连州欠下粤西北重重一笔,而这次连州成立地级市被否决,则反过来是连山、阳山和连南欠了粤西北一笔。对于位于粤西北中心位置的连州城,她不只是连州各乡镇的连州,她更是连阳四县各乡镇共有的中心城市。没有连州的复兴,就没有真正属于粤西北自己的更为高层次的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就不可能争取来一个四县共有的投资大环境。昨天刚刚签署的泛珠三角九省的交通建设备忘录中,广东规划了众多的出省大动脉,广东地图上到处布满红线,可是粤西北广阔的区域上,依然是一片空白。整个粤西北被遗忘的结局,在连山阳山投反对票反对连州成立地级市的那一瞬间已经决定。
而连州在这一次争取立市失败后显得很倘然,也静静地自省,将失败归结为自己元气未恢复,不足以让几个连阳兄弟心服。连州采取了想埋头苦干的做法,希望GDP上扬,之后等个地级市的“水到渠成”。
连州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是自强,看起来很有骨气,可是笔者认为连州这样做又错了,如果不醒,结局将比88年的那次失利带来的结局更惨。等你连州GDP等指标凑够了成立地级市的标准,都什么时候了?成立地级市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解决粤西北的出路?这与你连州暂时够不够格有什么关系?连州旁边的贺州成立地市的时候也不够格呀,可是贺州市的成立给广西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机遇。连州不立即争取成立地级市,就无法尽快凸显粤西北的地位,就很难在清远连州之间筑起交通大动脉,粤西北的崛起变得困难,这种结局甚至继续连累清新县。而用了多年打造的清远,也只能继续是串在京广线上的一颗普通的珍珠,经营多年的清远作为粤北山区经济支点的作用黯然失色。
趁现在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建设才起步,珠三角产业大调整还不剧烈的时候。连阳四县是有必要坐下来好好思考连阳的出路了,各县该怎么定位,该怎么协调。第一要务,要么联合争取在粤西北土地上成立地级市,要么联合争取省政府在粤西北打造坪柳铁路、广连高速。
经济起步之前必先修路,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连阳四县必须争取各方面支持尽快把整个粤西北的投资环境营造起来,并使连州与清远韶关构筑一个粤北经济三角。有了好的投资环境投资将不请自来。现在几兄弟争着捡芝麻,不亦乐乎,还相互看成是对手,久久不肯携手,等到珠三角产业大调整的高峰时刻,真正的大西瓜来了,粤西北又能得到什么?那时,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搬迁的产业前往各地却不肯来粤西北的时刻,连阳,你是不是欲哭无泪?
在那条已经破烂不堪的清连一级公路上颠簸前行,人的状态不外乎两种:一是因颠簸而昏昏沉沉任之由之,一是因颠簸而心惊胆寒头脑清醒。连阳、清新、清远,你们是不是该在心惊胆寒中保持清醒头脑?昏昏沉沉只能让大家共同去面对一个对地区发展尤其不利的结局。而清连一级这条“万补路”是否也真会像一支万宝路香烟一样在不觉中危害着粤西北的生机?
悲剧,是否会在粤西北的土地上重演?
【连州,在曾经辉煌中玩味东山再起】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上,标志了八个县城,其中就有桂阳,也就是今天的连州所在地,桂阳县始建于西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就珠江流域上这么一个小小的矩形标志,却足以让人玩味它在秦汉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这么个小小的矩形标志紧紧维系着岭南的命运。
秦汉之交,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以番禺为都,建立南越国。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在今天的粤西北一带设立了阳山、湟溪二关,以此抵制中央政权。而汉廷则派重兵驻守在长沙国南境的今天连州连山一带。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吕嘉造反,汉军于是兵分五路南下镇压,其中伏波将军路博德率领主力部队“出桂阳,下湟水。”从今天的连州所在地出发,沿湟川河南下,直捣番禺。汉朝统一了岭南,粤西北的关卡被撤销,中原先进的经济与文化便以粤西北作为桥头堡源源不断地输往岭南。促进了以番禺为中心的珠三角一带经济的发展。
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连州。之后唐宋,连州和韶州、广州一起演绎了一段被史学家誉为“岭南三州”的历史。根据有关史料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人口数据,在岭南各州中,广州、韶州、连州三州人口最多。而在古代,人口多意味着经济的强盛。科举方面,唐代连州中进士12人,占到了广东进士38人的31.6%。连州的鼎盛局面一直延续到了北宋,在北宋167年间,连州进士就有48人,占广东同期进士127人的37.8%。当时科举场上就有"连州科第甲通省"的美誉。连州感受着兴盛繁华的时候,也在利用自己“路通西北八千里”的优势,帮助岭南继续谋取通向广阔西北及中原的道路。协助广州促成了岭南对岭北在经济上的反超。岭南的繁荣,连州功不可没。
北宋之后的中国,乱世多于盛年。重要战略地位在送给连州繁华的同时也给连州带来了灾难。在发展经济时候引以为毫的“路通西北八千里”地位却在军事上注定了连州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就这样,连州在一阵阵战火的冲洗下,人口流失,经济开始萧条。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正是粤西北这道屏障缓解了战争对岭南珠三角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在明、清时期继续辉煌。连州和广州的命运连在一起,只是在乱世多于盛年的历史时期造就了二者迥然不同的结局,似乎又是上天注定。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社会安定,连州终于盼来了喘息的机会,连州开始复兴。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连州从广州府分出,升格为连州直隶州,辖连山、阳山二县,直隶广东布政司。之后,粤西北和全国分享乾隆盛世硕果。与此同时,连州利用两条通向中原和西北的青石官道以及湟川水道继续维系着岭南与内地经济文化的往来,让岭南文化在兼容性上继续保持着优势。正如南方网直播节目中黄树森教授所说的那样,杂交文化是一种生猛文化。其实生猛文化必然地也推动生猛的经济。珠三角广府文化与一些地区的文化相比,强就强在生猛的继续。如果文化自我封闭,必然会造就文化上死结。而带给广府文化源源不断活水的,正是北依中原的连州。连州与广州的命,息息相关。
然而,粤汉铁路的开通注定了连州被广州无情抛弃的命运。这么一弃,就是若干年。广州不再需要连州为自己找出路了,而可怜的连州却一直苦等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规划的那条广州经连州至重庆的铁路的实现。千年来的连州一直为广州开路,而希望为广州开阔西北视野的广渝铁路的愿望却在历史的翻来覆去中最终一如泡影。粤西北土地上的人们所寄托在“广州-重庆交通大动脉”上分享点小小繁荣的点点朴素想法,也都因为广州这位昔日的兄弟对自己的忽略而变得那么微不足道。
连州被渐渐遗忘,粤西北被渐渐遗忘。曾"科第甲通省"的连州,传给了珠三角文明,此刻却反被人误解为原始部落的聚集之地。“路通西北八千里”的绝唱就此而绝。
但历史在捉弄了连州的同时也捉弄了广州。利用了连州两千多年的珠三角,原以为已不再需要连州。可谁会想到,小日本在十九世纪的上半叶突然打响侵略中国的战争。一九三八年冬,广州沦陷,省府移连。沦陷区和战区的人们大量迁来连州。中山大学等众多院校也纷纷北迁连州。连州人民与沦陷区及战区人民团结一致,渡过了中华民族那段惨痛的时期。
很值得玩味的是,在抗日期间,国民党政要在连州大云洞石壁上刻上了四个大字——多难兴邦。这显然是精神上的自我鼓励,然而对连州,在中华民族的多难时期中再度被想起,以至她那与广州融合了两千多年的连阳文化以及即将变得渺小的经济没有因青石官道被青草渐渐淹没而沉沦。接纳了北移的省府,繁荣再现,连州成了“小广州”。这,又一次证实了广州、连州命运在无意间是那么的息息相关。抗战胜利后的若干年,广州一带顺德、花县、清远、番禺、中山、佛山、五邑等地前来连州的商客仍然络绎不绝。连州的粤语比清远的粤语更接近广州,可能由此而来。
现实就是现实,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规划的从坪石经连州通往柳州西南交通枢纽的铁路在建好了隧道、铁路桥之后被突然中止。这关系着粤西北命运的铁路梦想的泡汤注定了连州的清贫。而清贫的连州被广州再度忘却似乎已在意料之中。
在被遗忘的岁月,连州带着粤西北的几个连阳兄弟东奔西跑,最后元气丧失殆尽,粤西北疲惫不堪。这几个连阳兄弟也都失望地望着两眼无神的连州在质疑——老大,你到底行不行的?
粤西北,昔日的岭南三州,在改革开放多年后的今天,成了镶嵌在广东大地西北角上的一块补丁。到底何故?粤西北的人们一次次问着自己,广东的政府应该也在问着自己。很多人没多思考便得出了武断而没有历史前瞻性的结论——粤西北山多。山地虽多但资源丰富也拥有肥沃土地的粤西北,最后在人们的脑海里被扭曲成一个不毛之地,穷乏之所。
粤西北的确是拥有青山绿水的同时也拥有大片的沃土,拥有星子盆地、连州-西岸、连州-保安、连州-东陂、连州-九陂等平地和小丘陵地带,阳山、连山的平地也不少。而连南三江与连州龙口一带的平原,更是一片开发了千年的沃土。在龙口西晋墓出土的犁田耙田模型和烧酒蒸馏器具文物告诉人们,早在西晋时期,连州就已有了先进的水田耕种技术,在1600多年前的连州便出现了烧酒蒸馏法。无田地何以去耕犁?不富足怎么会烧酒?
连州北依中原南临珠三角,南北交融、各族共存的连阳文化与广府文化一样,带有很强的兼容性,不存在对外来文化的强烈抵制,这正意味着连州一旦有机会,便可迅速崛起。只要客观地看待粤西北的发展史就会很容易明白,连州的命与广州联在一起,粤西北的崛起关键在于为珠三角找出路的同时发展自己。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几十年的光阴只算弹指一挥。在玩味了连州曾经的辉煌之后,我们已经看到了连州复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连州,在承受了不能承受之痛后,是否再次去挑起战略性的重任?是否会被广州再次想起?是否会在新世纪东山再起?历史将会告诉我们。
【粤西北的崛起,是历史的轮回】
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的建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种必然。
粤西北这个广东西北面一个的重要窗口是否被广州看中。看来还是要问广州乐不乐意尽大地敞开自己的胸怀,是否乐意进入重庆和大西北,是否想把珠三角成为更强大的中心。
如果广州支持连州成为珠三角的西北出口,通联重庆成都,挺进西北,在泛珠三角区内出现一条几何中轴,这一沿线各地经济、文化所存在的落差,正给了珠三角大展身手的难得机会,对广州重要性的增加显而易见。
连州的复兴使粤北重镇韶关十字型交通地位增强,连州复兴带来的是韶关这座粤北中心城市筹码的加重,其结果必然会带给粤北山区更多的希望。广东在解决东西两翼粤北山区问题上会更快地取得实质性进展。
连州的复兴使清远这座新城变成一个粤北山区在珠三角平原上一个真正的支点。连州-韶关-清远经济大三角的循环运转,除了连阳四属受益,必然也带给清新、英德等市县强有力的支持。
湖南是连州的复兴的其中一个受益者。广州-连州-重庆交通大动脉和沿线经济带将出现,而湖南怀化、邵阳、永州被纳入其中。太原至广州的高速也会从人们的梦想中更快地成为现实。而这条高速,是沿着湖南中部一穿而过。而如果湖南在坪柳铁路因狭隘的局部利益而对连州的崛起采取压制连州,阻止连州的话,湖南中部西部南部广大较为贫穷的区域也将会因粤西北连州的徘徊不前跟着错失大量的发展的良机。
而对于广西,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建设东北翼贺州通往柳州交通枢纽铁路将是当务之急。连州的复兴将促进坪柳铁路这个世纪之梦的实现。广西也因此可以沿着坪柳铁路、赣韶铁路连接到了泛珠三角的另一个成员赣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会加大广西云南的筹码,江西沿赣韶铁路、坪柳铁路进军西南战略高地柳州的势不可挡。广东不争取坪柳铁路最后只能使韶关、连州两座战略城市变得黯然失色,省政府粤北山区脱贫的心结变得愈加难解。
从国家层面讲,赣韶坪柳斜穿于泛珠三角区中部,连通了“粤赣湘”和“粤湘桂”两个三省交汇区,同时也联通了中国的大西南和长三角。而随着今后兰(州)厦(门)铁路的建成,东南沿海福建等地沿着兰厦线东北走赣州,再到韶关,越过连州,进军大西南。
以连州作为战略地,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西等“泛珠三角”成员直接受益,而对可能会加入泛珠三角的重庆亦然。连州的复兴与韶关、清远的关系是共荣共进的关系。在广东省铁路规划和高速公路规划上都没有考虑到连州,扶贫政策与少数民族政策是不是也该在粤西北的土地上发扬光大了。
如果真能给连州复兴的机会,粤西北的投资大环境的优势将凸显,连阳四县的经济起飞便成了一种必然。广东西北角这块补丁上是否被换上四颗璀璨的明珠?只需等待着历史去证实。
历史很有戏剧性,也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泛珠三角建立,广州不知会不会再度想起陪伴了两千多年的连州,连州、广州的再一次握手,珠三角假道连州重要突围,加强广州的中心作用。似乎又将是不确定因素中存在的一种必然。
连州的命,注定地要为广州着想。
广东政府目前的交通规划中遗忘了连州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遗忘了粤西北这片土地。文中的一些设想也只是能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但愿这种一厢情愿能唤起人们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
深秋的南中国,泛珠三角号角声毕竟还是一遍遍不停地划破那寂静的长空。透过湟川河面上方薄薄的轻雾,千年重镇连州的一河两岸,华灯亮起。连州在慢慢透出复兴的气息,沉睡的粤西北,即将崛起。
或许,这连州的复兴,这粤西北的崛起,是千年历史的轮回,势不可挡。
【尾声】
2003年11月30日的东莞,五品山终于将《粤西北崛起之梦-历史轮回》敲完,眺望窗外,前方那条一直通往我家乡粤西北的107国道,车,川流不息。远方夜空下工厂密密麻麻的灯火看起来跟往常并没有两样。但据说东莞的工业用地即将被耗尽,东莞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已悄然开始,附加值低的产业将逐步被转移。面对远方处在困境和历史关键期的家乡连州,我,轻轻送上默默的祝福!
---------------------------------------------------------------------------------------------------
http://bbs.southcn.com/forum/index3.php?forumname=guangdongjinshen&job=view&topicid=56192
这是在南方网上看到的帖子 我看完了好有感触... 充满了激情与理智的文章.
愿连阳兄弟早日复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