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shb168 发表于 2006-3-28 19:12:39

《客语教学危机与展望系列二》抢救客语 创造诱因鼓励学习

今年,“客家母语运动”将迈入第十八年,学校客语班级却大幅锐减,客语传承面临另一种冲击,总统府资政钟肇政沉重呼吁,“出现这种现象,必须先反省自己,尤其客家家长,一定要为客家后代发声、向社会抗议。”

就是为了让孩子听得懂祖父母的语言,出身高雄美浓的客家妈妈邱秀莉,移居台北多年,女儿在学校没有客语课可以上,她就执意在家里用客语与丈夫、小孩对话。

十几年下来,尽管家里人都受不了而拒绝以客家话和她说话,但她的女儿李俐莹,却在小三到小六都拿下全校客语演讲比赛冠军。母女俩更一起报名全国客语认证考试,成为罕见的母女档。

邱秀莉强调:“客家人不能忘本,教育部口口声声说要推动乡土母语教学,却放任客语教学自生自灭,客家人一样缴税、尽公民义务,如此待遇实在不公平。”

推动教学 县市首长责无旁贷

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会副理事长沈凤云表示,县市长如能多给予学校鼓励,例如为校长、老师考绩加分,或提供经费补助,办理客语演讲、歌唱比赛,激发学生学客语的荣誉感。“必要时,家长应结合民间团体力量,向民意代表、县市长施压,要求培训教师、积极开班;当初台北市客委会就是这样争取来的。”

政治大学副教授彭钦清质疑,中央与地方客委会花太多钱举办爬山等无意义的热闹活动,如能用在客语教学,就不必担心资源不足;客委会与教育部应该普查哪些学校没有提供客语课?并应定期跨部会报,协助学校解决问题。

客家籍的考试院考试委员徐正光建议,要提升客语使用人口,就要把客语纳入正式教育体制,不是像现在没有强制,也不是必修课。此外,政府应鼓励到客家社区服务的公务员或其他行业人员,要学会客家话;事实上,考试院目前就有类似构想,但还有待具体成形。

学者建议 制定法令落实教育

台师大国文系讲师张美煜曾在教育部乡土教学评鉴委员会中疾呼,要使客语起死回生,必须制定明确法令,甚至必须考虑从工作及升学制度上去创造“利多”诱因,让学生更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例如基层人员特考、甚至国中小教师甄选,都应明文规定,成绩相同者,以能说客语者优先录用,尤其在客家人较集中的社区,公教人员的选才,应该顾及“顾客”常用母语的需求。

国内为确保原住民族语流传,教育部及原民会已宣布九十六学年起,原住民学生须取得族语认证才能加分升学,已使得原语班级大幅成长,今年较去年增加七百多班。

不过,在外商企业担任主管的何先生,虽是客家人,却不赞成以比例加分方式鼓励大家学客语,担心现今升学制度是“分分计较”,可能会引起其他族群反弹及争议。

他建议,不妨请各县市多办理客语演讲、朗读比赛,竞赛成绩可作为学校甄试加分项目,此外,也可比照英检,鼓励客语认证作为大学客家语文相关学系优先录取依据。

乡土语言 应扩大为多元学习

“要挽救客语免于流失,教育部应该明文要求,乡土语言教学政策,在没有考试压力下,应该从单一语言的选修,扩大为多种语言的融合学习,让下一代真正了解国内所有不同族群”。

清大社会系教授张维安认为,台湾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英语课,但实际运用的学生并不多,因此,教育当局不必奢求小孩上一周一小时的乡土语言课就会讲,而应设计成认识乡土文化的工具,课程应有更多元设计,变成大家要一起上的课,不是客家人学客家话、闽南子弟讲闽南话而已。

就如芬兰、比利时等欧陆小国,哪个不是多语言学习?以前台湾的客家人,也是为了生存需要,从小就学国语、闽南语、英语甚或日语。

据指出,高雄县早已察觉国小闽南语班与客语班差距二十五倍的悬殊失衡,计划这学期起,针对学校开办第二种乡土语言进行补助,每堂课补助三百二十元钟点费。

学者专家们多认为,“乡土语言教学的真谛,应该是鼓励学生接触多语言学习,不只学自己的母语,更要放开心胸,去了解每一种在台湾有流传的语言”,闽南人能学会一些客语对话,客家人能以闽南语沟通,也要能以原住民语打招呼,族群融合才能透过教育而有真正的实践。

(记者谢文华、袁世忠、郭怡君、申慧媛、刘力仁、朱有铃、黄以敬、温春华连线报导)


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6/new/mar/28/today-life7.htm


李乔:客语传承 教学须生活化

记者申慧媛/专访

“会说客语和会教客语,是两件不同的事。”国小客语课程的实施,政策面已差不多齐备,但很多人意外发现,一些非客语背景的国小,推动成效反而比许多客家人口居多的学校好。

国策顾问、客籍作家李乔指出,他发现有部分客语教师,流行追求“纯客语”的研究,用些很怪、又难为大众接受的拼音,或是翻译得四不像的语词,反将客语教学推入死胡同。

“要成功推动语言教育,取决于师资本身的条件,且教学要与日常生活结合,若不能做到生动活泼,至少也要让教学内容不僵化,避免造成学生学习反感。”

语言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有时语言意义的完整,往往比语汇词句的完整更为重要,“不能结合实际生活的词汇,只会造成学习者更多错误与混乱”。李乔认为,这是推动客语者共同的焦虑。

“日常生活中用不上,学了没用处,文化流失又怎样?为什么还要执意我们去学客语呢?”李乔坦承,同样的问题在他年轻时也曾困扰过。

直到六十岁时,当公共电视有意拍摄他的作品“寒夜”为电视剧,长年心中的疑惑迎刃而解,“原来,靠着客家母语也能赚钱啊!”

他恍然大悟,能创造财富的工具,才能源源不断,就像客家桐花祭,让每一个客家县市的人都能分享财富和喜悦,“要让客语能够创造商机与使用上的成就感,才能源远流长,才有吸引他人强烈的学习动机。”

今天,七十三岁的李乔以“用客语发声的台湾文学家”自居;对于年轻世代的客语流传,在每次担任客家电视台剧本招募的评审时,发现年轻一辈的客语剧本,多数很用心,但“写错的比写对得还多”。

“想想,客语的传承,除了政治手段,更多发自内心呼喊,肯学、想学,比什么都重要。”

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6/new/mar/28/today-life8.htm

http://www.formosahakka.org.tw/img/HR-logo-4.jpg

[ Last edited by tpshb168 on 2006-3-28 at 19:25 ]

seejun 发表于 2006-4-4 11:56:56

挽救客家文化 是每一个客家人的责任。

3033e 发表于 2006-4-6 13:24:54

将客家话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客家人都要尽可能在各种场合说客家话,
这是每一个客家人都应该努力去做到的.

[ Last edited by 3033e on 2006-4-7 at 20:09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语教学危机与展望系列二》抢救客语 创造诱因鼓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