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6-3-1 11:06:38

赣南客家文学流脉论 作者:钟俊昆

一、赣南客家文学的孕育



(一)唐及以前的创作

唐代以前的创作多不详,史志也少记载,所见如山中木客、汉代翠微峰张丽英的传说及所留五章辞,多系传说,难于实据。清同治版《赣州府志》有《外志》,即卷78《杂记》,从史籍中辑录志异文字,从汉至清均有载,但多为传说中的灵异之事,不足征信。然而同治《府志》卷63载有南北朝时任南康相的河东人王歆之著作《南康记》、前宋郡人邓德明《南康记》、南唐虔化人廖光图诗集二卷、廖凝诗集七卷、廖邈诗集二卷、廖融诗集四卷,唐代则有南康人綦毋潜名闻全国,但作为江西第一个进士,他的主要活动不在赣南。另有石城人温荣《隐窟杂记》、《十友琐记》等著述。卷65有梁朝任晤、庾肩吾、王僧孺等的书、笺、表等4篇,文学价值并不高。唐文主要有唐睿宗李旦为钟绍京所下的《中书侍郎诰》、《中书令诰》、《户部尚书诰》,唐德宗李适的《赠钟绍京太子太傅诰》、《贞节君碣》及虔州孔目蔡嗣立的《虔州孔目院食堂记》等,可见当时真正的文学创作甚少。

唐代涉及赣南人、事、景的单篇诗文较多,且大多为唐代知名诗人所作,如《府志》所载有孟郊、张籍、贾岛、白居易、张祜、李商隐、罗隐、徐弦等26人的创作。但这些作品大半为送别或寄赠之作,送友人去虔州或在虔州任职时的唱和。

送别之作如陕州司马颍川人王建的《秋日送杜虔州》把赣南认作“野驿怜火湿,路人消息狂。山楼添鼓角,村栅立旗枪。晚渚露荷败,早衙风桂凉”之地。贾岛《送南康姚明府》亦有相似感触,杨巨源《送杜郎中使君卦虔州》直把此处当作战乱区,而张祜《送沈下贤谪尉南康》直把南康当作江南之塞。更值得注意、也更有价值的是诗人在虔州写或写虔州所感的诗篇。

在唐前赣南几乎没有真正的文学创作,而到唐代则多有文人语涉虔州,但多为仕官或行旅其中,所作内容也多半停留在示别、寄赠等,对赣南的山水景致涉笔较多,而对风土民情、精神气貌等更为深层次的主题内涵几无涉猎。由此似可推断,作为诗文创作高峰的唐代在赣南地域文学创作中聊无反响,亦可见出客家文化精神在赣南、在唐代尚孕育之中,以至在客家文学中只见星星点点,尚未露其峥嵘一角,这情形到宋代才见起色。

(二)宋代的的创作

宋代赣南客家文学迎来发育时期。清同治《赣州府志》(含《宁都直隶州志》)记载有28位作家38集子。《府志》载有17位作家文章36篇(其中文天祥12篇),诗人45人88首,其中苏轼20首,戴复古8首。这说明关注赣南的诗人和诗作都有了一个巨大飞跃,南迁入虔州的客家人丁应有大幅度增长。宋代赣南文学也与江西宋代文学一样,在全国有了一席之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人群体的扩大,如上所述,某种程度上说是文化基础的厚实。

(2)创作数量大幅增长。

(3)与其时创作风格一致,宋代赣南的创作也大多以理入诗,酬唱寄赠作品仍然较多,这也说明宋代赣南文学有所发展,但文学价值、客家文学特质并不突出,客家文学创作仍更多地停留在旅次、酒觞、友情等方面。

宋代赣南文学知名作家有曾几、赵抃、苏东坡、阳孝本、王质、杨万里、黄庭坚、陆游、朱熹、刘辰翁、曾原一、曾兴宗、崔与之、戴复古、文天祥等。\r

宋代赣南以诗文名世的文学之士,首先要数曾几。曾几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兄曾开、曾弼、曾懋,均为进士出身,诗文兼长,号称曾家四学士。有《经说》20卷,文集30卷,诗900余首。《宋史·艺文志》称文存15卷,《永乐大典》收诗55首,即今传世的《茶山集》。死后谥号文清,今赣州市文清路即源此。曾几之后有王质者,字景文,号雪山,兴国人,其文深受柳宗元影响,模山范水,如风行水土,自然成文,著有《雪山集》四十卷行世。

南宋重要诗歌流派江湖诗人宁都曾原一名世。江湖诗派诗人戴复古(字石屏,约1167—1247年,有《石屏诗集》),与宁都曾原一(字子实)等结成“江湖诗社”,熟且多唱和,并留诗赣南,题写与赣南山水人物相关的诗作多篇,面对友朋,戴复古的体察是细心的,友情是常追念着的,为此他曾作《访苍山曾子实》来表达这种感情,由此可看出戴复古对曾子实的推崇及其忠厚的友谊。曾原一曾陪同戴复古游过宁都翠微峰,各自有诗作记其事,他的诗作清新而富有情趣,总体来说不失为“江湖吟社”的清新明快。曾原一晚年隐居苍山,专心著述,著有《苍山诗集》、《选诗衍义》。当时的文学之士以他为宗,大兴诗风,曾盛一时,宁都因而得诗国之名。比曾原一稍后的肖立之就是一个气节强烈的爱国诗人,又名立等,字斯立,号张冰崖,宁都人,一生著有《冰崖诗集》、《冰崖诗拾遗》共36卷,至今仅存3卷。

苏东坡过海南留赣其间诗作颇多,其时多与高僧隐者结交,此类唱和之作几占半数,为此也留下了与阳孝本廉溪亭夜话、南康访田僻、“东坡肉”、“玉版师”等民间传说,给赣南的文化注入了生机。他的《刚说》、《次韵阳行先》、《和犹子迟赠孙志举》、《用前韵赋一篇示志举》(赠崔甲)、《用前韵再和孙志举》等,对宁都孙氏才人极尽美誉奖掖。

宋代文学以词取胜,而在同治《赣州府志》中却罕见词作,该志仅见词作为信丰县令赵师侠的《舟行赣石中》(调寄满江红)。是文风拂浴欠力还是在当时诗文中的序记与酬唱之作不甚适合于词作,这与元代赣南典籍中未见“曲”、“小令”的记载一样,是一个值得考量的话题,这也许与词曲作为诗韵变体而在史志编纂者眼中的难堪地位有关。

综上所言,宋代赣南客家文学在创作上纵比为波峰,但横向相看,则更多停留在友朋酬唱赠别上,但真有客家风韵之作却并不多见,只是从众多的作家及作品看,宋代的赣南已逐渐显露其文化一角,进入到全国一流作家的视野中。

(三)元代的创作

赣南文学处于宋明间的低谷,从作家和作品而言无疑如此,但亦有佳作无论在内容上、艺术上都比前代有所提升,可以说是一个外族统治时期赣南客家文学发展的过渡时期。

元代赣南的散文创作数量不甚多,清同治《赣州府志》中记载有集子传世的9人,10余册书,作者有赣县刘震廷、于都刘君贤、兴国钟延芳、罗斗明,龙南钟柔等。佳者如翰林学士吴澄的《五贤祠记》、侍讲学士揭傒斯的《苏文忠公<刚说>跋》、宏文馆学士危素的《梅江书院极高明楼记》,侍讲学士黄溍的《竹所记》及刘崧《无边说》等。

元代散文以崇贤诉理为主。吴澄《五贤祠记》旌扬宁都孙氏家族五贤,所传扬的是当时最合乎礼尚的价值观,这样的观念曾为历代所推崇,苏轼曾为孙立节作《刚说》,称赞他的仁而刚的品质,稍后朱熹曾为之写“跋尾一卷”,揭傒斯则又跋,也是称颂“孙氏兄弟子侄皆力学,皆仕于朝,皆长于政”的。这种至仁至刚至义的观念是一脉相传的儒家、理学价值观所在,其载体为授经传道或书院设馆教授,使之达于一种境界。危素作《梅江书院高明楼记》就有此体认。黄溍的《竹所记》文字优美典雅,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而刘崧的《无边说》则在优雅的文字中注入说理论辩色彩,起因在于僧者多次要作者呈述庙宇题额“无边者居之”的名称来源,作品显得结构圆融,理气相生,内涵丰厚,是不可多得的美文。

元代赣南的诗歌创作亦无多。但当时知名诗人如揭傒斯、虞集、黄溍、萨都刺等都有事涉赣南的诗文。揭傒斯曾题龙南县尹欧阳朝所藏《双龙图》及《罗稚川秋江晚景》画作。黄溍《送龙南欧阳县尹》则把所知的、所想象的赣南勾勒出来。

可能正因为赣南偏远,少了些喧嚣与尘俗,这里的山水胜迹吸引了怀才处士,宋代就有大学士苏东坡探访的阳孝本,元代亦不乏这样的隐者,曾任户部尚书的贡师泰就曾作《送连子奇归隐赣州》。

元代赣南文学的薄弱可归结为多方原因,首先是元代存在时间并不太长,其时统治者对汉文化有宽容、允纳、借鉴的一面,但作为汉文化传播主体即汉族的从仕做官者无论数量、质量(或称官爵)均不如前代,这使得亦官亦文者自身结构的失衡,与宋代有较大差距,从而创作主体有所缺失,最终影响到量的积累。其次,赣南还是有待开发之地,地湿多瘴,深洞野茫茅丝毒,某种程度上说是令人生畏的去处。在这样僻远穷聊之地,尽管自唐代张九龄凿通了大庾古驿道,商贸从水陆而通,但自身的创造和再生能力并不强,从众多诗人的寄赠描述中可以推知这一点,因而在这样土地上文章不盛也有其合理的、必然的一面。这样也使得元代赣南诗文较少依傍,较单纯,写出了作者所感知或间接得知、仍致想象中的赣南境况。这一方面使得这时期赣南文学缺少地域风采而抱憾,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文学自在自适的发展无形中提供了一种创作的环境,为客家人来赣南、留在赣南进行物质文化的开发、交流与发展提供了舞台。实际上赣南文学在明清时留下较为辉煌的业绩已证明了这一点。



二、赣南客家文学的生长



(一)      明代的创作

明代的赣南客家文学学创作较前期有大幅度的发展。表现为:其一、作家多,集子多,〈〈赣州府志〉〉所附〈〈艺文志·书目〉〉有46位作者的72部集子,其中大多为纯文学的诗集、文集;另外还有宁都、瑞金、石城隶属开赣南时的书目计有36作者的59部集子,两项相加达到82位作者131部集子,从数量来看是远甚于前朝的。其二是产生跨地域影响的知名作者多,像选诏到北平修撰元史的兴国人吕复,出使朝鲜的宁都人董越,名闻京城的瑞金人杨以任等,他们所产生的影响,与全国名家的唱和交流,使赣南文人与文学走向全国、名噪全国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三,明代文风的浓郁为清代文学集团如易堂九子、信丰黄氏家族作家、大余戴氏家族作家等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从单篇诗文来看,〈〈赣州府志〉〉卷75为明代有关在赣南创作或赣南作者的诗词,计有40位作者73篇作品;明代的散文有4卷67位作者131篇。

明代赣南文学还受阳明哲学的影响,士人多钻研王的格致之学。如于都的何建仁、黄宏纲都以师承王阳明而知名。又有董越、刘节、李涞等人。宁都人董越,明朝中叶的政治家兼文学家,曾作为太子的侍从官右庶子奉命出使朝鲜,写了《朝鲜赋》以记述朝鲜国的民情风俗,还著有《使东日录》、《圭峰文集》等传世。明末大余人刘节,乡试中解元,殿试中进士第6名,为官从政,清廉自守,刚正不阿,以政绩卓著,晋升为刑部侍郎,在南安县城创办梅国书院,大余文风因之昌盛一时。刘节一生虽从政为官,但仍坚持作诗著文,其诗文收入县、府两志甚多。曾主编《南安府志》,有《春秋列传》、《周诗遗轨》、《声律发蒙》、《梅国诗集》等多种著作传世。于都人李涞,明庆隆五年进士,为县里学子讲诗书理学,对理学造诣极深,凡谈笑题咏,无不含哲理,时人尊为养愚先生,有《李中丞文集》传世。瑞金人杨以任,崇祯四年进士,授应天府教授,升南京国子监博士,著有《读史四集》、《京学志》、《皇明奏疏》、《名臣言行录》、《非非室集初刻、二刻》,他与同县朱敬文、谢士芳、谢子起、杨希元、杨汝基结赤水社,讲学于城西郊之龙珠寺侧,时称赤水六俊。

(二)清代的创作

清代赣南客家文学作家作品众多。《赣州府志·艺文志》记载252名有专著的历史名人,清代占139人,《文苑篇》所列113人中,清代占79人,就其数量观,比历代多。家族文学集团兴盛,最初享有盛名于文坛的首推宁都三魏,继之南安(大余)四戴,南康谢启昆,以及信丰黄世成一门三代。

宁都直隶州的三魏,是指魏禧、魏祥、魏礼三兄弟。其中魏禧长散文,与汪婉、候方域被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其《大铁锥传》堪称经典作品,其文论尤发微知著,重真气,倡文章之道,文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的主张,见解独到,对后人影响尤深。

而章江创作群则有南安四戴及谢启昆的创作。戴衢亨及其父戴第元、叔戴均元、兄戴心亨四人,一门四翰林,被称为西江四戴,文风萃一家,不仅在江西独有,历史上也不多见,尤其戴衢亨,以状元而官至相国,出入军机,是汉人仕清而获得此显要爵位的唯一人,有《震无咎斋诗稿》和《南安诗草》传世。南康谢启昆,则由科举入仕,历官翰林编修,乡试主考、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政绩卓著、清政廉明,是著名学者、方志学家。著有《树经堂集》23卷,杂文4卷,《树经堂咏史诗》500余首,《西魏书》24卷,《小学考》15卷,《山谷外集·别集补》、《史籍考》、《广西金石录》、《圣朝殉节诸臣录》等,此外他还主修了《南昌府志》、《广西通志》。他的咏诗诗堪称佳品。

谢启昆之后,乃有信丰黄世成一门三代文章名世,为桃江文学的典型代表。黄世成为清代散文大家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所赞赏,为该派在江西之代表人物。,及古文皆有法度,著有诗文集50卷,经解8卷。其祖父黄虞字耕山,号渔舫,著有《墨耕堂集》、《五大家书钞》、《明四大家钞》等书,其父文汾,著有《云畦诗文集》、《奇事考》。叔文澍、文源读书有文名,文源名尤著,有《菜畦集》若干卷。

(三)近代的创作

(1)民国时期的创作

民国时期赣南作家的创作情况资料很少,有的史志中甚至付之阙如。除赣县刘景熙外,还有衷甫田、张周坛,于都钟起衡,大余薜雪、刘人俊等的创作。

衷甫田有《月中泛舟至大湖洲》写月下泛舟所见,诗作未免沉郁惨淡,与他的《春日游高峰山》所见大相异趣,而他的《游菩提山》则呈清幽境。

张周坛《储山歌》则重点写山中雨景及所见所想,诗作的叙事意味很重,储山雨美,雨声如鸣,雨润嫩叶,雨霁翠山,花香鸟鸣,呈一派春色。储山所见,赣水蜿蜒,峰岚起伏,远眺崆峒,近揽帆樯,优美如屏画。只是作者客民其间,不是娱游玩赏,颇难体味赏山之乐,而是以其写实笔触,启人所思,以待来者摹景写情,绘就储山之美。

民国时期钟起衡的诗作则以凭吊怀人为主,《夜话亭》追叙“使君”苏东坡谪迁海南,过大庾岭前与赣南隐者阳孝本廉泉夜话之事,此后夜话亭便成了一种古典意象,成为两心相印、钦慕知己的表征。

然而有不少热血青年劳其筋骨、苦其肌肤,心雄志壮,驰骋疆场,如邝才诚《投考黄埔诗赠古柏》,但凌虚波则“用罗贯中《三国志》韵并反其意”写有《西江月》词。

这些诗词都可看出客家青年在艰苦岁月中的坚定信念和不屈意志,以客家“硬颈精神”勇于进取,这在后来的苏区文学创作中显得更具特色。

(2)中央苏区时期的创作

近代的创作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央苏区的歌谣。它是赣南文学创作与客家文化紧密结合,体现出创作上的通俗性、普及的群众性、内容的革命性、形式的民族性、审美的召唤性。

中央苏区歌谣的创作是在客家传统歌谣基础上,因为时代需要,民众自发创作与直接提倡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如传统情歌《连妹唔怕斩人刀》,随着后来形势的发展,适合革命斗争的需要,演绎为一首充满激情的革命山歌,在传统情歌框架基础上,注入了革命激情,反映工农觉醒后的无畏抗争精神。

除了自发自觉的创作,苏区歌谣在《红色中华》、《青年实话》、《列宁青年》、《红星报》等报刊杂志上,也曾征集作品,辟出版面,倡导山歌、新诗、报告文学、小说、戏剧等大众化作品。如《红色中华》(1933年8月31日)曾刊出《征求山歌小调启事》:“请各地及红军中的同志,有自作的或老的山歌小调,无论抄写的本子或记忆的歌子”都“一律欢迎”。《青年实话》第16期(1932年4月5日)也强调“凡将各地青年群体中流行的记录下来,或自己编撰的山歌”“特别欢迎”。这使得苏区时期的歌谣呈现较好的创作态势,1934年《青年实话》编辑委员会专门印行《革命歌谣选集》,对苏区山歌歌谣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对扩红支红等产生积极推动作用。1990年福建鹭江出版社还印行《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集》(以下未注明的歌谣源于此书)。苏区歌谣在新时期仍将唤发出生命力。

从内容上看,苏区歌谣一方面写出工农大众的痛苦生活。《长工苦》、《农民苦》、《土豪恶》等歌谣写出他们的穷困与苦难。“朝晨起来做到暗,衣食唔饱暖”、“汗水洗耳泪洗面,穷人长年受熬煎”等语句常常出现在歌行中。另一方面内容就是歌唱反抗闹革命,争取自由光明,如流行甚广的《自由结婚嫁老公》。

赣南苏区人民还积极支援红军,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主动送儿郎参军,慰劳红军,无私援助鞋帽衣被、粮油肉菜等物资。如流行赣南的《十送红军》,歌调中要红军“革命道路要认清”,对待敌友“看人处处要留心”,“阶级友资要忠诚”,“绝对服从党命令”,“冲锋杀敌当好兵”,“莫害穷苦老百姓”,“豪绅地主黑良心,豺狼毒蛇饶不得”,“莫贪女色和金银,高举红旗心向党”,“斗争艰苦要认清”,以至“望郎当兵打胜仗,我在家中更安心”,态度鲜明,表达出送郎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和谆谆嘱托。

中央苏区歌谣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方言色彩。地方特色方面如兴国山歌中的“哎呀嘞”起首式,对赣南地方采戏歌调的借用和化用等,如《早禾熟》;而用方言则更富有客家韵味,

让客家方言进入到中央歌谣中,使得血雨腥风中的战斗情怀和乐观精神与客家文化韵味

交织起来,使赣南客家文学在现代注入了新的特质。


赣南客家文学流脉论(二)
作者:钟俊昆   
http://www.red-soil.com/redShow.asp?ArticleID=11510
--------------------------------------------------------------------------------






当代赣南客家文学面临着严峻挑战,对它的创作与批评进行必要的梳理,搞清其历史与现状、脉络与流向、共性与特色、优势与缺陷,将有助于它的发展。

赣南客家文学有悠久历史和辉煌业绩,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为赣南客家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代赣南客家文学的发展还与中央苏区文学息息相关,三十年代瑞金中央苏区临时政府的文化政策和教育资源使赣南客家文学注入了红土地文学特质和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也为当代赣南客家文学的发展流向提供了主线,并由此走向审美的多元化。

当代赣南客家文学可粗分为四个时期:颂歌时期(1949-1966)、潜流时期(1966-1979)、崛起时期(1980-2000)、多元时期(2001-)。

(一)颂歌时期(1949-1966)

赣州于1949年8月13日解放,赣南人民以极大的热情迎接解放军的到来,新的文化和文学现象与元点由此掀开序幕,赣南客家文学进入到主流意识形态与客家文化相碰撞融和的颂歌时期。但建国初期赣南客家作家对刚刚逝去的革命斗争岁月依然充满怀恋之情,在创作中以赣南客家儿女支前、剿匪、斗地主、反霸、争自由等为重要题材,稍后则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体,围绕政治运动的中心,以写中心、唱中心、颂中心、服从中心工作为创作的主要内容,体现出中央苏区文学的优良传统,然而在文学形式上则以赣南客家人所喜闻乐见的山歌、民歌和山歌戏、采茶戏为主,当时出现了一批知名的山歌手,如袁志林、曾子贞、刘承达、巫承镇、杨人东、赖国进、李贤琼等,创作或演唱了大量反映工农群众翻身得解放、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感情真挚,语言富有客家方言韵味,口头文学色彩浓郁,具有很高的民间文学价值。与此相关的则是戏剧方面成绩非常突出,最早上演并发表的小戏是曾平的《莲心菜》,后来又有邓民品、张经高、钟海清、袁善全、左云祥等人整理改编的赣南客家传统采茶剧目《俏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等,在当时反响很大,被称为赣南客家戏剧的“四小金刚”,有的还晋京演出。同时一批剧作家也在成长并不断有作品问世,如高宣兰的《骂鸡》、王成俊《上工地》、李贤琼的《送草鞋》等,为赣南文化的普及工作做出了贡献。到60年代初赣南戏剧则上升到较高水平,有一批高质量的剧作产生,如小戏《怎么也谈不拢》、《山林保》、《新风曲》、《巧分家》、《旅舍一夜》、《卖鸡》等。《怎么也谈不拢》还参加了华东地区专业戏剧会演并选调晋京演出,后来改编成舞台艺术剧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开创了赣南客家戏剧上银幕的先河。稍后由高宣兰等执笔改编的赣南客家大型传统采茶戏《九龙山摘茶》曾轰动一时。

这时期的赣南客家文学成绩还体现在小说和诗歌上,罗旋的《石敢当》、《伏虎记》影响颇大,还被介绍到日本。李如澍的《挖花生》、《阿祥古与老鹰婆》也颇有民间故事色彩,前者在六十年代初还被著名作家茅盾点评赞誉过。此外高歌的小说《孤坟鬼影》、赵洪波的《未结束的战斗》等为赣南中长篇小说的创作有了良好的开端。诗歌方面较戏剧、小说薄弱,但在这时期有“二李”之称的李一痕、李音湘的创作为赣南诗坛增添了不少亮色,李一痕在四十年代的重庆求学和从事文化工作,在著名诗人臧克家、王亚平等的鼓励和支持下曾主编诗刊《火之源》、《诗地》等,其时闻一多、勃青等著名诗人曾在该刊发表诗论和诗作,李一痕自己也出版有诗集《谎言》、《过不了冬的人》、《疯子与圣人》,90年代末出版《没有遗忘的诗》,到2003年还以82岁高龄出版诗文自选集《诗旅一痕》,他以言传身教方式团结了一批当代赣南客家诗人。李音湘则以矿山工人为主调、以诗的形式反映了新中国矿山工人的生活风貌,他的《矿工的话》、《矿山人家》、《大庾岭抒怀》、《陈毅的故居》等诗作颇有客家风味,他的自选诗集《春天的歌怎么唱》在八十年代中期出版,同题作品曾获江西省人民政府文艺创作奖。此外四十年代就成名的诗人奔江也出版了〈〈过滩〉〉、〈〈通天岩〉〉、〈〈残冬〉〉、〈〈云飞雨走〉〉等4部诗集,还在古稀之年于2001年创作出版战斗小说〈〈客从天降〉〉,可谓宝刀不老。

(二)潜流时期(1966-1979)

文革期间文坛凋零,赣南客家文学创作也走向潜流发展期,只在戏剧创作方面小有成绩,如小戏《送子当红军》、《第一步》,大戏《长岗红旗》、《红井》、《万山红》等,反映了赣南客家儿女前赴后继的斗争故事,尽管有特定的历史烙印,但主题是积极的。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赣南客家作家进一步解放思想。197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当时正上演的赣南大型采茶戏《茶童奇缘》拍摄成歌舞喜剧讽刺片《茶童戏主》,受到著名戏剧专家田汉、周贻白、郑君里等的肯定,认为这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大型戏曲是罕见的,可与广西山歌戏《刘三姐》相媲美。这使赣南戏剧创作达到一个新高度,也标志着赣南客家文学从文革挫败中走向崛起。

(三)崛起时期(1980-2000)

1980年当时的赣州地区召开了第二次文代会,提出了认识新形势,明确新任务,大胆创新,繁荣创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口号,赣南客家文学由此得到长足发展。首先是小说创作得到突破性的发展,罗旋的短篇小说《红线记》发表于《人民文学》,随后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成为获得全国性大奖的第一篇赣南客家文学作品,后来还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之后罗旋又出版了长篇小说《南国烽烟》、《梅》、《喂喂姑娘》及中短篇小说《美丽的胡枝子》、《白莲》(改编为采茶戏《莲妹子》)、《纯女户》(改编为电视剧《这家没男人》)、《客家歌王》等,还出版过以军事题材为内容的短篇小说集《败将》, 2003年出版中短篇小说自选集《含笑》。罗旋的创作在赣南是一面旗帜,他从革命战争题材写到绿色生态题材,再到赣南客家文学的自觉创作,渗透着老作家罗旋对这方水土的情韵与挚爱,他说:“足足半个世纪,我把生命的根子扎在赣南,对客家的山山水水产生了深厚感情,自认为是客家的客家人。也曾在深山土围安家落户,经受了三年艰苦的劳动,体验了无比丰富的生活,积累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当时虽无只字记录,但营养摄入血液,经过时光的酿造,终于化成这些形象文字。”(《含笑》后记,中国文联出版社)可以说罗旋的创作极富有激情,很多文本诗意性极强,文字洗炼,故事结构精巧,可读性极佳,他把客家民俗风情的精髓融入到作品中,达到了较高水准。

进入八十年代中期,老作家罗旋、周书文等焕发创作青春,赣南客家文学创作又形成以一批中青年作家为主的中坚力量,如阳春、舒龙、李伯勇、钟东林、卜谷、黄立民、黄白、郑汉明、黄谟军、廖强哉、尹林春、王国平、伍中、朱子椿、卢策、严帆、刘兰生、罗荣、龚文瑞、李坊洪、胡玉春、潘毓祥、李凌云、含烟、李水根、左民山人、刘庆春、钟俊诚、曾长发、赖雨亭、毛瑞林等。阳春对赣南客家文化非常谙熟,曾以之为背景创作了小说《水牛牯》、长篇随笔《客家人传》、长篇叙事歌行《客家歌王》及长篇传记小说《蒋经国传》三部曲,他的文笔有棱有角,较为尖锐,争议较多,但有反思价值,客家味和诗味都较浓郁,可读性强。还有舒龙的创作,他强调红土地文学,但就其影视作品《封锁线上的交易》、《贫穷的富翁》、《赤都财魁毛泽民》、《岁岁重阳》等来考察,里面浸透着客家文化质素,其细节、人物言行、方言运用、民俗色彩等均体现出客家文学特色,近年来舒龙更多转向史传文学和通俗文学创作,出版《共和国演义》,另有围绕红土地文学为主融和客家文学的舒龙评论专集《一枝红杏出墙来》。此外,李伯勇有中短篇小说选《南方的温柔》;有表现客家人生存境遇的长篇小说《轮回》,曾获“恒泰杯”全国长篇小说征文三等奖,得到著名评论家雷达、李建军等的好评;他还有长篇小说《旷野黄花》、《寂寞欢爱》(与〈〈轮回〉〉构成《赣南客家人》三部曲)、散文随笔集《瞬间苍茫》,他还有大量尚未结集出版的小说、散文和评论文字。李伯勇是个很有个性也很勤奋的作家,同时还是个多面手,除了创作外还写有大量的评论文章,这使得他相得益彰,可以说他是扎根于赣南客家、极其具有地方乡土色彩而又占据了创作前沿的很有出息的作家,这判断源于他曾获得江西省首届谷雨文学奖、“滕王阁”特聘作家、新世纪江西省文艺十佳(榜首)等称号,同时他又有曲折而坚实的生活基础、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极有个性的创作理念,稍借时日,一旦机遇成熟便当能一马领先。在小说方面还有黄立民的《把彩霞献给蓝天》(曾拍成同题电视片)《回旋变奏曲》、黄白的《密林奇闻》、卜谷的〈〈少共国际师〉〉等的出版发表,引起很大反响。

其次这时期的赣南客家传统戏剧和影视作品也大有发展,创作了大量的剧目,如《风雨姐妹花》、《茶女心》、《丹凤行》、《荷花池畔》、《满妹子杀鸡》、〈〈买豆腐〉〉等。其中〈〈风雨姐妹花〉〉还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女大当婚〉〉。此外由高宣兰、黄朗光等根据罗旋小说〈〈白莲〉〉改编的大戏〈〈莲妹子〉〉受到观众好评,被拍成电视并获得江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创作奖,并于1986年受文化部邀请晋京参加纪念红军长征五十周年慰问老红军演出。罗旋的〈〈亭亭玉立〉〉、朱子椿的〈〈街边子〉〉、伍中、钟行彰的〈〈赣南寄情〉〉等也搬上荧屏。1988年舒龙的〈〈烽火奇缘〉〉参加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并获玉茗花奖,1993年大型歌舞剧〈〈山歌情〉〉获第三届玉茗花奖后应文化部邀请晋京参加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百年活动演出,后获江西省五个一工程剧本创作奖。另有大型神话民间故事剧〈〈花灯仙子〉〉、传统谐趣小戏〈〈试妻〉〉等参加了1986年江西省庐山之夏文化艺术博览会演出活动。这些使这时期的赣南客家影视戏剧活动异常频繁,取得很大成绩。

毫不例外的是这时期诗歌创作亦成绩斐然。从八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起涌现了一大批诗人,如秦庚云、罗晓航、谢亦森、张秀峰、钟东林、胡燕锋、易行、锐棱(胡瑞林)、李凌云、周建华、谢直云、杨遵贤、谢帆云、梅子(邓诗鸿)、三子、布衣、圻子、聂迪、龙天、柯桥、李维芝等。秦庚云、罗晓航、谢亦森、张秀峰、钟东林等立足赣南客家山水和红土地历史,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下了大量称颂赣南的歌词和诗作。胡燕锋、易行则以女性的敏锐与细腻把生活的流动意象转化为富有哲理的形象,并充满人文关怀。锐棱(胡瑞林)、李凌云、谢直云、谢帆云则以中年的稳重来叙事抒情,作品力求在功利与艺术间试图取得平衡,以诗的形式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赣南客家文化作出更为理性的观照与思考。梅子(邓诗鸿)、三子、布衣、圻子、聂迪、龙天、柯桥、李维芝等则以新锐的姿态作出探索,在他们笔下赣南客家文化更多地作为一种背景和写作契机,尽管不是有意淡化客家质素,但对客家文化的评判所取的尖锐反思态度为诗作的探索价值添了不少色彩,他们是充满生气的群体。〈〈向往崇高〉〉、〈〈我是耕犁〉〉、〈〈播种理想〉〉、〈〈左手对右手的倾诉〉〉、〈〈翠微风〉〉、〈〈冬茅〉〉等诗集都较有代表性。除新诗创作外,古典诗词的创作亦很有生命力,刘泗琨、高宣兰、何侠宝、周作亿、刘显簇、胡国铤、吕桂樵、严恩萱、周逸树等极有古典诗词素养的业余作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反映了赣南客家社会进程各个侧面。刘泗琨著有〈〈诗词格律认读津梁〉〉,除介绍古典诗词诗词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外,还著录了他半个世纪来创作的古典诗词235首。严恩萱(笔名严谨)著有〈〈严谨文存〉〉、〈〈严谨诗联稿〉〉及有关楹联对联方面的著作〈〈对联雅俗谈〉〉、〈〈江西名胜楹联初辑〉〉,他对赣南客家民俗相当谙熟,楹联对联在赣南客家民俗中的运用也很纯熟,创作了大量对联。

散文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周书文、阳春、朱子椿、卢策、李伯勇、文瑞、尹林春、肖承良、罗荣、李坊洪、李凌云、含烟、左民山人、杨玲娟等均有作品问世,其中老作家周书文研究〈〈红楼梦〉〉起家,写有〈〈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辨证艺术〉〉、〈〈红楼梦配角塑造艺术〉〉及〈〈红土地文学论集〉〉,近年从事散文创作,出版了生活随笔〈〈多面人生〉〉。另有朱子椿充满清新笔调的〈〈淡淡的雾霭中〉〉,多面手李伯勇立足赣南客家的记录心路历程的纪游性散文〈〈瞬间苍茫〉〉,快笔文瑞则以赣南山水街巷为主体创作了系列散文随笔并结集为〈〈落英缤纷〉〉、〈〈宝葫芦风情录〉〉、《岁月如歌》等,他还主编合著了〈〈赣南名胜古今诗文荟萃〉〉、〈〈赣州风雅〉〉等作品,李坊洪写赣南客家民俗风情的散文〈〈风雨客家人〉〉,卢策充满乡土气息的〈〈油山松〉〉、《茶树坳》,肖承良带有纪实性又有浓郁客家风味的随笔〈〈白鹭纪事〉〉、〈〈橙乡风景〉〉、〈〈五月杨梅〉〉,这些作品丰富了赣南客家散文创作,反响较大,一方面他们立足赣南客家这方水土,倾情其中,浸透着挚爱之情,使作品气韵生动;另一方面他们的创作各有个性,或以情见长,或以哲理为主,或以微窥著,或纵捭开阖,风格多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创作特色。以上作家中李伯勇、文瑞的文字较为老到,风格趋于成熟;罗荣、李凌云的文笔则较轻巧,常带激情;尹林春、左民山人、温凡、杨玲娟、温海兰等虽出手不多,然而品精可鉴。与散文相关的是报告文学的创作有所突破,刘兰生写下乡知青段元星发现新星事迹的〈〈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使作家、作品与主人公一起成名,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作品也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此外涌现了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如廖颂祯、钟东林、卜谷、刘柯才、赵德章、朱子椿、温何根、曾泽昌、廖强哉、谢基贤、谢忠清、尹林春、陈剑、杨遵贤等都有不少报告文学作品问世,其中〈功臣在深山〉〉、〈〈兴国之路〉〉、〈〈响在心中的歌〉〉、〈〈来自赣南的报告〉〉、〈〈明天更美好〉〉、〈〈钟东林报告文学选〉〉等影响较大,这些作品真实地记录了赣南客家大地上发生的重大变化。

与此同时,赣南客家文学中民间文学占的比重也很大,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搜集、整理、出版了大批资料,如〈〈赣南情歌三百首〉〉、〈〈兴国山歌选〉〉、〈〈赣南风采〉〉、〈〈九龙传灯〉〉、〈〈赣南革命历史故事选〉〉、〈〈赣南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文集〉〉、〈〈东江源情歌〉〉以及赣南民间故事、民歌、谚语等三套集成。这些源于基层的文学资料具有浓郁的赣南客家风味,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四)多元时期(2001-)

值得欣慰的是新世纪初组建了新生的赣州市文联,并召开了第一届市作家代表大会,这是中断了20年之久的全区性作代会,使赣南客家新老作家又一次聚在一起,为赣南的文学事业出谋划策,协力合作,呈现出多元发展姿态。在上时期创作丰硕的作家继续呈现良好态势,为叙述方便已将这个时间段发表的作品一并带出。但本期又有新的特点,表现为:作家队伍进一步调整,创作与生活间走向多元分化;专业作家与业余作家分野更大,配置更多元更合理;创作心态更平和;各类作家定位更合理,能写什么与不能写什么更有清晰认识;作家创作个性更鲜明。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如作家年龄老化,创作力量单薄,理论素养不足,创作规划不明朗,深入生活不够等等。但随着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2004年底在赣州召开,客家文学特别是赣南客家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必将迎来新的篇章。



(作者系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教授)



辑自《“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赣南客家文学流脉论 作者:钟俊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