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2-24 13:42:35

了解.思考.吸收.创新.跨越式发展——浙商:抱团闯天下,合作赚大钱

浙商不败根源:成立“抱团”联盟
时间: 2004-12-07 来源: 21世纪人才报 钟 经 访问次数:750
   
    在常人眼里,成功的民营企业都是单枪匹马打拼出来的。但近观几年来浙商不败的神话根源,乃源自喜欢“抱团”打天下。浙江人注重乡谊,特别“爱扎堆”,在南京有“温州街”,在北京有“浙江村”……也正是这些企业乐于“抱团”,才使浙江商人在生意场上越战越勇,做事必成,功效显著。
      六企业跨地域跨行业抱团   
      日前,地处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经济发达区域的红豆、远东、月星、雨润、一德、利安达等6家知名民营企业,跨地域、跨行业结成了投资利益共同体。至此,完成“抱团”联盟,开辟出6家企业市场化投资经营的新路子,备受经济与企业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6家企业通过“抱团”发展的联盟平台,迅速整合各成员企业的信息资源、金融资源和市场资源,在市场经营、投资与金融等多领域信息共享,这种互助模式大大提升了企业间的经营与合作能力。   
      如果说是两家知名企业“抱团”,我们还可以理解,现在是6家知名企业抱团,这在中国实属罕见。且不说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打天下,一旦企业做大了难逃“分家”的厄运,就是同胞手足之间在企业做大成功之时,能同“苦”却不能共“甘”,另起炉灶的事儿多的是。而浙江6家企业的“抱团”联盟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成为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耀眼闪光点。
      从单打到团队合作的飞跃   
      企业“抱团”现象,是新形势下新的结盟形式,它不同于过去以产品、品牌以及在同行业、同地区内的企业联盟,而是在更大范围和更广泛领域的企业联盟。企业“抱团”走向市场,将给企业注入竞争与发展的强大活力。   
      首先,从单打独斗到为团队竞争,是一个不小的跨越。“抱团”联盟的各企业间充分运用和整合市场资源,创造出新的市场竞争优势,就能超越对手。其次,从以自身积累扩大规模到以资产重组与资本运作做强做大企业。企业间“抱团”,事实上是将联盟各企业的资本视为一个整体,共同进行更大的资本市场化运作,运用强大资本实力,发挥支撑联盟体成员企业的作用。第三,从独自承担融资风险到风险共担与互助互利。运用“抱团”企业间的品牌信誉、金融诚信度与资本实力等,相互提供诚信和金融信贷担保,一方面开拓融资新领域,另一方面相互间拆用短期资金,以发挥出更大的资本经营效益。   
      近年来,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国外跨国公司在“家”门口对我们展开实力竞争,确实给我们的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此种情况下,单个企业要想做强做大,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明显不够,“抱团”联盟堪称一个有效举措。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2-24 13:50:12

化零为整抱团作战“天下第一商帮”的变与不变
发布单位:省经贸委发布日期:2005年12月31日来源:金华晚报
  “既兴奋,又惭愧”,昨天,吉林省抚松县党政考察团成员恋恋不舍离开义乌,在他们眼里,市场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很像长白山下价廉物美的人参。   
      “家乡的人参,在浙江人手里准能卖个好价钱。”他们说,义乌之行让他们似乎触摸到了“新浙商”坐标。   
   抚松县党政义乌考察团是在浙江人陈俊及一帮义乌商人的策动下开始南下的。陈是浙江投资团发起人、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副会长。上月中旬,陈俊领着以温州、台州、义乌人为主的一群“神秘”浙商来到抚松。这些人普遍三四十岁,短短两天时间,做了三件让当地人震惊的事情。   
      该县境内长白山下有全国最大的人参市场,但一直不瘟不火,今年4月一浙江乐清人接盘承包后,几个月时间赚走了5000万元。这群浙商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在该县一口气“吃”下150亩土地,建立人参深加工工业园区,投资人参深加工产业。此举的动机,陈俊的解释是做人参深加工产品可以获得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原材料的利润,可惜此前都被韩国人赚走了。而且这里得天独厚,有全国水质最好的矿泉水,还可投资生产水饮料。对当地人来说,“这些念头想都没想过”。为了找到最佳位置,精明的浙江人只对当地政府推荐的投资地点扫了一眼,就摊开随身携带的地图一路查找,直到落实交通便捷的园址才罢休。       第二件事是,这些浙江人瞄上了这里的旅游资源。理由是此地清朝禁猎260多年,树高林茂,满山是宝。长白山名声赫赫,发展旅游业不需要巨额广告投入。   
   第三件事更令人震撼,这些浙江人又开始像搜寻作战目标般研读地图,然后转道珲春。因为这里与朝鲜、俄罗斯交界,直通日本海,距离韩国又近,可谓是“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是吉林省未来唯一的开关通海区。看准目标后,他们就与当地政府洽谈,建议设立保税区,出台各项投资优惠政策,建立浙江工业园区,现已基本谈妥方案。明年3月,这些浙商将抱团赴朝鲜、俄罗斯淘金。  
                                  浙商的变   
   考察团成员们说,与浙商打交道的过程中,感觉新一代浙商与老一辈不同,就向陈俊请教。这位早年浙师大外语系毕业、后来放弃让人羡慕的公职自费留洋的浙商告诉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老浙商身上的精神徽记,新浙商早已不是摆地摊的那一代了。   
   陈俊总结,新浙商身上有三个特点:科技型、信息型、智慧型。老浙商从商做企业从一点一滴开始,新浙商不一样,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有的甚至留过洋、学过EMBA,创业领域不再局限于家庭工厂和办市场了,而是大量跻身高科技产业,比如互联网领域内阿里巴巴是浙江人做的,大名鼎鼎的博客就是义乌人方兴东操盘的。新浙商是信息型不用多说,新浙商有自己的“二十二条军规”,看央视宁愿不看焦点访谈,也要看新闻联播,因为其中包涵着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信息。   
      说新浙商是智慧型的,还因为这些新浙商投资有自己的“三从四德”。浙商投资三原则是:一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二是交通发达的地区,三是目前尚无大量浙商涉足的地区,在这三条原则中,前两条最起码要占其一才具投资价值,第三条则为补充附加条件。浙商投资还有“四化”:科学化论证、规范化操作、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从这里可以看出,新浙商已经是完全是现代商人。   
                        浙商的不变   
      浙商在变,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呢?有!与创业初期的祖辈父辈一样,新浙商的吃苦耐劳精神没变;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斤钉?相对于鲁商、徽商、粤商等知名商帮,新浙商的团队精神没变,浙商最不屑单打独斗,他们喜欢化零为整,抱团作战,正是这样,浙商才纵横商海,成为眼下“天下第一商帮”。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2-24 13:52:13

浙商在汉“抱团”发展20年
        时间:2005年06月14日09:58  来源:汉网—武汉晨报       
  上世纪80年代:开发廊摆小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浙商就开始闯武汉。他们跟着兄弟姐妹、叔伯姑婆,为了生计,来大武汉淘金。在汉正街、六渡桥、司门口、江汉路、清芬路、前进四路……这些武汉的繁华地段,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武汉最早的一批发廊,即是由温州人所开。 从开发廊、摆小摊、卖小百货、“倒腾”紧俏物资等小本生意开始,一步一步向百货、房地产、交通、公共设施等大领域进军,在武汉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  
      上世纪90年代:发展得很稳当  
      一位在汉正街打拼了20年的老武汉告诉记者,90年代中后期,一些武汉老板开始走下坡路,浙江人不仅发展得很稳当,有的还跳出汉正街,做大生意去了。“抱团发展”一直是浙商的看家本领。在武汉,浙商又把“合纵连横”发挥到极致。不仅与自家人??浙商抱团,也与武汉商人牵手,将资本和人脉粘合在一起。  
   二十一世纪:进军房产、交通、城市开发  
   “汉正街第一大道”浙江造2002年,汉正街开始“二次创业”改造,高额拆迁费使许多开发商望而却步。但在汉正街打拼多年的武汉台州商会会长王道春,却迎难而上。在几家大集团之间奔波几个月后,他终于将中国500强企业之一钱江集团及浙江两家著名房地产公司引进汉正街,组建龙腾集团,引资30多亿元。目前,“汉正街第一大道”已经成为该区域的标志性项目之一。联手武汉人收购“小桃园”汉正街工艺礼品商会会长何大南,一个地道的武汉人,早在多年前就已与浙江人牵手。他与一些浙商联合组建武汉三江公司,2003年收购武汉的中华老字号“小桃园”煨汤馆。何大南与这批浙江商人交往了十几年,可谓知根知底:“浙江人很勤奋,也很团结,肯互帮互助,团队意识很强。”与何大南一样,很多武汉老板都与浙江商人保持着常年的朋友关系,以此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投资汉阳客运中心2003年12月,投资达1.2亿元、华中最大客运站汉阳客运中心正式开门试营业。该中心是武汉市交委从浙江招商引进的,全省首个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国家一级客运站。该中心是一个汉、浙资本的结合体:武汉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占30%股份;由3名温州人投资组建的武汉利荷华公司,占70%股份。抱团来汉挖楚才浙商的抱团意识,还体现在挖掘人才方面。在近几年武汉的人才市场上,每年最大的招聘团非浙江莫属。2002年,浙江企业曾组织了全省11个市,到武汉集体招聘,“一步到位”挖走万余名楚才,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历的就达3300余名。  
       在鄂浙商数字榜  
       20万来自湖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在鄂创业的浙商已有20多万人,其中在汉浙商有15万人。600亿据统计,浙商在鄂开办各类企业达2000多家,总投资额600多亿元,每年上缴税金超过10亿元。近几年来,浙商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等方式,在武汉、十堰、宜昌等地砸下巨额资金,投资领域包括房地产、水电、建筑、建材、电子、餐饮等行业。120家资料表明,在鄂投资的浙商九成以上为民企,他们共创办各类市场120多家:汉口六渡桥温州城华中最大的美容美发市场;汉口华中眼镜市场华中地区最大眼镜市场;雄楚大街康家建材装饰广场,投资2亿元打造的现代建材摩尔等。  人间正道是创业  
   武汉这个地处内陆、九省通衢的大都市,和住在海边的数千里外的浙江人,一直有着难解难分的情缘。近代以来,浙江人在武汉创下无数第一。第一座火柴厂燮昌火柴厂,第一个自来水公司既济水电公司,中国第一只异地上市的商业股鄂武商。第一个现代化的建筑公司汉协盛营造厂。武汉近代史上最漂亮的建筑,有八成是浙江人沈祝三的“汉协盛”建造的,包括中国最美丽的武汉大学。改革开放后,浙江人像候鸟一样进军武汉,卖电烤鸡,开发廊,到汉正街大片租铺做小商品生意,办起上百家专业市场,开发大片房地产。如今,有15万浙商大军在三镇淘金。有人说,浙江人是“东方犹太人”,有人赞叹,浙商是“中国第一商帮”。浙江人真是上天的宠儿、天生的奇才吗?武汉晨报“封面经济人物”版刊登的20余位浙商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浙江商人恰恰来自于社会最底层。他们曾经一无所有。他们是追着春天跑的养蜂者;他们在破絮飞舞的窝棚里弹棉花。他们是木匠、扁担和搬石工。从十几岁开始,为改变命运,他们中途辍学,背井离乡,开始一场艰苦卓绝的人生冒险。他们能吃苦中苦。他们一天奔走6小时,晕倒在火炉城的烈日下;为了节省5分钱,宁愿多走一站路。他们不弃小生意。在他们眼里,有一分钱的利润,生意就可以做下去,做得好就有大市场。他们不怕挫折和失败。他们的口头禅是,“大不了从头再来”。他们小富“不安”。他们的人生格言是,钱不是用来享受的,是用来做生意的。他们不放过每一个商业机会。饭桌上的一句话可以做大买卖,报纸上一则短消息里有大商机。他们个人力量微薄,却善于抱团合作。他们成立资金俱乐部,为奄奄一息的同乡打气输血,让他们重振旗鼓;他们集体进攻,成片成片地在中国和世界“攻城略地”。一位浙商曾对晨报记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浙江,男人窝在家里不出去做生意,会被人戳脊梁骨。这句话的背后,生动地体现了浙江“创业至上”的独特文化,它意味着,不创业是可耻的!浙商精神向我们揭示一个人间至理: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创业!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2-24 13:52:59

浙商“抱团”四川淘金
  新华网浙江频道7月24日电 川浙“6+1”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激起了广大浙江企业对四川的投资热情。记者从昨(24)日在蓉召开的“四川省浙江企业联合会全体会员大会”上获悉,浙江企业将借助联合会这一合作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参与四川建设,谋求发展机遇。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开明出席会议。   
      据四川省浙江企业联合会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企业在川投资已超过200亿元,在川浙江人接近30万人,其中工商经营户超过10万户,投资兴办企业超过1500家,创办各类市场150个。   
      该会透露,目前,浙江企业在川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出现了产业西移的新动向,近两年水电及房地产项目成为浙商投资四川的新热点,合同投资金额已接近200亿元。根据发展态势,众多浙商达成“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共识,数百家浙江企业在会员大会上商定,将与四川境内各类工业园区建立投资信息网络,全面了解各工业园区的软硬环境;推动和促进浙江企业落户川浙工业园区;与四川各级招商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政府部门领导为联合会顾问,定期举办浙川经济合作投资动态通报会,让浙商了解更多投资信息;通过培训、组织考察等方式帮助在川浙江企业提升层次。(记者伍江川)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2-24 13:54:58

浙商抱团打天下的下一步棋是什么?
        发布时间:2005-12-8 16:01:50        阅读次数: 4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李锋


  浙江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原材料、能源、土地等基础资源的全面紧缺,劳动力工资提高,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上周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举办了“企业网络与经济增长”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全球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条件下,浙江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持续增长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大而不强是集群企业普遍困扰  
王陆庄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周虹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以块状经济为标志的浙江经济连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浙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浙江制造”的崛起,而制造业迅猛发展势头又来自于产业集群。国际发展经验和中国发达地区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性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经济的入门之处和增长捷径。  
   但是,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的考验,经济增长遭遇了未曾预料的“拐点”,浙江同样如此。2003年、2004年浙江连续遭遇了严重的“电荒”,成为全国拉闸限电范围最大、缺电最严重的省份,去年超过一半的企业非正常停电,平均每月停电11.32天。同时,土地、能源、水这些初级生产要素全线告急。杭州、温州、台州、义乌等地数以千计的企业排队等地,依靠市场和产业集群的浙江经济突然发现其体制优势已经不再,产业集群的升级迫在眉睫。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对温州海城水暖洁具集群、温州乐清柳市低压电器集群、绍兴县轻纺印染集群、台州温岭摩托车集群、温岭大溪泵业集群和温岭牧屿鞋业集群等6个地区的调查表明,要素制约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首当因素,大而不强是集群企业的普遍困扰,高级人才缺乏成为解决发展问题的最大瓶颈。  
      温州海城水暖洁具集群有16家龙头企业具有自营出口权,其产品的90%以上出口。但是这些出口导向型企业在国内的增值很小,某企业生产的60元的水龙头,在国外零售市场可以卖到480元,国外批发商售价240元,国外进口环节售价约120元,集群售价与国外最终零售价相差8倍。  
      6个地区的产业集群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其中大多数又是家族企业,企业的经营管理(甚至技术)资源主要依赖于家族成员,对社会上的高级人才无论是利用数量还是管理能力都非常有限,比起全国的平均水平,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这些企业更为迫切,他们更强调高级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企业主都认识到集群企业发展的“短板”是高级人才的缺乏,但是如何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以及以多大的激励和如何对他们约束一直是个难题。  
   产业集群:家族企业困境的一种出路  
    李建升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  浙江家族企业走产业集群的道路,可以走自己组成核心企业和配套企业的合作形式,或者众多的家族企业为一家其他形式的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也可以是家族企业围绕某个产品的生产,各自负责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从而形成一种产品的生产链,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他们之间就像一个企业的多个事业部一样。  
   绍兴的纺织产业就是这种出路有效性的一个例证。  
   绍兴的纺织工业已从最初的纺织原料发展到现在的服装服饰加工门类齐全的产业群体,涵盖了聚酯、化纤、织造、服装服饰、燃料、纺织机械等重要的纺织领域。化纤生产量、领带生产量、袜子生产量、纺织品的成交量均居全国第一。这样的局面形成,得益于走集群之路,众多企业分工合作:有专门供应原料的企业,有专门从事产品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生产的企业,有专门从事设备维修的企业、区域乡镇的子集群构成。绍兴市区和绍兴县以化纤及布料生产为主,上虞以棉花纺织为主,嵊州以棉花纺织为主,诸暨以袜子生产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织机械为主。在同一个县或同一个乡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有数百家或数千家。这些企业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又进行深度的分工。这样企业只管自己从事的生产环节,不用考虑原材料的供应,不用考虑产品的销售,更不用考虑机器的维修,这些都有其他的企业专门从事。企业也不用培养一个采购部,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对原料采购进行管理,也不用担心和防止采购者以次充好及吃回扣,因为这些问题会由于集群中的企业广泛合作和家族化管理而得到有效解决。  
      集群企业外迁给中小企业创造机会  
      蔡宁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晓娟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  
   浙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外迁是与企业向某一区域聚集相逆的企业区位选择现象,相对于非集群企业,集群企业可以享受到集群共享性资源提供的非对称竞争优势。宁波服装集群的杉杉集团于1999年初将总部迁往上海浦东,开始涉足高科技行业,其经营模式从一个以服装为核心业务的模式转变成一个服装、科技、投资三大板块的多元化模式。上海的信息、人才、市场等功能优势,为杉杉集团外迁提供了强劲的动力,2004年杉杉集团服装业务收入为7.6亿元,电池材料业务收入为2.4亿元。与此相对应,同样在宁波服装集群中的雅戈尔集团,一直专注于传统的服装产业,充分利用集群网络环境提供的资源优势,如相关产业知识和高质量的劳动力等,其西服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代了杉杉品牌西装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战略定位的差异导致了杉杉集团和雅戈尔集团不同的区位选择。     集群企业外迁也可能促使集群网络形态的变迁,某个企业的外迁可以为集群内其他企业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外迁的企业在集群网络中所占据的结构洞可能会被集群其他企业占有,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集群网络内部不断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保持集群网络的活力,形成了激励中小企业成长的氛围。以宁波服装集群为例,过去是杉杉、雅戈尔两个大型服装企业,现成形成了既有杉杉、雅戈尔等上市企业,又有罗蒙、培罗成、太平鸟等大型服装企业,还拥有了一批从事纺织、面料和辅料生产的中小纺织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形成了分工合作机制。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2-24 13:56:00

30万浙商抱团拓山东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4日04:04 齐鲁晚报
  本报济南9月13日讯(记者 胡磊)今天,山东省浙江投资企业商会正式成立,这意味着在鲁浙商结束了各自为战的无序局面,开始抱团开拓山东市场。  
    据了解,遍布山东各地的浙江工商投资户约有30万人,其中较大规模的企业有数百家,国内知名的浙江现代集团、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雅戈尔集团等在山东均有投资项目或者有分公司。据统计,今年1—8月份,浙商在山东的投资就高达100亿元。
  尽管浙商在山东的投资巨大,但长期以来,浙江企业大多各自为战,各自开拓市场。2002年3月,浙江现代集团、正泰集团山东公司等7家浙江企业发起成立浙江商会,首批会员选定了100家有实力、信誉好的浙江投资企业。2003年7月,山东省浙江投资企业商会正式被省民政厅批准成立。  
      谈到商会成立的宗旨,浙江现代集团董事长、山东省浙江投资企业商会会长章鹏飞说,商会是企业自发成立的,是代表所有在鲁浙商的利益,既是维护浙商权益的“娘家”,也是进行经济合作的平台,还是山东省政府和浙江省政府与在鲁浙商沟通的桥梁。  
      据了解,目前,浙江约有3000亿元资本准备对外投资,因此,商会成立首日就烧了“一把旺火”,把全省十七市的招商局长邀请到会场,与100多名浙江企业进行项目洽谈。近日,商会还将协助省政府组织山东企业到浙江进行招商活动。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15 13:27:21

野心不小 云南浙商集团百亿资本抢占东盟市场

来源:都市时报 发布日期:2006-03-15


  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15日电 2005年秋末,云南省历史上最大的民营联合制企业云南浙商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但外界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直到庞然大物“东盟商贸港”签约成功,浙商集团才首次登台亮相,而后又悄然沉默。

  本周,记者多番试图联系浙商集团董事长卢兴华均未有任何突破。

  一个由27个企业(个人)集体入股,注册资金上亿元的企业新秀,选择这样一条“神秘”路线,颇为费解。

  2004年06月16日,注册资本5580万,股权均分的中国最大的民营财团——中瑞财团控股公司正式挂牌运营。这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的、全国首家无地域限制的、以“财团”命名的股份公司。

  类似于中瑞集团的浙商集团行事虽然低调,但其抢占东盟市场的“野心”不小。

  行事低调

  “浙商集团向来低调,一般不会接受采访,等东盟商贸港动工之后再说吧。”日前,浙商集团秘书长包尧龄回复记者时说,“我们要先做事后宣传。”

  消息人士透露,浙商集团可以说是云南省内史无前例的一家民营集团,可调动的资金在百亿以上,其27个股东,个个都是较为成功的浙江企业,有的甚至已经在省内非公有制企业中排上了重点,如发起人和牵头人,也是最大股东的董事长卢兴华,他的云南玮圣投资有限公司,在“官渡工业园区”、“晋宁上蒜民营经济开发区”(现城南新港)和“祥云橡塑工业城”几大项目投资建设之后,已初显浙江企业在云南的超群实力。而卢兴华本人也是在云南打滚多年,被业界称之为“造城专家”。在浙商集团里,27个股东都不直接操作项目,董事会只管决策,具体的项目操作则交给经理班子。

  据了解,随着“东盟商贸港”规划、设计和认证的逐渐到位,虽然商贸港的商铺还未开建,但要求预定商铺的浙江客户不少。云南浙商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金成光曾介绍,东盟馆主要将展示东盟10国特色产品,目前已经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三国到商户提出将来到该馆展示其商品。同时其他地区的商户也对该馆抱有浓厚的兴趣。而银行方面几十亿的授信也已划定着落,只需按既定计划一步步执行即可。

  浙商集团投资25.6亿元,在新昆明建设规划的物流中心——昆明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洛羊镇,建设占地约2200亩,约2万个商位的大型商贸城,自然其志不小。用董事长卢兴华之前在不同场合中所说的话概括就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区内的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昆明作为沟通东南亚地区的桥梁,是通向东盟的“节点”。

  意在东盟

  原来,浙商集团此举目的亦非神秘,而看好东盟市场的在滇企业已可谓多不盛举。

  云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何永贯告诉记者,目前投身云南创业的浙商已达20万人,其主要来自温州、台州、金华、绍兴等地,赢利面高达95%,年营业额突破500亿人民币,浙商大举入滇也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以浙江为生产基地、以云南为贸易、物流平台,从而辐射整个东南亚、南亚市场,正在成为浙商抢占市场先机的新途径。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南亚双边贸易额呈强劲的增长态势。2004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印度贸易额比上年翻番,达到136亿美元。因此,未来的东盟、南亚大市场,对中国,对云南、浙江,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选择东盟、南亚大市场,就是直接和2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做生意。

  其实,不仅是在云南的浙江企业对东盟有着浓厚的兴趣,整个浙江商人抢占东盟商机都是可圈可点的。国内饮料市场闻名遐迩的娃哈哈就将“走出去”第一站选在东盟。2004年7月,娃哈哈与达能合资在印尼建厂投产;华立集团“走出去”的首站选在泰国;温岭商人诸葛双村投资10亿多元在广西建东盟商品交易中心等。据统计,目前有2万浙商在云南、广西从事边贸活动。2004年1—7月,浙江对东盟出口18.36亿美元,高出该省出口平均增幅约12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浙商集团剑指东盟并不让人意外,其抱团作战方式才是最值得滇企借鉴的地方。

  参照中瑞

  事实上,浙商集团在很多方面也是借鉴了国内知名联合型企业的经验教训。单从行事低调即可看出,浙商集团在成立之初,便已进行过多方取经,尤其是正遭受业界和媒体普遍质疑、同为浙江民营联合制企业的中瑞财团。

  记者发现,浙商集团董事会只管决策,项目操作则交给经理班子,董事长卢兴华拥有最多单股等,都可从中找到中瑞的影子,显然已经吸取了中瑞“致命平均”的尴尬——内忧外患齐至之时,中瑞财团平均股份、平均表决等松散式产权组合,使得公司进退两难。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件是,温州百亿家具联盟集团公司,亦是号称调动资金可达百亿,但成立不到两年,便因内部斗争于去年宣告解散,留下诸多官司。这也是浙商集团借鉴之处,尽量具体项目不经过股东之手,而交于董事会。

  管理专家刘光起透露,有些联合型企业集团只注重项目,不注重内部结构,尚未建立决策机制、操作机制,运作模式也没有成型,更不用说在企业内部实现各种力量制衡了。这些也是公司,就应该有明确的产权关系,治理模式,并非仅几个股东的热情、交情就可以成事,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实,平均股份,平均表决等的松散式产权组合,早就给中瑞财团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合纵期待

  2004年6月15日,6家江苏的集团老总在黄山签署了长达10页纸的《江苏投资联盟合作协议》。由于已经有江苏住宅产业商会9家民企联手组建某发展公司,最后对簿公堂的先例,当地学者认为,联盟的未来,充满变数。2005年8月初,江苏投资联盟原创六巨头(蒋锡培、祝义才、周海江、丁佐宏、陈俊、黄丽泰)秘密会师江阴,召开了他们的第四次董事长联席会议。至此,各界瞩目的江苏投资联盟终于开始迈出实际运作的步伐。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系主任张苗荧认为,现阶段,温州企业间战略联盟的形式还主要停留在合资这一低级阶段,且多半限于传统产业。温州企业战略联盟的形式不应仅限于合资与研究、开发联盟,还可以形成生产联盟、营销联盟、原材料供应联盟等多种形式,之后向以提高企业核心经营能力的战略联盟转变。

  近段时间以来,温州行业内的整合和民间资本的自发整合愈演愈烈:60多家家具企业组建起“家具航母”,统一品牌经营、统一市场服务、统一兴建生产基地;40家拉链企业投资3.5亿元,扛起了联合大旗;模具业也筹划组建温州模具实业总公司,联手进行技术攻关,温州人那种“人人当老板”传统经营模式走向历史。

  但是,直到今天,国内还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联合舰队”,有的,只有已经失败或正处危机之中的,对于新兴的浙商集团,似乎也找不到真正可以参考的成功模式,一切都需要全新地摸索。也正因为如此,业界对浙商集团有了更多的期待,望其能够从东盟商贸港起,走出一条中国模式的联合之路,以供后来者所参考。(作者:周忠)

天地人999 发表于 2006-3-20 13:32:10

云南浙商集团百亿资本抢占东盟市场
来源:都市时报
2006年3月15日
  2005年秋末,云南省历史上最大的民营联合制企业云南浙商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但外界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直到庞然大物“东盟商贸港”签约成功,浙商集团才首次登台亮相,而后又悄然沉默。

  本周,记者多番试图联系浙商集团董事长卢兴华均未有任何突破。

  一个由27个企业(个人)集体入股,注册资金上亿元的企业新秀,选择这样一条“神秘”路线,颇为费解。
  2004年06月16日,注册资本5580万,股权均分的中国最大的民营财团——中瑞财团控股公司正式挂牌运营。这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的、全国首家无地域限制的、以“财团”命名的股份公司。

  类似于中瑞集团的浙商集团行事虽然低调,但其抢占东盟市场的“野心”不小。

  行事低调

  “浙商集团向来低调,一般不会接受采访,等东盟商贸港动工之后再说吧。”日前,浙商集团秘书长包尧龄回复记者时说,“我们要先做事后宣传。”

  消息人士透露,浙商集团可以说是云南省内史无前例的一家民营集团,可调动的资金在百亿以上,其27个股东,个个都是较为成功的浙江企业,有的甚至已经在省内非公有制企业中排上了重点,如发起人和牵头人,也是最大股东的董事长卢兴华,他的云南玮圣投资有限公司,在“官渡工业园区”、“晋宁上蒜民营经济开发区”(现城南新港)和“祥云橡塑工业城”几大项目投资建设之后,已初显浙江企业在云南的超群实力。而卢兴华本人也是在云南打滚多年,被业界称之为“造城专家”。在浙商集团里,27个股东都不直接操作项目,董事会只管决策,具体的项目操作则交给经理班子。

  据了解,随着“东盟商贸港”规划、设计和认证的逐渐到位,虽然商贸港的商铺还未开建,但要求预定商铺的浙江客户不少。云南浙商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金成光曾介绍,东盟馆主要将展示东盟10国特色产品,目前已经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三国到商户提出将来到该馆展示其商品。同时其他地区的商户也对该馆抱有浓厚的兴趣。而银行方面几十亿的授信也已划定着落,只需按既定计划一步步执行即可。

  浙商集团投资25.6亿元,在新昆明建设规划的物流中心——昆明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洛羊镇,建设占地约2200亩,约2万个商位的大型商贸城,自然其志不小。用董事长卢兴华之前在不同场合中所说的话概括就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区内的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昆明作为沟通东南亚地区的桥梁,是通向东盟的“节点”。

  意在东盟

  原来,浙商集团此举目的亦非神秘,而看好东盟市场的在滇企业已可谓多不盛举。

  云南省浙江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何永贯告诉记者,目前投身云南创业的浙商已达20万人,其主要来自温州、台州、金华、绍兴等地,赢利面高达95%,年营业额突破500亿人民币,浙商大举入滇也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以浙江为生产基地、以云南为贸易、物流平台,从而辐射整个东南亚、南亚市场,正在成为浙商抢占市场先机的新途径。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南亚双边贸易额呈强劲的增长态势。2004年中国——东盟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印度贸易额比上年翻番,达到136亿美元。因此,未来的东盟、南亚大市场,对中国,对云南、浙江,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选择东盟、南亚大市场,就是直接和2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做生意。

  其实,不仅是在云南的浙江企业对东盟有着浓厚的兴趣,整个浙江商人抢占东盟商机都是可圈可点的。国内饮料市场闻名遐迩的娃哈哈就将“走出去”第一站选在东盟。2004年7月,娃哈哈与达能合资在印尼建厂投产;华立集团“走出去”的首站选在泰国;温岭商人诸葛双村投资10亿多元在广西建东盟商品交易中心等。据统计,目前有2万浙商在云南、广西从事边贸活动。2004年1—7月,浙江对东盟出口18.36亿美元,高出该省出口平均增幅约12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浙商集团剑指东盟并不让人意外,其抱团作战方式才是最值得滇企借鉴的地方。

  参照中瑞

  事实上,浙商集团在很多方面也是借鉴了国内知名联合型企业的经验教训。单从行事低调即可看出,浙商集团在成立之初,便已进行过多方取经,尤其是正遭受业界和媒体普遍质疑、同为浙江民营联合制企业的中瑞财团。

  记者发现,浙商集团董事会只管决策,项目操作则交给经理班子,董事长卢兴华拥有最多单股等,都可从中找到中瑞的影子,显然已经吸取了中瑞“致命平均”的尴尬——内忧外患齐至之时,中瑞财团平均股份、平均表决等松散式产权组合,使得公司进退两难。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件是,温州百亿家具联盟集团公司,亦是号称调动资金可达百亿,但成立不到两年,便因内部斗争于去年宣告解散,留下诸多官司。这也是浙商集团借鉴之处,尽量具体项目不经过股东之手,而交于董事会。

  管理专家刘光起透露,有些联合型企业集团只注重项目,不注重内部结构,尚未建立决策机制、操作机制,运作模式也没有成型,更不用说在企业内部实现各种力量制衡了。这些也是公司,就应该有明确的产权关系,治理模式,并非仅几个股东的热情、交情就可以成事,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实,平均股份,平均表决等的松散式产权组合,早就给中瑞财团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合纵期待

  2004年6月15日,6家江苏的集团老总在黄山签署了长达10页纸的《江苏投资联盟合作协议》。由于已经有江苏住宅产业商会9家民企联手组建某发展公司,最后对簿公堂的先例,当地学者认为,联盟的未来,充满变数。2005年8月初,江苏投资联盟原创六巨头(蒋锡培、祝义才、周海江、丁佐宏、陈俊、黄丽泰)秘密会师江阴,召开了他们的第四次董事长联席会议。至此,各界瞩目的江苏投资联盟终于开始迈出实际运作的步伐。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系主任张苗荧认为,现阶段,温州企业间战略联盟的形式还主要停留在合资这一低级阶段,且多半限于传统产业。温州企业战略联盟的形式不应仅限于合资与研究、开发联盟,还可以形成生产联盟、营销联盟、原材料供应联盟等多种形式,之后向以提高企业核心经营能力的战略联盟转变。

  近段时间以来,温州行业内的整合和民间资本的自发整合愈演愈烈:60多家家具企业组建起“家具航母”,统一品牌经营、统一市场服务、统一兴建生产基地;40家拉链企业投资3.5亿元,扛起了联合大旗;模具业也筹划组建温州模具实业总公司,联手进行技术攻关,温州人那种“人人当老板”传统经营模式走向历史。

  但是,直到今天,国内还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民营企业“联合舰队”,有的,只有已经失败或正处危机之中的,对于新兴的浙商集团,似乎也找不到真正可以参考的成功模式,一切都需要全新地摸索。也正因为如此,业界对浙商集团有了更多的期待,望其能够从东盟商贸港起,走出一条中国模式的联合之路,以供后来者所参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了解.思考.吸收.创新.跨越式发展——浙商:抱团闯天下,合作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