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筮:人神共谋的决策过程
易筮:人神共谋的决策过程——《周易》文化的人类学考察
曾祥委
《周易》与《老子》、《庄子》合称“三玄”,是东方文化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元典之一。它的重要性,不仅在它悠久的历史,不仅在它的传统法定经典地位,更重要的是演易成为二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体操,《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直达思维层面,影响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破译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肯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易学在中国大陆复兴,形成了义理、术数和科学三大派流,各种著作大量涌现,一时蔚为大观,种种学说见仁见智,难以尽述。本文拟以“系统 — 功能”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观照《周易》文化事象,来译读古老的《周易》文本,包括历史积淀的易筮风俗。
一、符号系统
《周易》有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它包括如下内容:
(一)太极图
以圆圈代表无极以至混沌,元气。
以圆圈加阴阳鱼表示阴、阳二气及其互相依存、包容、亲和、渗透和交媾。
太极图出现的年代虽晚,但它标识的观念非常古老,它完整、系统、准确地表现了《周易》的宇宙论内涵,所以我们应当把它列入考察的对象。
(二)阴阳爻、八卦和六十四卦。
阴、阳的符号在“用”中,变成了卦爻,分为一长横的阳爻和两短横的阴爻。
关于爻,古今许多学者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说法颇多。笔者认为,按古人的理解来切入,可能更近事实。《礼记》“龟用兆,筮用数”。既然用数,易筮的最基本单位就应当是数。《礼记.曲礼上》“龟为卜,策为筮”,阴阳爻的原形应当是古代的算筹,或者说是算筹表示的奇偶数。后来抽象为爻,表示6、7、8、9即老阴、少阳、少阴、老阳,也即是《淮南子》的四季之数。其中少阴、少阳是稳定数态,而老阴老阳是变化之数态。每一个爻变都导致卦的变化和含义的变化。
阴、阳爻以三阶成卦,两种符号的结合,在实际上有23=8种组合即八卦。
对八卦,后人有种种说法。有说是绳结,有说是古文字,有说是数字。现代一个影响极广的说法,认为是二进制的数字符号。由于一段时间里盛传莱布尼茨 受到八卦的启发,发明了二进制,西方人由之发展出计算机技术。因而《周易》声名大震。当代易学科学派兴起,与此有直接关系。然而,最近有文章说,西方人的研究有一个共识:八卦与二进制无关!笔者以为:从形状来看,八卦最似古代算筹排列的数字,它代表了八个数字,奇偶各四。自古以来易筮都是以数字来进行的,筮用的箸草,排成的数字即卦,此点容当另文介绍。一个个的单卦,作为符号代表着特定的人,特定的方位、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物象,代表着宇宙万物,代表着古人认识到的世界。
乾,代表天、老父、西北、秋冬之交……;坤,代表地,老母、西南、夏秋之交……;震,代表雷、长男、东方、木,春天……;巽,代表风、长女,东南,春夏之交……;坎,代表水、中男、北方、冬季……;离,代表火、中女,南方、夏季……;兑,代表泽、幼女,西方,秋季……;艮,代表山、幼男,东北,冬春之交……等等。这些符号的意义,在《说卦传》中有比较完整的叙述。
八单卦,又两两组合,成为复卦,于是我们有26=64个符号,这就是《周易》的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复卦,原形应当是六十四个复合的数字。六十四卦又被分成八宫,每宫八卦。从八单卦到六十四复卦,卦象增加了,复卦的上下卦之间关系的比、和,当位与否都有特殊的含义。这样就有了更细密的符号,代表更丰富的事象,更精确的时段,更明白的征兆。
传统易学认为周易是先有八卦,后有六十四卦的。现代人类学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考察也表明,许多民族卜筮的发展都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我们由民间与周易关系密切的术数操作和形成较早的《十翼》来看,都明显地发现这种演进的痕迹。这种演进,给后人理解和解释《周易》的符号系统,带来了不少困惑。朱熹注《说卦传》曰:“其间多不可晓者,求之于经,亦不尽合也。”其言即为此而发。
太极八卦图和六十四卦是我们的祖先建立的历时性的宇宙生化模型和共时性的定位标识,包囊了往古来今创世过程和世间万事万物。这个完备的符号系统,为易筮提供了工具,使易筮的讯息承载和操作具备了可能性。
二、操作系统
易筮,有一个充满像征意味的操作系统。
我们先看有关的文字: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
四,以象四时。归奇以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系词上》
从这个操作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成卦的程序:由一个特定的代表混沌的数字中,分成二仪,又从二仪产生“三”,再经过一系列掺合、分离,最后定型到具体的事物——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简易”的过程,而这一操作系统是包罗天地万物的——“天下之能事毕矣”!从这个象征意味强烈的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很显然,它在模拟着阴阳交合,天地开辟,万物化生的过程。模拟着“混沌——二仪——三才——万物”的宇宙生化历程,这是一种巫术,在人类学的分类中,属于原始的模拟巫术。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金枝》一书中,把巫术分成模拟巫术和接触巫术,它们都属于“交感巫术”,“因为两者都认为物体通过某种神秘的交感可以远距离地相互作用,通过一种我们看不见的‘以太’把一物体的推动力传输给另一物体。”其中,模拟巫术的依据是“相似律”——“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通过对“相似”的联想而建立一种信念:“仅仅通过模仿就能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易筮的操作者想实现的“事情”。我们要问:筮者在做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
最初的卜筮,在庙堂之上,目的是决疑,决的是“国之大事”!早期的卜筮,都与权力、政治紧密相关。巫与祭司一类的人物,都是政治中心的权力决策者。决策需要合法性和权威性,而早期的政治合法性,都来源于神明!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就会对卜筮性质、功能有明确的认识:易筮是一种预测更是一种决策的行为,借助模拟造物的过程来将决策变成上帝的旨意、神明的启示!《礼记.曲礼上》:“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易筮的操作过程就是决策获得合法性和权威性的过程!它是古人沟通天人的途径,实行神权政治的手段!
易筮的过程就是“神示”的表达过程。通过模拟宇宙从原初混沌中化育的创世过程,直到筮问的具体事物的出现。经由历时性的生化,最后达到天时、人事、地方的共时定位。这个由纷繁的事物中找出确定事物根由并用简单符号来标定的过程,就是神示的降临过程。
三、解释系统
通过程序严密的操作,得到了“神示”,还必须进行译读,将“神示”变对具体筮问对象的明确判断。这一过程,可以称为“解释系统”,里面包括学理基础和具体的译读两个方面。学理基础是对整个易筮的理论解释和理据支撑。而译读是依据学理对具体卦象的应用解释。
(一) 学理基础
《周易》的学理基础是古老的宇宙生化论:
世界的本原是虚空,叫“无极”,“无极”中出现元气,叫“太极”,元气分阴阳,阴阳结合,孕育万事万物,其过程就是《系词上》说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个宇宙生化学说渊源久远,并且不限于儒家的范畴,看来是一种古老的“通识”。《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是这一学说最简洁、最精辟、最完整、最古老的版本。
里面的“二生三”,也有读作“二生参”的,指从阴、阳二仪里面分出天、地、人三才。除了典籍以外,古人还有一个民间版本的宇宙生化说,那就是“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三国吴人徐整的《五运历年纪》里有文人加工过的版本:
“天气蒙鸿,萌芽滋始。遂分天地,綮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这个学说,解释宇宙万物的生化历程,后来就用太极图来标示,再加上六十四卦,就成为完整的创世历程图式,充满了神奇的魅力。
从太极到八卦,是一个创造的演进,中国的文化创造者最初都是圣人。八卦的发明者据说是伏羲,所以先天八卦又叫伏羲八卦。《系词下》说:“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民间有一个广泛的传说:盘古王造天地,他的儿女伏羲、女娲经历洪水之劫,兄妹结婚再造人类。伏羲,女娲,就是《淮南子》的“阴、阳二神”,为夫妇、为父母、为天地乾坤、为婚姻生育之始,为人祖,为万物之源,当然就是八卦之根。在古史中,伏羲是东方之君,八卦的族源大约是东夷!东夷族是鸟图腾的民族,创造出“宇宙卵”和“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十分自然。后来西北的周民族代立,加以继承、刊削、整理定本,这可能就是“文王演周易”的故事背景和“后天八卦”的来由罢!
《周易》演示的宇宙论,经过二千余年的不断重复和大儒们的不断精密、系统化阐说,成为不证自明的权威和主流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基底,影响极其深远。
由这种宇宙论生发,形成“天人合一”的学说。“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追求的目标,而且是一种现实的出发点:《系词上》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天地、万物、生人同源、同质、同构、同道、同德,都是相通的,因而用同一的符号来表示,用同一种理论来解释。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二气媾合而成,如人之男女相配、交媾、孕育。阴、阳是二气,其精为日月,其剖为天、地,其人为伏羲、女娲。《周易》的哲学原型实际上是生殖哲学,阴阳和谐、生生不息是《周易》的根本精神!
必须指出,《周易》哲学与今日中国推行的主流哲学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其中有差异而不对抗,取和谐而位中和,是真正出于生命体认的和谐哲学、人本哲学。其中之精义,就今日之中国与动荡之世界,均有重大价值。
还必须指出:《周易》的基础理论也有一个繁复化的进程。最初的八卦,只能代表有限的事象,即使后来的六十四卦,要应付包罗万象的人生百态、天地灾祥,其解释力也是有限的。比如阴阳学说,在时间的表述上,可以操作的分辨率充其量只能达到节气的精度,我们从汉代的式盘和今日风水罗盘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果要达到更高的分辨率,显然还需要引入别的理论。于是,以日月运行为基础的阴阳学说,又加上了以五星运行为基础的“五行”理论。“纳甲”筮法及其理论的导入,完成了这一精细化过程,使《周易》的分辨和解释力达到日、时的精度。晚近的易筮系统,兼具阴阳五行和天星诸说,以天地人和为取向,以人世的“礼”为绳则,建立了一套网罗天地,包涵万物的解释系统。
顺便指出:今本《周易》最早只是古人筮问有验的记录,这种记录,在《左传》中有大量的例证。《周易》中的爻辞,也是有具体针对性的解释文字。其中的解释方法,取象类比是可以借鉴的,但里面的大量文字决非坊间一些书籍所以为可作经典解释的“普适理论”!关于此点,近人尚秉和的著作很值得参考。
(二) 译读过程
上文已指出,译读是依据学理对具体卦象的解释过程。
操作的阶段得到了“神示”,而“神示”的内容必须由筮者来宣示,由此可见筮者的地位与角色:神的代言人!
很显然,译读的过程至少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
1、学养。译读的依据是得到时下共识的学理——某种思想体系,此时筮在个人的学养就必然影响他的解释力和精确程度。由此,筮者必须是高度专业化的,有丰富生活经验和高深学养的智者。这种人就是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笔者相信,最初年代的筮者应当是部落的长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就不够了,必须有专业的修养。儒者的原形,孔子所谓“小相”,大约就是此等人!
2、价值和利益取向。神意的宣示,必须经过筮者,或者说:“出于筮者。这个时候,筮者的价值取向或利害计较就不能不影响到“意思表示”。以六十四卦的有限符号及经典的爻辞解说来应付包罗万象的人情世态,就如同以有限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千奇百怪的失范人生需要“类推”一样。这就是易筮之歧义、复杂、丰富和魅力之所在,也是易学历久长新的秘密。更重要的是它给筮者留下了“自由裁量”的空间!在这种“话语权力”的行使中,不管是出于自由选择还是从顺胁迫,利害计算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筮者的译读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筮者不仅是神意的宣示者,同时还是神意的创造者,易筮是神与人共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神的地位至高无上,而筮者也得到了一定的“自由意志”表达。通过译读,“神意”变成了“王命”,而“王命”同时也成了“神意”,人、天得以合一,王权与神权取得了双赢。而在这一过程中,筮者由于其特殊的角色,成为政治权力运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知识精英通过共谋取得了权力精英的身份。
这就是儒家传统角色、儒者的传统身份预期和《周易》之所以成为儒家核心经典的秘密!
四、崇拜系统
作为一种“神示”的获得,关键在于与神明的沟通,而沟通结果的力量,又必须在神明崇拜中增强,这一点在易筮中成为“制度”。我们引朱熹的《周易本义》看看:
“读易之法,先正其心,肃容端席,有翼有临,于卦于爻,如筮斯得,假彼象辞,为我仪则。”《警学》
“择地洁处为蓍室,南户,置床于室中央,蓍五十茎,韬以纁帛,贮以皂囊,纳之椟中,置于床北,设木格于椟南,居床二分之北,置香炉一于格南,香合一于炉南,日炷香致敬。将筮则洒扫拂拭。涤研一,注水及笔一、墨一、黄漆版一于炉东东上。筮者斋洁衣冠,北向盥手焚香致敬。两手奉椟,盖置于格南炉北。出蓍于椟,去囊解韬置于椟东,合五十策,两手执之,熏于炉上。命之曰:‘假尔泰筮有常,假尔泰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质所疑于神于灵,吉凶得失悔吝忧虞,惟尔有神,尚明告之。’乃以右手取某一策反于椟中,而以左右手中分四,中九策置格之左右两大刻。次于左手取左大刻之策执之,而以右手取右大刻之一策挂于左手之小指间……三变既毕,乃视其三变所得卦扐 过揲之策而画其爻于版,如是每三变而成爻,凡十有八变而成卦。乃考其卦之变而占其事之吉凶。礼毕韬蓍袭之以囊入椟加盖,敛笔研墨版,再焚香致敬而退。”《筮仪》
从一开始正心肃容,斋洁、衣冠、焚香致敬、祷告、然后行筮,末后再焚香致敬。一整套仪式,都为了求得神明的启示。其中焚香原本是燎祭的内容:以香烟告知上苍,用以接引神明;将蓍草——这种原本就被认为长寿而神明的灵物——置于香炉上,接受烟熏,也富有象征的意味,意在使蓍草通灵,具有神性。从宋人所记载的仪式中,可见筮者是何等之虔诚。相信更古的时候,在庙堂之上以易筮决定军国大事的崇拜仪式,必然更为肃穆、庄严,通过这种崇拜,使易筮所显示的神启更有权威性,更易令人接受和服从。
直到今天,民间的术士仍然保留着这套崇拜仪式,即使用简易的钱筮,也同样净手焚香致敬,祷告诸神,看着如此庄重的礼仪膜拜得到的神启,问筮者除了尊信以外,还能有什么别的想法呢?当然,晚近以来的筮者,未必都知道崇拜的原来是造物主,模拟的是宇宙生化的过程!
在一代代人的崇拜之中,太极八卦慢慢地具有了神灵的性质,变成能够避邪镇煞的灵物。今日的风水术中,八卦镜的引用是相当普遍的,至少在南方,比如两粤和港、澳、台,经常使用八卦作为镇煞之物,来破除邪、煞。广东潮州、梅州一带的公路边,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石碑,上面是太极八卦图,下面刻着“南无阿弥陀佛”,那个地方都是曾经出过车祸,死过人,人们在车祸地点立碑,用以镇压祸主,不让他找人替代,以致祸事再生!又如南方的“泰山石敢当”,也常常有太极八卦图用以挡煞。这表明,八卦已成为崇拜的对象,具有神明的力量!所有这些,都成为今日《周易》崇拜系统的内容!
五、小结
如上所言,易筮中存在着符号、操作、解释、崇拜四个系统。符号使易筮有了工具,成为可能;操作使易筮的结果合法,使人认同;解释使易筮具备学理,意义确定;而崇拜使易筮具有权威,令人服从。四个系统中,最神秘的是操作系统。作为巫术,神秘性产生敬畏,作为天人沟通的手段,必须玄之又玄,神乎其神,才能保持其令人敬畏的地位。而最困难、最见水平的则是解释系统,同样的操作,能够最后决疑解难,关键在筮者的解释。但卦简而事繁,事物迁变而不定,要维持神明的一贯正确,谈何容易!《系词下》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那是二千多年前古人的经验之谈!不知道其时筮师授徒,有没有像六祖惠能的交代:“出语尽双”?!
还有一点想说的,最近一段时间国学热了起来。愚以为对传统经典还要有慎审的态度。以《周易》为例,如果要接受它,是有前提的,其观念预设是:
1、造物主的存在。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来源,是造物的结果。
2、一切的存在,都是造物者的安排。在《周易》的观念中,没有偶然,只有必然,一切都是造物主意志的体现。
3、人们可以通过与神明的沟通,知道未来,但一切不以人的意志转移。造物主对于人们同时是造命者,只能服从!
如果接受这些预设,人们就只能处于神权政治的社会,奴役与服从都是天经地义的!
然而,对《周易》的一概贬斥,恐怕也不是合宜的。其中生生不息的动力与和谐的取向,是中华文明可以与世界诸民族共享的精神资源,正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生命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是科学与迷信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见仁也罢,见智也罢。作为中华文化元典,《周易》,还是《周易》!
[ Last edited by 田礼禾 on 2006-2-15 at 21:17 ] Posted by 田礼禾 at 2006-2-15 23:16
易筮:人神共谋的决策过程
——《周易》文化的人类学考察
曾祥委
....
以《周易》为例,如果要接受它,是有前提的,其观念预设是:
1、造物主的存在。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来源,是造物的结果。
2、一切的存在,都是造物者的安排。在《周易》的观念中,没有偶然,只有必然,一切都是造物主意志的体现。
3、人们可以通过与神明的沟通,知道未来,但一切不以人的意志转移。造物主对于人们同时是造命者,只能服从!
如果接受这些预设,人们就只能处于神权政治的社会,奴役与服从都是天经地义的! ...
棄短取長就好了,它本來就是一種Logic、Framework。 冇必要和「造物主」,「不可改變的命運」,「与神明沟通」綑紮在一齊,那樣子很容易就把「易經」的基楚變成為了「巫經」的教義。我認為所舉的1,2,3都不應該是易經的基楚或覌念。如果把這三点說是當時的術士用來愚君,愚民,愚敵的手段却還說得過去。自古以來,人們對自然科學都以眼見為証,地球也曾經被公認為是像一片紙那么的平坦,也有人為了說出地球是圓的而被衆人所棄。:z: 當時的易經自然也很容易被誤解或誤用。更重要的是我们應該怎樣認識易經以及怎樣正確的運用易術:D
___________
八掛的文武: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