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台湾客家、原住民民俗实物大展示
台湾写真:台湾客家、原住民民俗实物大展示http://news.QQ.com2006年01月27日07:2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陈国明
位于中山北路的台北儿童育乐中心民俗馆自几日前开放以来,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家民俗馆中,全面展示了台湾客家人和原住民的民俗实物,表现了富有有魅力的台湾客家人和原住民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
这里的民俗馆有好几个展示馆,一座座红砖红瓦、屋脊微翘的房子,全属闽南式建筑结构。馆中展示有文房四宝、客家民俗实物、原住民民俗实物及台湾版画等,最令人们感兴趣的是台湾客家和原住民习俗实物的展馆,这些民俗实物在现代化都市的台北,也许早已被人淡忘。
记者来到客家民俗馆的系列展示厅时,首先见到了“竹藤编馆”。只见一座农舍门前站立两个穿着棕衣的客家农民雕塑,大门两边贴着一幅大红对联,左联是“春风大雅能容物”,右联是“秋水文章不染尘”,给人有一种走进数十年前朴素的客家农户感觉。
馆内展示有各种各样的竹编和藤器,并以竹编器具为多,有竹编鸡笼、鸡罩、牛嘴笼、火笼、猪屎篮和竹叶斗笠等,这对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年青人说,也许会像看到“阿拉丁神灯”那样感到稀奇。房间的正中间还摆着一辆巨大的农家牛车,这是过去农家用来让牛拖杂物的车辆,随着农村生活的现代化,以上这些实物已经难得一见了。 在与“竹编馆”相邻的另一个馆是“织锦纺”,里面展示着过去客家妇女织布用的大小织布机,还有棉花和手工织好的粗布料,充分展示了客家妇女勤俭持家的善良美德。
在客家习俗展馆中,摆着一台过去农村用来扇谷子的“风车”和几台用来磨米浆的石磨,一名穿着手工纺织的蓝花粗布客家妇女,正在一心一意地用手捏着糯米粉团,桌上还放着一碗芝麻粉,正准备做客家糍粑。见有人进来,忙起身热情地招呼。她告诉记者,她是客家人,家住新竹,也是这个馆的负责人。说着,她急忙拿起一个客家人擂茶用的擂钵做擂茶招待记者。她说,客家人好客,每当有人进家门,家中女人必然要请客人喝“擂茶”。客家擂茶制作独特,她先把芝麻、花生、茶叶及一些补气中药等合并放进擂钵,再用小木捶轻轻在擂钵中把它擂碎,然后煮茶,记者喝了一口,不仅感到香味四溢,而且生津解渴。热情的女主人说,这种擂茶是客家独有,营养丰富,是滋补身体的佳品。
离开客家民俗馆后,记者来到原住民民俗馆,只见馆内摆满各种原住民手工艺品,满目琳琅,令人目不遐接。其中有原住民服饰、手、脚链,挂坠、各种荷包、提包等,全部都是原住民利用当地的原材料经过精巧制作而成的精美工艺品,见了令人爱不释手。
一位正在用干草编织“槟榔”工艺品的女士见记者进馆,便热情地站起来介绍馆中的产品。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她是叫葛美芳,是阿美族人,也这个馆的负责人,今年六十六岁,她是退休教师。她告诉记者,历史上原住民在台湾的生活非常辛苦,原来住在高山上,生活条件过于艰苦,便纷纷搬迁到平原生活,但也从此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为了生活,他们只得又继续四处迁徙找生活。从而,从群居改为分散居住,使许多原住民的独特民俗文化逐渐衰退直至消失。
葛女士说,为挽救原住民民俗文化,让更多人对台湾原住民有所了解,在这个馆内展出了涵盖邵族、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赛夏、达悟等原住民的手工物饰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展览为主,少部分也可以出售,主要是为了让新一代的孩子们了解原住民民俗的同时,重新振兴即将消失的台湾原住民民俗文化。
由于原住民的工艺品有些比较粗糙,为进一步让这些工艺品艺术精细化,葛女士还多次到海峡彼岸的大陆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了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她说,海峡两岸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她想经过不断的交流,能进一步吸取大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精华,互相取长补短,让台湾原住民的民俗文化艺术更加灿烂辉煌。(完)
http://news.qq.com/a/20060127/000432.ht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