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 发表于 2006-1-20 17:51:01

<對話觀瀾>大型文化展將於19日啟動

新華網廣東頻道   編輯:陳苗苗

    新華網深圳1月13日電 (徐松蘭)觀瀾有百餘座始建於清末民初的碉樓,有曾經輻射惠東寶地區的商貿中心觀瀾老街;觀瀾多年沿襲著儒家文化尊師重教的傳統,擁有兩所百年老校;觀瀾還有世界第一大高爾夫球會。一般人對於觀瀾,可能都有這些零星而模糊的印象。

    據《深圳商報》報道,現在,觀瀾試圖帶給世人一個全面而清晰的觀瀾印象:由深圳市寶安區觀瀾街道辦事處、深圳大學應天齊工作室共同舉辦的《對話觀瀾》大型文化展將於1月19日啟動,至2006年元宵節結束。《對話觀瀾》在全面展示觀瀾文化遺存、民風民俗的同時,還將安徽西遞村古民居文化、義大利龐貝古文化一同展出,讓人們從中體會傳統對於現代化城市的意義。此外,《對話觀瀾》還將融入春節各項傳統民俗活動,將春節的文化活動賦予對傳統文化在行進狀態下思考的全新意義。

    將春節文化賦予全新意義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生態呈現。豐富多彩的春節活動和我們的居住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隨著現代化的推進,我們的年俗漸漸被淡忘。”文化學者、著名藝術家、《對話觀瀾》的主要發起人應天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道出了他發起《對話觀瀾》活動的初衷。

    應天齊曾經於2004年春節提出了“把傳統拉入當代”的學術主張,並在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熙園小區、市博物館、東門步行街等各個空間完成《大剪紙》的現代裝置藝術,引起廣泛關注。緊接著他又於2005年春節在“中信城市廣場”完成了《剪紙迎春福滿中信》的大型現代裝置。在上述活動中,應天齊提出了生存環境和自下而上活動之間的關係。並在《深圳商報》文化廣場中指出:我們所說的年俗都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關,當傳統建築消逝於我們的生活視野,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高過一個的現代化建築的時候,附著其上的年俗當然會被漸漸淡忘。

    2005年12月,應天齊在歐洲作了為期三個月的文化考察歸來,又進一步考察了觀瀾的文化生態環境,針對尚存於觀瀾街道中的文化古跡,他提出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保護文化原生態及其傳統已經迫在眉睫,於是《對話觀瀾》大型現代藝術文化活動方案的構想就此產生。在各個展場中,應天齊著名的大剪紙都將豎立其中,並且用大剪紙將2座古代碉樓包裹起來。此外,《對話觀瀾》還將在“貴湖塘老圍”門前舉辦遺址影像裝置,並置作裝置作品牌樓;由藝術家派發古跡報告登記表作為行為藝術“古跡報告”;“對話觀瀾”學術論壇,進一步探討人類生存空間及其生態活動在當代文化發展中的意義。

    “我希望利用春節活動展開傳統和現代的對話,採用大剪紙的現代藝術符號所具有的在春節特定時間內的新聞效應,在觀瀾進行一系列的現代藝術活動和傳統文化活動,進一步將傳統拉入當代”,應天齊說。

    體味觀瀾的文化傳承

    《對話觀瀾》大型文化展將設一個主展場和三個分展場。主展場設在觀瀾街道世紀廣場,分展場則分別設在貴湖塘老圍內、觀瀾最出名的碉樓文昌樓前和觀瀾影劇院前。據了解,觀瀾是深圳本土客家文化遺址和風俗保存得最好的一個街道。擁有141座始建於清末民初時期的碉樓,碉堡樓的保有量居於深圳各街道之首,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觀瀾還有廣培學校和振能學校兩所百年老校,這兩座始建於上世紀初的老校,也都留有耋第教學樓遺址,從中人們可以重溫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儒家傳統;此外,觀瀾老街在上個世紀初曾經一度是輻射惠州、東莞、寶安的商品集散與交易中心,被譽為“深圳近代民俗歷史第一街”。

    此次《對話觀瀾》之所以要在一些文化遺址設立分會場,目的就在於讓人們除了從文字、圖片和聲像資料了解觀瀾文化之外,還能去這些文化遺址中實地體味觀瀾的文化傳承。

    據了解,《對話觀瀾》每個展場的活動都將“動”與“靜”結合。“靜”的方面,展場將集中展出體現觀瀾傳統文化特色的古碉樓、客家圍屋、老街和百年老校的影像與美術作品,讓人們透過圖片、繪畫和現場播放的聲像資料,對觀瀾豐富的文化遺存有一個總體的了解。“動”的方面,觀瀾街道8個社區的舞麒麟隊將齊集觀瀾世紀廣場,向人們展示觀瀾本土居民沿襲數百年的客家民俗表演。還有觀瀾本地的4位“山歌王”齊展歌喉,讓觀眾領略到原汁原味的深圳本土客家文化的傳承。而特別邀請來的陜北民間藝人也將在現場舉行剪紙表演,並贈送木版年畫、剪紙給觀瀾老街的居民和本土客家人。 (完)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1/14/content_6041477.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對話觀瀾>大型文化展將於19日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