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赣南闽西客家情
http://www.chinapostnews.com.cn/831/08310801.htm喜看稻菽千重浪……
正是橙黄橘绿时……
十月深秋,笔者参与《中国邮政报》“长征路·邮政情”采访组,从江西瑞金启程,越过长征第一渡,进入将军县兴国,后转入闽西,直下龙岩上杭,征途十日,感慨良多。
赣南与闽西,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亦是新中国邮政的发祥地。我们探访先辈的遗迹,苏区传统、长征精神、伟人宣言无不在我们的心灵中震撼和回荡。同时,作为一个客家人,我心里更多一份感受,因为在报道组采访的赣南、闽西地区,大部分汉族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客家人。从西晋末年开始,由于躲避战乱等多种原因,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中原汉族向南方迁居,赣南闽西成为客家人的落脚点和中转地。一路上,我们途经众多以客家祖地、客家首府、客家故里相称的城镇,而汀江这条由北向南的河流,作为客家人南迁的重要通道,被称为客家母亲河。客家人以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重学好客著称,当年从中央苏区加入红军的,客家人占据大部分比例,他们把客家人的性格带到了红军队伍中。 10月 18日,在瑞金城区,我们采访了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旧址。在旧址的周围,居住着几十户钟姓人家,看到我们的到来,一位阿嫂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她们本地客家人的来历,并摆上了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风味独特的饮品,将大米加上芝麻、花生、绿豆、黄豆、茶叶、橘皮等原料捶捣(擂制)后,熬煮而成。擂茶风味独特,清香、微苦,呈灰绿色,喝时加上香油,十分可口。辛苦劳作后,喝上一碗擂茶顿觉神清气爽。擂茶有部分中草药,能起到通气清凉的疗效。在瑞金不论乡下人还是城里人都喜爱喝擂茶。我们一边品尝着擂茶,一边听阿嫂讲述红军与擂茶的故事。在苏区,由于物资上的匮乏,红军战士得不到更多更好的食品补给,善良的客家人,就用客家擂茶当成上好的慰问品,慰问红军将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在瑞金苏区革命斗争时期都称赞过擂茶的香甜可口。
热情好客、以诚相待是赣南、闽西客家人的一大美德。 10月 23日上午,我们采访团一行从福建长汀县城出发,一路南下,寻访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站———“松毛岭阻击战”前线指挥部旧址,位于南山镇中复村的钟氏祖庙。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钟氏祖庙,出乎意料的是这里声乐阵阵,大摆筵席。上下两厅摆放了上百台酒席,民间乐队正在演奏《今天是个好日子》。在临时搭建的厨台前,热气蒸腾,厨师们正在煮炒鸡鸭,我们好奇地串行于坐席与人群中,拍下这红色遗迹上的鲜活场景。
见我们这群陌生的异乡人挤来挤去,家庙中有人站起身来为我们整理出一张桌子,钟姓族长钟家安走过来,请我们入座。我们要赶路,连忙走到庙门,追出来的钟族长拉着我们的手,一再挽留。我们问钟族长这是在庆贺什么?钟族长说,这是在祭妈祖,每年阴历二月二十三和九月二十二,是祭妈祖的日子。离海很远的闽西也祭妈祖,采访组的很多人感到疑惑,其实妈祖作为闽文化圈的大神,当年沿着汀江流域传到闽西,再由闽西传到粤东及其他客家人居住区。于是,闽西、粤东以及台湾、香港、东南亚的客家人也成为了妈祖的信仰者。祭妈祖即是“祷福”,闽西客家人在每年的开春时节都要在家庙里举行简朴隆重的开春祝福仪式,俗称“起福”庆典,希望一年耕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丰收季节,农户们收获了庄稼,获得了好的收成,大家又团聚在一起,一同举行祷福庆典仪式,感谢一年来,老天爷的照顾使他们的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族人们又凑钱捐物请来民间乐队,大摆筵席,欢庆丰收,喜乐一番。
我们一一与钟族长握手,祝愿这个客家家族人寿年丰。
一座古宗祠就是一个村庄,一个围屋就是一个家族,多少年来,赣南、闽西客家人聚族而居,婚嫁丧葬,自成风俗,自有章法,一代一代安然相处,生生不息。赣南、闽西的古宗祠一般位置显要,高大坚固,门面富丽,内空较大,用来供奉祖先牌位,也是一房一族聚众议事或祭祀等集体活动场所。正因为宗祠的这些特点,在中央苏区时期,赣南、闽西众多的客家宗祠成为红军开会、议事、休息的场所,留下了红色的遗迹。
在进入闽西采访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八闽名祠”———宁化县的谢氏家庙参观。谢氏家庙坐落在城关薛家坊,始建于康熙五十一年,山门牌楼建筑别具特色,楼顶飞檐翘角,顶部一对鱼龙分坐两边,形曰:“双龙镇祠”。二层前后中间雕有莲心,四角雕凤,头朝外,凤凰尾缠住莲心,形曰:“双凤戏莲”。楼前下层上半部雕有帝王、宰相、状元等画像,形曰:“群英寿祖”……
听谢氏家庙族主谢朝军介绍, 1933年 9月至 1934年 9月,红军在谢氏家庙设立红军后方医院,一年时间内约救治伤病员 2300多人。红四军的邱尚聪团长等伤病员在这里治愈重返前线,霍步清政委在这里救治无效为国捐躯。谢氏家庙红军医院周围的住户接受过医院的免费治疗,广大群众称红军医生为“活菩萨”、“救世主”,当年的“少共队”、“妇救会”等革命群众组织经常组织宣传队到谢氏家庙红军医院进行慰问,帮助伤病员洗衣服,并采集草药送给红军医院,军民亲如一家,在当时的《红色中华报》刊登过宁化谢氏家庙红军医院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报道,给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广大群众起到很好的鼓动作用。“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宁化县在红军长征前的几年里,为中华苏维埃政府提供了“千担纸,万担粮”等有力的后勤保障,被誉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陪同采访的宁化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吴登洲告诉我们,毛泽东这篇《如梦令·元旦》中提到的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三县都是客家先民聚居中心区。宁化县石壁镇是客家祖地,每年有全球各地的大批客家人前来祭祖。“哎呀哩,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
当年一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兴国客家山歌唱红了全中国,苏区干部好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优良作风的典型象征。
兴国位于赣南的北部,在苏区竞争时期兴国县被毛泽东评价为“模范一等县”。兴国客家山歌为宣传革命道理,唤醒劳苦大众投身革命斗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兴国客家山歌是典型的客家方言小调,以其诙谐风趣、韵味悠远而著称。它通俗易懂,源远流长,自古至今大都反映男女情爱、尊老爱幼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客家乡土教材。红军时期,兴国客家山歌被改编成大量革命歌曲,星移斗转,如今兴国县邮政局利用老少皆宜,久负盛名的兴国客家山歌改编推介农资配送业务的内容。有山歌唱道:“邮政开辟新通道,服务‘三农’方向好,上有中央来支持,邮购农资正当时。”悠扬的客家山歌,甜蜜的客家情意,深深地烙在我们采访组的每一个成员心坎上。
一路采访,我有这样的感受:当年苏区的红色文化深深改变了苏区人民的观念,同时,客家人的特征也为红军坚强、勇敢品质带来积极的因素;客家人的长途迁徙是先民求生存的艰苦奋斗,红军长征则是革命战士为全中国人民求解放的壮丽诗章,共同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我为自己是生长在红土地上的客家后人,倍感自豪。(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邮政局) 客家人在历史上,特别是在近代,对社会对历史的贡献是不小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