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纪录片《高三》真实记录高三生活
2日下午,周浩导演的一部纪录片《高三》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上映。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观众都深有感触。在影片的放映过程中,轻松的笑声时时响起。本来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镜头,可是观众们都会忍不住地发笑。其实影片中的人物根本就是在正常的学习、生活,那为什么还是会让观众们忍俊不禁呢?原因就在于那是他们熟悉的语言,是每一个经过高考的同学、朋友都印在脑海中的回忆。观赏着《高三》,就像他们再一次经历了高三,而那些原来的压力下感到沉重的东西,终于可以释怀了。(图为同学们正在观看影片《高三》)本站录制下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得这个节目(片长45分钟,分上下集),大家点击:http://www.wpren.com/gaosan_2.asp在线观看.
《高三》,这是一个发生在福建省武平一中高三年级的故事,记录了高三一年发生的琐碎小事,真实,却不平淡。周浩导演说这是一部纪录片,可观众们却更觉得像一部回忆录。因为在影片中,观众可能找不到自己的脸,但是却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同学们每天早上6点起来早操、早自习,紧张地学习,不停地考试,每个人的桌子上摆满了厚厚的书本和试卷,晚上老师会来催还没有去睡觉的同学,说的还是那句话“这道题高考肯定不考!”。紧张、压力随着高考的临近不停地增加,而最终会在高考的那几天一起释放。原来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演员!
http://cimg.163.com/education/2005/12/6/20051206110755af131.jpg
纪录片《高三》导演 周浩
观赏《高三》,观众们不需要记住影片中主人公的名字,更不需要去记住那些故事究竟是在哪里发生的,其实这原本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在记者随后的采访过程中,周浩导演一直说,像这样记录城市中发生的小事,记录别人的生活,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采访周浩导演(节选):
记者:您当初是怎么想起要拍这样一部记录高三的片子?
回答:我一直认为在我国拍纪录片的,拍公共场所生活的导演特别少。我希望自己能够发展成一个系列,继续做下去。因为公共场所发生的事情最能够反映这个社会的原貌。就像刚才大家都在发笑,其实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至于为什么你们看到片子就会笑,并有所悟,可能是我们做的这样的工作太少了。
记者:片子中有两个学生半夜偷偷地翻墙出去上网,您是怎么拍到的?
回答:他每天都这么去,开始肯定是拒绝我的,但我总在那里,一年没有365天,总有300天吧,我总归能碰到一天的。我知道他会从那里出来。这没有什么拍摄难度的。
记者:您怎么看待纪录片?
回答:其实纪录片成功的一半,就是把握好自己和被拍摄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事情每天都会发生,但你怎么能够拍到,这可能是关键。在片子拍摄的前半年我一直在后悔,因为我选择的是一个文科班,这个班78个同学,男生不到20个,所以拍摄难度非常大。所以一直想找一个女助手去拍,那样我也就能进女生宿舍,但还是差一点。其实这个片子也有一个遗憾,就是“女生”这一部分处理得不够理想。最困难的还是和她们打交道,还是有很多遗憾的。纪录片不像是剧情片,每一部片子都是由很多遗憾组成的。
记者:您为什么选择王景春(班主任)和他们这个班?
回答:这个说来惭愧,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法国纪录片导演,他拍过一个片子《是与非》,是法语中最简单的两个字,他拍摄法国乡村中的一所学校,他告诉我们,在拍摄前,他选择了200多所学校,最后才选择那所学校作为代表。我这个特别遗憾,虽然很幸运的碰到了王景春,碰到的钟生明,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林家燕这个角色不够丰满。我希望以后的片子在前期调查会花更多的时间。这个片子碰到王景春也有偶然性,我第一次碰到王景春,并不是特别喜欢他,他给我的感觉比较和蔼,我当时想找一个比较严厉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高中的班主任都是比较严厉的,就像王景春的第一个画面。但实际上,最凶的场面就是那出戏。大多数情况下,他和学生的关系还算不错。
记者:您在拍摄之前您对这部片子有什么设想,在片子拍完以后您认为还有那些差距?
回答:在片子完成以后,有的人物不够丰满。有的比较薄,能够达到75%的诉求。我刚开始想拍一个在21世纪初,我们中国一个普通的县城中学,一个学生他这一年是怎么过来的。我实际上很想扁平地去表现里面的人物。比如说钟生明的画面我拍得非常多,如果说这个片子做一个钟生明的故事,那这个片子可能是另外一个东西。我想呈现的还是在我们现阶段,在我们的社会制度下,一个中学是一个什么样的真实状态。我一直在强调,我今年37岁,我小学的第一课学的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千万别忘记阶级斗争》。我们的时代在发生变化,那天有人看完片子就问,比如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想找一点中学的或者是更早一点的学校的画面,虽然说我们有这么多的电视台这么多的新闻纪录片场,可是这类的影视资料是空白。而且高考从77年到现在,快30年了。高考这个题目大家每年都在念叨,那几天全社会都在关注,但是有谁花一年的时间拍这样的东西了吗?我们的影像太多了吗?不,我们非常缺乏这样的东西,这部片子可能只是我心目中的真实,我心目中的高三。纪录片都是以写实和记实主义来标榜自己,但我这部片子是纪录的一个相对的真实。如果我们有十组人在不同的记录中学,像省、县、乡这些不同的乡村中学,那我们可能会对中国的教育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入地了解。这部片子我并不想讲什么故事,我只想给大家呈现一种状态,让大家有所思,有所悟,我想这就是我的目的。
可能有些人会不喜欢这部片子的有些段落,会认为这真无聊,是一个大败笔。就像我开玩笑和他们班上的同学说,这部片子剪出来以后你们可能会看不懂,但这不是故意把我自己拔高,我说你们要看懂可能要等你们30岁以后。我不是说我的片子有多高深,等你到30岁以后,你有些人生阅历,可能你最不愿意看的部分,是你最想看的地方。
学校我每个月都会去,最长的20多天,对短的可能两三天就会走。这是福建,季节变更不是很明显,和北方不大一样,这个可能也是选点的一个败笔,季节不是十分清楚。
记者:为什么没有假期的生活呢?
回答:我承认,应为他们的假期生活非常短,只有5天,正月初五就开始上学。
记者:您认为这部纪录片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回答:当然,大家的掌声是一方面,另外很多快乐是你在拍摄过程中你去享受不同人的生活阅历,享受别人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本来我们每个人只能够享受自己的人生,结果我去为另外一个人的生活担忧,跟着他一起心情起伏,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快乐的事情,我是做记者出身,做了十多年的记者,喜欢这样的方式吧。
每天我就和他们一起坐在那个班里上课,很无聊的,大家都读过书,其实今天的日子和明天的日子没有什么不区别。我坐在那里实在是没有什么事情做,他们的桌子上有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我就拿来翻,那时实在是很无聊的日子。
记者:这部片子你为什么用dv拍,不选择用胶片呢?
回答:我没钱!(大家笑)我拍片子的条件已经算好的了,用胶片拍需要大量的资金,不是你想象得那么简单的事情。
记者:在片子中有两个视点,一个是社会调查式的,全能的视点,另外一个是家燕的心理视点,你这样设计,有什么想法呢?
回答:这部片子中钟生明这个人物很丰满,但是家燕就比较的单薄,在最后的一个月,家燕根本就不理我。(大家笑)
记者:在高考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还是很丰富的,劳逸结合,你这样拍出来的片子是不是有些偏颇?
回答:有句老掉牙的话,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他的哈姆雷特,我一直在强调,这是我心目中的高三生活,或是我这样一个年龄段的人想象中的高三。可能你的学习是比较好的吧,高三一年还是比较压抑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我现在是没有了。在5年前,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做梦都会梦到高考。你们现在还会梦到高考吗?一遇到什么紧张的事情,就会觉得我又去高考了。
记者:你拍了多少素材?
回答:70个小时,大概是这么多。
记者:您认为这部片子在拍摄技术上和人文性的东西上有什么突破?
回答:我不知道,有人说这部片子不如《厚街》,特别是学术界的人。他们认为这部片子的深度不够。在打分上要比《厚街》少10分。他们认为我的第一部片子显得特别纯粹,特别的直接。我接触的影像资料越来越多,我看过的电影也越来越多,我想学的、想模仿的也越来越多。我不知道我学的越多以后,我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个很难说。我一直觉得,我的下部片子一点会比这部好(笑)。
文章转摘自:武平视窗 http://www.wpren.com/news/view.asp?newsid=1839&classid=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