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河 发表于 2005-12-5 17:48:23

客家研究在中原

大陸客家研究現況            蕭盛和
一、        前言
      2001年從國立旗美高中教職退休後,自覺還算年輕,因而進入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研修。研修期間申請了陸委會中華發展基金的獎助,前往中國大陸上海華東師大歷史系客家研究中心從事短期進修及論文資料蒐集工作,研究題目為<清代六堆開發與客番關係>。指導教授為在華東師大從事中國區域文化史教學和研究的王東博士,目前他正主持<港澳台>合作項目【客家方言群的歷史與文化】研究工作,是大陸上相當傑出的客家研究學者。在他指導下使我獲益良多,增進了我對大陸地區有關客家研究概況的認識。茲將我在大陸研習的相關狀況作一報告。

二、        行程紀要
      原預定研修期間自2003年三月一日至四月三十日,未料中國大陸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愈來愈嚴重,經向台灣師大學術發展處業務承辦人許世玲小姐電話連繫,請她向中華發展基金會請示後,迫不得已提前於四月二十二日返台。
      三月一日從高雄小港機場搭乘港龍航空KA431班機至香港轉乘KA804班機於當天下午十三時二十分抵達上海浦東機場,隨即與指導教授聯繫,由指導教授安排進住華東師大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留學生樓)。當天為週末,當晚教授邀其兩位同在華東師大任教的好友,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章義和教授及古籍研究所吳宣德教授一同餐敘洗塵。次日週日暫作休息。
      三月三日到華東師大客研中心研究室拜會指導教授商討進修過程的安排。研究計畫中本擬安排部份時間到客家大本營的閩粵贛地區學術單位交流並作資料蒐集,但前往大陸之前就已傳出華南地區流行不明原因怪病,因而請指導教授調整行程安排,轉而前往華中、華北等地拜會客家研究單位及相關專家學者。
最後敲定前往武漢、成都、西安、鄭州、北京等地。一方面避開疫區以維安全,一方面了解大陸各地對客家研究的現況。在鄭州時也順道前往鄰近的開封及洛陽等地。從洛陽準備前往北京之際,北京非典疫情傳出,為顧及安全,臨時決定轉往瀋陽,觀察漢族移民與邊疆少數民族的互動關係。
       在各地居住點均由指導教授聯絡相關學者專家安排他們任教學校或任職單位的招待所,除了與拜會對象聯繫方便外,還較為安全、衛生又省錢。
       研修期間行程大要如下:
0301-0310 住上海華東師大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由該校歷史系王東教授安排
0311-0317 住武漢華中師大學術交流中心,由該校歷史系丁毅華教授安排
0318-0326 住成都四川社科院招待所,由該院客家研究中心李全中研究員安排
0327-0401 住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培訓中心,由該校張漢升教授安排
0401-0408 住鄭州大學接待中心,由該校歷史系主任姜建設教授安排
0408-0412 住洛陽河南科技大學賓館,由該校河洛文化研究所薛瑞澤所長安排
0413-0418 住瀋陽遼寧大學培訓公寓,由曾在該校歷史系任教的王珊博士安排
0418-0422 住上海華東師大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由該校歷史系王東教授安排
由於大陸地區非典型肺炎疫情擴大,華東師大國際交流中心決定封樓並做全面消毒,必須到校外另尋住處,家人也不放心。因而與指導教授商量,並和台灣師大學術發展處業務承辦人許世玲小姐連繫,請她向中華發展基金會報備,提前結束研修工作兼程趕回台灣。
      四月二十二日返台之際,香港地區疫情相當嚴重,台灣南部又有颱風警報,原定的港龍航空香港飛高雄班機時間作了調整,在香港機場轉機飛往高雄的等待時間過久,長時間暴露疫區令人難安。為顧及安全乃向上海中國旅行社另買機票,改搭澳門航空的<健康航班>,原班機原座位不下飛機,從上海經澳門轉飛桃園中正機場,再轉乘華航班機返抵高雄。幸好回來的快,入境時量耳溫就過了關。要是晚兩天回來的話,就要被隔離觀察了。

三、        研究心得
      三月三日在華東師大客家研究中心研究室與指導老師王東教授會談,討論研修期間的研修方向。我提出兩個問題:1.客家移民的時代背景2.客家人在移居地與當地原住民的互動關係,並希望了解當前大陸地區有關客家研究的概況。
      王教授提供了其有關客家研究的兩本專書《客家學導論》及《社會結構與客家人教育》給我參考。他指出當前大陸客家研究的重鎮分別在上海華東師大、廣東梅州市的嘉應大學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這些機構都設有專責的客家研究單位。此外福建社科院、廈門大學、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鄭州大學、華中師大、西安建科大、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贛南師院、香港大學、廣西大學、汕頭大學、龍岩師專等單位也有不少學者積極從事客家研究。各地研究方式大別分為兩類:閩粵贛客家大本營地區及四川等地得地利之便比較偏重實地田野調查;其他地區則側重根據文獻資料加以探討。上海市立圖書館收藏了相當豐富的家族譜牒資料,華東師大圖書館擁有相當齊全的地方志書,如此優越的條件使他的客家研究方便不少。
華東師大的客家研究獲得香港崇正總會的大力支持,也被大陸教育主管當局列入二一一支撐學科;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得到法國遠東學院的協助,背後有我國蔣經國基金會的財務支援;四川社會科學院客家研究中心有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教授的大力支持及香港國際客家學會的協助。大陸各單位的客家研究工作,在財力支援方面,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的總執行長兼會長黃石華先生居於相當關鍵的地位。
在華東師大期間,指導教授安排了四次座談及餐敘,先後與華東師大歷史系的章義和教授、朱政惠教授,古籍研究所的吳宣德教授,圖書館古籍部吳平主任,安徽省盧江中學鍾社生校長、上海市台灣研究會的孫英華主任等人會面,交流學習心得、討論兩岸關係。在各地與學者們的交流過程中,我都利用機會向他們簡介中華發展基金會獎助大陸學者赴台辦法並提供網址資訊,歡迎他們申請來台交流,獲得相當正面的回應。
      在武漢方面交流時,參加了兩場座談及餐敘活動。首先由丁毅華教授邀集了七位在華中師大任教的客家籍老教授舉行頗為正式的座談會。他們都是四九年之後來到武漢就業的知識青年,現在都垂垂老矣!但都鄉音未改鬢毛催,遇到我這個滿口標準客家話的海外小伙子備感親切。他們分別是原籍梅縣印尼歸僑的古宣喬教授、泰國歸僑的李國祥教授,原籍蕉嶺的黃梅發、丘鑄昌教授,原籍興寧越南歸僑的黃清泉教授,原籍龍川的鍾思達教授,原籍大埔越南歸僑的羅啟華教授。
丘鑄昌教授是中國近代文學的學者,對四川客家出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劉光第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寫了一部這方面的專書。又對其家鄉宗親丘逢甲的事蹟深入探討,希望透過丘逢甲遺作追溯作品中出現的人名之相關事蹟,他希望我協助追查台灣方面相關人物的生平事蹟,給了一份兩岸合作的作業。鍾思達教授是龍川人,其龍川腔的客家話與梅縣腔差異甚大,聽來較為吃力。他曾任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教育局長及鄂西大學校長,哲學專業,對當前客家文化的傳承深感憂心。丁教授是秦漢史專家,對秦末龍川縣令出身的南越武王趙佗及其事蹟有相當深入研究,認為趙佗可被視為客家先驅,但不能視之為客家人。羅啟華教授雖為越南歸僑,但客家話仍相當流利,常向海內外客家刊物投稿,討論客家文化,有個弟弟在台北木柵經商。座談會結束後為表示敬老尊賢,我請他們到校內餐廳餐敘。離開武漢前夕,丘鑄昌教授邀集了其文學院同事華中師大學報主編邱紫華教授夫婦、湖北美術學會副會長張玉能教授夫婦、丁毅華教授夫婦等人到飯店為我餞行,共話兩岸,情義感人!
      離開武漢前往成都,鄂蜀邊區火車穿山越嶺,讓我深深體會蜀道難的真諦。進入四川盆地,遍地油菜花開,一片金黃煞是好看!抵達成都之後,在四川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全中教授安排下住進該院招待所。當天適逢成都東山客家地區年度大慶典--成都國際桃花節系列活動展開,洛帶客家博物館開幕盛會,客家中心主任陳世松教授邀我一同與會。經過簡單漱洗,在社科院餐廳用過午餐之後,與社科院同仁共同驅車前往大會會場。沿途桃花滿山遍野,真是人面桃花相映紅,只有壯麗一詞可以形容。會場彩旗滿天,人潮遍地,充滿濃厚的節慶氣氛。
客家博物館開館剪綵儀式由大力支持四川地區客家研究的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教授主持,陳主任特別介紹我與他會面,他說去年十一月剛率團訪台,對台灣印象甚佳。之後前往巍峨的廣東(客家)會館參加2005年世界客屬懇親會籌備研討會。我國客屬總會曾經承辦過四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這是一個超越政治的全球客家人聯誼盛會,每兩年輪流在世界各大城市舉行。近年來大陸相當重視此類盛會,將之視為招商引資的法寶。在去年雅加達大會之際,一口氣爭取連續三年的主辦權--今年在河南鄭州、明年在江西贛州、後年在四川成都。籌備研討會由四川僑聯王主任主持。李全中教授在會議告一段落時帶我到洛帶鎮的主要街道參觀。
    洛帶鎮是成都東山客家地區的中心,號稱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居民二萬二千多人中85﹪以上是客家人,居民祖先是在清朝初年由廣東北部移居過來
的,和台灣大部分客家人祖先來台的時間相近。不同的是客家移民入川是清朝政府有計畫的安排,合法移居且獲鼓勵;客家移民渡台則近似偷渡且遭打壓,受到


重重限制。沒想到近三百年後殊途移民近十代的後裔們可以用相同的鄉音會面,內心的感動真是難以形容。晚間由龍泉驛區人民政府作東於洛帶鎮人民政府旁的一家餐廳以四川式的客家菜招待,有些菜色仍有客家原味,有些已經四川化了。
       在此次盛會過程中接觸了不少四川客家藝文界的人士及地方政府的客家籍官員,諸如李達昌副省長,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大學歷史系李映發教授,四川大學研究生院鄧運佳教授,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劍華,國家一級美術師、四川彩墨研究院邱笑秋院長,四川省社科院謝桃坊研究員,四川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毛建華教授,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兼省人民政府台辦副主任鍾遠超,四川客家海外聯誼會副會長張明興,龍泉驛區體育文化局長陳音,洛帶鎮黨委書記羅開敏,洛帶鎮長陳久雲,洛帶鎮黨委副書記馬雄等人。
      除了參訪洛帶鎮之外,在成都居停期間李全中教授還陪我到位於成都東北的另一個客家鎮三河鎮的三都地區參觀。他聯絡了一位從民辦學校退休的范老師作為嚮導,前往各處走走。范老師是廣東客家移民第八代,祖籍長樂(今五華)縣,他的客家話還算流利。他帶我們參觀了老屋、祠堂、三都司廟等地,三都司是從廣東原鄉帶過來地方神,據云是明朝造福地方的好官,被轉化成神膜拜,此地也因此得名三都。原廟在四九年後改為小學,文革時被拆毀,改革開放後另擇址建簡陋小廟,香火漸盛。此地耆老大體還會講流利客家話,年輕人則帶濃重的四川腔,四川人稱之為<土廣東話>。
      目前學術單位估算四川省內有二百五十萬客家人,為大陸僅次於粵贛閩桂的第五大客家省份。為了深入研究四川客家概況,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在1999年開始成立了客家研究中心,由原籍福建永定客家移居四川第八代的陳世松教授擔任主任,積極從事四川地區的客家研究工作。在中心同仁的努力之下,有了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至今出版了八期《四川客家通訊》及《四川客家文化叢書》等系列著作,深受海內外學術單位的重視。
    離開成都之前陳主任為我召集了一場小型座談會並作餞行,出席人員包括四川大學的李映發教授、社科院謝桃坊研究員、西南民族大學李全中教授、四川海外客聯會的張明興副秘書長、客家研究中心的三位幹部等人。陳主任首先介紹了客研中心的現況,並簡述了研究成果。他說客研中心並非編制單位,沒有固定經費來源,幸賴上級領導如李副省長的鼎力支持及海外支援,才能有今日成就。接著由我介紹台灣客家現況並說明我的研究計畫,並希望他們說明四川客家人入川後與原住民的互動關係。他們說客家人入川時接觸的大半是先到一步的湖廣人,只有西昌方面有彝族分布,但彝人生活於高海拔地區,少有接觸。客家人在此地接觸的還是湖廣人,因而少有機會接觸本地原住民。因此與原住民的關係
幾乎未有研究。與會各人也討論了蜀台之間客家禮俗、生活、語音方面的異同,氣氛相當熱絡。會中陳主任還提到早期客家祖牌中男子名號<郎>的問題,指裂及胡豆黃<地中海貧血>等客家常見問題。午間餐敘時,我贈送每人兩套我國故宮藏品郵票以作紀念。陳主任贈送我該中心全套客家研究相關出版品,使我受益良多。
      在陜西西安時,我拜會了陜西客家聯誼會的理事長李隆秀教授和客聯會常務副會長姚秀林先生。李理事長是西安建築科大教授、陜西省政協委員,姚副會長原在單位擔任黨委書記,現已退休,是位共产党產黨員。他們分別來自廣東梅縣及大埔,客家話都十分流利,我們談的非常投機。李教授開玩笑地說,如果在十年前跟我談話,馬上要向上級彙報說會見了一個國特,且要詳細匯報會談的內容。我說那時我必須稱你一聲共匪先生呢!大家哈哈一笑。
      根據客聯會提供的資料,陜西境內約有五十萬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陜南山區商洛一代,和四川客家一樣,是在清初湖廣填四川時來到此地的。商州的羅家灣和廣東坪等地是典型的客家村落,。老一輩的人還會講長樂腔客家話,和四川東山地區的客家人差不多,務農維生,這一地區生活條件較差,對外交通不便,也因此客家文化得以保存。1949年之後遷到陜西的客家人也不少,主要分布於關中地區,大半擔任軍公教人員。當前陜西客聯會大力推展<客家之旅>活動,希望使尋根謁祖、探親訪友、投資考察、商務活動得以結合,促進客家意識,帶動地方建設以繁榮地方。
      離開陜西轉往河南,在河南方面我拜會了中原客家研究會的部份成員,包括執行會長崔燦教授,秘書長林堅女士,副秘書長安國樓教授,理事姜建設教授、薛瑞澤教授等人。崔教授是鄭州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長,姜教授為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主任,安教授任教鄭州大學,薛教授任河南科大河洛文化研究所長,林女士為泰國歸僑,祖籍廣東梅縣,客家話還很流利,是河南省僑辦退休主任。也會見了鄭大歷史系副教授高凱博士,河南科技大學副校長尹雷方教授。
      崔教授是語言學者,曾深入豫西山地研究土著方言,發現當地部分方言與客家話雷同。他找到一些居民族譜資料,確認他們祖先來自江西,應屬江西客家。目前估算河南客家約有三萬人。他大力鼓吹成立中原客家研究會,以深入探究客家文化根源,弄清客家人與中原人之間的血緣關係,加深客家與中原之間的鄉親鄉情,以增進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希望能因此促進客家地區與中原地區在經濟、文化、教育方面的發展。
鄭州市確定承辦今年的世界客家懇親大會,崔教授全心投入籌備工作,希望大會圓滿成功。林秘書長指出河南靈寶縣居民語言近似客家話,建議我到當地考察。其他教授也指出河南信陽地區也有類客語方言存在。事實上我在中原各地行走時仔細聽各地方言,確實感到與客家話相近。薛所長認為客家人是中原世家望族在遇到動亂時南遷的,因而得以保全較濃厚的傳統文化,平民百姓沒能力搬遷,只好仍留中原聽天由命。這種說法與王東教授看法出入甚大。在洛陽博物館參觀時,發現新石器時代裝祖先骨骸的陶甕與今天客家人二次葬時使用的金甕一模一樣,此種二次葬習俗也以客家人較明顯,也許可因此判定客家人來自中原。

四、對兩岸交流的看法
    在大陸遇到的人得知我來自台灣時,最常問我的是我對統獨的看法。我說當前台灣基本上較大部分人士比較傾向維持現狀再看未來的發展,目前中国共产党當局在國際場合處處打壓台灣,使台灣人對中国共产党當局十分反感。當年蘇聯可以在聯合國擁有三個席位,你們口口聲聲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那麼在各種國際組織增加一個中國人的席位不是可加強中國人的力量嗎?香港回歸時中国共产党保證五十年不變,現在才不過五年多,就搞了個二十三條,叫台灣人怎能相信你們?大陸很多人不知道二十三條是什麼?有次在上海的旅行社看到招攬前往千島湖的海報,我問該社人員對千島湖事件的看法,她竟茫然無知。我向她概略說明事件經過,她竟認為是台灣方面的惡意宣傳,可見大陸訊息被矇蔽之一斑。再經愷切說明,她才有所理解。可見直接接觸才是消除隔閡和成見最為有效的方式。
    沒有深入大陸之前一般印象是大陸經過五十多年的共黨統治,歷經各種運動、鬥爭,人情澆薄互不信任。此次深入各地感覺除了衛生習慣不好外,傳統的人情味還是存在的。在每個逗留點都曾受邀餐敘,共享有朋自遠方來的愉悅,言談之間毫無隔閡,天南地北無所不談,並無身在<匪區>的感覺。
關於兩岸關係中的統獨問題,他們可說是完全偏統。在這一方面我提出的看法是台灣人不會數典忘祖,大體都能認同血緣和文化的相關性,但對大陸的政治制度有很深的疑慮。共產主義在人類社會實驗結果負面效應大,自由民主已成為台灣政治制度的常態。如果大陸走向民主自由,經濟均衡發展,兩岸歧見必能逐漸軟化,屆時再談統獨問題還不遲。他們基本上能夠接受我的看法。
坐火車時過夜之前通常我不敢表明台胞身分,在過夜之後下車前兩個鐘頭才透露來自台灣,立刻招來好奇又親切的詢問,越談越投機,也因此交了不少朋友。如長春理工大學的佟首峰教授、湖北美術出版社彭年生副社長、湖北省攝影家協會理事郭紹明、福建興銀總經理林琪、甘肅省文物局鄭蘭生副處長等。
    在遼寧大學時,有一晚該校品牌研究所趙琛所長主持一場<走進台灣>演講會,吸引了五六百名師生與會,可見大陸知識份子對台灣的高度關切。他根據來台交流時拍攝的幻燈片解說台灣現狀,立論十分中肯公正,我也深受感動。於是自我介紹,並向與會人士介紹了中華基金會歡迎大陸學者及研究生來台交流辦法,請他們上網查看詳情,獲得熱烈回應。趙教授熱誠邀約次日餐敘,到他辦公室時看到愛新覺羅溥傑的題字,才知道他是滿清皇族後裔。他說愛新覺羅氏改漢姓時有肇和金兩姓,肇又衍化成趙。他是能促進兩岸間和諧交流的理想人物,對台灣印象不錯,很希望有機會能再來台灣。
利用在瀋陽的機會,我前往鞍山拜訪一位師叔,初中時代來自東北的一位國文老師令弟。其子鞍鋼機動科長高光皎請其好友礦山高中的管理校長張卓開車到車站接送,也參觀了該校。該校校園相當整潔,學生也很有禮貌,值得我們借鏡。
一般說來大陸的大學校園規模都不小,我在大陸參觀了華東師大、上海交大、華中師大、中南民族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學院、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科技大學、遼寧大學等校,各校的綠化工作都做得不錯,武昌的中南民族大學,簡直就是一個風光明媚的景點。大部份學校圖書館藏書也很豐富,沒想到共產黨統治之下也有那麼多出版品。四川大學和中南民族大學擁有藏品頗具特色的的博物館。
此行每到一地我也到了各博物館參觀,如上海市博物館、漢口市博、湖北省博、三星堆博、半坡博、咸陽博、河南省博、鄭州博、黃河博、洛陽的城市博、洛陽博、民俗博、古墓博、龍門石窟、瀋陽的故宮、北陵、東陵等等。大陸歷史悠久,台灣除故宮外,大部分博物館難望其項背。
我也順道參觀了各地具有歷史意義的名勝古蹟,諸如上海的豫園、外灘、南京路、徐家匯、宋慶齡故居、人民公園、長風公園、上海動物園,武漢的黃鶴樓、長江大橋、歸元寺、古琴台、漢口舊租界區、長春寺、辛亥首義廣場、鄂軍都督府、元代寶塔、東湖,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寶光寺、文殊院、青羊宮、建國烈士墓、望江公園、薛濤井、永陵、劉備墓、都江堰、青城山、熊貓復育中心、西安的大雁塔、鐘樓、鼓樓、阿房宮、王寶釧寒窯、大清真寺、八路軍辦公室紀念館、解放公園、乾陵、懿德太子墓、法門寺、張學良公館,鄭州的商代城牆、城隍廟、二七紀念塔、花園口黃河決堤處、黃河大鐵橋、嵩山少林寺、嵩陽書院、永泰寺、中牟官渡古戰場,開封的包公祠、大相國寺、楊家湖、潘家湖、龍亭、鐵塔、延慶觀、御街、開封古城、劉少奇逝世紀念館,洛陽的白馬寺、關林、漢魏故城、西周王城、王城公園、牡丹公園,瀋陽的大帥故居、太清宮、九一八紀念館等。
在洛陽時適逢牡丹花節,各色牡丹爭奇鬥艷,十分漂亮。在上海動物園生平首度看到熊貓,在洛陽王城公園首度看到娃娃魚,令我好奇,在上海動物園看到了台灣彌猴感到很親切。在花園口品嘗黃河鯉魚,瀋陽故宮前初嚐驢肉,印象深刻。在劉少奇紀念館,管理員知道我來自台灣,便拿了一束鮮花要我向他們這位在文革時蒙受奇冤、含恨而亡的國家主席獻花。八路軍紀念館女管理員幫我縫紐扣,我戲稱是第五次國共合作。在洛陽民俗博物館觀賞民俗表演時,接受了洛陽人民電台的採訪。鄭州黃河花園口合龍紀念碑國民政府批評共產黨阻撓工程施工,共產黨批評國民黨不顧民意,兩碑並立碑文內容卻針鋒相對,保留了歷史真相(國民政府碑很新,明顯是重立的),可看出現在的共黨政府漸趨務實。
五、結語與建議
見面三分情,兩岸的長期隔閡曾經釀成民族的悲劇,骨肉乖離。你是共匪,我是國特,你要血洗台灣,我要殺朱拔毛,雙方簡直不共戴天,勢不兩立。開放探親後情勢逐漸緩和,台灣人大量進入大陸觀光投資,但因部份人士言行欠妥,呆包呆巴逐漸形成。因而兩岸有必要從事文化交流,以修正雙方誤解和歧見。中華發展基金會推動的學者交流活動是深具意義的工作。
   走進大陸各地,體會到了血濃於水的感情。尤其在內陸遇到講客家話的鄉親,濃濃的鄉情更是難以言傳。我感覺沿海地區要比內陸更了解台灣,不過絕大部分的人包括學術界人士對中華發展基金會的工作都不清楚。我盡我所能向我接觸到的人士作了介紹,那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而已。
我建議中華發展基金會主動出擊,直接寄送相關資料給各大學的對口單位,讓他們廣為宣傳。也可提供資料給對外廣播單位,作為廣播內容。我在成都、瀋陽、上海等地利用短波收音機都能收聽到中央電台台北之音的廣播。如此打開大陸知識份子了解台灣的窗口,必能對兩岸交流會有正面的幫助。兩岸之間漸能免於內耗,民族的發展更有可期!〈本文係原稿,部分內容經香港中國評論增刪後,刊登於該刊67期〉

蕭山河 发表于 2005-12-5 18:08:35

台灣行政院陸委會所屬之中華發展基金提供兩岸學者交流獎助,相關辦法可進入該單位網址查詢。
前不久一位黑龍江姑娘,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透過目前在美濃從事社區研究的東京大學博士生星小姐的引介,前來美濃旁聽了社區大學課程,又到屏東竹田參訪了六堆忠義祠秋祭大典。她就是以廣州中山大學碩士生的身分申請這項獎助金來到台灣交流的。
希望兩岸客家鄉親多多利用此一管道爭取互相交流的機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研究在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