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官陂散记[芦溪镇/官陂圳]
散文: 走官陂散记早饭后,天阴阴的,但看不出要下雨的征兆。我和镇机关几位同事驱车前往潭田村,在那里与古城、山下等几个村的村干部会合,去踏看官陂圳的现状。官陂圳全长十五华里,是芦溪镇几条主要灌溉农田的渠道之一。从潭田村委会门口到上埠镇山口岩村境内的官陂水坝,步行约需一小时二十分钟的时间。
从官陂水坝返回的路上,竟然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到后来便越下越大。我们一行人都未带雨伞,大家的衣服都被淋得湿渍渍的了,于是就近到山边一农家避雨。征得这家主妇的同意后,我们将户主家的木凳、竹椅搬到屋檐下,一边抽烟,一边聊天。
去的时候,因为我们只顾看水圳的维修情况,便顾不上细看这一带的风景。现在闲下来休息,我这才发觉这里的景致非常不错,真像一幅山庄烟雨图。我们避雨的农家房子座落在山边,房子下边就是官陂圳。往前一眼望去,视野比较空阔,从山这边到对面山下的人家,大约两华里的距离。两山的中间是袁河,河两岸是一大片农田。这些农田都是一些极不规则形状的田块,其中有一小部分已被犁翻,深黑色的泥土很醒目,犁沟也非常明显。河对面的农田里,有两三位村民正在赶牛犁田,不时传来一两声吆喝声。另外一些农田中生长着红花草,或是种了油菜,黄花红花绿草,相映成趣。现在村民自主权扩大了,村民种什么由其自愿,因此种了油菜和红花草的耕地并不太多。左前方,河这边有一自然村落,村中生长一片林子,好象是樟树为主,郁郁葱葱。那些树大约有三四丈高的样子,新叶勃发,显得春意盎然,一派生机,遮掩得一些农房只露出一角红墙或一小部分来。有两只白鹭正一前一后,向那片林子飞去。袁河边,有几艘捞沙船正在捞沙,机器运转发出“咔啦咔啦”的声音,不绝于耳。几部小四轮农用车来往于田野中的小公路上,忙着运河沙。据潭田村的冯支书介绍,这里有一户外地来的养鸭专业户,去年饲养了六七千只鸭子,鸭子放牧于袁河中,也喂饲料,但现在只剩一千多只了,其余的在春节期间已销售出去。
袁河对岸有一条乡村公路,北通县城,南通山口岩。解放前,那只是一条人行路,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卢德铭率领农民起义军曾驻扎在芦溪的更田、高楼、山下等村住过一宿,次日就是经过对岸这条路进军井冈山的。正是在这一带,毛泽东所在的农民起义军第三团遭到国民党朱培德部所属江保定特务营和萍乡第四保定团的伏击,起义军总指挥卢德铭带领一个连从九州返回接应毛泽东,不幸牺牲在这里。如今,在山口岩建了卢德铭烈士陵园,供人们瞻仰纪念。七十三年过去,硝烟炮火早已离我们远去,然而每当我们肃立在卢德铭烈士纪念碑前,仍然从心头升腾起一种崇高的敬意。当我沉浸在遥想中的时候,那捞沙机“咔啦咔啦”的声音,也几乎被错听成那次激战中的枪声的回响了。
历史毕竟已经远去,这当年敌我双方激烈搏击的战场,如今已成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你看对面山峦下的那一幢幢砖房,参差不齐地组合成一种没有刻意而为的自然交响曲。不时传来的鸡鸣、牛哞和犬吠声,使大自然无声的韵律更显得灵动、和谐。山峦的烟雨迷蒙,使这幅自然山水图涂上了一层神秘而含蓄的色彩。也许,这山上的每一棵树都生长了一个春天或秋天的故事;这田野中的每一条田埂,都嵌印着一串农民兄弟勤奋辛劳的足迹;这春天里的每一滴雨珠,都饱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真的,我非常希望,有一天我的画家朋友们会来到这里,将这里的风景用水墨点染成一幅幅大写意;我的诗人朋友们会来这里,将这里的山川的灵气融汇成浓浓的诗情;我的书法家朋友们会来到这里,将这里的袁河之水化作他们书法创作智慧的灵感和源泉……当然,我更加希望,在不太远的将来,这里的农民群众会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舒心。 这可不是诏安县的官陂镇
而是芦溪镇的一条 水渠:官陂圳: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