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ker305 发表于 2005-11-28 11:20:15

论将河梅潮等地区正月“上灯”风俗申请世遗的可行性。

粤东客家地区每当正月时节,各个村落普遍均有一种“上灯”之风俗。此种“上灯”风俗不同于其地方的元宵节“赏灯”风俗,“上灯”是有将“花灯”挂上去的意思,而非“赏”花灯的意思,含“添灯”之意。而“赏灯”,只是在街头看看花灯罢啦,这种风俗在全国各地均有(含粤东客家地区)。一些人因为“上”与“赏”客家话读音差不多而将两者混淆,但是粤东客家地区元宵节同样也“赏灯”的。(详情请看《梅州日报》的《赏灯与上灯》)。
      “上灯”可谓客家地区一种很独特的节日,就像韩江的端午江陵祭一样,独特的让人无法忘怀。“上灯”反映了人类“Y染色体“崇拜情结,更是宇宙生物基因延续崇拜的一种表现。“上灯”含有很多客家民俗的东东,其参与者众,而且乐此不疲,可凝聚客家人的人气。“上灯”风俗好像是风俗繁杂的粤东客家地区难得一见的“共同点”。
       基于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整合粤东地区“上灯风俗”,将其申报世界文化遣产之“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那么,粤东地区的‘上灯风俗”将比美韩国江陵的“端午祭”。但为了传统,还是反对女孩子上灯好一点。

lanker305 发表于 2005-11-28 11:20:33

赏灯与上灯

--------------------------------------------------------------------------------

发布时间:2005-4-1 16:38:53 文章摘自:梅州日报


读本报2月21日头版《咱生女孩也赏灯》一文,乍看题目,似有“令人生疑”之处,然而细看内容,又觉得“顺理成章”。但总觉得有些问题仍须说一说,即“赏灯”与“上灯”是否同一回事?
据笔者所知,“赏灯”与“上灯”原是两码事,各个概念不同,俗习事象(行为)亦不同,其意义也不一样。但风俗相传也在不断演变。
“赏灯”是我国古老风俗,至宋代尤盛。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等载述,宋代时,每到元宵(又称“正月半”),无论官民,都有“赏灯”之俗,连皇帝、大臣都出来观赏。黄梅戏《夫妻观灯》就是讲“元宵赏灯”的事。客家地区民间习俗,过去在“正月半”也有“赏灯”、“赛灯”之俗。此俗在丰顺较盛,直到清末民国年间,还有“赏灯、赛灯”活动,届元宵前,家家自己动手做灯,有各种形状,挂在自己家门口,然后全村人互相观摩、比赛。丰顺埔寨的“烧火龙”,其实就是一种大型的、集体性活动的“龙灯”。又如大埔的“鲤鱼灯”、平远的“船灯”、五华的“竹马灯”等,都是当时元宵赏灯、赛灯的一种活动形式。这种“赏灯”活动,是为了庆祝元宵节日,是一种高尚的艺术性的娱乐活动,所以一直传到今天。
而“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是客家民间风俗。做法是在元宵节时,凡上年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一般是正月十二起“上灯”(因“上”读赏,音与“丧”同,为避忌讳,又称“升灯”)。“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人添了新丁。因此,“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从十二上灯起至十六,每晚要点亮灯笼,(有些延至十六以后)。然后,再办三牲敬祖公谢天地,始告结束。此俗在梅州地方,素以兴宁为最盛,其礼节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庆贺”之气氛。同时往往把“上灯”与“赏灯”活动一起进行。添了新丁的说“上灯”,没添新丁的便说“赏灯”,结果便变成“上灯(赏灯)”习俗。不过过去“上灯”是“生男上灯,生女不上灯”,那是“重男轻女”的陋习,应该改正。因此,我赞赏生女孩也上灯(赏灯)的做法,这对“计划生育”也有好处。
(黄火兴)

lanker305 发表于 2005-11-28 11:32:42

其他地方如也有“上灯”之风俗,请抓紧时间去申请,咱们公平竟争。
不要妒忌呀。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5-11-28 11:38:33

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在内,也許不符合世界潮流,申報遺產,在道德高度上估計會受到質疑。

lanker305 发表于 2005-11-28 11:41:47

Posted by yanxiuhong at 2005-11-28 11:38
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在内,也許不符合世界潮流,申報遺產,在道德高度上估計會受到質疑。
一面之词。

jf01 发表于 2005-11-28 17:44:33

哈哈,生女孩的父母跳脚,生男孩的父母理直气壮。

十一 发表于 2005-11-28 19:33:21

"上灯"时凡是女的都不可以进祠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将河梅潮等地区正月“上灯”风俗申请世遗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