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牌坊立隆昌
http://www.lctk.net/bbs/dispbbs.asp?boardid=1&id=7753雄关驿道连巴蜀,明清牌坊誉神州。
在巴蜀古驿道上,有一个牌坊碑碣云集、旅游开发价值极大的川东丘陵大县──隆昌县。这里,现存17座石碑坊,时间跨度长达400年左右,是全国古牌坊最多的县市,日前,记者专程来到这里采访,发现隆昌古牌坊原来还是移民文化的结晶。
隆昌,中国石牌坊之乡
过去,在千里成渝驿道上,曾经有两个驿站的牌坊最引人注目:一个是西边的龙泉驿,一个是东边的隆桥驿,其中,隆桥驿尤多,数量达69座。而隆桥驿,就是如今的隆昌县。
一抵达隆昌,该县客家文化研究者、四川客家研究中理事、隆昌二中高级教师曾一书先生就和县旅游局导游小龙一道,陪同记者前往响石镇采访。“响石古镇的两座牌坊都是客家牌坊,是隆昌古牌坊群之中含金量最大的牌坊”。曾一书先生告诉记者说。
隆昌古牌坊规模大。种类多。据《隆昌县志》记载,该县境内共有60座牌坊,最早的牌坊建于1925年,成坊时间跨度达646年之久。目前,隆昌县现存17座牌坊,成坊年代最早的是1946年(明弘治九年),其余大部分为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所建,时间跨度约400年。
参观了响石镇后,我们又冒着酷暑驱车数十里来到石牌坊最集中的南关、北关一带采访。南北粮官,过去都是驿站的重要关口,而今仍保留着石牌坊、石板路、老瓦房、行走在南关、北关古驿道上,目睹耸立在驿道中间的牌坊,记者彷佛走进了明清古城一样。
记者屈指数了数驿道上的牌坊,南关有7座、北关有6座,分别在城南、成北形成了两处靓丽的人文景点。这些牌坊种类繁多,有德政坊、功德坊、节孝坊、山门坊、百寿坊、镇山坊、观赏坊。从建坊方式来看,有宫建、官准民建、民建、官民共建。存坊方式有斗拱式、四柱三门重檐式、六柱五门牌楼式等。
隆昌座座石牌坊雕刻技艺精湛,楹联对仗工稳,颂语文采飘逸,书法字体遒劲,人物、动物造型栩栩如生,戏曲、传说故事图案富有哲理,是集哲学、历史、力学、数学、美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品。
隆昌牌坊,移民文化的结晶
作为隆昌县客家文化的研究者、热心者和宣传者,5年来,73岁的曾一书先生骑着自行车下乡搞田野调查,几乎跑遍了隆昌的村村寨寨,撰写出了近百万字的客家文化专题文章。
巴蜀千年古驿道乃古代官绅卒过往之地,商贾士民云集之所,人流量大,客观上构成了一个绝好的宣传走廊,成为历代官吏绅商旌扬封建王朝政治纲领,整顿吏治、淳化民丰,宣传伦理道德的难得的窗口。于是,古驿道成了立牌坊的最佳地方。
那么隆昌古牌坊群与移民文化有何联系呢?对此,曾一书先生座了一系列实地调研。
明末清初以来,匪患严重、人烟稀少的隆桥驿一直是粤闽赣和湖广麻城县客家移民入川后西进北上的重要中转站和川南客家人的大本营。知道解放前,隆昌县境内还有13个南华宫(即广东会馆),县城内也有天后宫(福建馆)、万寿宫(江西馆)、禹王宫(湖广馆)。如今,隆昌县仍有山川镇光华村、胡家镇黄荆村和蒲芦村、金鹅镇光耀村和光兴村等多个客家方言岛,甚至在湖光山色的“隆昌小西湖”──古宇湖四周,男女老少至今仍操一口流利的客家话。
“有客家方言岛存在,有客家会馆。客家宗祠等地面遗存,有客家谱牒、族谱、神位流传下来,还有建筑石牌坊的材料──青石,难道说隆昌石牌坊群的建筑与当地时代客家人无关?”曾一书从1999年起,先后五次上述隆昌县“四大班子”,五次提出了“大打客家牌,振兴隆昌经济”的建议,七次把“客家中转站”、“客家大本营”──隆昌推向海内外。
今年初,曾先生在对隆昌古牌坊群做进一步史实考擦、研究后,甚至率先提出了“隆昌石牌坊是移民文化的结晶”、“隆昌石牌坊应该在冠名时增加两个字──客家”。他从含金量最重的响石镇石牌坊着手,逐步得出了“隆昌石牌坊是移民文化的产物”这一结论。理由是:响石镇的杨邱氏贞节牌坊(建于1818年)、杨林氏节孝坊(建于1857年)是南宋爱国使人杨万里14世裔孙从广东龙川入蜀填川以后修建的,为典型的客家人,响石牌坊自然成为客家牌坊。
客家人特别重视讲求节孝、崇尚尊老、乐善好施。在隆昌现存的17座牌坊种,就有9座与上述内容有关(其中1座百岁坊、6座节孝坊)。在县城南关,记者看见一座“孝子总坊”世由陈、朱、刘、华、晏五位不同姓氏的孝子修建的,上方还雕刻这两个醒目的大字:“圣旨”。而“百岁坊”则世320多个庶民百姓为一位百岁老人祝寿时捐资修建的,至今仍是对后代客家儿女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材”。
采访中,隆昌县旅游局副局长伍宇告诉记者,2001年8月以来,该县制订了《隆昌古牌坊群保护规划》。今年。隆昌县委、县政府又把打造“中国古牌坊之乡”作为建设“川东第一县”的四个支撑点之一。据透露,通过精心打造,不久隆昌客家排放群将成为川东的新兴风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