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 一流的旅游强县,最美丽的山区县城,富有活力的开放县,先进的小康县
加快泰宁“四县”建设大有可为郑维荣
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泰宁作为闽西北山区县,虽然没有沿海的区位优势,又远离中心城市辐射,但毗邻江西,是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内联接通道的重要区域,同时作为京福高速公路上的重要节点,泰宁发展潜力巨大。因此,从泰宁实际出发,必须坚持“立足大金湖、对接京福线、崛起闽西北、建设新泰宁”的发展战略,重点突出旅游、文化、生态、品牌四个优势,努力把泰宁建成福建一流的旅游强县、京福线上富有活力的开放县、福建最美丽的山区县城、闽西北较为先进的小康县,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1、建设福建一流的旅游强县。泰宁是全省首个世界地质公园,拥有九块国家级旅游“金牌”,旅游资源和品牌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泰宁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进入了全省重点旅游区行列,尤其是今后随着交通、水位等瓶颈制约的突破,将为泰宁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基于这些判断和考虑,我们提出了建设福建一流旅游强县的目标,力争至2008年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20%以上,泰宁成为全省主要、全国知名旅游区。具体而言,在品牌推广上。以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为主品牌,强化公众宣传,创新市场营销,整合宣传投入,借助电视、报纸、因特网等传媒主渠道,强势炒作,努力提升泰宁品牌的认知度,力争在巩固闽东南传统客源市场的基础上,上海、浙江、广东以及京福沿线市场有更大突破,确保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30%以上。在精品打造上。一方面,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重点抓好风洞蓄水坝以及酒店、停车场、文化娱乐等旅游要素建设,提升旅游接待档次和水平,满足高速公路开通后游客迅猛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按照国内一流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定位,深度开发泰宁古城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湖滨、森林等休闲度假产品,发展丹霞科普游览、金铙山登山探险等专项旅游产品,努力构建以金湖水上观光游览区、上清溪生态休闲游览区、泰宁古城历史文化游览区、寨下大峡谷科普探秘游览区、城郊旅游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五区”旅游新格局。在产业带动上,把旅游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构建以旅游为龙头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围绕旅游“六要素”,大力拓展旅游购物、饮食服务、特色娱乐业,重点加快文昌度假山庄等一批四星级酒店建设,增加游客弹性消费;围绕对接旅游,积极发展农业旅游、林业旅游、工业旅游等参与性特色旅游项目;围绕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旅游开发、城镇建设、工农业发展等各个领域,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促进县域产业优化升级。
2、建设福建最美丽的山区县城。泰宁县城历史人文积淀深厚、自然山水风光秀美,是一座集人文古建与山水风貌为一体的美丽山城。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伴随状元街、松光小区、两岸景观等重点项目的兴建,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县城经济总量已占全县GDP总值的一半以上。有关专家在考察后认为,再过几年泰宁有条件建设成为全省最美丽的山区县城。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将坚持把县城建设与发展摆上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高起点规划为指导,以古城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产业为基础,以经营城市为理念,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城。一是抓产业,扩体量。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重点集中优势资本和城市资源,扶强做大旅游产业、高新产业和房地产业,搞活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通过产业聚人气,以人气集财气,吸引人口向县城聚集,拓展县城规模体量,力争五年内城市化水平达40%以上,县城经济占GDP的比重达60%以上。二是抓建设,增品位。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城”定位,把城区当作景区来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一步到位,优先发展新城区,稳步改造老城区,突出抓好泰宁古城、市民休闲广场、城区道路桥梁改造、杉溪沿河景观、汽车客运站、住宅小区、湖缘初级中学、疾病控制及传染病防治中心、丰元工业园区、污水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十大工程,保护性开发古民居、古巷、古井等历史遗迹,继续在县城范围奠定并推广新徽派特色的灰墙黛瓦、坡顶翘角马头墙的仿古民居建筑风格,凸显文化个性灵性,塑造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旅游城特色。三是抓经营,聚财力。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县城建设的多元化投入。立足“以地生财”、“以地养城”,加大土地收储归集力度,对城区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全部以招标、拍卖等方式出让,积累县城建设资金。同时,树立城市是“特殊商品”的意识,把道路、客运、绿化、环卫、供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公益性事业作为产业来发展,建立新的社会化运营机制。四是抓环境,树形象。大力推进生态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快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入园,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城区三河六岸景观群建设,改善城区周边林种结构,实施绿、美、香、洁、亮化工程,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清、路畅、灯明、城美的魅力泰宁。
3、建设京福线上富有活力的开放县。从区位条件来看,泰宁地处海峡西岸腹地,但随着京福高速公路的建成开通,可进入性将大为改善,泰宁将由开放的边缘变为面向内陆的开放前沿。从微观主体来看,泰宁近几年已基本完成县属国有企业改革,率先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以及广电事业产业化、教育民营化改革,民营主导县域经济格局已基本形成。可以说,建设京福线上富有活力的开放县,既是泰宁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今后着力在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在产业对接上求突破。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扩张的有利时机,主动接受沿海资金、设备、技术等要素的辐射与转移,加快融入发达地区产业链。重点改造提升林产、化工、水电、矿产等传统产业,扶强做大陶金峰化工、金湖炭素等企业产值超亿元,全力打造省内具有相当份量的生物制药、活性炭、新型高岭土材料生产基地和产业中心,力争五年内规模工业产值比2004年翻一番;用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引进县外资本参与兴建改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和流通,力争五年内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二是在交通对接上求突破。充分运用老区、苏区、库区等“牌子”,大力争取省上交通专项资金和项目扶持,突破交通制约瓶颈,重点加快省道205线改造,全面完成高速公路泰宁连接线工程,打通对外连接通道;继续用足上级补助政策,推进乡村公路改造,力争到2010年完成625公里的农村路网建设任务,形成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三是在市场对接上求突破。发挥我县旅游区和传统边贸集散地的优势,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打破市场歧视和无形壁垒,壮大规模,加快吸引京福沿线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推进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要素市场联网,畅通信息流,依托我县能源、劳动力优势挤占沿海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四是在区域对接上求突破。依托京福高速公路这一开放通道,发挥泰宁处于沿海与内地结点的优势,积极拓展发展腹地,特别是在加强山海协作中与知名旅游城市建立城市同盟,与省、市各旅游区加强联合,东承“双世遗”武夷山,西接“海上花园”厦门,在区域合作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加强合作,努力实现客源、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扩张泰宁旅游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市场中的份额。
4、建设闽西北较为先进的小康县。没有山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福建的全面繁荣。近几年,地处山区的泰宁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目前县级经济实力综合评价在闽西北22个县(市)中位列中游。立足这一现实发展基础,我们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泰宁综合经济实力评价进入全市前列、闽西北前十,成为闽西北较为先进的小康县,使泰宁人民普遍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一是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拓宽增收渠道,重点加快调整种养结构、发展非农产业、健全服务体系和落实农村政策,确保农民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旅游服务、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扩大社会就业容量,广泛吸纳农村富余劳力和城镇失业人员,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力争今后五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6%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同时,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持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用实际成效造福百姓。二是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企业退休职工100%社区化管理、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成果,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公益事业,扶助弱势群体,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三是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围绕建设“闽西北教育强县”目标,在“双高普九”达标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集中力量做强城区高中教育,力争五年内高中入学率达80%以上。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强文化“三馆”、农村广播电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创作一批体现时代特征、泰宁特色的文艺精品,把泰宁建设成文化大县。完善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深入开展“文明泰宁”、“平定泰宁”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安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