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05-11-7 23:08:18

【转帖】从惠州话的俚语说惠州话的来处

[征文]从惠州话的俚语说惠州话的来处

  每一种方言,都有自己的俚语。俚语,体现出所操这种方言的文化特色。俚语,也表现出所处的地域特点和文化背景。
  惠州话的俚语有哪些?现在普遍正在使用的,大致分一下,有病类的:黏线;有感受类的:顶你唔顺;有形容别人行为表现的:阿之阿左、巴闭;咒语类:仆街、八婆;性器官类的:这类是摆不上桌面的。除了性器官类,这些俚语,与白话正在使用的俚语是一致的,所以有人据此认为惠州话是白话与客家话相杂交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分支。但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探究一下。远的不说,就据笔者所了解到的惠州话七、八十年代所使用的俚语,来看看惠州话的来源。那些年代,惠州话的俚语,大致可分:咒语类:个么绝代、kam席(身上盖席子、意指死了)、短命仔、打靶仔、屈头仔、老举婆(妓女)、拜鸽(这个鸽是惠州话音,通指蛙类);行为表现类的:沙冷硬、唔臭米气、补被拉哑席、食朗米;性器官类(同样是摆不上桌面)。从七八十年代惠州话的这些俚语看,基本与客家话的重合,也就是说,大部分都是客家话的俚语来的。随着改革开放,香港的电视节目覆盖到惠州地区。在七十年代末,到八、九十年代达到高潮,惠州人大部分都追着收看香港电视。受强势白话区主要是香港文化的影响,惠州话的俚语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除了性器官类的俚语,其它类的惠州话俚语到现在与香港白话的俚语趋同。这里讲的是文化的渗透与影响对于俚语变化的影响。下面从惠州的地理形貌上探究一下惠州话的来处。
  惠州话,说是客家话的一个分支或变种,但腔调方面与客家话差远了。客家话让人听起来软些,惠州话让人听起来硬些。对于惠州话的使用范围,普遍的看法是,方圆五公里范围内,也就是仅局限在惠州市区范围内,说明这种方言局限性很大。从原来的地理形貌上看,陆地上,惠州市区南西北面三面都是山峦屏绕,只有东面是相对开放性的。水路方面,原来东江河与西枝江河都是水流量丰沛的河道,而东江河原来相当开阔,水流湍急,河道水深。曾有海船上溯来过惠州,停泊在东江河与西枝江河交汇处。据说,以前从西面进入惠州,要在剑潭的白沙堆村过渡,从下角梅湖才能进入惠州,也就是说,惠州以前与外界的交往并不方便。惠州的相对封闭,使得惠州话的使用范围相当有限。东面,离惠州不过几公里的水口,讲水口话,近似惠州话,腔调差远了。与水口交界的马安,就讲客家话了。南面,距离约十公里的三栋就已不说惠州话,而说客家话了。西面,是博罗,直线距离约十公里,但原来的路线不止十公里,沿江公路修通以前,惠州到博罗走陆路有约三十公里。博罗讲的是博罗话,那是腔调与惠州话明显不同的。从以上分析看出,惠州话的交界处都是一些属于客家话的方言区。
  还有,据史料证明,客家人从中原入粤,落脚于山区。从人类迁徙和流向来看,多沿江河由上游至下游。客家人入粤后,在粤东的这部分正好顺着东江沿线不断迁徙,正符合了人类迁徙的流向。据了解,原居住桥东解放前属县城的土生惠州人,爷辈也绝大多数是粤东的客家人如紫金人、河源人、连平人……说明惠州人是客家人后代,惠州话是客家话的一个分支。客家人沿东江流域迁徙下来,到达惠州这里停留住了。至于惠州话为什么会是一种范围狭窄的方言,我还没弄出头绪。客家话据说是中原话与粤语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方言,难道客家话再与白话结合产生会产生出惠州话?如果是这样,惠州话该是变得更斯文更软的的方言才对,怎么现在的惠州话听起来感觉比客家话白话更粗更硬的?客家话白话的发音齿音较重,而惠州话的发音是胸腔音重些,说明惠州话与白话差异大些。所以笔者不认为惠州话是客家话与白话杂交而产生的一种方言,我倒是认为惠州话是客家话与学佬话(闽南语的一种分支)相杂交而产生的。
http://www.hz0752.com/dispbbs.asp?boardID=1&ID=267985&page=4

hd136302 发表于 2010-11-21 15:26:03

粤西-桂南客家话受粤语影响已经是比较深的,惠州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按词汇来看,粤西-桂南客家话的粤语词汇就已经一大把,惠州话更多也就一点也不奇怪。比之惠州话,粤西-桂南客家话粤语词汇少得多了,上面好多粤语词汇我这里都不使用的。

粤西-桂南客家话的常用粤语词汇有:
揾、劏、乜嘢(客家话发音【mai nja】)、马骝、车大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从惠州话的俚语说惠州话的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