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问题,聚族而居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jump:我小时候,是住在“坳背”的。我住的地方为什么叫“坳背”,而不是“坳前”呢?原因就是,“坳背”非咱族的“龙兴”之地,咱族的“龙兴”之地是“坳背”后面小山包前面的。咱们家另起炉灶的时候,就选择了“坳背”作为咱们家的新的根据地了。
那“坳前”叫什么名字,我现在一时记不清楚了。我只知道,在“坳前”曾经有一间祖屋---记得他是很低矮的,就是其”厅“也是很矮的。记得那个时候去老屋上灯的时候,经常有比较高的人很容易就可摸到屋檐。现在的“老屋”塌的塌,拆的拆,就在原先“上下厅”的地方新建了一个“上下厅”作为祖屋的标志,顺便方便每年咱们“上灯”。
记得六、七十年代以前,咱们那个小族群的人听说都是住在祖屋里面的。我真的很难想像,那么低矮狭小的空间,如何住得下这么多人?
相比之下,邻近屋(因为在坳之左,姑且叫他们是“坳左”吧)的那个族(还是蓝屋)住的祖屋就显得宽敞高大多啦,他们有三四层的四角楼,屋二倍高于咱们的祖屋。听说他们以前有一个发了财。听说,他们的祖宗在老早老早以前,也不是住那里的,而是和我们的祖宗一样住在“坳前”的。
为什么要如此的“聚族而居”呢?为此,我问了一下上一辈的人。他们大多数说,主要是因为没钱。
以前都在“坳前”祖屋居住的人们中,有一家人发了财,就在“坳左”建了一间大屋,以后他们的子孙以“坳左”作为根据地,当然,上灯的时候,坳前及“坳左”的祖屋他们都要“上灯”。
打六、七十年代以后,有经济能力的人越来越多。我爷爷也从“坳前”分离出去,在坳背找到了新的家。于是我爷爷的子子孙孙,万世万代,都会以“坳背”作为根据地乎?当然,“坳背”的祖屋,还是要“上灯”的。
讲了那么多,还是觉得,经济的作用在人们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前的客家人之所以聚族而居,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原因。现在的客家人为什么要独居,还是因为有了钱了。
不知这样分析对不对?
[ Last edited by 坳背醒龙 on 2005-10-28 at 21:45 ] 主要是 跟 宗族社会 的社会组织有关。
以前有族长,聚居有利于展示威权,互相监督。
聚居,也跟生产能力有关,聚居后不怕毒蛇猛兽,不怕强盗,可以比较容易组织起来抵抗。
现在的单独建筑,实际上是个人主义的发展结果,也跟现今生存能力提高有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