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大客家圍屋年底開放
深圳最大客家圍屋年底開放台灣網消息:2003年曾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崗投入200萬元修葺位於坪山街道西南約1公里處的大萬世居客家民居,四周被白色的瓷磚樓房包圍,殘垣斷壁的週邊走馬墻依舊能顯現出當年這座民居的宏偉。
這座深圳市最大的客家圍,面積2.5萬平方米,可以同時容納一百多戶400多人居住,2003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成立博物館後,為了讓她重現光彩,龍崗區政府投入200萬元鉅資修葺,將在今年12月初免費向市民開放。
斷指戒賭創業建大萬世居
近日,記者來到正在修葺的大萬世居參觀,雖然經過200多年的風風雨雨,這裡的整體模式基本未變,10多米長的大理石牌坊佇立在池塘邊,走馬墻上用巨型大理石鑄成的炮眼保存完好,四周建有閣樓、圍墻和炮樓。進入三道天井後,才看到大萬世居的正屋和祠堂,經過幾個月的修葺,屋檐邊雕梁畫棟的壁畫自然清新,圖案各異。
街道辦張秘書說,這座圍屋是曾氏客家人於乾隆五十六年(西元1791年)建立,一世祖曾傳周祖籍山東,他曾官至六品,被誥封儒林郎,村寨以他的公祠為中心。
據大萬世居李館長介紹,曾傳週年輕時與父母分家,靠放養鴨鵝和給人運石灰維持生活,後稍有積蓄,又因好賭致貧,砍斷右手拇指立誓戒賭。後來曾傳周發達,在龍崗開辦油糖廠和店舖,成了成功的創業者。大萬圍屋分兩個階段建造。第一階段約在清代乾隆中期,曾傳周財丁兩旺,生有四子,到其86歲壽終前,五代同堂;第二階段竣工時間約在乾隆末年,這是大萬世居的鼎盛時期。
李館長說,清朝年間,這裡還曾經出過好幾位朝廷高官,後來逐漸衰敗,解放前後,圍屋裏的大部分居民都去了海外定居。
大萬世居是建築史上的孤例
客家圍屋是我國四大民居之一,大萬世居是深圳現存最早也是最大的客家圍屋。具有重要代表意義的是該圍屋有十八個大天井,天街佈局為縱六橫三,間有小巷,縱橫交錯,井井有條。天井有地溝通天街排水溝,排水溝有涵管與圍屋10米開外的半月形大池塘相通。池塘有出水閘,排水極為方便。整個圍屋佈局既科學合理,完全體現了城堡的特色。後面的水利工程沙墩坡是其他的客家圍沒有的,它既滿足生產用水又滿足了生活用水,是建築史上的奇跡。
此前,有考古專家發現,全國各地的客家圍屋建築格局基本一致,唯有大萬世居是坐東朝西,儘管先後發現有同樣的建築,但大部分客家圍屋是坐西朝東,其制式也是模倣大萬世居的風格,規模更不可相提並論,龍崗“鶴湖新居”面積比大萬居還少三千多平方米。“這在世界建築之林中是個孤例,是深圳一筆不可估量的文化遺產。”有考古專家說。
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5歲的曾伯在圍屋住了幾十年,他說,解放前這裡的房子比較完整,人丁興旺,就像現代小區一樣熱鬧非凡,有年長的族長管理民居各種事務。1968年,第一戶人開始搬出大院,到上世紀80年代後曾氏後人都陸續搬走了。
這些年,大萬村經歷了幾次颱風,週邊的一些閣樓都被刮倒。
街道辦宣傳部周副部長說,圍屋在上世紀90年代曾租給一些外來打工人員住,今年3月被政府以每年21萬元的價格整體從當地居民處租下。早在1984年,大萬世居就被列為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投200萬鉅資進行修葺
目前,政府投入200多萬元資金正在全面修葺大萬世居,同時每年還撥出45萬元固定經費用於修護,這些工作全部由坪山街道辦文體服務中心負責。
該街道辦宣傳部周副部長說,他希望把大萬世居恢復成原樣,最起碼要恢復她主要的結構。最近深圳有關部門規定,對客家民居的總體保護策略分三級保護,大萬世居為一級保護民居。
今年8月1日,坪山街道辦52號文《關於徵集客家文物展品的通知》要求,各社區居委會、各機關事業單位於9月1日前向大萬世居博物館辦公室捐贈反映客家各個時期的勞動生產工具、日常用品以及裝飾、祭祀、慶典等特色用品等。政府的重視使周盛輝的工作更加積極,他說,“一切準備就緒後,將在12月初免費開放,屆時將看到一個嶄新的客家圍屋了。”
来源: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1321/2005/09/26/1568@715410.htm 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