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女郑小瑛谈《土楼回响》: 外国人也唱客家歌
昨天下午3点钟,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郑小瑛莅深,做客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深圳市民上了一堂精彩的交响乐欣赏课。昨天是郑小瑛76岁生日,但她思维敏捷,行动自如,热情洋溢。课堂上,她除了详细介绍了自己创建厦门爱乐乐团的经过外,还简单地介绍了交响乐的结构、交响乐团的编制、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以及《土楼回响》,在她讲解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惟一金奖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时,由于该曲气势恢宏,加上由电视工作人员专门为该曲配上的纪实画面,许多鹏城听众听完后,眼里满是泪水……
据悉,本期节目将于9月30日晚9:45在深圳电视台播出。
厦门不能没有爱乐乐团
上世纪80年代,当时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的郑小瑛心下怅然,一是有能力的演员都去走穴了,二是每到评职称、涨工资时,排练场就成了团员发牢骚的场所,三是歌剧院一年演不了10场,四是有时主演的奖金反不如群众演员多。郑小瑛为此非常关注国外一些交响乐团的管理方式。她发现,在芬兰,国家歌剧院乐队的工资比交响乐团高30%,在美国大都会,合唱团比乐队工资低15%……郑小瑛收集了很多建议向领导反映,均如石沉大海。心灰意冷之下,她申请了离休。
1997年,她接到厦门市政协主席的电话,让她成立一个民办的交响乐团,一切由她做主。郑小瑛又是兴奋又是担忧。可以尝试用艺术规律来建设一个乐团让她很高兴,担心的是从来没自己做过,没经验。好在她可以不断试验,她笑言自己的政策是可以朝令夕改的。
乐团成立后,每天排练5小时。为了让厦门观众认识交响乐,每周五是乐团的固定演出时间。由于乐团埋头苦干,以前观众人数最少的一场为22人,现在平均每场有200多人。初时人们都笑他们是“吉普赛乐队”,太穷,但现在人们都说,厦门不能没有爱乐乐团。
2002年,厦门举办了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乐团负责给选手做协奏曲,受到国外专家评委的高度赞扬。
《土楼回响》反响强烈
郑小瑛说:“如果仅仅是赚钱,我不会去做。我们这么做是为了提高厦门人民的文化素质,让他们感觉到音乐是他们的朋友,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这件事是细水长流,急不得的。”
2001年,父亲生于福建永定的郑小瑛在回故乡时萌生了创作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的想法,没想到这首饱含民族色彩、讴歌客家人勤劳、团结、进取的交响曲一推出,即引起强烈反响。在国外演出时,日本、美国的合唱团都学着用客家话演唱其中的段落,对此,郑小瑛觉得格外自豪,并称自己是永定客家女。
郑小瑛表示:“中国交响乐诞生不到百年,人们对这个品种的认识还不够,它还有发展的空间,并不能说它在走下坡路。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交响乐团是靠门票支撑的,它是一个文化教育事业,而不是娱乐事业,不可能有商业性。因此乐团主要还是要靠政府支持。”说到请外援,郑小瑛坦言不赞成。
郑小瑛最后兴奋地表示,目前乐团已步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许多企业都表示要给乐团赞助,比如一台价值128万元的高级钢琴和两台车便是热心企业家为乐团购买的。本报记者 刘燕/文
深圳法制报:http://www.szfzb.com/channel/read.asp?id=12416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