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客家源流的多元探討
客家源流的多元探討鄧振麟 許時烺
前言
由於過去廣東土著民對客家的排斥,因此客家研究者羅香林提出客家人是中原士大夫南下的論述,並且得到眾多人的回應,也滿足了客家人居住的正當性。然而,隨著眾多研究史料的出現和醫學檢驗的報告,客家人是漢化的越人後裔,已是無法逃避的事實。因此,土生土長的客家人現在更是擁有居住在閩粵贛大三角區域的正當性,無須再為了土著民的排斥而煩惱爭執,客家剩下的只是一些過去誤會釐清的問題。
長久以來,客家人都以原來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後來因爲五胡亂華、黃巢之亂、北宋滅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繼南遷福建、廣東、江西等地。
近年來關於客家的研究備受各界重視,客家的由來除了上述傳統已有的客戶說外,又相繼有外人說、客居說、夏家說、河洛說、客卿說、佃客說、客萌說、外族說、給客說、夯家說、越人說等等十餘種。
各種客家名稱由來如下:
客戶說、給客說、客居說、客卿說、佃客說、夏家說、河洛說:名稱雖異,都源與羅香林先生《客家研究導論》所謂晉元帝 詔書所定的“給客制度”相關所述,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華夏族從黃河洛水遷移嶺南輾轉南遷的時候,「暫居」或「客居」或爲「客戶」或「佃戶」或爲夏之音轉「客」、河洛之音轉「客家」爲推論。
外人說、外族說: 根據客家遷入後與土著發生「土客械鬥」,土著對遷入族的稱呼。
夯家說:根據客家夯築土樓爲民居推論。
客萌說:類似新興民族,因時空環境原因 造成由某多元化結合爲一體的民族。
越人說:根據現代醫學 HLA血液檢驗比對的結果,客家人、閩南福佬人、越南人最接近,都是古代越人的後裔。
客家源流的探討
客家源流最早的中原說,根據記載的族譜是有問題的;最起碼論述只說是南下的士大夫,而不說有原來的住民,然後又將之全部歸為是南下的士大夫是不合理的。如果說今天陜北和河南也有人講類似的客家話,但台大教授去考證的結果,發現他們都是清代客家填四川時期時遷去的。
中原說的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南下的流民是大規模且普遍的向南方遷移,為何只在閩粵贛三角區形成客家,別處不是。
另外中原說的主客戶問題也是有問題的;其實主客戶分類是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大江南北到處都適用的土地耕作制度,沒有理由相信它是成為族名名稱的由來。
至於客語的漢語成分比現代所謂的國語普通話更具純度問題;事實上客語更具漢語純度的原因,是因為現代的國語普通話是北方漢語長期受非漢語勢力統治下而改變的,換言之,是別人改變後而相對產生的結果,因此說客語傳承了古漢語是對的,客語的漢語純度高,是接受漢語,保存漢語的結果,但不能因此就推論為北方人南下的原因。
不過雖然客語如此,客語另一方面也有許多源至古越語成分演變的南方漢語則不可拋棄,事實上也無法拋棄,不忘祖宗言,不數典忘祖,指的也是如此。
客家之名,始於周朝
根據清福州閩學專家蔡永兼《西山雜記》載: “福建周時有七閩,其地域即泉郡之畬家,三山之蜑戶,劍州之高山,邰武之武夷,漳岩之龍門,漳郡之南太武,汀贛之客家,此七族稱七閩。”
關於七閩,何光岳的《南蠻源流史》載:《周禮•職方氏》:“掌七閩八蠻”。鄭玄注:“閩,蠻之別也”,即閩乃蠻之別種。
從以上史料記載看,周朝已確有客家種族,是七閩之一。
而從上述史實和諸多論述之中也說明:客家之名,始於周朝,現客家汀贛地居民周朝時已有客家種族之名。
--------------------------------------------------------------------------------
古楚越的傳說與歷史
楚粵民風-莊周遊楚
春秋時宋國蒙邑人莊周「南遊楚越,採訪古風」讓我們瞭解春秋時「楚越」歷史背景與「中原」語言文化的差異情形:...楚國南郢沅湘一帶,古代曾屬“左洞庭,右彭蠡”的三苗九黎之地。...西周初期,周成王封熊繹於楚蠻之地,始有楚國與楚民族。..。
中原人一直將楚人當蠻夷看待,有“蠢爾蠻荊、蠻荊來犯”之類的詩句。楚地的風俗,與中原大不相同,..如楚人確信自己是日神與火神的後裔,日、火色赤,所以楚人崇尚赤色,進而發展到喜愛所有鮮艷濃烈的色彩,他們的袍衣裙袖,絲錦織品和各種手工藝品, 都用各種艷麗的色彩精心裝飾,絢爛佳妙,美不勝收。...。
另外,由於日出東方,所以楚人以東向為尊,而不像中原人以南向為尊,中原以右為尊,楚人卻以左為尊...。
莊周來楚之前,一直弄不清楚楚國人很崇拜的鳳是什麽神物;..周人有龍而楚人有鳳,楚地尊鳳貶龍。..青銅器皿和手工藝品上,鳳翅高揚抽撻龍脊,痛得矯龍嗷嗷號叫。傳說鳳凰從南海出發飛向北海,一路上非梧桐樹不棲,非竹子的果實不食,非味如甘醴的泉水不飲,因為它怕別的東西玷污了它高潔的身體。楚國雖有楚言楚文字,但開始沒有用母語創作的典籍。楚國的典章制度,多從華夏諸國取法仿效。中原禮治文化對楚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上層貴族社會,而於江湖草萊浸染甚微。尤其是沅湘一帶,純樸的楚人不知禮治為何物。楚人崇巫,巫風特盛,...所祭祀的神靈比較駁雜。中原祭祀,多在固定的宗廟進行,而楚人卻好在曠野。...。
莊周「南遊楚越,採訪古風」讓我們察覺到,確實南方有很多文化是和北方中原不同的,今天有人出殯時,電子花車大跳艷舞,若非了解民風的積極意義面,當然有人要大驚小怪而非議了。
莊周遊越
一年多來,莊周聽慣了楚人那急促而繞口的楚語,...從陸路向越國進發。他們到浙江流域越國,...。
越國人,尤其是居住於深山老林中的下層人,都是短短的頭髮,身上刺著各種各樣的花紋。他們的衣服,只是用獸皮在腰間圍了一圈,稍事遮蔽而已。...中原男女之間交往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越人的姑娘卻可以自由地與情郎相會。...這裡的人比楚人更加原始,更加自然樸實。沒有文字,不用學習禮儀,不用讀聖賢之書。...。
越人們不僅對生的看法與中原人不同,而且對死的看法也與中原人不同。中原是以哭泣為喪,而越人則以歌舞為喪。他們對待死亡,沒有中原人那樣恐懼。他們在活著的時候在恬靜平安中享受生的快樂。而對待死亡也是恬靜平安。
中原人那麽重視喪禮,其實反映了他們在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恐懼。而對於越人來說,死亡只不過是回到所來的地方去,就像迷途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家一樣。
海陸豐客家人,結婚穿白紗,哭的死去活來。喪禮大宴賓客,全村人人有份。這種中原人認為「婚喪倒置」的習俗,客家人是有楚越遺風的。
古越國史
越國不是西周的正封諸侯,而是以“聖王後裔”的名義,獨自立“國”生存的部族。由於地處偏僻的東海沿岸,國境起初在今浙江境內,國都在會稽(今紹興),西周王室鞭長莫及,便也在天下安定後漸漸認可了這個諸侯。
越國在春秋之前的歷史,只有越人自己的傳說,中原人沒有一個說得清楚。越人在歷史中出現得很早。春秋時代,列國爭雄,一向被視爲蠻荒之地的長江流域先後有楚國、吳國和越國,一個比一個文化落後,卻一個比一個好勇鬥狠,一個接一個北上稱霸中原。文化發達的北方諸國雖然不得不屈從武力脅迫,骨子裏卻把他們視爲野蠻人。
為了北上中原的正當性,越人自稱是治水的大禹後代,姓騶。他們說,大禹巡行天下,死在會稽,他的庶子無餘留在會稽守護禹塚,然後繁衍出越族人。整個譜系是這樣的:偉大的大禹傳子無餘;無餘二十傳至允常,越王允常是越國的開國君主,傳子勾踐;進入春秋時期,西元前473年,因為勾踐復仇滅了吳國,越國才一躍而起成為南方大國。越國在越王勾踐會諸侯於徐州,才大規模拓邊擴地,西到江西,北至山東。不過,越國全盛時期的版圖尚不及於福建。
勾踐之後,是一串生疏的名字,到了戰國三強並立的時代,越國已經是勾踐之後的第七代國君了。這個國君叫無疆,無疆是個一心想振興祖上霸業的赳赳勇武之輩。 他與幾個謀臣商討,一致認定:振興霸業,就要討伐戰勝齊國!這是“南蠻三國”(楚吳越) 北上稱霸的老路。
古越國的滅亡
春秋時期,有實力阻擋江南三國北上的,只有中原的晉國與齊國。楚國稱霸時,主要對頭是晉國。而吳國、越國稱霸,則都是戰勝齊國而奠定霸主地位的。齊國是中原強國,越國戰勝齊國,自然就威震天下!因此越國在滅吳後,已經成為“准戰國”,而越國的北面直接與齊國接壤,用兵極為方便。
齊國為了防備這個臨國,特意修築了一道長約三百多里的夯土長城。無疆一道嚴令,短短兩個月南北千里之遙,將都城從僻處南部山區的會稽,遷到了北方的琅邪。琅邪,本來只是老吳國的一座要塞邊城,東臨大海,北接齊國,距離齊國南長城僅僅只有二百里。
齊國派了一個伶牙俐嘴的使者遊說無疆,說楚國才是越國的大患,應該乘這時楚國兵力分散時攻打楚國。這個天才使者居然奇跡般的說服了無疆,於是無疆轉而攻伐楚國,可不幸的是無疆卻反被楚威王打的大敗。西元前334年,楚威王殺無疆,越國在越王無疆手中滅亡。楚滅越後,進入浙江,奪回吳國故地。並挾著滅越國的餘威,揮師北上,把齊國軍隊殺得落花流水。
--------------------------------------------------------------------------------
越人的第一次北遷
閩粵國的建立
越國雖然亡國,但越王族並沒有被斬盡殺絕,越國故都會稽也沒被楚國納入版圖。於是越王族殘餘子弟就在這殘山剩水間爭位,爲君爲王,做個地方土司,向楚國朝貢。
但北面是強大的楚國的地盤,東面是大海,只好向南向西南更荒蕪的浙江、福建和廣東的海邊遷徙。
漢後秦始皇興起後滅六國,在秦始皇時代,來到福建的越王族成員無諸成了七閩人的王,避到武夷山創建閩粵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沒有派軍隊入閩,只是奪去閩粵國無諸的王號,把他們降爲君長,並在公元前221年設立了一個閩中郡。
閩中郡是虛設,秦王朝沒有派人來,完全由閩人自治,不像廣東的南海郡,中央有直接委派守尉令長管理。因此無諸不過換了一位新主人,降了名分而已,並沒任何實際上的損失。這是第一次福建形式上納入了中央政權的版圖。
福建的早期歷史,是一團迷霧,我們竟不知從何談起。“福建”一詞是很晚才出現的,唐以前,人們稱呼今天福建的這塊土地爲閩,或者七閩;也叫越,東越,甚至粵;當然也可以合起來叫閩越。《山海經》說“閩在海中”,仿佛閩地是個海島;《周官》提到“七閩”,語焉不詳,我們猜測它指的也許是“蛇種”的七個支系,七個部落。漢代博學的文字學家許慎拆字,窮究閩字的本義,門內一條蟲,斷定閩人是長蟲的後裔——蛇種。唐朝陳元光開漳州時當時的原住民稱“蠻獠”,“蠻獠”之一就是今天所稱的“畬ㄩˊ族”,“畬族”自稱山哈,客家發音稱“蛇sha族”,山哈連音正好是“蛇”。
因此“七閩” 加唐朝開發的第八閩漳州,都是“蛇種”的七、八個支系或七、八個部落。只是這些“蛇種”因為歷史的因素先後漢化,並且漢化的很徹底,到今天,所有漢化後的“蛇種”都不承認原來的身分,直到1988年閩粵藍姓才以“畬族”身分回復原籍,這也是目前唯一願意承認祖先認祖歸宗的一個,其他的都還自認是高高在上的純種漢人。
閩中郡的地盤比現在的福建省大,不但包括福建全境,還包括浙江南部的溫、台、處三州和廣東的潮、梅一帶及江西東部的鉛山縣等地。
在秦末當天下共伐暴秦楚漢相爭時,起義隊伍中,有一支是閩軍,由無諸和搖率領。他們是我們所知的福建最早的歷史人物。他們統軍隨從鄱陽令吳芮參與推翻暴秦,功成,項羽分封諸王。然而,項羽封王雖然多至十八,卻偏偏不封無諸。因為項羽的先祖項燕是楚國名將,項氏世代爲楚將,而無諸是越王無疆的後裔,項羽當然不肯分封一個潛在的仇敵。後來,楚漢相爭之際,無諸自然投靠劉邦一方。僥倖劉邦正好是勝者,論功行賞,分封諸侯,漢高祖五年(西元前202年),封無諸爲閩粵王,定都東冶。
“畬族”自稱山哈,客家發音稱“蛇族”,山哈連音正好是“蛇”,想不到漢代到現在將近二千多年才搞清楚“蛇種”的由來。
1988年閩粵藍姓以“畬族”身分回復原籍,鼎鼎有名的藍鼎元、藍廷珍就是,當然台灣的藍姓也就忽然都是如假包換的“畬族”了。但是您別不承認您也是“蛇種”後代,偉大的總統福建詔安白葉村陳姓,嘴巴說祖先是開漳聖王陳元光,過年晚上卻關起門來拜狗皇“盤瓠”,即使說祖先是陳元光也不行,潮州史記載陳元光父親陳政隋朝就在潮州揭陽縣貴人村,所以福佬人的“河南光州固始圖騰”子虛烏有,純屬虛構。
南海國的曇花一現與越人的第一次北遷
漢王朝也許是擔心無諸勢力坐大,尾大不掉,形成割據局面,不久後又有兩次分封。高祖十二年(西元前195年),立越王族另一成員織爲南海王,統轄汀、潮一帶;惠帝三年(西元前192年),立搖爲東海王,定都東甌(今浙江永嘉縣)。這樣,秦代的閩中郡在漢代時就有了閩粵王國、南海王國和東甌王國三個王國。漢王朝希望能夠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然而漢王朝分而治之的願望不久就落空,南海王國立國才十五、六年就起兵造反。文獻的記錄是《莊助傳》中引淮南王上書言:“前時南海王反陛下,先臣(指淮南屬王長)使將軍間(一作簡)忌將兵擊之,處於上淦。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擊之。陛下遣使者帛資五十匹,以賜吏卒勞苦者。長不欲受賜,謾曰“無勞苦者”。南海王織上書獻壁帛皇帝,忌擅燔其書,不以聞。吏請召治忌,長不遣,謾曰“忌病”。長所犯不軌,當棄市,臣請論如法。”
這些文獻說明南海王國造反,淮南王長領兵鎮壓,南海王國投降,漢王朝將南海王國居民遷徙一空,全部趕到上贛,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清江縣九江一帶,這是越人第一次北遷,南海王國留下的空地當然由閩粵國的臣民填補了。
為什麼有些語言學家會將客、贛語,同歸一類為客贛語系,這段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補充。
漢王朝經濟封鎖南越
嶺南以前沒有文字,古越語和漢語在基本詞彙和語法結構上均不相同。趙佗立國後,秦篆成爲官方文字,文字的使用,對嶺南社會物質文明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南越國國都番禺,但身爲割據政權統治者的趙佗,心中仍有很大隱憂,因爲北境有著長期不友好的長沙國,東面有剽悍好鬥的閩越,西境有不羈漢法的西南夷,南越國境內又有總是不那麽臣服的西甌、駱越等。不過,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時時覬覦南越的大漢王朝。劉邦早在西元前202年無暇南顧時,就故意把嶺南三郡“虛封”給長沙王吳芮,爲趙佗樹一勁敵。後來劉邦又封了“海陽侯徭無餘”及“南海王織”,這一侯一王的所謂封地均在嶺南,其用意不言而喻。除此外,劉邦還在漢越邊界的越城嶺至騎田嶺一線佈置了重兵,派遣兩位元將軍率兵常駐長沙國,監視南越國的一舉一動。
面對這種情形,趙佗不免心存猜疑,擔憂劉邦不相容。因此,趙佗借通商之機,傾其所能大量引進嶺南開發所需的中原先進生産工具,但這樣一來,又使南越對中原的依賴更深。
劉邦死後,惠帝劉盈繼位。劉盈遵循高祖之制,對南越“時有所賜”,趙佗也守約不定期入貢嶺南特産。惠帝在位七年駕崩,呂后執政。開始時漢越關係依然維持原狀,但到了西元前183年,呂后忽然頒佈了“別異蠻夷,隔絕器物”的政令,關閉與南越貿易的“關市”,不准向南越國輸出鐵器農具,馬牛羊只給雄的,不給雌的,等於對南越實行經濟封鎖。
呂后爲什麽要和南越過不去呢?禍因還是漢高祖劉邦埋下的。劉邦建立漢朝後,分封了一批異姓王,後來又施展手段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消滅掉了,長沙王吳芮因勢弱而得以幸存。劉邦為了世世代代統治,在大殺異姓王的同時,大封劉氏宗室爲王,臨死前不久還召集大臣立下“白馬之誓”,規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呂后上臺後勢單力薄,因此必須依靠呂氏一族,這樣就封了諸呂為王,因此違背了“白馬之誓”。但劉邦是靠呂后得天下的,所以呂后敢違抗“白馬之誓”。她所希望的,是建立起劉氏、呂氏和功臣集團的聯合統治。然而封諸呂為王,還是在統治集團內部引起了衆多矛盾。如此一來,呂后對異姓王吳芮自然大加籠絡。
得寵的長沙王吳芮趁機大進讒言,要求攻打南越國,甚至希望奪回高祖初封長沙王時的嶺南三郡,變“虛封”爲實得。呂后無意發兵攻打南越國,但“別異蠻夷”的封鎖倒可做個順水人情。
可是,對於南越國來說,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嶺南許多地區都已推廣使用中原先進的生産工具,對金鐵田器的需求量日漸增大,靠南越本身冶鐵業遠遠不夠。至於馬牛羊,除了可提供肉食和皮革紡織原料以外,其糞便也是農業生産所需的大好肥料。呂后禁止向嶺南輸出這些必需品,對南越國經濟的打擊實在太大。南越君臣和百姓非常氣憤,趙佗分析:“今高后聽讒言,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並王之,自爲功也。”
由於漢越實力懸殊,反漢未必能勝,因此趙佗先後派遣了南越國的官員三上漢都長安,請求呂后改變政策。但長沙王吳芮到處活動,竟使得三位南越高官都被扣在長安。這一來,激起了南越人對呂后政權的強烈不滿。
吳芮一不做二不休,把南越人這股情緒添油加醋向呂后告狀。結果呂后一怒之下,派人誅殺趙佗在中原的族人,還搗毀了趙佗父母的墳墓。
祖墳被毀在當時是件不能容忍的大事,尤其越人非常崇拜祖先,祖塚、宗廟遭毀在他們看來比國破家亡、淪爲異國奴隸還要可畏。君主趙佗的遭遇,令南越軍民既憤怒又同情。
趙佗這時也已明白,漢越問題通過政治手段怕是無法解決了,加上南越立國二十餘年,社會經濟實力有了相當程度的增強,於是趙佗決心訴諸武力。
南越抗漢
西元前183年,趙佗自尊號爲“南越武帝”,出入建制全部仿照中原天子的陣勢,公開反漢。他恨長沙王吳芮挑撥離間,稱帝後立即發兵北上攻打長沙國,在其南部邊境數縣劫掠了一番,發泄心中怨憤。
呂后沒想到趙佗會抗漢稱帝,西元前181年9月,她下令“削佗前封南越王爵”,又派遣隆慮侯周竈、博陽侯陳濞率兵征討南越。
但北方官兵不適應南方水土,軍中疫病流行,戰鬥力大打折扣。趙佗憑五嶺天險佔據戰略要地,又有瘴氣“相助”,成功地拒漢軍於五嶺之外。
漢越軍隊進入膠著狀態,如此雙方對峙了一年多時間,直到呂后病死,漢朝罷兵。趙佗以一個抗擊漢中央王朝的叛逆者的形象獲勝,使南越國威望大爲提高,周邊鄰國皆對之另眼相看。趙佗趁機以兵力威鎮邊界,又以財物籠絡閩越、西甌、駱越等,疆界拓展到“東西萬餘里”。
可是,在前後約四年的時間裏,南越與中原經濟上的往來基本中斷,只能與周邊小國做交易,所受打擊也是非常沈重的。正是在這種壓力下,南越開闢了一條風險重重的沿海航道,即從珠江口通向今福建福州,輾轉與浙江等地做交易。這條航線經常出事故,南越所付出的代價相當大。因此不難理解,爲什麽後來趙佗又很快臣服了。
犬牙相入與南越臣服
西元前179年,漢王朝劉氏衆王與功臣集團聯手,殺盡諸呂,代王劉恒得以繼大統。劉恒就是以“仁厚”著稱的漢文帝,他登基正處於劉氏集團與呂氏集團激烈爭鬥需要休整和安撫人心之時,故劉恒很注意營造一種比較安寧的社會政治環境,對內廢除了一些沿自秦朝的酷刑,對外“使告諸侯四夷”,廣施懷柔政策。
趙佗瞄準皇權更疊之機,主動上書朝廷,“請罷長沙兩將軍兵,求還兄弟之在真定者,將與漢和”,還要求把長沙國位於嶺南的疆土劃歸南越國。因爲劉邦當年留下“伏筆”,長沙國與南越國之間的界線並不是依照天然分界線來劃分的,而是呈“犬牙相入”之狀,把五嶺以南的一部分土地劃分給了長沙國。
劉恒是個精明的天子,接到趙佗的求和書後立即做出反應,派人修整了趙佗父母的墳塚,又找到了趙氏一門沒被殺盡的親屬,許以官祿,還將南越邊界的兩支漢軍撤走博陽侯陳濞的那隊人馬,只留下周竈的軍隊。隨後漢文帝重新起用年逾古稀的陸賈,命其帶著自己的親筆信和禮物再次出使南越國。
劉恒的詔書讓趙佗吃了一顆定心丸。漢文帝言詞懇切地承認漢越交惡,過在漢朝,告訴趙佗朝廷已經採取和解措施,希望趙佗“分棄前患”。但對趙佗伸手要土地一事,劉恒委婉地拒絕了,說南越國與長沙國一樣,都是高祖所封,自己不好改變祖宗的做法。
趙佗深知只有幾十年開拓史的南越,實力根本不可能與中原相比,還不如變逆爲順。漢文帝這道比較客觀的詔書,又給了趙佗一個臺階下。於是趙佗叩頭謝恩,表示“願奉明詔,長爲藩臣,奉貢職”,下令國中去帝制,不再僭稱皇帝了。
這之後南越國與漢朝恢復了以前的關係,“關市”重開。景帝統治期間,趙佗仍奉臣職,不定期派使者到長安向皇帝請安進貢。
長沙國與南越國之間的界線呈“犬牙相入”之狀,而“犬牙”之間剛好是客家地區,因此互市之間人民的交往密切,語言也就相類似,如長沙方言和客贛方言就是。
嶺南與南越經濟
南越國二次歸漢,有史學家認爲此乃君臣之間“以至誠感應”的範例。這實在值得商榷。趙佗對漢稱臣,有他不得已的原因;劉恒容忍南越國存在,又何嘗不是出於無奈?他在特殊背景下登上帝位,有極大的可能被架空,甚至成爲傀儡。劉恒當時最大的敵人,是把他擁上帝位的劉氏衆王,遠在嶺南的趙佗,反而可以暫時相安無事。
劉邦建立漢王朝後,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分封了九個宗室子弟爲諸侯國國王,還分封了一批異姓王。後隨外患漸輕,劉邦尚在世時,就把異姓王翦滅得差不多了,能對中央王朝構成威脅的也就只剩劉氏血肉至親。
漢文帝時他將諸王子弟盡可能多地封爲王,使其大國變成多個小國,最後變得跟郡縣差不多。他又把太子的同母弟弟劉武封王,安在戰略要地河南商丘。這一招,後來在七個諸侯國反叛時果然派上了大用場。劉恒終其一生,都在忙著用智謀對付他的至親,同時奉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故天下人得享太平,南越國也過了一段安穩的歲月。
當時嶺南與中原的商貿往來雖然頻繁,但南越國的貨幣經濟並不發達。趙佗立國後,沒有鑄南越錢幣,而是沿用秦時的銅錢,俗稱“半兩”錢(只有半兩重)。這種銅錢,也只在番禺等交通比較發達的首府縣治使用,大多數地區還是以物易物越人祖傳的貿易方式。南越國的徵稅方式也與中原不同,採取的是服勞役和交實物地租這一類初級賦稅形式,即臣民們每年爲王室無償勞動一段時間,或將實物交給統治者。
南越國的貿易很活躍,這與南越經濟難以自給自足關係很大。西江是當時南越同外地交往的主要內河幹線,穿過靈渠可達長江水系;溯源而行則抵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長沙國和南越國郡界犬牙交錯,今廣東連平縣屬漢長沙國,既是漢朝防範南越的橋頭堡,又是長沙國與南越國商貿往來的“關市”地點之一。長沙國所轄的湘、贛等地,也是南越和中原進行貿易的地區。中原農具和牲畜有不少都是通過西江和關市輸入嶺南的。
南越與夜郎的商貿主要利用(爿羊)(爿可)江道(今紅水河)。蜀地商人常將四川特産私販到夜郎,夜郎國再將貨物順江運到番禺。西江、北江、東江和流溪河諸水構成的珠江水系貫穿兩廣入南海,番禺爲海河樞紐地,一些中原産品由此流向海外。
吳楚七國之亂
西元前156年,漢文帝患重病歸西,皇太子劉啓繼位。漢景帝劉啓奉行其父整套政策,“削藩”,休養生息。但劉啓年輕,操之過急,結果引發了“吳楚七國之亂”。
叛亂之首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文帝在世時,劉濞有一次派太子劉賢去長安朝覲,文帝派皇太子劉啓陪吳太子玩,誰知兩個年輕人在下棋時爲一步棋吵起來,誰也不肯相讓,劉啓一怒抄起棋盤砸吳太子,正巧砸在劉賢太陽穴上,把他給打死了。文帝正想給各諸侯國一點顔色看,便沒有處罰劉啓,但又厚殮了劉賢。吳王劉濞無可奈何,卻種下心病。劉啓繼位後“削藩”行動是找楚王、趙王、膠西王的錯處,奪回了2郡6縣。吳王劉濞明白,景帝下一步就要對付他了,便決定先下手爲強。他聯合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六國劉姓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爲藉口,於西元前154年正月發動叛亂。劉濞親率吳楚聯軍20萬西征,其他各國則圍攻仍忠於漢王朝的齊國。
西征前,劉濞曾遣使聯絡閩越國、東甌國和南越國。由於吳國強盛,各諸侯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又有一致之處,閩越、東甌一口答應作劉濞的後援。趙佗卻留了個心眼,說自己是異姓王,不便參與其事,但必要的時候,南越還是可以調動幾十萬軍隊防衛國土。南越是南方三小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國,閩越在名義上還是南越的藩屬,趙佗這樣表態,無非想兩邊都不得罪,靜觀事態變化,同時顯示一下實力,讓劉氏集團不要小覰南越。
吳楚七國西征速度迅猛,聲勢洶洶。漢景帝令人斬殺晁錯及其家小,又退還削地以求和平。但劉濞以“我已爲東帝”拒絕收兵。景帝無奈,只好與叛軍決一死戰。劉濞打到劉啓之弟劉武鎮守的河南商丘時,受到猛烈抵抗,因爲這兩兄弟關係不錯,景帝和太后都有將來把帝位傳給劉武的意圖。
這一仗令吳楚聯軍消耗了不少實力,接著劉濞又敗於太尉周亞夫統領的漢軍。劉濞只好退兵,一直退到東甌。沒想到在景帝的重賞引誘下,原來信誓旦旦的東甌王竟將劉濞殺了,向漢王朝請賞。其他六國的國王也都被殺或自殺,只有劉濞的兒子劉駒逃到閩越。後來劉駒爲報殺父之仇挑起越人之間的戰爭,導致閩越、東甌、南越全部瓦解,讓朝廷撿了大便宜。
--------------------------------------------------------------------------------
越人的第二次北遷
東甌王國滅亡與越人第二次北遷
漢景帝四年(西元前153年),吳楚七國反漢失敗,吳王濞率殘軍萬餘人逃到東甌王國。起初,吳王濞鼓動閩粵王國和東甌王國一同反漢,閩粵王國不從,東甌王國倒是參與了。這時,漢王朝就要求東甌殺吳王濞,將功贖罪,否則便派兵滅東甌王國。東甌王國於是殺吳王濞於丹徒,吳王太子駒僥倖逃脫,歸附閩粵王國。駒和東甌王國有殺父之仇,便經常挑動閩越王攻擊東甌。
漢武帝的時代,此時閩粵王國由無諸傳到郢,郢正想向外擴張,劉駒的說辭頗中下懷。
西元前140年景帝亡,景帝幼子劉徹登基時年僅16歲,閩粵王郢欺劉徹是個少年天子,武帝建元三年(西元前138年),閩粵王國於是從海陸兩路發兵圍攻東甌。東甌拒守,糧食不足,堅持不住,眼看就要糧盡城破,忙派人黑夜突圍,入長安見武帝劉徹,請求漢朝發兵救東甌。
東甌很小,漢武帝本不欲去救,想讓這些好攻鬥的越人互相消耗。但漢朝曾規定各諸侯藩國不得互相攻擊,如果小國來求不救,可能會造成不良後果,影響其他國家臣服。於是漢武帝決定干預,但只讓中大夫嚴助持節杖調兵馬去救東甌。
閩粵國沒有想到漢王朝會不遠萬里插手,不敢跟漢軍交戰,趕緊帶著掠得的東甌財物、俘虜收兵回國,漢軍也不追趕。東甌王國有這樣一位不友善的強鄰很頭痛,害怕閩粵再次來攻,他們不能一直指望遠在天邊的大漢救駕,就向漢武帝請求內遷歸漢,劉徹同意了。於是東甌王率領4萬多族人,在江淮之間定居下來。東甌王國立國共55年,就此結束。這是越人第二次北遷。不消說,這塊空地,自然變成閩粵王國的了。
閩粵與南越
閩粵國已經恢復了秦閩中郡的舊地,國勢強大,野心勃勃。嚴助擔心地說越人“欲招會稽之地,以踐勾踐之迹”。的確,勾踐的後裔是不甘於庸庸碌碌的,他們妄想再一次恢復先輩的光榮。
然而當時還不是與強大的漢王朝正面抗衡的時候。因爲閩粵國在南方擴展勢力受到另一個鄰國南越的遏制。
早在秦朝,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領50萬大軍越過五嶺,征討百越。尉屠睢戰死,秦始皇不斷增派援兵,終於在西元前214年,完全征服了百越之地,建置南海(今廣東)、桂林(今廣西)和象郡(越南北部)三郡,並由中央政權派遣官吏治理。秦末動亂,南海尉任囂死前將權力移交趙佗,要他封鎖五嶺險隘,斷絕和中原的交通。趙佗同時還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自立爲南越武王。漢高帝剛剛平定天下,不願再勞師遠征,趙佗又肯臣服朝廷,就派陸賈去冊立趙佗爲南越王。但南越在趙佗死後,閩粵國與南越就有了爭戰。
閩粵王出兵攻南越
漢王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以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規定各諸侯王國的官員由皇帝任命,又規定諸王不得治理國事,僅能“衣食租稅”,也就是把諸侯王們變成了大地主。
漢景帝和漢文帝一樣,一輩子都在忙著對付劉姓衆王,地處偏遠、勢力弱小的異姓王因而得以苟全。“七國之亂”平定之初,趙佗和收留了劉駒的閩越王緊張了一陣,見景帝無意南征,才暫時放寬心。不過,趙佗自此特別謹慎,克盡臣職,不時派使者到長安向漢景帝進貢,表示自己絕無異心。
趙佗活到100多歲,在西元前137年,即武帝建元四年去世。因爲趙佗高夀,其太子已經先他歸西,於是由趙佗的孫子趙胡繼位,號南武文王。
南越新王趙胡身體不太好,在位時間只有十幾年,一般事務大多交由丞相呂嘉處理。據考,越人大首領呂嘉爲今廣東順德人,趙佗立國後爲“和集百越”任用他當丞相。呂嘉有感先王重用,對趙氏王室死心塌地。新君趙胡對呂嘉也就非常信任。可是這樣一來,多病不愛問事的趙胡聲望就成問題了,從而引起了南越國名義上的藩屬閩粵王郢的覬覦。
呂后執政時,漢越交惡,趙佗對抗漢軍獲得勝利,聲威大振,趙佗乘機在以兵力威邊的同時,對閩粵、夜郎等國施以財物籠絡。這些小國一方面畏懼南越,另一方面也想借南越國的力量免受漢王朝的控制,於是便和南越建立了一種鬆散的“役屬之”的關係。也就是說,自那時起,閩粵國開始了對漢王朝、南越國的雙重依附關係,曆文、景二帝不變。
郢是個野心勃勃的諸侯王,閩粵王郢出兵東甌,撈了一把,又見漢王朝沒有追究,郢的膽子更大了,宣稱要恢復其祖先勾踐的霸業。恰好趙佗辭世,病懨懨的趙胡被立爲王,郢認爲機會來了,便於建元六年 (西元前135年)發兵攻打南越國的邊邑。
閩粵國兵敗
有東甌的例子在前,南越趙胡有樣學樣,不跟閩粵國打仗,一面調集軍隊加強防守,一面火速上書請求天子下詔處理。
這一次漢武帝的反應和東甌求助時大不相同。此時劉徹已21歲,正想大展拳腳,決定出兵討伐閩粵國,立即用虎符發了兩路大軍去夾攻閩粵國:一路遣大行王恢從豫章(今南昌)出兵,一路命大司農韓安國從會稽出兵。
大軍出發時,閩粵王郢嚴陣以待。可是事情有了戲劇性的變化,漢軍尚未入閩,閩粵王國內部發生政變。閩粵王郢的弟弟余善和宰相、宗族們密議,於是余善殺郢,派使者把郢的頭顱交給大行王恢。
大行一面上報朝廷,一面通知大農的軍隊。漢武帝有了面子,也就罷休,讓將軍回師。漢武帝覺得余善這人太陰險,可是余善有實力,有威望,國人都歸附他,他就自立爲王。漢武帝不想爲這點小事勞動大軍,想一想,余善殺郢總還是一件功勞,於是乘機將閩粵國一分爲二,就封他爲東越王,立無諸的孫子繇君醜為越繇王。從而把閩粵直接控制在朝廷手中。
閩粵國雖然一分為二,但實權在余善手中,他才是真正的閩粵王。余善統治閩粵王國,有22年的時間與漢王朝相安無事。
南越國政變
這期間,南越王由趙胡傳嬰齊,再傳興。興的母親是中原人,她說服兒子要南越國歸附漢王朝,宰相呂嘉不同意,他想保留一個獨立的南越國。元鼎五年(西元前112年),南越國政變,呂嘉殺死南越王興和太后,立嬰齊另一個南越妻子所生的兒子建德爲王。漢武帝大為光火,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10萬大軍征討南越。
余善覺得機會來了,躍躍欲試。他上書朝廷,請求允許他率領閩軍八千人協助樓船將軍攻擊南越,武帝同意了。可是余善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兵至揭陽,推託海上風浪太大,不聽號令,坐以觀望,還同南越國互通密使。但是第二年,漢軍意外順利地消滅了南越政變。
閩粵國抗漢
樓船將軍楊仆氣憤閩粵王的無信,想出這口惡氣,派使者上奏武帝說,不如讓他帶了軍隊順便再解決反復無常的閩粵國。漢武帝批示說“士卒過於勞倦,所請不准。軍隊回豫章郡的梅嶺待命。”這個梅嶺在今江西寧都縣,在閩粵國的西北國境外。
本來事情也就了結了,誰知余善消息靈通,知道了楊仆請誅閩粵國的密奏。可惜他只得了半份情報,不知漢武帝“所請不准”的批復,誤以爲漢軍駐紮梅嶺是要從西北進攻閩粵國,余善決定先下手爲強,發兵攻漢,挑起了同漢王朝的戰爭。
--------------------------------------------------------------------------------
越人的第三次北遷
閩粵王稱帝抗漢
余善封騶力等爲吞漢將軍,連佔白沙、武林、梅嶺三要隘,擊殺漢軍三校尉。另外兩位漢軍將領張成和劉齒,畏縮不前,後來被朝廷處死。余善刻了“武帝”之號的玉璽,自立爲帝。余善築六城拒漢。一爲烏阪城,在今邵武市東15公里;二爲大潭城,在建陽縣治西南隅;三爲漢陽城,在今浦城縣北;四爲今浦城縣城;五爲臨江鎮,在浦城縣南。第六城考據就是武夷山的閩粵王城。]
漢武帝因此派出四路大軍征討閩粵國。第一路:樓船將軍楊仆出武林。武林在江西鄱陽縣,由此前行入崇安縣分水嶺,二千年來,爲入閩要道。第二路:橫海將軍韓說出句章。句章在今浙江慈溪市,韓說由此出發搭海船赴閩粵。第三路:中尉王溫舒出梅嶺,由今江西寧都縣入閩西。第四路:戈船、下瀨兩位將軍出若耶、白沙,由浙江樂清縣進攻閩粵東北。
閩粵國滅亡與越人第三次北遷
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冬天,各路漢軍都進入了閩粵國。閩粵的徇北將軍防守武林,打敗了楊仆手下的幾位校尉,殺了長吏,不過徇北將軍最後還是爲楊仆所殺。起初,漢朝還另外派了一個久居漢地的越人粵衍侯吳陽入閩,勸說余善投降,余善不聽。等到韓說的軍隊登陸,吳陽就率領他的七百個邑人反叛,在漢陽城攻打閩粵軍隊。余善正在浦城泉山指揮作戰,前後受敵,支援不住,只好退回國都東冶。然而冶都又有陰謀在等著他。建成侯敖和越繇王居股設計殺了余善,把他的頭顱交給橫海將軍韓說,舉國歸降。
戰後論功行賞。越繇王居股封東城侯;吳陽封北石侯;原越建成侯敖封開陵侯;還有一位降漢的越將多軍(姓多名軍)封無錫侯。其實,漢軍入閩並沒有打過什麽激烈的戰役,閩粵國更多還是亡於內訌。
當初淮南王劉安反對和閩越國開戰時曾經爲如何善後擔憂,漢武帝於是把閩粵人集體遷徙到江淮之間。這是越人第三次北遷。
閩粵國亡,存國92年。越繇王居股受封為東城侯,為朝廷的藩臣。閩粵國亡,閩粵城毀。除了遷徙到江淮之間的之外其他閩粵人四散。一部漢化,一部遁入南嶺深山,一部轉到日本及越南等地。
http://www.town-all.org.tw/admin/mapfile/B227-5-pic93-1.jpg
古粵城
http://www.town-all.org.tw/admin/mapfile/B227-5-pic93-2.jpg
閩粵王城遺址
http://www.town-all.org.tw/admin/mapfile/B227-5-pic93-3.jpg
東城門
--------------------------------------------------------------------------------
南越偏安與漢族之始
南越偏安
劉徹滅了閩粵之後,接著要順勢控制南越,劉徹先後派了鄱陽令唐蒙和中大夫莊助“諭南越”,要趙胡親自入朝謝恩。 唐蒙到南越後,趙胡磨磨蹭蹭沒有明確表態。跟著莊助又下番禺,趙胡覺得挨不過去了,只好頓首叩謝:“天子爲臣興兵誅閩越,臣死無以報德!”表示願從速入朝見天子。
但是一轉身,以呂嘉爲首的一班大臣馬上力諫趙胡萬萬不可去長安,趙胡更怕入朝不安全,於是在莊助返朝時,推說自己有病,遣太子趙嬰齊跟著去長安,作爲人質。這以後趙胡一直稱病,始終沒有入朝見漢天子。可是,南越國並沒有因此就逃脫被滅亡的命運。\r
漢武帝時的中原和漢初已大不相同,經過70多年的休養生息,漢王朝國力強盛,武帝有精力對付那些地處邊陲的小國了。
對於開邊,劉徹有著濃厚的興趣。閩粵和南越對峙時,他就想一舉解決這兩股割據勢力。閩粵直接受制於漢王朝後,南越國東南門戶大開。漢武帝又封唐蒙爲中郎將,唐蒙一番恩威並施,夜郎及其附近的小部落紛紛歸漢。南越國實際上被孤立起來了。
接著漢武帝又在長安西南開鑿昆明池,建造樓船訓練水軍,準備好攻打南越國的兵力。但這時北方匈奴累犯邊關,給漢王朝造成很大威脅,於是劉徹決定先對付匈奴。如此一來,南越國又得以偏安一隅。
漢族之始
匈奴是漢王朝的宿敵,從劉邦建立西漢時起就經常出兵南下侵擾,漢朝廷只得以和親政策委曲求全,每年奉獻大量財物。如今漢王朝國力強盛,武帝更是一代雄主,豈甘受制於人?因此漢王朝下定決心與匈奴一決高低。西元前133年夏,劉徹興兵征討匈奴。這是一場代價高昂的消耗戰。僅元狩四年那一仗,漢軍就出動了10萬精騎,數十萬步兵。漢匈戰爭一直打了20餘年,匈奴軍隊損失了20多萬兵力,超過其總人口的一半。終於,匈奴大敗遠遁,漢朝在西域取代了匈奴的地位,勢力擴充西達蔥嶺。自此漢王朝威名遠揚,南方越人也“漢化”成“泛漢族”,連同華夏族形成人口最多數並開始自稱爲“漢族”。
--------------------------------------------------------------------------------
江淮長沙與客話的關係
江淮方言與客話
閩粵人貴族等曾經集體一次北遷江西,二次遷徙到江淮之間,歷史上南越國與長沙國領土的“犬牙相入”都涉及到客家話的淵源。
今天江淮官話以安徽的合肥話爲代表,其語音特點:n和l不分,en和eng不分,in和ing不分。語法上普通話的選擇疑問詞,如“你去不去?”在境內說成“你可去?”
合肥方言不僅“雞”、“資”不分,連“地”和“自”、“題”和“瓷”、“洗”和“死”也讀音相似。
由於語音不清,往往會發生誤會。以前有一則笑話,說的是兩位合肥人出差外地,住進一家旅社的同一房間。晚間在洗臉時相互謙讓:“老兄先洗”,“閣下先洗”,“你先洗,你洗了我才洗”,幾句話中“洗”字都說成“死”字。恰被茶房在屋外聽見,以爲他倆在尋短見,慌得破門而入,方才發現是聽錯了話音。因此,過去每逢春節,合肥人爲了忌諱,便改稱“洗臉”爲“淨面”,或叫“抹臉”。否則,大年期間,全家老少“你死”、“我死”地叫個不休,實在太不吉利。
在合肥方言中,還有許多辭彙的含義與衆不同。例如,指人“說謊”叫“屁磨”,說人“胡鬧”稱“搞髒”,稱贊人“能幹”爲“停當”,譏人“肮髒”曰“拾弄”;以及稱“有趣”爲“得味”,謂“閒談”爲“呱淡”,說“接吻”爲“疼嘴”,講“稀罕”爲“缺井”,“開玩笑”爲“逗猴”,“脾氣怪”爲“精味”,“是誰”爲“哈個”,“什麽東西”爲“哄東西”,不在乎、無所謂、大包大攬多種意思都說成“好大事”,等等。
以上我們從江淮官話的代表合肥話中,並沒有找到和客家話及閩南福佬話有太多的關聯。
長沙方言與客話
湖南爲古三苗、百濮與揚越之地。春秋、戰國屬楚。秦朝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時屬荊州,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國。三國時屬吳國荊州。西晉時期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荊州、郢州、湘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有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代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爲長沙府。
今天的長沙,既是古三苗國分佈與活動的重要地域。傳說,以堯舜爲首的華夏部落曾與三苗發生過長期的戰爭,多次打敗三苗。因此,三苗大部分逃入深山溪峒或向西南山林遷徒,成爲後來“荊蠻”、“長沙蠻”和湖南境內以及雲貴苗、瑤、侗各民族的祖先。
長沙方言除了全濁塞音、塞擦音全部清化這一主要特點外,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長沙方言的鼻尾韻有前移的趨勢,如變爲[-n],[-n]變爲鼻化。不過,鼻化韻如山、攝、開、口、四等先韻,聽起來有點像弱鼻化,又有點像弱鼻尾,表明這種前移變化還未完成。
二是長沙方言還保留入聲,自成一調,但無塞尾。
三是長沙方言與其他湘方言一樣,只有子尾,沒有兒尾,而且子尾非常豐富。普通話的兒尾,長沙話往往省略或用子尾,普通話和其他漢語方言不帶兒尾、子尾的,長沙話也往往加上子尾。這也是它的主要特點之一,如,禾線子(稻穗子)、淩杠子(冰錐兒)、紙條子(紙條)、麻雀子、螞蟻子、桌子、椅子等等。
四是長沙方言表完成態不用“了”,也不用“啦”,而用“噠”。如:吃噠(吃啦)、走噠(走啦)、好噠(好了)等等。
五是長沙方言表肯定不用“是”,而用語氣詞“嗯嘍”。如:“這是你家?”“嗯嘍!”“你去過?”“嗯嘍!”
六是長沙方言因仍在受普通話的影響,至今還在變化,如,以前的長沙話有尖團之分,舌尖前音與舌尖後音之分,現在這些差別基本消失了。
七是長沙方言中一些詞的讀音保留了古音的讀法。如,長沙話念 “蚊子”的“蚊”和“浮起”的“浮”及“甫”字,是念重唇音,“蚊”字念成(mëng);“浮起”念成( báo);“甫”念成(bü)。這些都是古代的讀法,是古音。古代設有清唇音,“蚊”、“律”、“甫”三字都念重唇音,長沙話在漢語後來的演變中,一直保留了重唇音的讀法,因此保留了這三個字的古音。
另外長沙話的副詞,其數量和表現力要比普通話的副詞豐富得多。像:
冰(pìn)冷的 刮(guà)白的 桕(jiù)酸的
嫩(nèn)白的 墨(mò)黑的 噴(pën)臭的浸(jìn)甜的 勁(jìn)鹹的 貢(gèn)綠的 繃(pën)硬的等等,表現的都是普通話“很”的意思,但上列長沙話表現的就顯得比“很”的程度更深,深到一種誇張的程度。
又如,長沙話中有許多有音無字的詞:
pâ(把) [~是]:特意
kä(咖)[~死他]:掐死他
lâo(老)[~藥]:毒藥
cè(冊)[~菜]:擇菜
wò(臥)[~人]:燙人
miè(滅)[~黑]:很黑
wä(哇)[~苦]:很苦
gë(給)[~起]:藏起
等等,這些詞是長沙話中特有的,既增強了長沙話的表現力,又形成了長沙話的地域色彩。
另外,長沙方言區域內出現不同的語言現象。如寧鄉話,喜歡在一些句尾加“地”(相同“的”):“寧鄉地”“浸甜地”;長沙縣麻林橋地區卻喜歡在一些句尾加“隔”(也相同“的”):“麻林橋隔”。“ 嗯是隔”(意爲不是的)。還有居住在瀏陽18個山區鄉的20多萬客家鄉親,他們既能說長沙話,也能講地道的客家話,這些都是長沙方言區域內的特殊現象。
以上如果排除代用漢字和音變問題,長沙方言表現比普通話“很”的意思誇張的程度,和客家話是相同的。如冰(pìn)冷的,客家話叫“冷冰冰”;刮(guà)白的,客家話叫“白刮刮”;桕(jiù)酸的,客家話叫“酸桕桕”;嫩(nèn)白的,客家話叫“白嫩嫩”;墨(mò)黑的,客家話叫“黑墨”;噴(pën)臭的,客家話叫“臭噴噴”;浸(jìn)甜的,客家話叫“甜浸浸”;勁(jìn)鹹的,客家話叫“鹹勁勁”;繃(pën)硬的,客家話叫“硬繃繃”。
另外,我們還可在下面的長沙方言詞彙中找到一些相關對應,列舉如下。
傲(ao)不錯、好
齒(chi)理會
珙(gong)形容顏色特別黃
樂(le)逗樂
綠(lou)恥笑、開玩笑
綿(mian)欺騙、蒙騙
呷(qia)吃 (注:對應閩南學佬語)
贏(ying)「虛詞」,如他忙的手腳不贏
咒(zou)用話噎人,如我不咒他兩句,他不知道我的厲害
安噠(an da)吹捧、安撫
搭幫(da bang)幸虧、多虧
辣利(la li)多嘴、能幹
長沙縣麻林橋地區喜歡在一些句尾加“隔”,客家話在一些句尾則加“介”。“港”,就是“說”的意思,這樣長沙方言和客家話兩者相關聯的就很多。因此筆者認為“荊蠻”、“長沙蠻”、“武陵蠻”和客家顯然有很大的關係。
又漢高祖分封無諸為閩粵王不久後又有兩次分封。其中一次是在高祖十二年(西元前195年),立越王族另一成員織爲南海王,統轄汀、潮一帶;一次是在惠帝三年(西元前192年),立搖爲東海王,定都東甌(今浙江永嘉縣)。後來南海王國立國十五六年後就起兵造反,被淮南王長領兵鎮壓,南海王國投降,漢王朝將南海王國居民遷徙一空,全部趕到上贛,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清江縣一帶。這是越人第一次北遷,筆者認為這些北遷的越人後來又陸陸續續回到現在閩粵贛大三角客家區,因此越王族的南海國和後來遷到江西上贛的他們應該就是今天客家人的先民。
也因此,客方言、贛方言很多學者歸為客贛方言一類。也因此,羅香林教授說客家人從北方遷來。沒錯,是從北方遷來,但不是從遙遠的北方,而只是從江西或和湖南有淵源而已,尤其是所謂的從江西遷來只能算是從江西遷回而已,不能丟掉越王族南海王國北遷江西上贛這一段。
從以上我們就可以說明客家族和客家話是最遲在周代就有的,而不是唐宋後忽然就形成一個講客家話的客家族來。
[ Last edited by huangchunbin on 2005-9-13 at 16:55 ]
接上
楚越遺風與客家文化的關係楚越遺風與客家文化
(1)客家人栽培水稻的技術是百越文化。
(2)客家人市集謂之“墟”,“越之市曰墟”,說的就是古越人交易名稱和方式。
(3)客家婦女長期保持天足,且肩負著種種勞作的重任,這一風俗明顯是受古越族人的影響所致。 唐人劉禹錫有詩云:“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廣東《龍川縣志》載:“人多蠻僚,婦人為市,男子坐家。”說的就是古越文化的一個表征。
(4)客家婦女喜歡“東頭帕”,既遮擋陽光,又作裝飾物,微風吹來,頭帕翻飛,別有一番情韻。 顯然,這是百越文化的結果。
(5)客家人愛吃狗肉(畬族不吃),客家人還愛吃水產,青蛙、泥鰍、鱔魚,蛤、鱉、蚌、 螺、小螃蟹,無所不食從不忌諱,並成為家中宴席的佐餐佳肴﹔客家人以蛇為珍品,老鼠也成為下酒好料……這些中原人視為可駭可怖之物,客家人彌足珍貴的美食。究其源,當系古越族人“啖生”遺風的流存。
(6)客家人死後所作的“齋”儀式,請“花車”送葬,最相信“風水”, 施行“撿骨二次葬”,宗教信仰“神鬼”駁雜,等等都是楚越“ 巫風”的流存,中原人死之後‘哀的根源來自於周公及孔孟學說的 封建禮教,楚人‘樂’的根源則來自原始的‘靈魂觀念’, 楚文化的喪俗出於他們“視死如歸極樂世界”的樂觀精神。
(7)客家人喜歡紅色,認為吉利,更喜歡鮮艷濃烈的花色。當係與楚人確信自己是日神與火神的後裔,所以崇尚赤色,進而發展到喜愛所有鮮艷濃烈的色彩有關。
(8)客家語言深層,研究相信是南方漢語古越人語言, 客語“九腔十八調”更是“百越”特性,饒平話“年”發音“nen55”和吳語相同。
(9)西元前280年,無諸建立閩越王國,統治當時的福建,包涵現在的福州, 今福州人稱女人為“諸娘人”。據《福建通志•方言志》記載:“女呼諸娘,當謂無諸國之娘。因此,“無諸國”的姑娘便被稱為“諸娘”。 清初福建按察使周亮工,他從河南省來福州任職時, 聽到“諸娘”這個稱呼感到很特別,便在《閩小記》中說: “福州人呼婦女曰珠娘,其來舊矣。”《述異》上說,“諸娘”又稱為“珠娘” ,這是因為閩越族的風俗以“珠”為上等寶貝,如生女便視為掌上明珠, 故“諸娘”又有“珠娘”之稱。泉人“諸娘”,和客家人稱女人為“甫娘”, 討老婆為“討甫娘”應該是有相當關係的。
(10)今泉州諺語:“雨兒微微,買油來煎堆”。是古老女媧補天傳說“堆”有兩種:一是甜的麥堆,一是鹹的蠔堆(蚵仔煎), 蚵仔煎隨移民傳到台灣成為美食。泉人“煎堆”,和客家人“煎粄”一樣,也有古老女媧補天傳說。
(11) 客家族譜在登錄上明顯是客家地區時才很清楚,前期則模糊,輩續也是後來編排的。
http://www.town-all.org.tw/admin/mapfile/B227-8-pic93-1.jpg
亞洲24族群的系統發生樹
---------------------------------------------
南海國考古
南海國
有關“南海國”的歷史,史籍記載很少,南武侯首領織爲國王,其封地北起九龍江,南至廣東的東部,包括閩南現漳州、閩西和廣東的潮梅等地,江西現贛州之東,其城址一直未被發現,目前經過考古發現位於閩西龍岩武平縣。專家們從武平縣境內目前發現的10處秦漢遺址、9處疑似與“南海國”有關的地名和其他有關資料來看,“南海國”都城遺址可能在武平縣境內。
武平縣在福建龍岩市,龍岩市位於福建省西南部,通稱閩西,與粵、贛兩省相鄰。武平夏、商時屬揚州之域。西周屬七閩地,東周稱越國地。秦屬閩中郡。漢時爲南海王織的封地。吳時改屬建安郡。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領八縣,其一曰新羅,武平爲新羅縣地。唐開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設南安(今平川鎮)、武平(今中山鄉)二鎮,隸長汀。南唐保太四年(946年),併南安、武平2鎮爲武平場,場治在武溪源(今中山鄉)。宋淳化五年(994年)升武平場爲武平縣。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汀州改爲路,隸福建行中書省。十八年(1281年)汀州路所屬6縣爲元世祖忽必烈女兒魯國公主囊加真的封地。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書省合併,置福建宣慰使司,武平隸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汀州路改稱汀州府。嘉靖十一年(1562年)五月,析武平、上杭、江西之安遠、廣東之興甯程鄉部分地域置平遠縣,隸江西贛州。翌年正月,還上杭、武平、安遠三縣地域。清代,武平仍屬汀州府。
武平縣名稱的由來,清代全祖望《經史問答》云:“南海境中有地名南武……近於今之汀”。南武下面分別添上安、平兩字,遂成南安、武平。這就是“武平”二字的由來。
《漢書,高帝紀》載:“十二年冬,詔日: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爲南海王”。全祖望《經史問答》以詔語織爲無諸之族,知南武地近於今之汀;以其所封爲南海,知其近於今之潮;以其遷於廬江之上淦,知其近於今之贛。
楊瀾《臨汀彙考》載:“今武平縣本長汀地。唐置州後,以本州西南境爲南安、武平二鎮。觀其命名之意,用南、武二字分析並舉,當是因其地爲漢南武侯所封也.宋升鎮爲縣,乃專以武平名之,而其地正在汀、潮、贛之間。全氏南海境中有地名南武之說,此其是矣。”按,蕉嶺丘逢甲亦自號“南武山人”,說明凡汀潮贛相連之境,都可以“南武”命名。見丘荷公《南武贅譚》按全祖望《經史問答》,引漢書高帝十二年詔日:“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爲南海王”。據詔文織當是無諸之族。南武之地,當在今汀、潮、贛之間。後南海王反,間忌擊之,以其軍降,處之上淦。邑人楊瀾曰:“志閩地者但知有無諸。全氏據漢書詔語,以織是無諸之族說,雖創而實確然”。則汀初爲無諸地,而織以其族爲南武侯,後立爲南海王,則爲織地矣。新唐書《地理志》,汀州臨汀郡。開元二十四年開福、撫兩州山峒,置治新羅。大曆四年徙治白石,皆長汀縣地。李吉甫元和郡縣誌。開元二十一年福州長史唐循忠,於潮州北,虔州東,福州西光龍洞。檢責得諸州避役百姓三千餘戶,奏置州。因長汀溪以爲名。當漢之時,東甌閩粵反,皆徙江淮,而南海獨遷廬江,非以其地近於虔乎?今武平縣地在汀、潮、贛之間,蓋即當日南武侯地,而漢封之曰南海者也。
http://www.town-all.org.tw/admin/mapfile/B227-9-pic93-1.gif
龍岩市位置圖
http://www.town-all.org.tw/admin/mapfile/B227-9-pic93-2.gif
武平縣位置圖
------------------------------------------------------------------------
教 學 建 議
客家是一個跨越省份的族群,除了在閩、粵、贛大三角外,還有其他四川、廣西等地還有很多,可以說處處有客家。客家文化當然是一個漢化的文化,回溯北魏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角色,他原是北方遊牧民族的鮮卑人,入主中原以後,為了鮮卑的後代,他毅然決然的徹底漢化,他雖然使鮮卑後代繼續享有在後來隋朝、唐朝的政權,並使得鮮卑文明,但他的做法卻使鮮卑失去了語言和文化,在歷史上的今天評價是兩極的。
台灣推動母語教學的今天,客家源流從單一的中原說到多元說,已經是一個潮流。自由的風氣與醫學鑑定及豐富的文獻考古資料,更讓我們接受客家原是南方越族後裔的事實。
身為一個客家人,有幸客家一路走來始終堅持,終於等到世界文明走向多元化的時代。老祖宗已不復追憶,唐、宋的先民也難以想像,不過他們在一路走向漢化的路上,採取了和北魏漢武帝不同的方法,它是在原來的語言和文化基礎上接受漢化,因此漢化的同時也保留了語言與文化。
在今天,我們的工作仍然是如此,讓我們和老祖先一樣,勇敢的張開雙臂迎向未來,客家的前途是光明燦爛的!!
本文篇幅較多,請分段分開授課,如果您需要更多其他的客家語言和文化資料,我們歡迎您來「饒平半山客」瀏覽。
網站網址:http://host.cpes.tyc.edu.tw/~team76/
它是設在桃園縣中平國小裡面,您也可以利用搜尋>桃園縣中平國小>教學單位>科任老師>許時烺>進入。 感謝您的光臨!!
後 記 心 情
小時後到長大,一直到1997年在寶島客家廣播電台擔任節目主持人的時候,都一直聽到客家人是中原人的說法。但是我的祖先是從廣東饒平山前鄉牛皮社遷到台灣的,牛皮社的「社」是原住民聚落的意思,因此吸引我很大的興趣,後來我又在清代饒平地圖上發現,整個饒平客家人的聚落都是一個一個的「社」,又發現大埔也是「社」。因此我認為羅香林先生的客家源流大有疑問,於是寫文章投稿,先後在自立晚報和客家雜誌刊登,文章登出後我並將刊文郵寄到台灣和香港大陸各客家研究所,此後國內外客家學者開始漸漸對羅香林的客家源流有了不同的反應。
客家源流從單一中原說到多元,進而論述客家是南方越人後裔,是南方越人種「畬族」後裔,本文的引述相信可以提供您教學更完整的論述,非但如此,更希望你我共同傳達老祖宗「樂天知命進取」的精神,以導正客家在漢化中,誤入金錢物質過分的追求,方可慰老祖宗的苦心。
——————————————————————————————————————
作者簡介
作者一: 鄧振麟
服務單位: 桃園縣中平國小
作者二: 許時烺
服務單位: 桃園縣中平國小
建議配合年級: 國小四年級
配合課程單元: 本位課程
作品介绍:長久以來,客家人都被認為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近年來又相繼有外人說、客居說、夏家說、河洛說等,透過文獻探討,追尋客家人的原鄉。
客家源流电子书: http://www.town-all.org.tw/93EBooks/inside_ee_detail21.asp?BID=227#TOP5
[ Last edited by huangchunbin on 2005-9-13 at 16:45 ] 希望这篇不是台湾学术的反映,说的太虚了,水平有问题。 作者另外有篇文章
三芝客家由來及歷史與各客家話腔調介紹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327&t23327.html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9-13 at 16:56 ] 那两篇比较实在点。 回复 5# yanxiuhong
太长了,随便瞄瞄,感觉台湾人写的也难得就事论事的研究讨论。看到这一段:“偉大的總統福建詔安白葉村陳姓,嘴巴說祖先是開漳聖王陳元光,過年晚上卻關起門來拜狗皇“盤瓠”,即使說祖先是陳元光也不行,潮州史記載陳元光父親陳政隋朝就在潮州揭陽縣貴人村,所以福佬人的“河南光州固始圖騰”子虛烏有,純屬虛構。”我感觉太扯了。据说畲族女子已经允许嫁给外姓,但仍禁止嫁给姓陈的,这说明了啥?《畲族祖公源头史新歌》难道是编造的? {:8_291:} :@:@:@:@:@:@:@:@:@:@:@:@ 客家发展史,好长啊! 中原說的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南下的流民是大規模且普遍的向南方遷移,為何只在閩粵贛三角區形成客家,別處不是。
那如何解释客语比闽南语与广府语更进近中古中原语言?毕竟人是语言的载体 宋代的闽南地区已经有了闽南话,这个有历史材料证明的。
而同时代才刚刚形成客家话。当时的中原地区南下移民和江西中北部移民移居闽粤赣客家地区才能形成不同于闽语粤语族群的另一种语言族群——客家人。
中原人(江西以外的北方地区)直接迁徙至闽粤赣地区的有一部分,江西中北部直接迁徙而来占据更大比例。客家与闽南、粤不同,就在于此。时间不同,地点不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