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白话的由来
曾听过一种说法,韶关城区原来都讲客家话,抗战爆发后,省府移至韶关,才使韶关城区变为白话区.韶关白话和广州的白话很接近. 不知这种说法对不对.RE:韶关白话的由来
这个推测完全可能。韶关城区周围不是白话,而是客家话或者本地粤北土话。
抗战时期难民带来方言变迁的还有福建的南平,原来城市里面说一种官话(方言岛,形成于明代),抗战后闽江下游的福州人涌入,至今街上福州话已经可以通用了。
南宁的白话也是很晚近才带入的,口音与广州接近,也是抗战时期,珠江三角洲粤语区的难民带来的。 韶關白話始於康熙初年,白話人(商人)已居於三民路(今已拆掉),白話由此開始擴散整個城區(韶關半島範圍),這是半島人們的方言漸變,白話突變則在於抗戰時期。這半島城關南門,抗戰前後,這半島方言分布,操官話的在南門,操白話在三民路一帶,那裡有廣府新街門坊,這兩年不知拆掉沒有。這半島居住的絕大部分是操韶關話(他們自稱。現在學者歸納為粵北土話)的本地人。客家人則分布在對岸,即武江和湞江邊。這些全是農民,每天會挑菜到城區販賣,他們會操白話或韶關話跟人打關係。 韶關白話更像香港白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