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客家人 发表于 2005-9-10 01:41:44

李西闽:为恐怖小说正名

李西闽:为恐怖小说正名


    2004年05月06日02:05    深圳晚报


恐怖小说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各种“恐怖系列”的图书摆上了书店显眼位置。这股“恐怖”热潮与国外恐怖科幻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在国内大行其道不无关系。比如,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国内读者当然不陌生;最近一段时间热映的《指环王:国王归来》,一举囊括11项奥斯卡大奖;《午夜凶铃》风靡一时,图书畅销电影卖座;《哈里·波特》更是出一本热销一本。与国外恐怖科幻小说的火爆形成对比的是,国内的恐怖科幻小说一直不被视作“主流文学”,也没什么叫得响的作品。恐怖小说更是引起不少非议,甚至被指斥为“没有社会意义”。而一些不法书商为迎合眼下中学生青睐恐怖类书籍的现象,在图书上公然标榜“校园读物”,更增加了不少人对恐怖小说的误解。本期评坛特邀请国内著名恐怖小说作家李西闽谈谈国内恐怖小说创作的状况。——编者

成熟作品少,写恐怖小说的作家也少

孤云:能否介绍一下国内外恐怖小说的状况?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国内恐怖小说不像国外那么火爆?

李西闽:的确,在国内很少人在写作恐怖小说,作品当然也很少,谈不上火。但是,从目前出版的几部恐怖小说来看,市场反映还是不错的,两三万的销量是有的。国外的恐怖小说市场很大,销量很好,主要是他们有成熟的恐怖小说作家和成熟的恐怖小说市场。加上影视的推动,就更加深入人心了。比如,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几乎每本都成为电影导演的抢手货。其实,我认为国内的读者和观众对恐怖小说和恐怖电影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恐怖小说迷众多,国内本土的恐怖小说不像国外那样热,主要原因是成熟作品太少,专门写恐怖小说的作家也太少。我想,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孤云:你觉得国外恐怖小说较国内作品的优秀之处在哪些方面?

李西闽:国外的恐怖小说比我国本土的恐怖小说当然要高明。不过,这一领域的图书市场并没有完全被国外的恐怖作家占领,举个例子,恐怖大师斯蒂芬·金的作品在我们国内卖得并不是很好,珠海出版社出过他的一套作品,也只是一两万套的印数。我想,再过几年我们有了一支恐怖小说作家队伍了,有了更多成熟的恐怖小说作品了,那个时候再来比较不迟。

孤云:国外恐怖小说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否有其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但回过头来想,我们的文化背景中也并不缺乏恐怖灵异的要素,你看《聊斋志异》不一样流行数百年?而说到鬼文化,更是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李西闽:国外恐怖小说的火热确实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他们很早就有这方面的东西,然后一直传承下来。而我们虽然在古代有些恐怖的故事,比如《聊斋》,但只是有作品流传下来了,没有人去继承。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恐怖故事只是流传在民间,没有很多文本的东西,还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文学形态。中国民间的鬼文化,毕竟是底层的文化,还不能上升到恐怖文学的高度。

孤云:还有一个原因恐怕也很重要,恐怖小说一直不被“主流文学”接受,甚至被贬斥为庸俗文化。你认为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偏见?

李西闽:这个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自命清高的“作家”,对恐怖小说“另眼相看”。其实,恐怖小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庸俗文化,它是文学的一个类型而已。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将年度“美国文字卓越贡献奖”颁发给斯蒂芬·金,使斯蒂芬·金步入菲利普·罗斯、索尔·贝娄等文学大家的行列,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现在,国内很多新锐的小说家对恐怖小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写作恐怖小说。我想,随着恐怖小说在市场上的看好和我们的提倡,加上用我们的作品说话,偏见是会不攻自破的。

提倡“新概念恐怖小说”

孤云:我看到有报道说,现在中学校园流行恐怖书,甚至有些恐怖类小说标榜为校园读物。有些专家认为这不利于青少年成长。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西闽:我的小说并不是讲神鬼、迷信之类的,也没有所谓血淋淋的东西。我们提倡的是“新概念恐怖小说”。这个名词是《收获》副主编程永新提出来的。就我的理解,之所以提出“新概念恐怖小说”这个名词,是倡导一种新的中国恐怖小说的创作理念,区别于单纯的鬼故事,它不单单只是暂时的恐怖的心理刺激,它是利用恐怖素材来体现紧张的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人际冲突和矛盾,心理困惑和偏离,那种埋藏在忙碌生活下挥之不去对生存和死亡的恐惧。也就是说,我们想表达的是人们的心理恐怖,我觉得适合所有人阅读。

孤云:目前国内写恐怖小说的作家多吗?你比较看好哪几个?

李西闽:目前国内写恐怖小说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拿得出来的也就几个人,还是一支小队伍。我觉得比较好的恐怖小说作家有余以键、蔡骏、丁天、成刚等。最近和我的《尖叫》一起出版的五部“新概念长篇恐怖小说”中,就有丁天的《灰色微笑》,蔡骏的《幽灵客栈》,成刚的《沉睡谷》,鬼金的《血畜》。让我觉得奇怪的是,现在有许多女作家在写恐怖小说,写得不比男作家差,比如王秀梅的恐怖小说《红沙坟》,还有颜七的《噬心》等。

中国的恐怖小说才刚刚起步

孤云:至今为止你已出版了三本恐怖小说,什么原因使你对恐怖小说感兴趣的呢?你把自己定位为恐怖小说作家吗?

李西闽:也许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与生俱来的恐怖元素,从小就喜欢用怪异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哪怕是一个与我无关的人的死亡,也会在我的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我对死亡经常有与众不同的解释,解释在我内心,是恐惧的。我在创作恐怖小说之前,发表和出版过很多“纯文学”作品。2000年下半年我才开始接触恐怖小说创作。我以故乡闽西消失了的“蛊”为题材,让这种恐怖的东西在当代都市重现,完成了第一本恐怖小说《蛊之女》。我喜欢写恐怖小说,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我将自己定位为恐怖小说作家,我也希望别人也把我看成恐怖小说作家,我会以此为荣。

孤云:从你的恐怖小说《尖叫》中,我看到其中一方面有着我们传统文化的独特背景;另一方面,小说具备了国外恐怖小说的一大核心元素,即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这样的主题似乎有些老套,你觉得呢?

李西闽:在我的小说里,“鬼”是没有的,它只是一种创造气氛的手段,也是体现本土文化的一个方式,我不喜欢纯粹的“鬼故事”,也不喜欢血淋淋的东西。我喜欢写人在现代生活中内心的恐惧。我在小说中的“鬼”是主人翁内心臆想出来的鬼。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恐惧不是一个“俗套”,相反,我们中国的作家并没有关注,我关注了,它应该是新鲜的。中国的恐怖小说才刚刚起步,我想这个起步是艰难的,也是有成效的。

孤云:在我看来,《尖叫》的亮点并不在于内容简介说的什么关注“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而在于其中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反映乡村现实的那一部分:小说另一位女主人公夏敏出身于农村,日后走出乡村考上了大学,成为城里一所小学的教师。然而,当她的父亲身患绝症后,数额并非庞大的医药费立即将她拖入了生活的深渊,使她从一名教师沦落为妓女。夏敏的悲剧让我看到从乡村走出来的一些人的宿命——即使离乡村越来越遥远,却永远无法去除乡村记忆的阴影。这一点,我不知道你在创作中是否有意为之?在我看来,正是有这样一段故事,提高了整部小说的文本价值。

李西闽:当今农村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在写作中没有有意为之,而是不自觉地触及了这个主题,也许是和我是从农村出来有关吧,我的很多作品都有这个问题,我的父母亲还在农村,他们和乡亲们的苦难深埋于我内心,我的写作触及他们是正常的事情。

孤云:上述情节实际上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与西方恐怖小说普遍的娱乐化倾向有很大区别。从这一点看来,《尖叫》可以说是披上恐怖小说外衣的反映现实的作品,但我不知道这是恐怖小说创作的一种成功或是失败?

李西闽:我不太赞同把什么小说划到什么主义上,这样十分没有意思。我同意你说的小说的娱乐性,无论什么小说,都应该有娱乐性。而恐怖小说提供的娱乐性要更强一些,因为恐怖小说的娱乐性是通过恐惧来体现的,这一点上相比较国外的恐怖小说,我们要差些。当然,我认为国外恐怖小说同样也在表现他那个国度的现实,并没有离开人和生活本身。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孤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西闽:为恐怖小说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