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q1980 发表于 2003-5-1 19:03:46

【原创】【论文】客家山歌中的人文精神(由于一些原因,有些字是错的)

客家山歌中的人文精神

客家山歌蕴涵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本文拟从大文化概念出发,对客家山歌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略陈固陋。

当代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认为:“民间歌谣是广大人民生活、思想感情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形式中的真实反映。”①吴超则进一步说:“(民间歌谣)反映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审美情趣,它不仅是一种文艺现象,也是一门具有多种功能价值的科学的研究对象。”②西班牙诗人卡萨斯著《卡塔鲁尼亚的歌谣》也认为:“歌谣所达到的美丽是远非任何种的人类智慧所可得而模仿的,因为在它里面包含着歌唱它的人们的心灵的精粹。”③
中外论著都从不同角度对歌谣进行论述,而其相通之处则都认为它是集中了心灵与智慧的光芒而使它蕴涵了广博的社会文化内容,而人文精神只是这浩如烟海中的一栗。客家山歌作为民间歌谣的一部分,经过《诗经》等古老民歌的洗礼,吴歌和畲瑶民歌的浸润,成就了今天用客家方言写就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不仅继承了这些民歌的某些形式,如赋、比、兴的手法,谐音双关、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也继承了这些民歌的某些特质,如《诗经》中的爱国精神、夫妻感情生活、对不公平社会的抨击、恋爱和婚姻的题材以及吴歌中对自由爱情的向往等,受此影响,又客家人本身的民性特点发展之,使客家山歌放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芒。为避免谈得不着边际,这里引用了沈金浩教授对人文精神的界定:“人文精神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是对人性、人道的存在状态及其走向的关注,是对人性、人道的应有理想状态的追求,是对普遍意义上的真善美的捍卫。”④

在客家山歌中,人文精神主要显现以下几种形态:
一、        期望世风真淳以保持民性纯粹
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定居而发生、发展和成熟,它比较深刻、形象地表现了客家人的民性,如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刚强品格;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爱国爱乡、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勤俭质直、热情待人的淳朴民风。这些都是客家人长期积累下来的对世界的感受和对精神家园的选择。这些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也通过客家山歌的形式保存下来,并且希望以此为教材,教育客家后辈能继承和坚持下去。如“劝你唔使苦在心,愁切一多会伤身,莫畀别人来见贱,萦起毛辫做赢人。”这是一首教育人要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山歌,教育人们不要多愁,否则会“伤身”,还说明了人们做赢别人的方法和原因,语言朴实无华,甚至有点平淡乏味,却是字字珠玑,胜过连篇累牍。又如“人生在世唔怕穷,最怕睡到日头红,老人言语都讲过,早起三朝当日工。”这是一首教育人们要以勤俭为本的山歌,它告戒人们,“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向穷妥协而失去斗志,可见它还蕴涵有鼓励人们要有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精神信条,是客家人的真实写照,是了解客家人创业史的最好的教材和例证,在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比较安逸的今天,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还有教育人们要孝顺父母的山歌:“青竹莫把黄竹欺,嫩笋也有变竹时,孝顺传下孝顺仔,忤逆教出忤逆儿。”这里面表达了一种对老人的责任感,也就是孝,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良心的最基本体现,告戒人们慎防“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恶果,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子不教,父之过”,这其中实际上含有佛家的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儒佛两教精神的结合体,是对善和良心的弘扬。从这首山歌我们不难看出客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传承关系,这些客家民性是客家人受儒家礼教熏陶的结果,这种人文精神的另一面其实是儒家文化。有些学者认为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可归纳为“四重四轻”,而其中有三是“重名节,薄功利;重信义,薄小人;重孝悌,薄强权。”这可以说是对的,还有客家乡谚“火要空心,树要实心,人要有良心”。这些都可以说体现了如上人文精神。

二、        反映民生疾苦,呼唤公平的社会

反映民生疾苦,呼唤公平的社会,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反映的立场上讲,这个题材的诗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诗人作为受疾苦的人群的一分子,当事人来反映的,如一些民歌;另一类则是诗人秉承诗骚传统和儒家思想,有意识地创作的。”⑤客家山歌承载了前者。有的是为了生存,如《过番歌》:
么食么着咁艰难,想来想去想过番,
有日阿哥时运好,杠子扛银转唐山,
莫话阿哥命咁苦,漂洋过海唔单涯,
念到唐山咁辛苦,唔当番片挖锡泥,
一心种竹望上天,谁知紧大尾紧弯,
一心想同妹偕老,唔奈家贫去过番。
这首《过番歌》表达了一种因贫困而出海淘金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将来的幸福的憧憬,亦有骨肉分离的痛苦煎熬,但现实生活需要男人去开创一条血路来,不愿做“只晓得钻洞的死田螺”,不愿做“灶下鸡”,以免被人“看衰”(瞧不起),而是从行动上“扭紧眉毛做赢人”。在这种社会心态支配下,客家地区常出现“青壮人走四方,老弱妇幼守田园”的特有的社会景象,而这正是“山瘠民贫,山多天少,男子谋生,各抱四方之志,而家事多任妇人”造成的结果,而其中更根本的原因,是疾苦的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拼搏。
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客家人跟其他汉族人一样,由于地位上的不平等,使他们饱受剥削和阶级压迫,而骨子里的反抗精神,使他们拿起山歌的武器,为了公平而歌,诉说社会的不公允。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辛酸的诉说,如:“木匠师傅冇床眠,裁缝师傅烂衣裳,泥水师傅冇屋住,耕田阿哥空米缸。”“食尽几多山泉水,睡尽几多地坟堂。”“食尽几多冷粥饭,踞尽几多田坎下。”“烂罾烂网准被盖,穿底篓公做枕头。”“因为无食核盐担,一身汗水变成盐。”“捆了烂衫转家园。”这些诉说的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歌唱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通过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公平社会的呼唤,这些山歌的理论基础多数是狭隘的民权主义思想,是几千年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均贫富”思想的一种反映,当他们的意愿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后,这种山歌就最终失去它生存的土壤,这也或许正是几千年来农民运动轰轰烈烈起步,却最终以悲剧的结果收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而它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人文精神,而只能称之为中国特色的亚人文精神。

三、        反映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在上文所说的客家人价值观念的“四重四轻”中还有一个就是“重文教,薄农工”,客家人有尊重教育、崇尚文化的儒雅习气,非耕即读,耕读传家,是客家人的生活方式,而这样的生活方式,是被环境逼出来的。客家人因囿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自然环境,又“舟车不通而商贾窒”,使客家人深知要生存,只有勤于耕稼;要发展,只有读书仕进,舍此别无他途,同时也受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和客家人爱国,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的影响,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旧时代读书人的理想和训条,对于客家人来说,更是刻骨铭心,更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清康熙年间,闽西武平县举人林立阶写了一篇《一年使用杂字》,又名《年初一》,对客家人读书仕进的欲望和动力作了生动的描摹,其中有几段是这样写的:
世间第一读书篇,打扮学堂安圣贤……宗师月课府县考,头名案首志昂昂。学院场中取了卷,新入黉宫秀才郎。父母伯叔同兄弟,家中日日接报房。岁考复试加补廪,高升拔贡姓名扬。门前一对桅杆竖,表旌门第是书看。再加中举又中进,出入跟随衙轿扛。状元榜眼探花第,翰林学士近帝王。此是读书为第一,犹如平步上天堂。
                                             ——转载于《闽西客家》
这里展现的是读书做官平步天堂的诱人图景,既是客家士子梦寐以求的理想,更是整个客家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它已经融入客家人的血液中,凝聚为客家人的整体意识,浸透于每个客家人的思想观念中,也是客家山歌中不可或缺的题材,“育儿不读书,不如养肥猪”,“有书不晓读,只得做功夫。”“蟾蜍哥,罗嗦嗦,唔读书,么老婆。”“秀才唔怕衫烂,就怕肚中么货。”这些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否则只能夸夸其谈,甚至连老婆都娶不上,孤独困苦一生。
因为客家山歌的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客家山歌在客家地区成为一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其内容也包罗万象:自然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民俗知识、速算推理、谜语事象、说理评议等等,其教育性、启示性和机敏性均可从中体现出来,传授知识,启人心智,有的还富有情趣,堪称使寓教于乐、乐于施教的民间教育模式。例如:“松树打子一球球。”“吂曾落雨先起风。”“种竹最怕竹打花。”“唔到夏至谷唔黄。”“无盐擦菜心唔死。”等等,这些都是对最常见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总结,它通俗易懂,而又简单易记。
客家山歌还有一种传播知识的方法,就是通过百科知识测验和智力考试的形式来传达信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要求有一定的智慧,它们包括《盘歌》、《锁歌》、《斗歌》等。例如《盘歌》:“对门老妹你介精,三百四两几多斤?一个哥哥分四两,分得世上几多人?”“对门哥哥你唔精,三百四两十九斤,一个哥哥分四两,分得七十六个人。”这首盘歌要求对歌者动脑速算作答,是双方智慧的较量,还有《锁歌》、《丢关音》和《斗歌》,这些都需要展开联想、想象,也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做后盾。
又如拆字歌:乜字写来两人力大打穿天?乜字写来一女来耕半丘田?乜字写来我王头上加两点?乜字写来千里连土土连天?四个字眼拆断圈(夫妻義重)。这是问答式猜字谜来拆字的,还有“组装法”、“加笔法”、“象形法”等,拆字山歌是一种文字游戏,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知识性,对人们的知识储备是一种考验,加上谜底字义的抒发,又使这些山歌具有了实际内容,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四、        对妇女基本人权的关注

客家妇女历来以刚健、勤劳、热情、大方、善良和俭朴而广受推崇,对此,黄遵宪曾说:“客民……其性温文,其俗俭朴,而妇女之贤劳,竟为天下各种类之所未有。”⑥客家妇女也常常以四种“妇功”来要求自己,并自觉做好,这四种“妇功”是:“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这远远超出通常意义的女子“习女红”的品质,而以其嘉言懿行塑造出“客家好姑娘”形象,有一首客家山歌叫《勤俭叔娘》,历来被认为是叙述客家妇女勤劳贤惠的代表作,歌曰:
勤俭叔娘,鸡鸣起床。梳头洗面,核水满缸。先扫尽地,后煮茶汤。灶头锅尾,光光昌昌,煮好饭菜,将将天光。早早食饭,洗净衣裳。上山斫樵,急急忙忙,淋蔬种菜,蒸酒熬浆,沄沄渍渍,不离间房。针头线尾,绩在笼箱。伶伶俐俐,老实衣裳。有鱼有肉,口唔敢尝。煮得好好,敬奉爷娘。爱惜女子,如肝如肠。仔细办米,无谷无糠。人客来到,细声商量。灰卵鸭蛋,浸豆腌姜,欢欢喜喜,捡出家藏。不说是非,唔好排场,担柴买米,唔怨爷娘。唔嫌丈夫,肚饥上床。这等妇道,真真贤良。有人学此,获福无疆。
歌中描述的客家妇女,整天围着“灶头锅尾”,“针头线尾”转,具有“三从四德”,忍气吞声的“贤良”品德。“贤良”到“有鱼有肉,口唔敢尝,唔嫌丈夫,肚饥上床”,其实这是只有多多义务而无丝毫权利的代名词,是封建礼教对客家妇女的重压和摧残,为此她们用山歌唱出了自己心中的愤懑,发出了饱受压迫后的怒吼:想起当日妇人家,真正做牛又做马,受尽几多冤枉气,千重锁链万重枷。这是对《勤俭叔娘》歌的有力的回击,是用血和泪谱写出来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压迫,从中可以体验出要求平等权利的呼声,这类山歌还有,如“唔系看你爷娘面,三拳两脚打下床”等。
对妇女基本权利的关注还体现在对妇女实现自由、美满、幸福的婚姻和夫妻团聚的权利上。如“郎是岭中长年树,妹是岭中百年藤哎,树死藤生缠到死嘿,树生藤死死也缠,咧嗨哟。郎是岭中长年树,妹是树边长生藤哎,树生藤死永唔分嘿,藤长树生万万年,咧嗨哟。”这首歌热烈 、朴实,带有自然的纯朴和野性,表达了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信守和追求。另有两首闽西山歌:“郎有情妹有情,两人有情真有情;两人好到九十九,麻衣挂壁不丢情。”“生也魂来死也魂,死喱两人共墓坟;周年百日共碗酒,纸钱烧落两人分。”麻衣挂壁 、扫墓时烧纸钱、设酒祭奠等都是客家的民俗,歌中将这些民俗吸收进来,又巧妙地运用“九十九”、“麻衣挂壁”、“共碗酒”、“两人分”等民间象征永恒和友好地词语反复渲染双方生生世世恩爱相守地感情,造成强烈地艺术魅力,感人至深。这类山歌是客家山歌的主体,客家妇女渴求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追求婚姻自主,但在封建时代,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对客家妇女来说只是一种奢望。
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又不符合自己意愿的婚姻时,客家山歌中表现出来的感慨、悲愁、愤懑和抗争就更激烈了,有一首上杭山歌唱道:月光出世真奔波,团圆较少缺较多,十五十六光两夜,二十七八打暗摸。这首山歌的意思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于此我们听到了客家妇女对不如意爱情、不如意的婚姻发出的沉重的叹息。下面这首山歌则控诉了“等郎妹”畸形婚姻对于客家女子的无情摧残,是千万等郎妹心头沥血、饮泣吞声的哀歌:“十八女子嫁了三岁郎,朝朝夜夜抱上床,共床睡了无话讲,心中无病也成痨!”“等郎妹,真苦凄,等到郎大妹老哩,等到花开花又谢,等到团圆月落哩。”这里的“等郎妹”是一些婚后久未生育的人家,先行抱养别人的幼女,等待自己生子,长大后配为夫妻。这种婚姻女大于男,甚至出现就像歌中所唱的“十八女子嫁了三岁郎”的畸形现象,造成许多家庭悲剧!
旧社会客家地区除了常有的童养媳和冲喜亲外,还有特有的“二婚亲”,即寡妇或离婚妇女再嫁。这种女人在社会上备受歧视,结婚仪式不能与普通婚姻同等,不得穿红衣,不得在厅堂正门出入,再嫁时要提前一两天离开原来的家,有的地方还要在半路上轿,接亲时间不能在晚上而在白天等等,而且过的不是人的生活:紧想紧真紧难捱,想来想去到鸡啼。怕听人家奶喊妇,怕看当前祖公牌。这种“二婚亲”在当时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相对于当时封建礼教要求已婚妇女恪守贞洁而形成的“烈女不嫁二夫”的苛刻要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不能否认客家人也受到程朱理学影响的既定事实,使客家人对二婚妇女多少带有歧视,这些都是深深积淀在人们心中的无法抹去的心理因素,是一种文化在人们心中的投影。而二婚妇女喊出的是一种要求婚姻自由的呼声,是对这种糟粕文化的反抗,唱出了千百妇女的心声,也使人们对这些人产生一定的同情。从这类山歌,我们不难看出对剥夺妇女基本权利的罪行进行的尖锐的批判和渴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反映。这类山歌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从妇女的口里唱出来的,不同于其他由男性对妇女权利的关注,使这种对压迫的揭露更深刻更由说服力,是客家妇女对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呼唤男女平等的先声。
此外,客家山歌中还有少量的作品反映了科学理性精神,这主要在于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崇文重教的深入人心和科学文化知识在客家人心中的日益积淀,而另一方面是由于继承儒家思想的“敬鬼神而远之”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结合,使人们产生了朴素的唯物意识,它虽然也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但在客家山歌中只是只言片语,凤毛麟角,所以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看到客家山歌中的这些人文精神的同时,我们发现,客家山歌毕竟在中国封建时代跋涉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所以违背人文精神甚至反人文精神的作品也有不少,人文主义只是客家山歌中包含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对客家山歌的非人文因素,也必须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来进行研究、总结。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客家山歌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的,因为艺术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时代精神,作者生于某一个时代,耳濡目染的是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与生活习俗,而时代是发展的。随着历史的进程,客家山歌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人们观念的变化而改变其形式和内容。但我觉得像“期望世风真淳以保持民性纯粹”和“反映崇文重教的传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捍卫真善美等适应社会发展方向的山歌将保持其永恒的生命活力,而像“反映民生疾苦,呼唤公平社会”和“对妇女基本权利的关注”等类型的山歌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深化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注]

○1○2○3○6均转引自《客家山歌的文化阐释》钟俊昆《嘉应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4○5引自《清代诗歌中的人文精神》 沈金浩《深圳大学学报》 2001年第6期
方言:么、冇(mao): 没有 乜(mie):什么 咁(gan):这么 唔(wu):不
参考资料:
1、《中国地域文化》(下)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2、《闽西客家》 谢重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3、《客家山歌的文化阐释》 钟俊昆 《嘉应大学学报》 1996年第5期
4、《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 骆玉明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 本帖由 yanxiuhong9 于 2003-5-1 19:35 最后编辑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论文】客家山歌中的人文精神(由于一些原因,有些字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