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谈谈东山中学的“校名”与“校史”
谈谈东山中学的“校名”与“校史”中国共产党梅州市委在四届四次全会上作出了建设东山教育基地的决定,描绘了再建一个东山中学新校区、进一步把东山中学做大做强的美好蓝图,己经变为现实。新校区五项工程的剪彩,迫切要求在新校区必须再建一座大门。这座代表着东山中学崭新面貌的门楼该安放在哪里?其校门横额上应该写上什么样的“校名”?我一直甚为关注着。
我于1961年9月考上东山中学读高中,入学时进的校门是状元桥的“东山书院”,毕业时出的校门是马蹄形球场的新校门,校门的正横额是用毛泽东写的字联缀而成的“广东东山中学”,当然佩戴的布校章上也是“毛体”的“广东东山中学”。现在母校编印的《东中校刊》封面上也仍用“广东东山中学校刊编辑委员会主编”的名义。在广东以“东山中学”命名的学校不只梅县一间,似乎广东中山县和海南岛某县也有称“东山中学”的,但梅县的东山中学是广东省的重点中学,而其他的不是。为了避免混淆,有人建议“广东东山中学”中插入“梅县”。1978年3月东山中学校长李泉隆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应叶剑英邀请到其家里做客,叶殷殷嘱咐全校师生要努力教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并为母校亲笔题写了校名“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李校长回梅县后就将叶剑英为母校题字取代“毛体”的“广东东山中学”,一直到现在马蹄形球场的正校门上仍镶嵌着叶帅亲笔题的“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其时东山中学是全国的重点中学,招收的学生都是在梅县地区,校名中的“梅县”既可指没有设地区前的“梅县”,也可指当时的“梅县地区”,倒也还名副其实。可后来“梅县地区”改名为“梅州市”,而东山中学招收学生仍是“梅州市”,而校名中的“梅县”二字,显然就名不副实了。所以又有人提议改为“广东梅州东山中学”,这样一来,又会给人造成“梅州中学”与“东山中学”合并的错觉。因为“梅州中学”虽是作为梅江区的重点中学,但校名并未改为“梅江梅州中学”。“东山中学”同“梅州中学”过去都是“文化之乡”梅县的两间老招牌重点中学,可如今都不属于梅县了。同“梅州中学”一样,“东山中学”仍是“东山中学”,前面未必要冠以“中国”、“广东”、“梅州”、“梅县”、“梅江”等字样。因此我建议,把叶选平校友题写的繁体“东山中学”四个大字,嵌刻在新校区的正大门上方,该是最贴切的了。
同样把叶选平校友题写的繁体“东山中学”四字,作为校徽、校章,作为信笺头、信封面,均可。但要注意的是“东山中学”的地址,应该写为“广东梅州市状元桥”,邮政编码:514017。不要像过去那样,印成“广东梅州市下市状元桥”。把“下市”二字去掉,“下市”的提法,是在几十年前梅县城只有“上市”、“下市”,还没有“江南”,更没有“梅县新城”的旧提法,早就应该随时代淘汰了。更何况今天人们的价值观都希望“上市”,如果东山中学的校办工厂或企业能像清华的“同方”、北大的“方正”那样的“上市”公司能有多捧。就“梅州市状元桥”也足以警醒东中学子:考试中必须成为梅州市的状元,不但要成为梅州市的状元,还要成为广东省的状元、全国的状元,而东山中学已经给各位搭好了通往“状元”的桥梁了,就看各位学子如何踏踏实实去行走。其实,状元桥原名为“灵济桥”,缘何以“状元”名之?有两种传说:一是民谣云:“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因而得名。另一说是南宋末状元文天祥收复梅州时,在此搭桥让士兵车马通过,所以得名。此桥原是石拱,后被洪水冲坏,改用木架,到清朝乾隆十九年(1747年)才重建好石拱桥,名为“灵济桥”,但至今人们都不叫“灵济桥”,而称“状元桥”。这也预示着东山中学的学子,不但学习上要像文天祥那样考取状元,而且要像民族英雄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身都是“正气歌”。
如果说,东山书院的校门是坐东向西,那末马蹄形球场的校门则是坐东北向西南,而东山中学新校区的大门则要坐北向南了。新校门要安放在梅江河边,校门前是否也种三棵木棉树,如东山书院门前的三棵英雄树,现在的校门是否有三棵红棉树,还是一棵、两棵,能否补齐三棵,当然无论是补种还是栽种,都不要种小木棉了,直接移栽中木棉,而且校门前总共九棵为好。新校门的安放,能否与千佛塔、新校区升旗的旗桿、三点成一线,使学生一踏进东山中学正校门,一眼就能正视千佛塔这支“笔”,再去写天上文章。正如同北京大学的学生一样,时刻想以未名湖畔的博雅塔这支“笔”,去饱蘸未名湖的“墨汁”,去写天下文章。东山中学的学生则要举起比未名湖畔博雅塔这支“笔”更高的千佛塔这支“笔”,去穿过昆章艺术楼、兰芳电教科学楼的空瓶颈和学校大门,去饱蘸梅江河这比未名湖更多的“墨汁”,去写天上文章。啊!东中学子,任何其之重!道何其之远!
校门设计一定要慎重,其上方嵌刻叶选平校友题写的繁体“东山中学”四个大字,大门两边也希望镶嵌上由东山中学广州校友会会长李祯荪撰拟、叶选平校友题写的对联:“东升日月,山起风云。”这副对联除了把“东山”二字冠以对联之首外,更重要的意义是把自然景观、人文价值取向,含蓄、文雅、简朴、有大气度地表现了出来。无论是白天的太阳,还是夜晚的月亮,都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并给大地带来光明。有江有山就有风云,有风云就有雨水,有雨水就能给生命带来恩泽。这都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东山中的学子绝不是当今社会上的“追星族”,不是“星星”,而是“追日族”、“追月族”,都是“太阳”和“月亮”,他们要有“夸父追日”的精神去追求远大的目标,他们要有“嫦娥奔月”、“神舟探月”的精神去探求宇宙的奥秘。东山中学这座学校则是架起的云梯,让学生们去追寻光明,去上天摘月升日。没有“青云”,何来直上?没有风又何来云?在21世纪风云际会之际,东山学子初步云梯,去天上写锦绣华章,去宇宙中揽月托日,此为东山人的高远志向。中华民族腾飞全世界此其时,东中学子大遂凌云志此其地。
【原创】谈谈东山中学的“校名”与“校史”
谈谈东山中学的“校名”与“校史”啰哩啰嗦地谈了东山中学的“校名”后,再来谈谈东山中学的“校史”。我曾在1988年与何明、肖刚、罗彦群、叶创昌等校友共同编写《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革命史》,编写完后,一直盼望母校能组织人力编写一部完整的《东山中学校史》,可希望至今落空。而我们编写的《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革命史》,和学校所有刊物介绍一样,都是以1913年为东山中学创办的时间开始。主要依据是传统的观点和叶剑英元帅的两次题词。一次是1957年的题词:“东山,是被初升的旭日光芒照耀的地方。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曾经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许多革命的嫰芽,尽管有些杂草,在这个园中潜滋暗长。四十四个年头,年年桃李,岁岁芬芳。同学们!四十四年前我们为了反对一个官方派来的校长,毅然从北门外搬到叶家祠堂。不久,又搬到东山书院,新建起自己的书房。这就是母校的来历,是老同学反对官方势力,不怕艰苦的手创。经过四十四年师生的努力和海外侨胞的帮助,学校规模已不象当年的简陋,教学成绩,都说优良。”另一次是叶帅1983年传真贺信:“从1913年在东山书院建立起东山中学,弹指已是七十年,在这70年间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东山中学亦伴着祖国的前进坚持着自己的光荣传统,积累着自己的光辉业绩,写下了70年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史诗。作为东山中学的老学生,老校友我谨致衷心的祝贺。”因此,1913年4月1日就成为东山中学建校的法定日子。
其实,东山中学创办的日子,应该提前十年,即1903年,创办人是黄遵宪。黄遵宪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回到家乡在自己的住宅“人境庐”兴办教育,亲自讲学。1903年他邀集温仲和等地方人士,创办“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所长,发表了《敬告同乡诸君子》书,恳切陈词:“鄙人深知东西洋各国小学校学务之重,学制之善,用敢殚竭其平日所知所能,披肝沥胆,一一陈献于我同乡、我同胞诸君子之前,愿诸君子同心协力,亟起而图之。”表达出其对家乡教育的赤诚之心。黄遵宪严格按照教育规律来兴办家乡教育事业,他认为:“凡兴办学务,必须有师范生、有教科书、有地方、有款项,四者缺一,不能兴学。”所以,他在1903年就着手筹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并谓先有师范,而后有蒙小学教员也。1904年黄遵宪选派杨徽五、黄之骏往日本学习速成师范,回国即任东山师范学堂教师,另派黄遵庚、黄季伟、黄延豫赴日留学。还捐资维修书院,决定把“现在修理将竣的东山书院,即拟作师范学堂”。1905年首届招生,对于进入“东山初级师范学堂”的师范生,黄遵宪要求非常严格:“务祈加以拣择”,“拣择端谨有志,聪颖自爱之士”,“此事关系极要……如不得其人,将来膺教师之任,谬种流传,贻误不小”,凡嘉应州五县“愿送师范生来此就学,亦必一律收录。”第一期招生50名,经短期训练后即分赴各县乡镇兴办小学教育。1906年2月“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改名为“嘉应官立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扩大招生,由嘉应五县选送高材生327人(计嘉应165人、长乐73人、平远68人、镇平9人、兴宁12人),人数之多,来源之广,为嘉应州前所未见。诚如《嘉应官立师范同学录序》中所说:“联五属之誉髦,爱共同之教育,庠序之间,济济翼翼,诚吾州旷古以来未有之盛典也。”
“东山初级师范学堂” 改为“嘉应官立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后,一直办到1912年。这一年,梅州议会议决,将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嘉属官立中学、务本中学堂、梅东中学合并改组为公立梅州中学,校址设在梅城北门岗原务本中学旧址,校长为叶则愚。1913年春广东省教育厅又将公立梅州中学强行改为省立,并直接委派黄道纯为校长。这就引爆了学潮,原校长叶则愚,教师叶菊年、邓少楼,学生叶宜伟(叶剑英)等100多人,愤然冲出校门,退出梅州中学,在地方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的支持下,创办新的学校,初称为梅县私立中学。公推冯懋度为第一任校长,并于4月1日正式开学。开学之初,先借树湖坪陈家祠、蔡家祠为教室,后迁到东门叶家祠。建校月馀,两度搬迁,学习动荡。后由“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创办人黄遵宪的第四子黄季伟与黄兰君建议迁往闲置的东山书院办校,由创办人卢演群等发函请准县议会,将东山书院拨为校舎,遂于1913年暑假迁往状元桥的东山书院,学校定名为“私立东山中学”。叶剑英则是第一任的学生会会长。
准确地说“东山中学”应创办于1903年,创办人就是晚清著名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被誉为“近代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东山中学”的校址就是“东山初级师范学堂”的校址,“东山”的招牌始终也没有改变,并且始终继承了“东山初级师范学堂”的办学传统。如招生范围原是嘉应州五属县,现在是梅州市七县一区基本是原来的范围略为扩大;招生保持严格的标准,仍然是各县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生绝大部分考上大学后继续深造,未有考上者也多有成为各县的小学教员;选派留日归来的人员担任教师,杨徽五老师原是“东山初级师范学堂”的教师,后来一直是“东山中学”的教师,其撰写的《榕园琐录》和《榕园续录》是“东山中学丛书”之一;而留学日本的廖苾光教授也曾担任东山中学的训育主任,其著作《风雨东山》、《东山三友集》、《追思集》、《油油草堂杂荟》也是“东山中学丛书”之二、之三、之四、之五;教材建设、课程设置都是废除科举的“四书五经”代之兴办新学的内容:修身、伦理、国文、算术、历史、舆地、理科、体操、手艺、图画、唱歌等。像中国一流的大学—清华大学,尽管其校名曾经是清华学堂(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尽管其校址曾经在北京清华园、湖南长沙、云南昆明,其校史都从1911年创办清华学堂开始。更何况,“东山”名未变,地未变,学未变。“东山初级师范学堂”的创办人黄遵宪、“东山中学”的创办人之一叶剑英,一文一武,同是“东山”之魁,同是“东山”之宪,同是“东山”之英,同是“东山”之光。
其实,东山中学和清华大学一样,校庆日都在四月份,不同的是东山中学校庆为4月1日,而清华大学校庆为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一个在4月头,一个在4月尾。东山中学和清华大学还有一样相同的,都是与“乾隆”有关。清华大学的取名“清华园”,原是清朝乾隆皇帝游览该地吟咏晋朝谢混诗句:“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因而题写:“水木清华”。而“东山书院”也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嘉应州知州王者辅在攀桂坊东山右麓所创建。清“乾隆”年间,梅县教育为之鼎盛时期,在科举考试中,考取解元的就有7位,考取文武进士的有41位。东山中学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始,于今已有近260年了。
东山书院自乾隆年间兴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也曾进行修缮,同治四年(1868年)又遭毁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再行维修。此后虽有小修小补,然进行大修则是在2004年。在此之前的1984年4月1日我曾动笔以东山中学广州地区校友会名义发出《关于将状元桥、东山书院列为梅县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议书》,2003年1月13日同样以东山中学广州地区校友会名义发出《为母校修复东山书院致广大校友的一封信》,信中指出,“巍巍东山,滔滔梅江,辉煌黉宫,破旧院墙。如今的东山书院,门前三棵木棉树依然像英雄般那样守卫着,可院内零落散乱,尘封网结,霉苔晦湿,不堪目睹。剑英元帅当年住室欲倾,爪哇华侨捐建楼房将倒;上下楼危颠,东西斋易崩;魁星楼在颤抖,桂花树在挣扎……凡斯种种,如不及时修葺,东山书院一旦崩塌,吾辈校友何以面对前贤,又何以交代后昆,自己心灵中美丽的校园毁灭,更何以面对自已!”所幸赖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校友支持,东山书院将于2005年7月全面修葺一新。重修之后的东山书院,母校将设立创建人—清乾隆时嘉应州知州王者辅的展室、黄遵宪1903年创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时聘请的主讲人等事迹展室、叶剑英1913年与当时进步师生共同创办的“私立东山中学”的事迹展室等。重修后的东山书院与门前纪念宋朝周敦颐(周濂溪)命名的周溪水、水上纪念文天祥的状元桥、黄遵宪公园、客家博物馆、黄遵宪故居人境庐、东山中学老校区与新校区、新旧千佛塔、油岩、大东岩等景点连成一体,真正形成“文化梅州”旗帜的人文历史大观园,也真正成为“世界客都”梅州的一张名片。正如同海德公园是英国伦敦的名片一样,没到海德公园等于没到伦敦,没到东山也就等于没到梅州。 谢谢学长的介绍,许多内容我门都不甚了了呢。 谢谢:):):victor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