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ynhqc 发表于 2005-8-5 19:54:44

【转帖】细说闽西-----连城之旅

览冠豸奇观 赏培田民居
http://www.fjlyta.com/pic/lczl.jpg
爱的大地
隐藏心灵的奥秘
有喧闹的冥想
和众神的忧伤
————蔡其矫(著名诗人·《冠豸山》)

宋绍兴三年(公元一一三三年)置县,以县治莲城堡得名,简称“莲”,后因朝廷认为“莲”字草头出草寇而去掉草字头,更名“连城”。
这块“恩爱”的大地,隐藏如画风光、丰饶物产、荟萃人文,如和氏璧蓝田玉般价值连城。
    这里山川秀丽,风光如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平地兀立城东,碧水映丹山,阴阳合双绝,被誉为“客家神山”。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主体在连城,林海茫茫,奇花异草、珍禽猛兽生活其间,充满原始的震撼力。赖源溶洞,绵延二十公里,神秘幽深。
    这里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森林、矿产、水力资源得天独厚。“闽西八大干之一”的连城地瓜干、“全国唯一药用鸭”连城白鹜鸭、连城宣纸名扬中外,连城因此获得了“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中国连城白鸭之乡”的称号。
    这里是客家人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积淀。百余客家姓氏定居于此,三十三万人口讲着三十四种方言,客家方言之复杂在中国乃至世界罕见。游大龙、走古事、烧炮、游大粽、犁春牛、花灯会等客家民俗,丰富多彩,全国罕有。涮九品、芋子饺、白鸭鲍鱼等风味佳肴,独步天下,饮誉八方。培田古民居群,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历史悠久,是继永定土楼、梅州围拢屋之后发现的又一世界建筑奇葩,承载着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里是革命老区。望云草室、张氏家庙、新泉小镇等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先辈的身影,怀英园、朋口战役纪念碑、文坊战斗纪念碑仍在诉说着英勇壮烈的故事,近万连城儿女参加工农红军扛起了“红旗不倒”的旗帜。当年,毛泽东在新泉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工农妇女学校,起草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红军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一的“洗澡避女人”。
    这里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的唯一幸存者——四堡,闽西第一名刹——中华山性海寺,文昌阁、云龙桥、永隆桥等古建筑,二丘书院、东山草堂、南山书院等古书院,古色古香,引人入胜。



http://www.fjlyta.com/lczl1.asp

[ Last edited by ysynhqc on 2005-8-5 at 20:36 ]

ysynhqc 发表于 2005-8-5 22:06:30

天成佳景冠豸山

http://www.fjlyta.com/pic/lczl2.jpg

"村姑无黛貌倾国,豸峰有价值连城。"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犹如一位不施粉黛的村姑,天生丽质,清纯可人。风景区在距县城仅一点五公里处,方圆百余平方公里,集山、水、岩、洞、泉、寺、园于一身,拥有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龙湖五景区,拥有山奇、水秀、谷幽、岩穴迷离之神秀。
    出游冠豸山,可先游湖后登山,也可先登山后游湖,不过“逆游冠豸乐趣多”。
●石门山水似桂林
    乘车出城来到石门湖畔,碧水丹山入眼来。看着碧绿湖水,湖光潋滟,水抱着山,山绕着水,水映着山,山衬着水,不觉怦然心动神迷离。 座落于山之东南的石门湖,为七十年代初建造水库利于农田灌溉而形成的人工湖,面积四百多亩,如一块翡翠,如一颗明珠,镶嵌 在冠豸山的险峰奇谷中,四周环山,“石门”中开,因之得名。上游船,缓缓前行,时而穿过狭窄的峡谷,时而闲庭信步开阔的湖面,“水转山间走,山回水中行”,山风习习,清凉舒坦。山在慢慢后退,水在慢慢后退,眼看就到湖的尽头,“山穷水尽疑无路”,却“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处曲径通幽,山环水绕,水傍山立。 翠岛穹窿、渴马饮泉、疯僧戴帽、猴狲撞钟、大象戏水、双乳峰、葫芦巷……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水面奇观,历历在目,一景接一景,一画连一画,正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偶而,一两只白鹭、野鸭,闻船声而惊飞,掠过水面,生机盎然,引来无数游人惊叫。
    湖光山色,兼武夷九曲之秀,显桂林漓江之清。有诗云:“疑是仙家聚宝盆,添山设水置乾坤。武夷秀色漓江美,都向连城壁内存。”

http://www.fjlyta.com/pic/lianchen/gzs02.jpg

●北夷南豸 丹霞双绝
    下得船来始登山,一路笑语一路欢。时而穿林而过,时而缘壁而走;时而俯身崖穴,小心翼翼,时而抓链爬坡,一步一歇;听鸟深涧中,看花开峭壁上;远望层峦叠嶂,近看崖侧成峰。
位于连城这个纯客家县内的“客家第一名山”冠豸山,以其形似古代法官头戴的獬豸冠得名,“平地兀立,不连岗自高,不托势而自远”,相传开发始于宋代,自古就有“八闽名胜” 、三江(闽江、九龙江、汀江)“上游第一观”的美称。因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同处一条山脉(武夷山脉),同属丹霞地貌,山势雄奇,而享“北夷南豸,丹霞双绝”美誉。
    一路行去,这里一峰,那里一岩,如卧虎,如奔马,如蹲师,如戏猴,鬼斧神工,各显其态;三叠潭、香榔幽谷、老虎岩、观音峰、丹梯云栈、一线天等百余个景点,琳琅满目。
    鲤鱼背,是一条贴着山崖的崎岖小石道。听说,有三百六十五个台阶,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昼夜,顺利登上山去就意味着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拾级而上,身历其险,自是心无旁鹜。偶而扶栏回眸远眺,莲花峰、秀女峰、骆驼峰,峰峰入眼,雄浑壮丽,形态逼真。若逢山雾缭绕时,雾中石道就形似鲤鱼追风逐浪。
    过鲤鱼背,攀到山顶,长寿亭高踞山巅。历尽短暂“艰辛”,终抵山顶,顿觉快意无比,是一种释然的解脱和抚慰。遇碧空如洗艳阳天,凭栏远眺,城镇、田野、山峦,尽收眼底,“ 无限风光在险峰”。所有尘世杂念,一扫而去。
    离长寿亭,一路下山。“一线天”把冠豸山峰一劈为二,左为灵芝峰,右为五老峰,两峰截然分离,间距仅二、三米。来到镌刻“上游第一观”五字的岩壁前,俯视山下城区,九曲文川,缭绕如练;村舍错落,楼宇林立,田畴如画。

http://www.fjlyta.com/pic/smzg.gif

●生命神山 阴阳相对
    早有人言,冠豸山水,雄齐、清秀,景观奇特,有“三绝”:一是竹安寨景区的“寿星石 ”,栩栩如生;二是竹安寨景区的“水门墙”,气势恢宏;三是冠豸山景区的“照天烛”,拔地而起五十余米,直插云天。
    实际上,随着景区的开发,新的景致不断现身,冠豸山风景区之绝景妙色已远非“三绝” 。“生命之根”、“生命之门”,并存于风景区,阴阳称双绝,就令游人惊叹不已,“客家神山”、“生命神山”、“阳刚天下第一,阴柔举世无双”的赞誉如潮而来。纵览天下名山胜景,有阴或有阳,并不少见,然阴阳相对同一处,实属罕见。所谓“生命神山”,实不为过。
    “生命之根”,在冠豸山顶长寿亭下的峡谷中,是一根硕大无朋的圆柱形石柱,很高很大。无论是近处仰望还是高处俯瞰,它都象一根高高勃起、威然耸立的男性阳具。它孓然挺立于山谷中、天地间,直指苍穹,充盈着阳刚之气,给人以奋进、拼搏的无限遐想。
    “生命之门”,在石门湖畔的一面石壁上。光滑的石壁突现一狭缝,缝中临水处有一眼黑色的洞,洞的四周长着小草、青苔,洞下水光辉映,这活脱脱就是人类的“生命之门”。
“生命之根”、“生命之门”,天造地设,同在冠豸。这是上苍给予这方水土的最大赠予,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这是大地与人类血脉相连、气韵相通的守望和搀扶。或许有人在这给了我们生命的造物面前,还羞于启齿,但大自然为我们呼唤了生命之本、生命之源,为我们展现了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本原。
    “生命之根”、“生命之门”,这是真正属于冠豸山独一无二的美,这是冠豸山真正神奇、神秘之处。就此而言,游览冠豸山,就是一次充满人性关怀、闪烁神性光彩的生命朝圣,“ 獬豸刚正恒久远,生命根源尽释然”。

http://www.fjlyta.com/pic/lianchen/gzs08.gif

●书院文化 冠豸风骨
    一座山,如果没有文化浸染,也就只是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而冠豸山是有生命的,不仅在于它合“生命之门”、“生命之根”于一体,而且还因为它是一座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山。
山名由“东田石”、“莲峰山”到后被邑人以“冠豸”两字取代,就赋予了山的文化色彩。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羊而独角,“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 ,法官可据此判断是非,因而法官的帽子称为“冠豸”,以示公正不阿、除邪扶正之意。山名 “冠豸”,可见其寓意深远。
    与天下名山相比,钟灵毓秀的冠豸山不以山势巍峨称雄,不以香火鼎盛闻名,却以书院众多而自豪。自南宋到明清,不少文人雅士纷纷在山上结庐倡学,建有“二丘书院”、“樵唱山房”、“东山草堂”、“修竹书院”、“五贤书院”……众多的书院,成为冠豸山一道耀人的风景。数百年的书声熏陶,滋润了冠豸山的傲然风骨。
    书院的兴盛,俊彦的游览,也在山间留存一批珍贵的历代摩崖石刻和题匾,许多书院、古寺、楼台亭阁等人文景观,以及一篇篇题咏冠豸山水的文章诗赋。迄今,山中留下了四十余处摩崖石刻,包括南宋大儒、福建四大理学家之一罗从彦手书的“壁立千仞”、明代名儒黄公甫所题“冠豸”、现代著名书法家罗丹的“人长寿”、赵朴初的“造化钟神秀”等书法珍品。
最为珍贵的是,东山草堂内珍藏的两块题匾:一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登临冠豸山时手书的横匾“江左风流”;二是清代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在任福建督学期间,慕闽西崇文尚学之风,专程来访冠豸山,留下“追步东山”墨宝,抒发游山心迹。
    钟灵毓秀的冠豸山,积淀深厚的文化。至今连城文风鼎盛,作家之多列于全国县级前茅,遂有“文学强县”之称,遂在冠豸山脚下建起了中国、福建作协文学创作基地。



http://www.fjlyta.com/lczl2.asp

ysynhqc 发表于 2005-8-5 22:08:33

惟一的四堡

http://www.fjlyta.com/pic/wysb.jpg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印刷术,由唐至清,遥遥领先世界,曾远传亚非各国雕版印刷,更是开世界印刷术之先河。
    古镇四堡,就是惟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就是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世界的实录。
●雕版印刷源远流长
    四堡,位于闽西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交界处,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然而,这里曾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赫赫有名,成为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名列"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乡",幸存的古书坊群也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行古镇雾阎村,一幢幢久经风雨剥蚀的风火屋,门楼矗立,飞檐翘角,书香飘溢。那就是古书坊。现仅雾阁一村尚有称为"印房里"的遗址百余处。四堡印书坊基本属家庭作坊,多由家族世代经营,而呈现家族性与民营性的显著特征。雾阁村的邹氏和马屋村的马氏,就是经营四堡雕版印刷业的两大家族。邹氏族语载:"吾乡在乾隆肘,书业甚盛,致富者累相望",各书坊"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积,饶若素封"。
    子仁屋是一座明清住宅和书坊合二为一的典型建筑,由天宝堂、务本堂、翰宝楼组成,始建于1809年,由邹姓三兄弟建造,占地十亩,九厅十八井,有140多间房。上中下厅是公共活动场所,侧厅和第一披厢房为住宅和生活区,第二披厢房及大门前侧房为印书坊,后院为仓库和杂物房。刊印书籍销往赣、粤、浙、挂、苏杭等地。
    据史料记载,四堡雕版印刷业有南宋末年、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7年)、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三种起源说。而何说为准,尚待考证,但足已说明它的源远流长。经历数百年发展,在乾隆、嘉庆、道光三代进入鼎盛时期g印坊柿比,书楼林立,世代相传大书屋至少百家,中小书坊星罗棋布。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有流动贩卖。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四堡刊印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后随印刷业的工艺革新和发展,逐渐式微,至清末民初已被排挤而无立锥之地。

http://www.fjlyta.com/pic/lianchen/gzs05.gif

●"版权"意识早
    近年,"打击盗版"、"保护知产权"之声渐起,"版权"意识也渐人民心。而在四堡,"版权"这个现代的时髦词汇,在当时早已有它的原始的萌芽。
    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内,一块块乌黑斑驳的木刻印板,层层叠叠,摆放在橱窗里。"藏板所有,翻刻必究"、"本斋藏板,翻刻必究"的字样,刻在印板上,清晰可见。
    据四堡老人回忆,"藏板所有"的族规,是经营四堡雕版印四堡雕版刷业的邹氏、马氏两大家族制定,用以解决家族间作坊间因争印畅销图书、争雕板而引起的纠纷,而明晰版权,保护版权。族规也对开刻新板有许多限制:一般不许开刻已有的书板;各书坊间租借书板印书时,一切按原样进行,不得另立标记,如有违反由族长出面干预。
    因此,当年,雕板价值极高,不仅因为雕板制作并非易事,更重要的是拥有雕版就意味着拥有金钱与财富E分配雕板,自然而然成为邹氏、马氏两大家族分家的首位家产。
    为协调家族内各作坊间的正常生产运作,邹、马两大家族还制定了一项族规,称为"岁一刷新"。这是说,来年正月之前,各书坊须将明年出版销售的所有图书品种全部刷印出清样,贴在各自书坊门墙上,以便正月初一各家各户互相串门之际能了解各书坊的出书情况。如遇图书品种重复,那么族长或有权威的长者就出面调节,避免重复。然后,各书坊方可正式安排当年的生产任务。
    "藏板所有"、"岁一刷新"的制定,既让我们看到了四堡雕版印刷业鲜明的家族性特征,也向我们展示了四堡雕版印刷业内部的古老运作的管理方式。
●古籍版本多
    从残存雕板、珍本古籍旧书及当地族谱资料考证,为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四堡刊印的书籍种类五花八门,内容无所不包,约有9大类900余种。其中,有以儿童为对象的幼学启蒙书《幼学故事琼林》、《三字经》、《增广贤文》等;有服务举子应试的《行文资典》、《考卷问珍》、《增订古文精言》等g有文人喜欢的《易经》、《诗经》、《论语》、《孟子》等经史子集,在文学图书中,有古代诗词及个人文集,也有人们日常娱乐消遣的小说、故事、戏剧等z有日常应用读本、医药图书,也有堪舆、占卡、星算之类的图书。
在四堡版本古籍中,也有少见的珍品:
一是《绣像金瓶梅》。明朝成书问世的《金瓶梅》被列为禁书后,在京、汉、杭等地难以出版,而四堡出版了《绣像金瓶梅》,现存于吉林大学图书馆,是出版史上一件突出的大事。
二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合刊本,在同一书页中以墨线分成上、下两半,上半部刊《三国演义》,下半部刊《水浒传》。此版本在印刷史上较为罕见。
三是《西厢记》,采用连史纸陶印,字为黑色,圈点用红色,为古籍中少有精品。
四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字画参半,每一书页中上为图画,下为文字,图文并茂,别出心裁。
五是被誉为全国名志之一的明朝李世熊著《宁化县志》。
六是一本以小著称的线装奇书《论语》(朱禀集注),长7厘米,宽5厘米,书页上真正印字的部分仅长6厘米、宽4厘米,封面没了,全书仅存《论语》卷六至卷十,共212页;书中字最多的一页达260多字,书的侧标题上印有"四书全注·论下"、"八讲"等字样。这是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馆长从当地农家找到的,书页已被虫姓蚀得斑斑点点。此书之小,是为了便于携带,如今日的袖珍字典,还是为古时科举考试作弊所用?不得而知。




http://www.fjlyta.com/lczl3.asp

ysynhqc 发表于 2005-8-5 22:11:29

感受培田:“辉煌大庄园”

http://www.fjlyta.com/pic/gspt3.jpg

30幢明清时建的高堂华屋,20座古祠,5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组成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这便是"客家祖地"闽西山区连城一个古老的客家山村——培田。
    培田的客家古民居建筑与永定客家土楼风格迥异。如果说土楼是古堡,封闭而坚固,那么培田民居就是庄园,豪放而优雅。培田民居是继永定土楼、梅州围拢屋之后发现的又一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筑瑰宝。
●画里村庄
    据载,吴姓先祖早于1344年迁至培田,在此开基,繁衍至今已历30世,时近700年。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
    冠若山、笔架山、武夷山南脉三道绿色屏障,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环抱,抵挡了寒流霜害、夏秋台风的侵袭。村外五个山头,又似五虎踞护,护佑着培田的一方安宁。一条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培田就是古时官道上的一个驿站。一条河源溪绕村而去,既供村边农田灌溉之用,又保村内生活所需。村落南边水口处,古梅、香枫茂密掩映,似巨人把口,"保端避邪"。 培田就坐落于这块如画的风水宝地。走进培田,便觉处处是画。这里有高高的灰褐色风火墙,飞檐翘角的威严门楼;或花鸟虫鱼或历史故事或工笔写意的木刻窗雕寄寓理想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石联壁画;深深庭院,幽幽小巷$哇哇稻田、如黛远山,遥远连绵……培田,不愧为人们称道的画里村庄,无处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水样灵性
    村中心是一条千米长的古街,贯穿全村,旁列古祠、民居、商铺,是培田的主要商业集市。相传,盛时街上商铺数十间,客枝、轿行、赌庄、布店等等无所不包。
曲折古街,巷道,互为连通,把错落的明清古建筑有机连为一体,"虽是人工,宛若天成"。
    街道边有水圳相伴,穿街过巷,直通各户,是古时自来水工程。村中老人回忆,过去圳水清澈见底,村里人就靠屋旁流动的圳水作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村中还有一口口水塘、古井,见于房前屋后。
    数百年前的建村者,极为讲究村落的理水。每一座古建筑都布有暗沟,用来排泄家家户户的天井雨水、生活污水。天井将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汇聚一处,顺沟而出,流人石砌水池,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心理。排水路径讲究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弯曲而去,不宜直泻而出,乃因"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有的民居还在厅堂下设有陶制暗水管,放养乌龟在管内爬动,起着排污清沟作用,别出心裁。
    如果说街是村的骨髓,水就是村的血脉。灵动的水赋予了村子水样的灵性。

●建筑魅力
    漫步古街,衡公祠、久公祠、昌亭公祠……20座百年古祠,紧紧相连;建筑之精、数量之多堪称中国之最。客家人→向重视门庐之构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培田各祠门庐精巧华丽,富丽堂皇,匠心独运。其斗拱垒撑,立石柱雕梁,架飞檐翘角,悬金字牌匾,置红门画彩栋,楼雕窗脯墙屏,石柱刻植联,木壁绘漆画,石狮石鼓分踞两侧。
   衡公祠门庐斗拱上镶嵌彩漆画,历300余年而经久不褪,依然图案线条清晰,人物栩栩如生。久公祠是村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祖祠之一,门庐五重斗拱,有大唐遗风,极为少见。
村中的明清时期深宅大院,一幢连着一幢,布局科学,紧密有序。它截然不同于以外御为特色的土楼和以内闭为特征的围屋。它没有围墙,没有炮眼,而到处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宇坪、照墙、鱼池、花圃,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休闲和养生的美丽庄园。

http://www.fjlyta.com/pic/lianchen/thg-1024.jpg

村内的建筑多为"九厅十八井",规模宏大,最为典型的是"大夫第"、"衍庆堂"、"官厅",占地都在6900平方米以上,厅高堂闹,雕梁画栋,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设施科学而完善,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大夫第",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所以又称继述堂。她是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九厅十八井式建筑,历时11年建成,占地6900平方米,距今有l60年历史。走进"大夫第",穿厅过井,是一进又一进的院落,一个又一个的天井、厅堂。回廊曲径通幽、四通八达3花厅云墙饰以琉璃花格漏窗,旁边题诗作画、赋抒情对联E天井中,鱼池翔鱼,花圃飘香,诗情画意,如歌如梦。青砖封火墙高砌,各院落看似独立分隔,实又相互连接成一座不可分割的整体建筑。其坚实牢固,安逸舒适。嵌于墙内的窗户,用砖砌成"福"、"寿"、"喜"等各种繁体字形或各种图案,雅致美观,寓意美好……


http://www.fjlyta.com/pic/lianchen/13.jpg

"大夫第"的地板,采用"三合土"即沙子、黄泥、石灰掺入少量红糖、糯米夯实而成,看似石条地面,平整如新,坚硬如常,被法国建筑学者惊叹为"世界建筑科学的奇迹,中国古民居建筑的艺术精品"。
   "衍庆堂"门前一对"门当户对",蕴含男女和合、家业兴旺、万代兴隆之理念,喻示着客居异地的客家先民在聚族而居中对宗族自治的展望和追求。这与北京四合院门前设置相差无几,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官厅"前设月塘,与徽派建筑"四水归堂"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用意在于,一取水克火之意,二取"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缘,意即肥水不流外人田。
      "双灼堂"也是一座九厅十八井式建筑,装饰精细、考究。厅堂的屏风、窗扇、梁头、雀替等部位精雕细刻,尤其堂前八块精美的窗扇,每扇浮雕一个字,合起来为"礼、义、廉、耻、孝、佛、忠、信",毫不掩饰其四维八德、以德治村、以德持家的信条。
      古民居布满雕刻、植联、匾额,集工艺、美术、雕刻、书法、文学等艺术于一体,十分壮观。每一幢古民居,都是艺术的结晶g每一幢古民居,都有着悠远的故事。



http://www.fjlyta.com/lczl4.asp

简单呼吸 发表于 2005-8-8 11:54:03

呵呵
好啊

mayonghappy 发表于 2005-8-12 23:00:42

斑竹,希望有宁化  清流的,这两个县不能少了哦

★随风 发表于 2005-9-10 14:14:50

好!!!!

millky 发表于 2005-10-2 19:02:45

偶是连城姓江的,谁能告诉我是庙前的还是庙后的?我还没回过去呢,爷爷做生意来到广东就没回过去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细说闽西-----连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