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5-7-14 09:59:01

客赣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刘纶鑫 田志军

客赣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南昌大学 刘纶鑫 田志军
http://yywz.ncu.edu.cn/info/4/id-2.htm
  客家方言和赣方言并列为汉语两大方言区。由于它们不仅地域相连,历史、文化、经济、民俗诸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的特点也多有交叉。所以,客家方言和赣方言究竟是合为一个大方言还是分为两个大方言?它们各自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客、赣方言的研究无疑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焦点。这里我们将这两种方言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作一简要的回顾,并就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一、客家方言研究回顾
  客家方言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等八个省区二百多个县市,还散布到海外40多个国家与地区。清代末年,随着传统语文研究的全面发展,为适应志书编纂和土客纷争中的需要,开始了客家方言的研究。但早期的客家方言研究大都局限于解释词义、考证本字、探求词源,基本上是用传统语文学的理论方法对词汇进行考释的成果。
1948年董同和发表《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史语所集刊19本),该著只分前言、音标说明、记音正文和语汇四部分,系纯粹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调查记录单一方言的典范之作。作者直接从自然流露的话语中辨出基本音系,随之作"成段以至成篇的语言记录",再从成段成篇的语料中截取词语。这种从方言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的结果,更能反映"已于文字脱离关系"的凉水井语音的真实面貌。该书详尽描写了凉水井客话的声韵调系统和字音连读变化,用音标标音、国语译注的方式记录了二十段语料和三千五百个左右的词语,材料翔实,分析入微。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三大语文政策的深入贯彻和语言研究水平整体提高,客家方言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具体表现为:
  1.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一是涌现了一大批客家方言研究工作者,除大陆以外,还有不少港台和海外华侨华裔学者,以及国外汉学家。二是成立了一些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1986年,刘纶鑫主办了"方言志编写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方言研究人员。1993年饶长溶等发起召开了首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至今已历五届,编辑出版了四本会议论文集。这些机构团体所办刊物和开展的活动,促进了学术交流,对客家方言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2.研究领域,内容系统全面。既有综合性的研究专著,也有对单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深入探讨和描写的专题研究,还涉及方言分区分片、客家方言划分标准,客方音史、本字考、音变类型、客家话与其他方言(含普通话)的比较研究等等,丰富多彩,不胜枚举。
  3、涉及的客家方言地域点多面广,次方言点的调查呈逐步深入趋势。就目前所发表的论著看,涉及大陆及台港澳等省区的许多方言点。
  4、学术成果丰硕,发表了大量的客家方言论著。这些论著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客方言的语言事实,并探索其语言规律,解决了一些从前未予解决的问题。
  (一)综合研究
  1.通论性著述。指对客家方言的概貌与特点,形成与分布、分片及划分标准等等问题的全面研究,如黄典诚《客家话》(《语文知识》,1954年第7-8期),林盛道《客家语的特色》(日《中国语学事典》,江南书院,1958年),桥本万太郎《客家方言》剑桥大学出版社,1973年),詹伯慧《客家话的形成与分布》(《广东语文报》,1985),罗杰瑞(Jerry Norman)《什么是客家方言》(《第二届汉学论文集》,台北,1989),严学窘《客家话的原始形式论述》(《广西民院学报》,1986),黄雪贞《客家话的分布与内部异同》(《方言》1987年第2期),饶秉才《客家方言的分布和主要特点》(《暨南学报》,1989年第3期),刘纶鑫《江西客家方言中的客籍话和本地话》《南昌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李如龙《客家方言与客家的历史文化》(《嘉应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等等。
  2.单一方言描写、研究。建国50年来,对客家次方言点的调查、研究蓬勃开展,出现了许多对单一客家次方言进行综合描写、研究的作品。如:杨时逢《台湾桃园客家方言》(《史语所单刊二十二,1957》及《台湾桃园美浓客家方言》(《史语所集刊》42本,1970)杨福绵《台湾饶平客家方言:描写及比较研究》(1963)、罗肇锦《瑞金方言》(台大硕士论文,1977),千岛莫一,通口靖《台湾南部客家方言概要》(日《丽泽大学纪要》,1986)、易家乐《南雄方言记略》(《方言》,1983年第2期)、周日建《广东新丰客家方言记略》(《方言》1992年第1期)、谢永昌《梅县客家方言志》(暨大出版社,1994)、林立芳、应初升《南雄珠玑方言志》(暨大出版社,1995)、哈玛宛《印度尼西亚爪哇客家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蓝小玲《闽西客家方言》(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等。
  2.学话手册。为配合推普政策在客方言地区贯彻落实,出版了一些学话手册,如饶秉才《客家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广东省方言调查指导组《客家人学习普通话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58)等。
  (二)客家方言语音研究
  1.综合研究。如a.语音综论。如金丸邦三《客家语音韵略述》(《中国语学》,1965年第3期,东京)、石田武夫《客家方言中入声的象征性和中国语的音乐性》(《彦根论丛》第17卷,1965,彦根)、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方言》,1988年第1期)及《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方言》,1989年第2期),周日健《客家方言的声调特点补论》(《第二届客方言研讨会论文集》,1997),钟富荣《论客家话的声母》(《声韵论丛》第3卷,学生书局,1991,台北)、刘纶鑫《客家话的入声》(《第二届客家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7),b.原始客家语构拟,如,Kevin A. O'connor《原始客语》(《亚非言语文化研究》,1976,东京)、严学窘、李玉《原始客家话的声调发展史》(《广西师院学报》,1985年4月,南宁)、李玉《原始客家话的声调系统》(《语言研究》,1986年第1期,武汉)。
  2.单一客方言语音研究。a.单一方言音系描写、研究,如桥本万太郎《客家四县方言的音韵体系》(中国语学研究第8回全国大会案内,1957,东京)和《客家话(海陆)方言--它的音素的分析》(《中国语学》1957年第2期,东京),Henry Henne《沙头角客家音系》(Norsk Tidsskrift for sprogvidenskap 20,1964),沙迦尔(Laurent Sagart)《香港新界客家话音系》(U.Of Paris, 1977, 巴黎)、饶长溶《福建长汀客家话语音记略》(《龙岩师专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2期),周日健《广东惠阳客家话音系》(《方言》,1987年第3期)、刘纶鑫《江西大余(南安)方言音系》(《方言》1995年第1期)、蓝小玲《闽西客话语音系统》(《第二届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等,b.单一方言语音特色描写,如黄雪贞《福建永定(下洋)方言语音构造的特点》(《方言》,1985年第3期,北京)及《梅县客家话语音特点》(《方言》,1992年第4期)、张双庆、万波《南雄(乌径)方言音系特点》(《方言》1996年第4期)、庄福升、严修鸿《闽南四县客家话的语音特点》(《客家纵横》,1994年)、吉川雅之《大埔客家话语音特点简介》(《第二届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c.连读变调研究,如李宜才《粤东桃源话的特殊变调规律》(《中国语文》、1959年第8期,北京)、李如龙《长汀话两音节、三音节的连读变调》(《语言研究》,1982年第2期,武汉)、罗美珍《福建长汀客家话的二字组、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客家)方言的连读变调》(《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北京)、冯爱珍《福建省顺昌(城关)方言的连续变调》(《方言》1987年2期,北京)、谢富文《江西于都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方言》1992年第3期)。d.文白异读。刘纶鑫《上犹(社溪)方言文白多音现象试探》(《客家纵横》1994年12月)、余伯禧《梅县方言的文白异读》(《语言文字学》,1994年5月)。
  3.语音对比研究。a.历时比较。如邓晓华《客家方言与宋代音韵》(《语言研究》,1991年增刊,武汉)、《闽西客话的韵母音韵特征及其演变》(《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b.横向比较。如何炯《以梅县方言为代表的客家话与北京语音的对应规律》(《方言与普通话集刊》4,1958,北京)、李作南《北京语音和广东北部客家方言在声韵调上的比较》(同上)。C.内部比较。如李如龙《闽西七县客家方言语音的异同》)(《第二届客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三)客家方言词汇研究
  客家方言词汇研究可以分成:
  1.词汇及其特点描写。如林盛道《客家话语汇》(日《中国语学事典》,1958),何耿丰《广东东北部客家方言词汇点滴》(《方言与普通话集刊》4,1958)、桥本万太郎《客家语基础语汇集》(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1972,东京)、李作南《客家方言词汇说略》(《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3-4期)、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一)(二)(三)》(《方言》1983年第2、3、4期)、李惠昌《客方言的词汇特征》(《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2年第3期)、陈亦良《梅县客家方言词汇散论》(《暨南学报》1993年第1期)、邓小蘅《宁都方言词语初记》(《客家纵横》,1994年12月)、练春招《马来西亚土乃客话的词汇特点》(《第二届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张维耿《富有客家情味的客家歇后语》(同上)。
  2.方言词典编纂。如张维耿《客家话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谢留文《于都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Guerrino Mavsecano和 Otilio garcia《英客词典》(光启出版社,1959,台中)、谢栋元《客家话和北方话对照词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上述后二部词典也属词汇共时比较研究的成果。
  3.词汇比较。a.历时比较,如李惠昌《客家方言口语中的古词语考辨》(《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1年1期)、李如龙《客家方言本字考》(《客家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练春招《客家方言近代汉语词语例释》(《第三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b.共时比较,如李作南《客家话和普通话在词汇上的主要差别》(《语文知识》,1956年第5期)、谢栋元《客家话和北方话在词汇上的一个比较》(《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四)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1.综合研究。如罗肇锦《客语语法》(台湾学生书局,1984)、何耿镛《客家方言的语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李作南《客家话的几个语法特点》(《语文知识》1957年第1期)、黄雪贞《客家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方言》1994年第4期)、Henry Henne《沙头角客话语法结构概述》(Acta Linguistica Hatniensia, 10,1996, copenhagen),林立芳《梅县方言语法论稿》(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
  2.词法研究。主要包括词类及其功能,构词法、构形法等等。如李作南《客家方言的代词》(《中国语文》,1965年第3期)、南台《客家话人称领属代词的用法》(《中国语文》,1957年第11期)、饶长溶《长汀方言的代词》(《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项梦冰《连城(新泉)方言的人称代词》(《方言》1992年第3期)、《连城(新泉)方言的指示代词》(《方言》1992年第4期)、《连城(新泉)方言的疑问代词》(《方言》1993年第3期)、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形容词的子尾》(《方言》1982年第3期)、何耿镛《大埔客家话的后缀》(《中国语文》1965年第6期)林雨新《平远话的名词构词法》(《中国语文》1957年第11期)、蓝小玲《长汀客话动词与形容词构形法》(《龙岩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刘纶鑫《江西上犹社溪方言的"子尾"》(《中国语文》,1991年第2期)。
  3.句法研究。如项梦冰《连城(新泉)话的反复问句》(《方言》,1995年第3期)、胡性初《英东话否定句和普通话否定句的比较》(《双语双方言》,1994年第8期汉学出版社)、谢留文《客家方言的一种反复问句》(《方言》,1995年第3期)、侯复生《梅县方言表示祈使的动词谓语句》(《韵关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饶长溶《长汀话的"拿"字句》(《第三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
  第三部分 赣方言研究回顾
  赣方言主要通行于江西省中部、北部,以及湘东、鄂东南、皖西南、闽西北等部分地区,约计近百个县(市),使用人口3000万,赣方言研究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只有一些地方志对方言词汇作过零星而不成系统的记录,赣方言研究肇始于罗常培先生1936年完成的《临川音系》。1935年春,赵元任和李方桂两位先生到南昌调查江西方言。五十年代,为了配合全国汉语方言普查,余心乐先生等组织对江西各地方言特别是赣方言作了调查,积累了不少的材料。但这些材料后来在"文革"之中散失,大部分未能整理发表。1979年《方言》季刊创刊,熊正辉先生率先在上面就南昌方言发表系列论文,从此揭开了赣方言研究新篇章。
  (一)综合研究
  1.通论性著述。主要有曾康《江西方言杂读》(《光明时报》,1950年8月27日),杨时逢《江西方言的内部分歧现象》(《清华学报》,新14期,新竹),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区(稿)》(《方言》,1986年1期),何大安《论赣方言》(《汉学研究》5,1,1986,台北),颜森《赣语及其抚广片的若干特点》(《江西师大学报》1990年4期),陈昌仪《赣方言概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南昌)和《论赣方言的形成》(《江西大学学报》,1991年3期),沙迦尔(Laurent Sagart)《赣方言研究》(法国国家科学院、亚洲东方语言研究所,,1993,巴黎),周静芳《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3期,南昌)
2.单一方言描写研究。主要有夏剑钦《浏阳南乡方言记略》(《方言》,1993年1期),张贤豹的《说邵武方言》(《汉学研究》2,1,1984,台北),魏刚强《萍乡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0,北京),颜森《黎川方言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1993,北京)及《南昌方言纵横谈》《语文应用与研究》,1993年1期),陈昌仪《论景德镇话的形成》(《社会语言学第二届年会论文集》,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南昌),罗杰瑞(Jerry Norman)《邵武方言的归属》(《方言》,1987年第2期,北京),冯爱珍《福建顺昌县境内方言的分布》(《方言》1987年3期),张双庆、万波《从邵武几个语言特点的性质看其归属》(《语言研究》,1996年1期)。
3.推普论述很少,有王光闾《谈谈江西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教育工作》1956年13期,南昌),五十年代未予编写学话手册。
  (二)赣方言语音研究
  1.综合研究。如,余心乐、何姿文《江西方音辨正》(《争鸣》,1964年2期),杨时逢《江西方言声调的调类》(《史语所集刊》43本第3分,1973),何一凡《赣方言的来母三四等》(《宜春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颜森《江西方言的声调》(《江西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陈昌仪《赣语止摄开口韵知章组字今读的历史层次》(《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2期),谢留文《赣语古上声全浊声母字今读阴平调现象》(《方言》,1998年1期),辛世彪《赣方言声调的演变类型》(《暨南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
  2.单一方言语音研究。A.单一方言音系综合描写研究,如,王练《吉安语音概述》(《井岗山大学学报》,1960年1期),杨时逢《南昌音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本,1969),余直夫《奉新音系》(艺文出版公司,1975,台北),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语音系统》(《方言》,1981年第2期),万波《南城方言的语言系统暨特点》(《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邱尚仁《南城方言的语言系统》(《方言》,1991年第1期),陈昌仪《新建方言音系》(《抚州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大岛广美《南丰音系》(《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3期),b、单一方言声、韵、调分项描写及语音特色研究,如熊正辉《光泽、邵武话里的古入声字》(《中国语文》,1960年第10期)和《南昌方言的声调及其演变》(《方言》,1979年4期),《南昌方言的文白读》(《方言》,1982年3期),林杼《抚州方言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江西师院学报》1981年2期),陈章太《邵武方言的入声》(《中国语文》,1983年2期),陈昌仪《都昌(土塘)方言的两个特点》《方言》,1983年4期)、《余干话音变》(《赣江语言论丛》第1期,1983)、《永修话的声调兼论鄱阳湖地区赣方言声调的演变》(《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宜丰话全升调的性质》(《修志文丛》,1989,南昌),《余干方言入声调的不连续成分》(《方言》,1992年2期),高福生《南昌话里的n和f》(《争鸣》,1983年3期),《安义话的入声》(《江西师院学报》,1987年1期),《安义话同音字汇》(《方言》,1988年2期),万波《南城方言的语音特点》(《江西师院学报》1987年1期),魏刚强《赣语中带[ -n]尾的"女"字》(《方言》1997年3期)。c、语音历时,共时比较,如熊正辉《南昌方言里曾摄三等读如一等的字》(《方言》,1982年3期),颜森《咸山两摄字在广昌方言中的异同》(《语言研究》,1985年2期),宁忌浮《中原音韵与高安方言》(《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1期),邱尚仁《南城方音与中古音系声母比较》(《江西师大学报》,1990年2期)和《南城方言与中古音系韵母比较》(同上,1991年4期),胡经修《南昌方言与北京语音对应关系的探索》(《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第4本,1958),张陵馨《浅析江西地方音对学习英语语音的影响》(《江西师院学报》,1984年3期),祝敏鸿、尤翠云《从中古音看咸宁话与普声母差异及对应关系》(《咸宁师专学报》,2000年1期)。
  (三)赣方言词汇研究
  1.词汇描写,如娄伯平《浏阳方言的zi尾》(《中国语文》,1958年10期),熊正辉《南昌方言词汇(一)、(二)》(《方言》,1982年4期,1983年1期),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的词汇》(《方言》,1982年1期、2期、3期),夏剑钦《浏阳方言词语漫谈》(《湘潭大学学报》,湖南方言专辑,1983年,陈昌仪《江西余干方言词汇(一)~(五)》(《方言》,1996年1期-3期),
  2.方言词典编纂,有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江苏教育,1994)、颜森《黎川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魏刚强《萍乡方言词典》(同上, )。
  3.词汇历时比较,如颜森《新干方言本字考》(《方言》,1983年3期),陈昌仪《赣方言"霞"、"砣"、"贺"本字考》(《南昌大学学报》1994年1期),徐新华《临川方言与〈金瓶梅〉部分词语对应拾零》(《抚州师专学报》1999年4期)。
  (四)赣方言语法研究
  赣方言语法研究显得薄弱,论述不多。专著有汪国胜《大冶方言语法研究》( ,1994),论文有饶星《新方言的"加"》(《宜春师专学报》1985年4期),湘潭),肖世民《吉安方言中的"个"》(《吉安师专学报》,1989年1期),高福生《南昌的句尾"着"》(《江西师大学报》1990年2期),陈昌仪《江西铅山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的"格"》(《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吉安市方言的指示代词》(《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1期)。万波《赣语永新方言量词的清声浊化》(《语文研究》1996年3期),徐阳春《南昌方言的体》(《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3期)。
  纵观赣方言研究的历史,可以看出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其它方言的研究状况相比,就显得相对滞后和单薄。而且就目前的成果而言,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语音层面上的研究,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远不够深入。总的说来,赣方言研究目前在系统性、综合性,广度和深度上尚觉不够,多零星分散的描写,缺宏观的材料排比和事实规律的提炼。赣方言是丰富而复杂的,可以说是汉语方言中的一座"富金矿"。只要我们精心组织"开采",做到深入细致,大量的语言事实必将得以揭示,赣方言研究也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四部分 客赣方言比较回顾
  迄今为止,客赣方言比较研究是始终围绕着客赣方言关系问题而展开的。由于汉语方言分区理论还欠成熟,以及客赣方言本身大量的语言事实尚待挖掘、揭示,客赣方言究竟应分应合,目前还很难作出结论,也不必急于作出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这一问题的答案必然会应运而生。
  (一)问题的提出
  1936年罗常培先生在《临川音系》一书中(科学出版社,1958,北京),最早注意到客赣方言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从梅县、临川两地具体的方言特点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这种方言(按:江西临川方言)和客家话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在比较临川话和以梅县为代表的客家话在语音特征上的异同之后,他写道"从音系的全部来看,总算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我颇疑心这两种话是同系异派的方言",为此,他还以大量篇幅从移民史的角度,对客家先民三次南迁和江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但是罗先生又说他的观点只是个"假定","只是一个问题的发端","很值得有人来继续探讨" 《语言与文化》,(附录三:《从客家这徒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语文出版社,1989,北京),由此引发了语言学界对客赣方言关系问题的争鸣,极大地推动了客赣方言比较研究的发展。
  (二)汉语方言的分区及对客赣方言分合问题的争鸣,
  1.分区。赵元任1934年为上海申报馆60周年纪念印行的,《中华民国分省地图》中语言区域图分为九区:北方官话、上海官话、下江官话、吴语、闽方言、潮汕方言、客方言、粤方言和皖方言。1937年李言桂在《中国年鉴·中国的语言和方言》(商务印书馆,1937,上海)则分为八区: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吴语、赣客家话、闽语、粤语和湘语。赵元任本世纪40年代以后又将其九区说修订为:广州方言,客赣方言,厦门-汕头方言、福州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北方官话、南方官话、西南官话。赵、李的分区基本一致,在赣客的关系上都是从合的。
  40年代王力先生将汉语方言分为五个大支:官话、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语。客家独立而赣语却归入了官话之中。丁声树、李荣1955年提出"八大方言"说: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董同和在50年代,也对汉语方言作了九区的划分,即: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吴语、湘语、客家话、赣方言、粤语、闽语。以上各家都注重客赣方言的差异性,而且丁声树、李荣和董同和都将赣语单独立为一区。
  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武汉)率先采用目前通行的"七区"说,虽然客赣分合争议不息,但客家话、赣方言仍维持两区分立。
  2.争鸣。近几十年来,海内外不少的学者对客赣方言的关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分从合,见仁见智,下面简要加以回顾:
  李荣先生在《汉语方言的分区--〈中国语言地图集〉图与图的说明稿》中强调"客家话和赣方言毕竟有明显的区别,应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方言区。"台湾何大安、张光宇等学者也力主客、赣分立,罗美珍《谈谈客、赣分立方言区的问题》(《第二届客方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广州)也支持这种观点。
  詹伯慧在《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武汉)和《汉语方言和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武汉)两书中,均将客家方言和赣方言分立。但他在《汉语方言和方言调查》中又说"近几年颇有一些方言学者赞成客赣还是合为一区好。从发展的趋势看,今后也许会逐步倾向于把客赣方言合并为一个大方言区",后来他终于还是改变了从分的看法,认为"还是从大处着眼,把客、赣合为一个大区更妥。"王福堂在《关于客家话和赣方言的分合问题》(《方言》,1998年第1期)中指出:"客家话和赣方言不存在真正能成为方言分区的依据的语音差异",支持客赣合一之说。
  罗杰瑞《汉语概论》(张惠英译,语文出版社,1995,北京)中根据其提出的10条标准,将汉语方言分为北方话区,中部方言区和南方方言区。并且认为不能把客家人口来源与客家方言来源相混同。他指出:"客家话和赣语的相似只是表面现象",并举出六点证据说明客赣方言在基本词汇上很不相同。由此,他认为"客赣属于不同的方言",并根据袁家骅先生的意见(《汉语方言概要》,语文出版社,1983,北京),"把赣语和客家语分立。"
沙迦尔《论客赣方言》(《清华学报》新18卷1期,1988)认为赣语与客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他从历史人口统计的角度对客赣方言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讨论,认为,唐初涌入赣北(鄱阳湖一带平原地区)的北民,带来了一种接近早期中古汉语的语言,这种语言与唐朝前期开拓者所说的南方方言融合后,就形成了今天赣北方言的祖语--前赣北语。唐中叶和唐末继续涌入江西的北民多定居赣中,说以前赣北语为基础而带有浓厚北方色彩的新方言--前赣南语。前赣南语是今赣中方言的祖语,而客家话则为前赣南语与早期东南沿海方言接触之结果。赣中方言与客家话都系前赣南语的不同分支。赣中方言在某些重要语音特点上与客家话之间极大的相似性,以及客、闽、粤方言之间存在的某些共同特点,说明了沙迦尔的推测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鲁国尧《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认为客、赣方言和属江淮官话的通泰方言均源于南朝通语,为同源关系。他认为客家先民从中原迁至长江流域生息蕃衍,后代操的即南朝通语。其后再度南迁,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话。赣方言既如罗常培所言与客语同出一门,则其渊源亦当自南朝通语。
  (三)客赣方言比较研究的新阶段
  李如龙、张双庆主编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以丰富、翔实的语言材料,全面比较了客赣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对客赣方言的特点及其分合问题提出了信而有征的看法,将客赣方言的比较研究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客赣方言调查报告》的作者调查了分布在广东、香港、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八省(区)的34个方言点(客、赣各17个),通过1320个单字和1120条词语的比较研究,总结出客赣方言语言上的14个共同点和17项明显差异,各地一致的词语150条,明显不同的词语478条,进而分析论证,得出了客赣方言尽管联系紧密,相似之处甚多,但终究应划为两大方言区的结论。对于词汇语法问题,《调查报告》特别指出:"和语言方面的共同性相比,客赣方言在词汇方面的一致性要差性","它们的这种词汇语法差异更能显示出方言的区域界限",因此"用词汇语法去区分客一赣方言,较之用语音特点的条目更加有效"。
刘纶鑫主编主撰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一书是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江西境内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共分八章:1、概述。2、代表方言声韵调系统,,3、单字音比较表,4、语音比较与研究,5、词汇比较与研究,6、词汇比较表,7、语法比较与研究,8、结语,书末并附方言地图36幅。该书选取了江西境内35个方言点材料,包括1179个单字字音,1462条词汇以及几处代表点语法项目的比较,语言材料比较丰富。基于客赣方言与居民来源及居民迁徙年代的密切关系,在方言调查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了居民史的调查,注重了对地方史志和民间谱牒的搜集。
  该书既尽量反映学术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又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如在客赣方言的形成问题上提出了"原始客赣语"和"古客赣语"构想(参见刘纶鑫《客赣方言史简论》,《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指出在切韵时代以前,它已属古南方方言的范畴。本书还用充分的语言事实对客赣方言的一些语言特点如"浊上部分归阴平","次浊部分随清流",(参见刘纶鑫《客赣方言的声调系统综述》,《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年第4期)等重新作了鉴定,得出了信实可靠的结论。
  该书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并注意了横向的比较,纵向的比较结合,内部的比较、外部的比较结合、语音的和语法、词汇的比较结合,语言的和文化的比较相结合。就方言比较的方法论而言,本书也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探索和试验。
  第五部分 客赣方言研究的展望
  总而言之,客赣方言的研究都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以上乃至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几代的不懈努力,积累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以前各类研究的成绩还在于:1.揭示了大量的方言事实,为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对客赣方言的语言特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3.在研究方法上也日趋科学和实事求是。
  但是,作为现代汉语方言的两大方言区,与汉语其他方言的研究相比,客赣方言的研究仍然明显滞后。客家方言分布在全国八个省、地区约200个县市,现在已经涉足进行了调查的只是这二百多个县市中的五分之一。赣方言的研究则更须进一步拓展,研究队伍也尚不夠整齐,2002年7月在江西南昌召开了第五届客家方言暨首届赣方言学术研讨会,开了一个好头,但也仅仅是一个开头。作为汉语的两大方言,人们对它们的语言特色仍然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因此,客赣方言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两种方言的研究大有搞头。
  今后的任务仍然是继续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用描写的方法将它们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作切实的反映,揭示更多的语言事实,揭示它们的真实面目。考虑到客赣方言的特殊性,在方言调查的同时,还要将方言的研究与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将方言的研究与居民史的研究、与民俗的研究结合起来,将语言学的研究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结合起来。还要加强方言理论、特别是方言分区理论的研究,逐步统一思想,解决客赣方言的分合问题。
(该文发表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2期)http://yywz.ncu.edu.cn/info/4/id-2.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赣方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作者刘纶鑫 田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