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2万余件文物见证东江五千年文明史(图)
http://www.hz0752.com/UploadFile/2005-7/200572132346703.jpg外国游客被客家文化深深吸引.
http://www.hz0752.com/UploadFile/2005-7/200572132640250.jpg
古人的书房原来是这样的。
本报惠州讯 (记者绿叶、秦仲阳 通讯员钟雪平摄影报道)昨日,经过16年筹备的惠州东江客家文物馆平静开馆,这个从560公里东江流域范围出土及征集、群众捐赠的文物为馆藏文物的客家文物馆,以2万多件珍贵文物,见证了东江流域先民们从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五千年文明史,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开馆第一天便吸引了近2万市民扶老携幼前来参观。据悉,从昨日起至7月3日,该馆将一连3天免费向市民开放。
市民踊跃捐赠收藏文物
据介绍,惠州东江客家文物馆馆址是惠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22年(1842年)的古建筑黄家祠。在这座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厅及16个偏房里,惠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从新石器时期及唐、宋、元、明、清及至近代的2万多件文物分门别类存放布展,使文物与古建筑互相结合相得益彰,成为客家文物馆的一大亮点。
记者昨日在客家文物馆看到,这里展出的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南北朝的钱币、汉代彩绘陶俑、战国铜剑、唐代惠州先民打造的精致的石磨(国家一级文物)、北宋东平窑出土的陶瓷,也有明清时期的木雕、书画、玉器及家具、生活用具及生产工具等2万多件文物,全部都是在惠州地区出土或发现的,这些文物见证了先民们在东江流域五千年的奋斗发展历史。
据惠州市博物馆馆长袁学君介绍,10多年来,为征集这些珍贵文物,惠州市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们几乎踏遍了东江流域的每一块土地,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鼎力支持,他们无偿地向客家文物馆捐赠了大量珍贵文物。
家住惠城桥东区今年90岁的曾婆婆,听说客家文物馆要征集传统雕花木床,便将自己睡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雕花大床捐赠给文物馆收藏。而今年86岁的惠州市民李显明先生,一个人便捐赠了20多件文物,价值20多万元。
news.dayoo.com 2005年07月02日 11:07 来源: 广州日报 惠州东江纪念馆,记录了惠州过去的发展历史和各时期的名人,馆中有许多珍贵的文物,是惠州文化的源泉,展馆于7月1日正式开展,前3天免费向市民开放/以后每张票价5元/还有明天最后一天,有兴趣和有时间的广大市民值得一去...............
地点:位于西湖环城路,丽日商场旁边。
http://www.hz0752.com/UploadFile/2005-7/20057215384714.jpg
http://www.hz0752.com/UploadFile/2005-7/200572153926334.jpg
http://www.hz0752.com/UploadFile/2005-7/200572154342288.jpg
展开五千年民俗画卷
东江民俗文物馆明日试开放,记者提前进馆探秘两万余件珍宝
■ 核心提示
明天,位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氏书室内的东江民俗文物馆将试开放,连续免费向市民展出3天。这是东江流域首座民俗主题文物馆,也是展示惠州东江文化和客家民俗的一个窗口。据悉,馆内安放着两万余件精品文物,从新石器时代跨越汉唐明清,直到民国初年。这些文物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即将开放的东江民俗文物馆,一一为你揭秘。
在西湖边的丽日百货旁,有一处闹中取静的古建筑,这就是黄氏书室。它距今160多年,是市文物保护单位。黄氏书室为阔三间、深三进,是典型的明清祠堂式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现在,伴随着两万余件民俗文物在这里安家,这座尘封已久的古建筑又有了新的生命----以黄氏书室为建筑构架,东江民俗文物馆即将掀起盖头。
大文物里面装着小文物,如何对两万多件文物排兵布阵,才能与黄氏书室的建筑布局相协调?市博物馆馆长袁学军说,结合黄氏书室的房屋现状,东江民俗文物馆将以庭院式景观为特色,分设古陶瓷、古民居、金木雕、传统家居器具、传统农具、东江出水文物、民间工艺品等七大主题展区,突出文化底蕴。
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庄重古朴,整个建筑好像一个精致的工艺品。100多年前,归善县黄氏族人重孔兴学,书香延续。直到今天,大门两侧的“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楹联,仍在诉说着一个家族的理想与抱负。
关起门,院子里自成天地,丝毫不受周遭喧闹的打扰。一件件文物,从新石器时代,跨越汉唐明清,直到民国初年,串联起祖先们为了生活上下奔波、求索的足迹,只是他们的悲喜我们已无从感知。古往今来,历历在目,使人如同走进历史。
从里面拉开大门,绿树掩映中的西湖景色和都市繁华扑入眼帘。门额上苏轼的“天开图画”四个大字,与之相映成趣。中堂门额上,清代嘉庆年间惠州太守伊秉绶的“敦重”二字,说出了众多才子骚客安身立命的根本。大堂正中,是一尊由广州美术学院专家雕塑的孔子像,栩栩如生。在孔子像两侧,是名人纪念牌,葛洪、苏轼等24位与惠州有关的名人依次走来,站立两厢。“他们的身上,闪耀着惠州历史的华彩,无限壮美,我们不能忘记”。市博物馆专家称,文物馆中还有许多惠州名人李长天、邓承修等人的书画作品。
第一展区
唐代石磨镇馆之宝
馆藏的众多陶器,大都是古代的陪葬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个东汉时期的陶灶。该作品约30厘米长,灶的下面是一个女佣在烧火,旁边蹲着一只狗,灶的上面放着3个锅,工艺精湛,惟妙惟肖,表现出古代惠州人的一种陪葬风俗。在青铜器中,有一把约40厘米的战国宝剑,至今仍寒光闪闪,没有一丝锈迹。钱币展台中,有一枚年龄最大的商代贝币,是惠州市博物馆馆藏20多万枚钱币中最有价值的一枚。在展区的墙壁上,还挂着一些惠州横岭山考古发掘时的珍贵照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石器展区中还有一件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代石磨。该石磨呈浅铁红色,形制与现代石磨相仿,上面刻有“昆山片玉”字样,上面雕刻精美。该石磨于1952年在惠东县梁化镇发现,目前在全国是孤品,是国家一级文物。
专家介绍,早在新石器的中期,惠州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隋代时,惠州已成为了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到北宋时,惠州“东平窑址”生产的瓷器更远销到东南亚,居当时广东三大民窑之首。2003年,中央电视台曾到惠州拍摄东平窖专题。
第二展区
客家围屋一朵奇葩
惠州是客家人聚居地,全市90%以上的人都讲客家话。此系列以东江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建筑——围屋为主。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说明,让观众充分了解围屋的用料、建筑形制和特点。
东江地区的客家围屋,既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的高雅形式,传承着传统文化中严格讲究风水、龙势和坐向的民风民俗,又借鉴了南洋建筑中的碉楼风格,还因地制宜地结合了山区的地理特点,因此在建筑上独具一格,成为我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客家围屋与北京合院、陕西的窖洞、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界誉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第三展区
金漆木雕价值连城
该馆共有76件精品金漆木雕文物(另外200多件保存在市博物馆),给人金碧辉煌之感。据专家介绍,这批创作于清代嘉庆年间的金漆木雕,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惠州海关没收不法分子的走私文物,价值连城。它们移交给文物部门后,一直尘封在库房里,直到2003年清理库房的时候才被发现,立即在全国文物界引起轰动。2003年11月,中央电视台对这批罕见的珍贵文物进行过专题报道。
这些木雕或玲珑剔透、繁而不乱,或造型夸张、立体感强。这些金漆木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戏剧和历史故事等,构图皆以人物为主、景物为辅,可分为人物故事、山水风景、野林走兽、花木飞禽、水藻游鱼、喜庆吉祥物等9大类,几乎囊括了潮汕地区现存清代金漆木雕作品的种类和内容。而且现在传世很少,极具升值潜力,因而显得尤为珍贵。
其中一件子母狮饰件,高48.5厘米、宽26厘米、厚14厘米,以一头大狮和幼狮组成,精妙绝伦。大狮为主体,昂首凝视前方,神态威猛;小狮依在大狮颈下,抬头仰望大狮,造型逼真。作者不拘泥于现实中狮子的造型,而是吸取我国古代帝陵守门石雕狮的表现手法。其他还有糖枋架、宣炉罩、果盘等。据悉,清代的金漆木雕在市场交易中,价格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四展区
新娘床没有一枚钉
在传统家居展厅,有一件小巧玲珑的花轿引人注目。该花轿造于明末清初,在惠东县山区征集。轿子的4个角是雕刻的龙头,轿子底部是“寿石盘根”图案。在旁边是清代雕花彩绘木新娘床,由惠城区桥东一位老太太献出,是她年轻时的嫁妆。该床长2米,宽1.4米,高1.9米,床头上雕刻有“鱼穿莲”彩色图纹,上方及左右的床屏上雕刻着摇曳生姿、栩栩如生的荷花和荷叶,寓意着新婚夫妇吉祥如意,多子多福。新娘床由20件手工制作的木构件组合而成,工艺复杂巧妙。令人称奇的是,木匠利用结构力学的原理,没有使用一枚铁钉和任何粘胶剂,全靠各式榫头将木头一块块咬合起来,体现了清代木匠高超的智慧和手工艺。另外,比较有特色的还有原市博物馆馆长王宏宇捐献的清末脸盆架、李家拳武馆捐献的狮头、大刀等。
专家介绍,此系列主要展示客家人传统居住使用的家具。目前东江民俗文物陈列馆收藏的大量明清家具,无论其用材质地、雕刻工艺、器物造型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物陈列以表现清代民俗文化现象为主要目的,兼顾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第五展区
稻花香里说丰年
此系列通过陈列大量的东江地区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当中使用的传统农具,加上各种农具使用功能的文字说明,让人们充分认识和了解到东江地区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习俗,进一步了解惠州的农业史,从而激发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热爱。较有代表性的有风柜,竹篮炭炉等。
第六展区
出水瓷器亮如初
此系列展示的是由惠州市东新桥边的“宋码头”出水的系列文物。“东江出水文物系列”包括有汉代至民国时期的大量钱币,有反映惠州发达的商品交易的各种形制的石权、铁权和法码,有印证惠州时代组织的各类徽章,有揭示古代和近代战争的各式冷兵器和炮弹、刺刀,以及颇具民俗特色的林林总总的陶瓷器、铜烟斗、铜簪、铜镜、铜锁……文物数量之大,品类之繁多,实属不多见。它不仅丰富了民俗馆的馆藏,更填补惠州出水文物的空白,对于研究惠州的历史及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生活风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次出水文物中有一大批陶瓷器具,如晚唐时期的青花瓷刻花碗、宋代酱黑釉碗、酒壶等,另外还有难以计数的瓷器碎片。令人惊叹的是,其中有许多件宋代瓷器是当年惠州本地的东平乡窑头山北宋瓷窑制造,花纹精美,光亮如初。
第七展区
民间工艺大观园
此系列展示了惠州民间一些有代表性的、古老的、甚至有些已濒临灭绝的传统工艺精品,如剪纸、刺绣、木雕、绳结、镜画、农民画等,极富民族情趣和东江特色。
在龙门农民画展区,一股独特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在罗立新创作的《神农与谷母》画中,人物的鼻子、眉毛用秧苗代替,别有韵味。
专家介绍,龙门农民画是宋代以来在民间画的基础上,结合龙门县独特的山村风土人情创新而成,属中国三大农民画之一。
剪纸展区展览的是本地艺人、中国剪纸研究理事苏定明先生的《东纵系列》等20余幅作品。他的特点是把剪刀换成刻刀,摒弃传统剪纸的粗糙和夸张,吸取工艺画的细腻和生动,形成了“剪刻画”。专家介绍,惠州剪纸,也像国内其他地方的民间传统艺术一样,宋代已有,最活跃在民国,“文革”时衰落。惠州民间剪纸多以日常生活为素材,题材广泛,有神话故事、花鸟虫鱼等。比较常见的吉祥图案有竹报平安、白头偕老等。
另外,在这里还可看到已经绝迹的惠州民间手工艺作品“绳结”,例如双钱与如意造型等。
统筹:本报记者 孙齐昆 石占卫
采写:本报记者 石占卫 通讯员 侯慧梅 钟雪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