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端哥 发表于 2005-6-26 22:16:30

【转帖】记丰顺泰昌电声元件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谢文海

http://www.mzrb.com.cn/NEWS/0506/23/050623008.htm
               兄弟齐心 其利断金
——记丰顺泰昌电声元件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谢文海



--------------------------------------------------------------------------------

2005-06-23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本报记者 张远明 特约记者 卢胜文 罗哲 摄影报道


       谢文海简历

       丰顺县埔寨镇人,1970年出生。15岁以前先后在丰顺汤坑镇第三小学和城镇中学就读,此后出门打工闯荡,1995年起与父母兄弟共同开办泰昌电声元件有限公司,现任泰昌公司副董事长、丰顺电声协会会长、市政协委员。

   
       丰顺泰昌电声元件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电声元件的民营企业,1995年该公司正式创办之时,丰顺的电声行业已初具规模,不少厂家已有相当实力。作为后起之秀的“泰昌”在短短的10年内一跃成为全县电声配件行业的龙头,最近连续3年获该县优秀民营企业突出贡献奖,并被省科技厅授予“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这当中,包含不少有关谢文海兄弟艰苦创业、精诚合作的生动故事。

       十五岁出门闯荡

       和当地许多企业的发展一样,泰昌是由家族式企业经营发展起来的, 谢文海兄弟正是这种家族式企业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民间企业家。这个谢氏家庭很早就有经济意识。改革开放之初,谢氏兄弟的父母虽然是双职工,父亲在县无线电厂上班,母亲是县二轻公司的职工,但由于工资低,而且三个儿子均在学校上学,家庭负担重。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谢家开始利用自己的房子和周围的空地饲养了10多头猪,同时还种植蘑菇。谢文海兄弟三人,兄长谢文胜、小弟谢军,每天放学回家后的一项任务就是喂猪和浇蘑菇。当时他们虽然住在城里,但干的活却和农村的孩子一样艰苦,特别是种蘑菇,不仅要浇水,还要施农家肥,到茅坑抽粪水然后挑回来浇蘑菇是谢文海经常要干的事,又脏又累,用谢文海的话来说是“从小就命苦”。然而这种艰苦却为谢氏家庭开拓了新的经济来源,一批生猪和蘑菇可为全家增加好几百元的收入,当时谢氏兄弟的父亲谢顺有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元,谢家从此有了一笔可观的家庭收入。可是不久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谢氏兄弟的母亲成了第一批下岗工人,家庭原有的一大笔固定收入没有了。这时,谢文海刚好15岁初中毕业,为了支持尚在学校就读的兄弟完成学业,他决定放弃高中学业,投笔从商,独自一人前往珠海打工做生意。他从家里带了一笔养猪卖蘑菇赚得的钱在珠海收购一些家庭香烟拿回丰顺卖。谢文海回忆说,当时自己还是一个15岁的娃娃,第一次出门闯荡,没有经验,什么都不懂,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但也真的很无奈,“除了偷鸡摸狗的事没做,什么事我都做过。”毕竟由于年龄小,缺乏经验,谢文海最终没有在外面站稳脚跟,半年过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丰顺县一家电声企业打工,他在这里一干就干了4年。4年的打工生活使谢文海接触和熟悉了电声行业,了解了市场行情,为他以后经营电声配件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和许多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一样,打工是谢文海发迹的摇篮。

http://www.mzrb.com.cn/image/0506/23/m230204.jpg
图①:工作中的谢文海。

       兄弟齐心干大事

       1989年,谢文海的父亲在丰顺县无线电厂承包了一个车间,生产的也是电声器材产品,这时谢文海和他的兄弟们也相继到厂里帮助父亲经营。正当这群父子兵厉兵秣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碰上了“6·4风波”,各行各业受到严重冲击,工厂生产的大批产品卖不出去。为了经营这个车间,谢家已经垫上了所有的家产,家里的房屋也抵押出去了,在商海刚刚迈出第一步的谢家就面临一次倾家荡产的困境。老父亲心情沉重地将自己的儿子们召集在一块决策大计。面对当时严峻的形势他们也曾考虑放弃承包,过安分的日子。但经过对形势和市场的仔细分析,集中全家的智慧和意志,他们最后做出决定:这样严峻的形势不会长久,咬紧牙关渡过这个难关!之后,谢氏兄弟和老父亲一起顶着月月亏损的巨大压力,苦苦经营,期望出现美好曙光。苦心人,天不负。到了第二年谢家所期望的曙光终于降临,全国经济形势出现大转机,国内国际市场重新恢复了蓬勃生机,谢家的承包经营很快就扭亏为盈,3年承包期满后他们终于攒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第一桶金,他们利用这第一桶金并在城区信用联社的支持下,投资10多万元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泰昌,同时还经营餐饮业,开办了一间大富豪酒家。
       素有经济头脑的谢文海兄弟从创办泰昌之初,便开始寻找自我发展的新路子。当时丰顺电声器材厂家虽多,但生产大口径喇叭盆架产品的厂家却很少,他们兄弟商量决定以此为主打产品,果然不出所料,产品很快打开了局面,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先机。多年来,丰顺电声器材厂家的生产原材料几乎为惠州所垄断,受人束缚,谢文海决心打破这个局面。他凭借自己多年的采购经验同时注意收集了解市场信息,终于在顺德找到了新的货源渠道,从此泰昌摆脱了受人束缚限制的不利条件。到了2002年,为了给企业的发展开拓新的渠道,他们兄弟商量后决定派出弟弟谢军到欧美市场考察。小弟从欧美带回的信息为泰昌的大步发展开拓了崭新的局面。档次较高的电声器材产品“铝压铸喇叭盆架”在欧美非常流行,但东南亚一带生产厂家极少。谢文海兄弟决定大胆投资,他们在当地农业银行的支持下投资2000多万元,从台湾引进全套设备生产铝压铸喇叭盆架。当年试产新产品,第二年就打进了欧美国际市场。到去年为止,泰昌在谢文海兄弟的经营下已经成为当地同行业中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他们除了在丰顺工业园区拥有一家5万多平方米的大型新厂房之外,还在深圳开设了分厂。目前泰昌员工已超过千人,年产值超过一亿元。

       向现代企业管理过渡

       在传统观念中,甘苦与共的家庭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颂,但也有不少只能同甘或只能共苦的家庭,特别是兄弟之间因财产引起争执造成家庭破裂的现象屡见不鲜。目前,泰昌已经是个家大业大的大公司了,但主宰这个大公司的谢氏三兄弟仍然没有分灶吃饭,他们有一个团圆和睦的大家庭,若没有公事应酬,谢文海三兄弟每天仍然回到家里坐在同一张饭桌旁边吃饭,兄弟妯娌之间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记者问到有关他们治家持业的奥秘时,谢文海介绍说:“一是兄弟分工明确。兄长负责技术和生产管理,小弟负责市场联络,我负责税务报关和对外应酬,遇事民主协商。虽然有时也会争个面红耳赤,但只论事情,绝不伤及兄弟感情。二是亲兄弟明算账。在利益分配上有一套完善的财会制度。三是夫人不干政,全心全意负责搞好后勤工作,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
       谢文海介绍说,去年泰昌从台湾引进两台先进的大冲床改造老设备老产品,过去要8个人才能完成的配件,现在同样的配件同样的时间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今年日本专家王先生受聘来到泰昌后,他一个人就为泰昌开发了10多种新产品。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这是泰昌今后要走的路子。谢文海还深有感触地说:“文化知识太重要了。我15岁出门闯荡,没读到多少书,兄弟三人中最高学历的是哥哥,他也只是职业中专的学历。现在,企业管理需要知识文化,生产技术需要知识文化,开拓市场需要知识文化。我们这种家族式企业发展到一定档次便觉得自己的文化知识不够用,压力比较重,有些事情虽然看得透,但却无法表述出,说不清楚。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高薪聘请了日本电声行业有名望的专家王先生担任泰昌的副总经理,负责制定企业各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同时我们还成立了一个研究所,负责本企业的科研活动和职工培训,使泰昌逐渐从家族式向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过渡。”

       扶贫助学奉献社会

       谢文海虽然学历和文化水平不高,但却十分重视知识人才。他的企业从2000年起先后从全国各地引进了10多个同行业技术人才,现在这些技术人才都已成为泰昌的技术骨干。两年前,丰顺县丰良镇兵营村贫困学生杨祖贤考上大学无钱读书的事曾引起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报曾由此与有关单位发起声势浩大的新闻扶贫助学行动。谢文海获悉后一次就给这个贫困学生送上8000元人民币。这位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目前正在广州工业大学深造,他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并到谢文海的厂里打短期工,纯朴的农家学子真诚地向谢文海表示,只要泰昌需要,他毕业后就回来为泰昌服务。现在谢文海每年还资助当地20多名贫困小学生,出钱为他们交纳各种费用,并且经常了解和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若他们的学习有进步,谢文海会非常高兴。在谈到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今后的希望时,谢文海心情平静地告诉记者说:“我们这种家庭在物质生活上已没有太高的要求,但事业还需要后继有人。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后代能够好好学习知识文化,将来能够到大学深造,回来以后把泰昌发扬光大,做强做大,回报社会

http://www.mzrb.com.cn/image/0506/23/m230203.jpg

小楼听雨 发表于 2005-9-2 14:30:28

他们家的厂我去过。去的时候是春节,厂里的员工都放假回去过节了,我是跟妈妈去那里玩的。因为谢生的夫人跟妈妈的姐妹是好朋友,她们经常一起聊天喝茶等的。

这几年偶们家给外围六合彩害苦了,因为条件不一样了所以就没再来往了。

映象中有一点就是他们是家族企业,家里人也挺同心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记丰顺泰昌电声元件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谢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