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客家方言的断代及相关音韵特征
摘 要 客方言形成于晚唐五代、宋初之间,这也是客家民系形成断代的最重要的语言学证据。客话“窗双”与通摄字合流是一个重要的分区语音特征。关键词 客家方言 音韵史断代 音韵特征
客方音史与客家及客方言断代根据问题
客家是汉人社会中的一支极重要民系。目前关于客家形成的时间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始于元代盛于明清时期说、清代说、南朝说、五代至宋初说。①每一种观点后面都有一批证据支持。但是这些历史的、文化的证据很难科学地给客家断代。真正能给客家断代问题提供站得住脚的证据的是语言学材料。方言断代一定要借助历史音韵学的方法和材料。方音史的资料可以作为客方言断代的最重要而又可靠的证据。我曾经提出过客方言形成时期是在晚唐五代到宋代。下面讨论的就是音韵史的根据。
1.中古精组字与知庄章组字在客话中的演变。客话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古精组字与知庄章组字在今音合流,这种读法分布的地区较广。另一种是古精组庄组合流,知章合流,精庄组字与知章组字对立。历史语言学认为:方言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从空间变异看语言的演变序列。客话内部方言间横向比较表明:客话的早期形式应是知章组合一,庄组独立(虽与精组合流,但与知章分立)的音韵格局,这种格局正好与客方言形成的时代相符,对比晚唐五代宋北方语言材料:唐玄奖、不空、慧琳对音反映知章庄三分,五代朱翱音相同。而唐五代西北方音知章合,庄组少数字与知章合,其余大致有别。但宋代却没有庄组字独立的材料,宋人36母照二三合流,汗洛音则舌上与正齿合并。南宋朱嘉音庄组字二分,部分同精组,部分与知章合。②可见,客话知庄章早期格局应早于宋代音韵。
2.客话蟹摄灰泰韵并未与止摄合口合流,如雷泪不同韵,菌毁不同韵,碎醉不同韵,灰与挥辉不同韵。显示蟹止二摄历史来源不同。《切韵》音系虽然“兼有古今方国之音”,不完全是一时一地之音,但它确实反映了齐梁至隋唐之间汉语语音系统的时代特点。盛唐诗押韵止蟹二摄泾渭分明,彼此不相混淆。晚唐朱翱音切灰废泰合口归灰堆与止摄合口异,唐五代西北方音灰微不混;但至宋汗洛音、朱烹音已混同;宋词中大量出现灰贿队泰(合口)由皆来部混同齐微部的通押现象。《切韵指掌图》已将灰泰合口字和支脂微齐祭废诸韵系字合口并入第十九合口图中。至元朝《中原音韵》皆来部的合口已完全与齐微合并。②客方言中蟹止摄分别的特点是客话形成早于宋元的重要证据。
3.据语史学者研究,“宋代的实际语音,出现许多原来分别三四等韵的韵部合为一韵的现象”。”客方言蟹摄三四等分立,蔽批、厉犁不同韵。三等祭废与四等齐韵不相同,三等念细音,四等多念洪音。齐韵字洪音只出现在白读系统里,应当反映早期形式。齐韵在唐诗中独用,唐五代西北方音蟹三四等分别,齐韵字用e对译,但至宋代,齐与废祭一起混入止摄。唐代之时,祭废韵字已与齐韵的去声雾韵混读,《经典释文》及玄应《一切经音义》的反切及唐人诗歌押韵都可以为证。但它们与支脂之微韵还有分别,只有偶然的或个别的通用现象。到了宋代,属于蟹摄的齐祭废和属于止摄的支脂之微便合为一类了。⑥对比宋代音韵,蟹三四等分别是客话形成时间早于宋代的最强有力的证据。
4.曾梗两摄客话文读合并,梗摄普遍存在文白异读现象,曾摄没有文白异读现象,曾梗两摄的分别反映在白读层里。梗摄白读主要元音为低元音a,而且只出现在后鼻音尾前。白读念a0的有“彭猛超(《集韵》猪孟切,脚后跟)撑生省坑更硬棚争横”,念ak的有“百拍拍白格拆客额脉册隔”,念ia0的有“病坪明柄命惊迎镜名晴岭井净姓声轻赢城胜腥醒营兄”,念iak的有“展逆迹脊赤射石腋锡”。唐诗押韵曾梗两摄分用不混。晚唐五代曾梗分立,如朱朗音切。早期韵图《韵镜》、《七音略》曾梗分别。“梗曾相通始于宋代,等于指掌图并列”。⑧北宋7Y洛方言、欧阳修诗词韵曾梗混用不分。可见,客话曾梗两摄分别的音韵特点早于宋音。
5.客话除“窗双”读如通摄,中古老江两摄完全合流,如江岗同韵,讲抗同韵,雹薄同韵。富江合流自唐代而然,韩愈、元稿、白居易诗韵唐阳江通押。⑦但王力认为晚唐五代“江窗仍旧独立,尚未混入阳唐,有朱翱反切为证”。⑧宋代所有的语音材料都表明江富已合流,如宋汗洛音,欧阳修诗韵、朱烹音及宋元韵图官江同图并列。⑨
6.在宋代的语音中,声调上还保存入声。读为入声的韵母,便是入声韵。《广韵》系统中的入声韵,收有[一p]、[一t]、[一叼三种韵尾。这三种韵尾在北宋时代,已经变为[一7]尾。入声韵尾的消变,当先从[一t]、[一k1开始,[一p]尾保存较久。北宋邵雍作《声音倡和图》时,已将[一t][一k1尾韵字与阴声韵相配,而不是按《广韵》系统,以入声韵承阳声韵。宋代的韵图如《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便全面地以入声韵兼配阴阳声韵。这说明在作这些韵图之时,[一t][一门已经消变为[一?3,只是[一9]仍配[一m],保留原来的配对关系。⑥
客话可以根据辅音韵尾分为三派:1.入声韵尾,LplU尾已消失。如江西、闽西一带的客家方言。3.入声韵尾消失,古入声字今读开尾韵,如闽西长汀话。显然,第一种情况反映早期客话特点,这种早期客话特点反映至迟在北宋鼎盛以前的中原汉语的入声韵特点。
关于客方言音韵的若干特征
1.客家话中古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清化后不论平厌变为相应的送气音。例如“步别盘”念ph,“头道”念th,“舅旧”念kh,“助”念tsh,“直”念tJh。李方桂和赵元任根据客、赣均有这个特点,都将客赣看作是一个大方言。⑩可是在江苏的如皋、泰州、南通市、盐城;山西的洪桐、万荣、运城、垣曲、隐县、永和、大宁;陕西的三水(相邑)、商县、清涧;河南的灵宝、陕县;安徽的旧徽州府(休宁)、黔县、绩溪岭北等徽州地区以及粤语的一种方言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客家人的族谱里常常提到并州上党(今山西长治县境)和司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是他们的来源地。所以张堪认为,“这些把切韵全浊声母读成吐气清音的方言分布现象可能是四世纪北方居民南移留下来的痕迹。”⑩这种演变同样发生在12世纪西北方音中的一种方言里。⑥丁邦新在讨论官话声母演变现象时,发现唐代的汉藏对音及宋初的西夏文等历史资料中官话全浊塞音除一般平声变送气、厌声变不送气之外,还有全部变送气清塞音及全部变不送气清塞音的两种类型。⑥这就为客家话的来源在北方宫话中找到早期的证据。北方宫话在历史上即存在地域上的差异,这三种全浊塞音和塞擦音演变的类型,以第一种类型力量最强,因此在官话方言区中成为最普遍的演变。
2.客话中古次浊上声字两分的问题。客话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丁邦新和罗杰瑞一致认为客话中部分次浊上声字白读念阴平是客话区别其他方言的最重要标志,因为客话其他音韵特征,各个方言都有,只有这个特征仅存于客话。⑩值得注意的是,安徽南部太平仙源也有《切韵》次浊声母上声字读阴平的。⑥例如“米、老、懒、藕、野”。赵元任亦纪录次浊上或变上声或变阴平。如“领、有、野、马、亩、晚”。⑩对比纯客语区宁化次浊上白读念阴平的只有“有、痒、懒、两、领”等少数几个字,而接近赣语区的赣县、大余客话次浊上读明平的字很少,而且还是文白两读并存,白读音还有减少趋势。大多常用字读上声。所以客话次浊上念阴平是一种早期历史音变现象,这种音变扩展是不平衡的。太平跟台山的类似音变跟客话是否有关联,或只是一种平行音变,尚难定论。我认为早期客话次浊上字即存在文白两读两个系统,一是次浊上字归阴类变化,二是次浊上字归阳类变化。归阴类的保留现代官话的念法,归阳类的自成系统,同阳上一道变化,以后演变发展与调值相同的明平类归并。但这种变化是不规则的,只发生在一部分次浊上字和全浊上字。
浊上归去是八世纪以后北方汉语开始有的一种新的声调分化,这种分化的特点是全浊上归去,次浊上归阴上。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把次浊分为两类,上声的归入清类,其他三声归入浊类。可见至宋代官话次浊仍跟清上一道变化。据何大安的研究,中唐后的浊上归去可分为南北方言两大类型的演变。官话型的北方方言次浊上入阴上;而吴语型的南方方言次浊上随阳上同入阳去。他认为这种类型上的不同,其实便是南北方言结构差异的反映。⑥客话次浊上之所以会有两种声调系统,这种次浊上二分的现象,其实是次浊上视同全浊上的南方型方言和次浊上视同清上的北方型方言,两种不同的结构互相激荡影响所造成的。这是操北方宫话的客家人南下后,与操南方方言的先客家人语言文化互动的结果。
3.客话的另一重要特征,即江摄“窗双”两字与通摄字合流,同江摄其他字与富摄合流的情况不一致,宙聪同韵,双松同韵。这个特点在客话中很普遍,这是客方言的一项极重要音韵特征。这个特征可用来区别非客方言,是鉴别客方言的一项重要音韵特点。这实际上是上古音的残存形式,据严学会研究上古江东同部,直至南北朝第一期诗人江韵字仍与东冬韵字相协。④可以说这是第一次客家迁移时带出来的上古音残余。中古江摄“窗双”两字念法客赣不同。客话“窗聪”“双松”同音,但赣语却不同音。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分区语音特征。
4.有入声的客家话,多数方言的古入声字依声母的清浊今归阴阳入,古清音声母字今归阴入,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入,这与多数分阴阳入的汉语方言相同。据黄雪贞研究,客家话的特点是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入或阳入,哪些字归阴入,哪些字归阳入,客方言内部相当一致,如“日袜木六额肉”等今归阴入,“月未没绿劣”等今归阳入。④但黄文中的“劣肋逆灭”并非客方言词,客话不单念,仅是字。
http://www.red-soil.com/redShow2.asp?ArticleID=3868
嘿嘿
你晤晓捱斯里,捱晓的你斯里,你給学问都嘿更多峨罗,哇了毕业給事么.还会唱山锅峨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