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豪 发表于 2005-6-6 14:09:40

客籍著名医学家张公让

客籍著名医学家张公让      
                                 梁德新李忠强
    张公让(1904——1981),广东梅县桃尧镇大塘美村人,是个医术精湛论著丰硕的医学家。生前曾任总统府特约医师、香港中国新医药研究院院长等职。
笔者早闻大美村出了个著名的医学家张公让,在春节前夕特前往采访他的家属。
大美村依山傍水,水陆交通便利,松源河从村中经过,旧时河里有小木船航行,是个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客家山村。村中的特点是:文人多华侨多。村里古老的围龙屋前功名楣杆有数处,有二十世纪初华侨建的楼房、洋楼。我采访张公让先生的家属时,主人在一座80年前建的日本式的小洋楼里接待我。
张公让的家族真不愧为中医世家。据小洋楼的主人张汉敬医生说:“小洋楼是上代人建造的,我是家族中第6代学医的人,张公让是我的叔父”。他拿出很多资料供我查阅。里面有黄伟经编著的《客家名人录》书中,他家里就有2人是:张公让医生和张汉鹏教授(张汉敬的堂兄)。大陆、香港的书刊都有记载张公让医生的事迹,主人的书橱中还有张公让著的医学书数本。
耳闻不如实访,我通过采访才知:张公让医生为社会作出了辉煌的贡献,他的人生历程是丰富多彩的。
张公让年幼时天资聪颖、兴趣爱好广泛、百览群书,少年时代喜爱文学、绘画。1922年,他毕业于梅县东山中学,同年考入南京暨南学校,后考入北京大学,专修文艺。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从著名画家胡佩衡,在良好的学习环境里初露才华,他的画作四幅被日本人买去。此事在北京大学名噪一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张公让家5代行医,父亲张国臣就远近闻名的中医。他在家庭的薰陶下,遵从父命由北京大学转入北京协和医学学院攻读医学。老师和同学都为他不能学画而惋惜,在数十载的从医生涯中,他仍常常忙里偷闲,以书画自娱,有友人索字讨画,他都乐意挥毫赠之。
   两年后,张公让又从北京协和医学院转学到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因他勤奋好学,学业精进,榜列前茅。由于他苦于研读缺乏锻练,而造成身体虚弱,病魔竟乘虚而至。每天到了中午的时候,他感到身上微热,两颊泛红。经        X        光胸透,确诊患的是浸润期肺结核。当时肺劳为不治之症,因此校方依章令其辍学。师生们对张公让患病辍学感到痛惜。
他回到故乡大塘美村,在父亲开的“百岁堂”药铺帮忙。父亲为他按脉开方治病,但能否治愈,心中无把握。他很坚强达观,对生活充满信心。他自信地认为:凭自己所学祖传医道和在大学学习的医学知识,在弄清了病源的情况下,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是能够把病治好的。
他在家养病期间,攻读古今中外医学书籍,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病人治病,经他数年摸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家中,他不遵父命,反而对店中诸事指手画脚,比如把店名更改为“时珍药房”,在中药里瞒入一些西医药,购置一些西医器材等。他的父亲只好听之任之,任其自由。家乡人常见他清早撩起长衫,头戴竹笠,手拎菜篮当药囊,在阡陌深涧、峭壁悬崖间采摘草药,直到日落西山才回家。真有药圣李时珍踏遍青山采百草之气慨。他经常与同行探讨不耻下问,经常采访山野村夫、乡间草医。他将草药分类,有的熬汁、有的熏炙,有的捣为药粉再制成丹丸。他先后制成了痢疾丸、百沙丸等数种中草药药丸药膏。功夫不负苦心人,乡人发热感冒或屙呕吐泻诸症,经他诊治药到病除。不久,他已远近闻名,知名度不逊于他的父亲。
但他也有不足之处。据村中老人反映,在家养病期间,凡来求医者张公让无轿来接不去,他认为“没有轿子迎送,就其意不诚,不尊重”。
一年后,他神采奕奕地返回中山大学医学院。经校方反复体检,证实他已完全康复,在当时确是奇迹。他要求复学,学院领导及教授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必了!”嘱咐他一周内将自己如何治肺痨病之心得写出,可作为毕业论文,提前毕业。张公让大喜过望,依期把论文上交,取名为《肺病自医记》。经校方审定论文有其学术价值,并代其印出小册子,还付给他一笔稿酬。这在中山大学医学院是破天荒之举,一时间传为佳话。
1931年,他大学毕业。他回到家乡再跟随父亲研习中医3年。1935年到广州市卫生局执业内科,1936年到紫金县医院工作。
松口是粤东重镇,梅江流经境内,水陆交通便利,旧时商客云集,有“松口不认州”之说。解放前松口镇有中西医诊所、药形约40间。“平民医院”是1921年由松口车田村人李亚三伯创办的,院址在上坝头(现松口港务所遗址及存),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医院。这间医院的特色是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为病人治病,当在我国是极其少有的,曾受到有些人的非议。这间医院国民党政府亦时有拔款,医院一直开办到1950年。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入广州。1938年冬,张公让由汕头返回梅县任松口镇平民医院院长达7年。他还到松江中学(现松口中学)兼课,教授医药卫生知识,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抗战期间西药来源困难,磺胺及抗菌药奇缺,张公让医生以中草药为主研制了各种成药,功效卓著。在数年间,使韩江中游伤寒、痢疾、霍乱、脑膜炎大流行,许多病人他医治获救。有一位小学校长吃了不洁的贝类食物,染了河鱼之疾,日上厕十次,苦不堪言。服用磺胺类药片,无效。一拖二载,后期恶化,便中带血。经人介绍,改服张公让制作的“痢疾丸”后,五日痊愈。
他在平民医院工作期间,己改以往的傲慢的态度。他体惜穷人的疾苦,常为贫苦的病人看病送药。他为乡中群众治病,不分昼夜,风雨无止,从不推辞。他经常徒步或骑自行车行数十里,不以为苦,亦不求谢。他治好了很多病人,名闻遐迩,深得乡中民众爱戴。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他把诊所迁到梅县城。1947年受友人邀请到广州市行医,诊所设在广州市广大路32号。他还举办了中西医师进修班培养新人。那时他的诊所成为梅县同乡议政之所,高朋常聚。他广交朋友,不参加党派。黄琪翔、古文捷、丘映芙等人经常与他共叙乡情。此时正值国共和谈期间,国民党南迁广州,李宗仁代行总统职务,张公让曾任“总统府特约医师”、 “中央党部医事顾问”等职。当时正值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有人邀去台湾,被拒往。许多友人在港相邀,于是1949年7月举他气家迁往香港九龙,执业行医。
为更好地培养新一代有志于医学事的青年,他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新医药研究院”并兼院长。为促进中西医学交流,他还主编了《中国新医药杂志》及《医药文摘》。
张公让热爱祖国。解放后多次建议广东省领导人、同乡老朋友丘映芙:要振兴中医,要求广东应建设培育基地。他曾应邀数次回广州为筹建广州中医学院操劳,亲见祖国社会主义蒸蒸日上。他为子为友人多次写回条幅,皆为毛主席诗词,字里行间看到张先生对中国共产党政策感召的敬仰。1978年他游台湾,被蒋经国情报人员告密后监禁台北,经多方交涉遂得获 。他恨台湾蒋家的腐败,即欲回国,先在深圳市购置房产,表示将回北京并游杭州,观光旧地,叶落归根,竟不能如愿,因脑溢血昏迷,1981年10月31日在香港逝世,终年78岁。
张公让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他从医数十年,边行医边著书立说。他积极发掘数千年中医中药宝贵经验,大力提倡中医中药科学化,是当代促进中医西医结合的先驱者。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治学态度严谨,其论著尽为医界所重视。他经常在报章杂志发表文章,先后出版了《中西医典》、《中西药典》、《医案医话治医杂记》、《医药杂谈》、《医学衷中参西录选评》、《杨氏儿科经验述要评注》、《公让选方第一二三集》、《新医学实在易》等论著。他一生的著作文字超过500万字,他的论著是当代医界宝贵的遗产。
               写作资料:
1、摘自黄伟经主编的《客家名人录》366面
2、摘自《梅县文史资料17期》71面 <名医张公让>作者 张汉鹏
3、张公让的侄子张汉敬医生提供资料
本文发表在广州《客家风情》杂志2003年第2期

小小山人 发表于 2005-6-12 00:24:59

他曾住新界粉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籍著名医学家张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