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采访记述
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采访记述《客家风情》杂志社特约记者 梁德新
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在江西赣州市隆重举行。由赣州市政府的主持和海内外22个国家和地区55个客属社团3000多位客属乡亲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以“客家亲·摇篮情“为主题的本届世客会圆满成功。
据历史资料记载。赣南,古称“虔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赣南除有少量当地土著——“赣虞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赣南的开发得益于秦始皇。据学者考证,秦代兴国上洛山居“木客”,他们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派来伐木的降卒。这便是最早进入赣南,开发赣南的客家人。赣南客家人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迁徙潮流。第一次,秦汉时期,大多是秦始皇派遣来的“谲徒”、“遣民”,如兴国上洛山的伐木客之类;第二次,是在魏晋“五胡十六国”的“动乱时期”;第三次,是在唐中叶及五代十国动荡时期;第四次,在宋末,现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兴国及于都、瑞金诸县北部之居民大都源于这四次南迁或闽西的回迁;第五次是在元明时期,南康、安远北部,属这时期从赣中客家先民而迁来的;第六次,是清代江、浙、闽、粤居民的内迁,赣南南部和“三南”、寻乌诸县是此时期从闽粤回迁的。最近一次,是在民国至抗日战争时期粤东、北的难民涌向赣南谋生,也属“回迁”性质。这多次的迁徙,大多是因发生战乱、灾难,“人满为患”,而赣南凭它的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条件,恰好为熙熙攘攘寻家觅舍的“徒人”提供了一个去处。赣南是与闽西、粤东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而其“客家人”占总人口比例之大,人数之多,历史之悠久,活动之频繁,非闽西和粤东可比。赣南现辖18县(市、区),总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30多万,而客家人就70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据统计,原籍赣南客家的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有20多万,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是一次客家人的历史盛会,这是一场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战。
在世客会召开以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对赣州的客家人文作了宣传报道。在世客会期间,有100多家国内外媒体聚焦赣州采访。
在世客会期间,赣州城区处处装灯结彩,整个城区融入节日的喜气之中。在主要的街道旁边挂着巨型标语。世客会的吉祥物“兴国红鲤鱼”,主题标语“客家亲,摇篮情”在南门文化广场极为抢眼。
世客会期间,海内外客属一到赣州,就会听到一群身着红装、胸挂绿版的年轻人对他们说:“各位乡亲,你们辛苦了”,“客家摇篮赣州欢迎您!”……这些年轻人的亲切问候、甜美笑容、热情服务,让海内外客属一到赣州便有回家的感觉。这些年轻人就是世客会期间的青年志愿者。
为了做好接待工作。10月中旬,根据世客会组委会办公室有关要求,团市委从报名登记的广大青年志愿者选定赣南师院、江西应有技术职业学院等院校具有旅游、英语等专业特长的450名青年作为本届世客会正式青年志愿者,并专门组织了青年志愿者学习培训。大会期间,450名青年志愿者承担了组委会办公室、宣传文艺学术部、参观旅游部、交通协调组、各接待宾馆酒店的全部志愿服务工作。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服务给参会客属乡亲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1月18日晚,赣州市体育中心成了欢乐的海洋。随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的郑重宣布,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暨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在这里拉开大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福建省省委书记孟建柱,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光毅,等出席开幕式。省长黄智权和客属乡贤代表、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分别讲话。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致欢迎词。大会主席、市长王昭悠主持开幕式。还收到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世界华人联合会、英国崇正总会、法国崇正总会、加拿大温哥华客属崇正会等30多个海外客属社团发来贺信电贺词。开幕式后是大型文艺晚会《原乡情》。随着五彩缤纷的焰火映照长空,将现场观众带进了原汁原味的原乡情境之中。这台精心组织的文艺晚会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杨柳和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国新闻》主播、于都籍客家妹子叶迎春等联手主持。张也等近10位明星将为客家亲朋献上一台文化大餐,数千名演员的超强阵容,气势磅礴的舞美设计,加上浓郁的客家风情,给观众留下永恒的美好记忆。
19日上午9时,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正式剪彩开坛。伴着锣鼓声、唢呐声,来自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属乡亲代表,手捧鲜花和取自各自家乡的热土,踏过红地毯依次走上纪念坛献花敬土。大会主席、市长王昭悠出席。大会执行主席、市委副书记李南生主持。大会执行主席、赣州客家联谊会会长、市政协主席罗春涛,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理事长郑少伟,福建闽西客家联谊会会长曾耀东为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坛剪彩。在庄重而热烈的气氛中,罗春涛宣读了铸鼎纪念铭文。之后,郑少伟、曾耀东、罗春涛分别代表梅州、闽西和赣州三地客家联谊会,为纪念坛剪彩并献土献花。澳洲纽省客属联谊会、马来西亚古来客家公会等海外客属社团,北京、黑龙江、广东、广西和深圳等内地客属社团代表也依次上坛献花敬土。礼毕,各地客属乡亲纷纷登坛参观、留影。
上午11时, 3000多个代表聚集在文化城举行祭祖大典。祭典告成后参观客家宗祠、客家谱牒展、姓氏流源展、客家花灯展、客家博物馆、“客家摇篮——赣州”展、客家文物藏品展、风情街。观看了在博物馆古戏台演出的《河东戏》,在榕树下演出的《采茶戏》,山歌手在“心原亭”里的对唱山歌。中午每个代表发50元的购物券到风情街买客家小吃。
下午,世客会(赣州)招商项目推介会在赣南宾馆会召开,360余位来自海内外的客家乡亲共聚一堂,共叙友情,共谋发展,并在现场签约项目76个。投资亿元以上内资项目有3个:广州番禺教育集团投资2亿元的龙南金塘物流服务中心项目,中山市生生建材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瑞金市轻纺工业园基础建设项目,广东(香港)恒泰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兴国灵山风景旅游开发项目。
20日上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南关西围屋张灯结彩,随着满载客属乡亲的车队来到关西围屋,龙南客家乡亲鼓乐齐鸣,舞起秧歌,19响铳炮声响彻山野,把客属乡亲迎进围屋。客属乡亲们兴致勃勃,一边观看景观,一边了解围屋的历史变迁,体验赣南客家生活,倾听导游的介绍。他们与当地的客家人话家常,聊得特有劲,特有味。参观结束后,龙南县在关西围屋内外大摆客家千人宴,款待前来参观的客属乡亲。“上菜了……“随着一声吆喝,160多位头戴客家方巾、身穿蓝底白花客家衣衫的客家妹子款款而来,为客人端上一道道客家点心、菜肴。场面宏大的龙南关西围屋千人宴上,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属乡亲共同举杯,尽情品尝赣南客家美食。
下午参加第十九届世界客会的客属乡亲分成海外、内地两个组,先后来到龙南县关西围屋和信丰脐橙园参观体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和赣南脐橙,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参观结束,当地政府赠送一箱脐给参观者橙留念。从脐橙园出来,很多客属乡亲还大包小包采购脐橙、茶叶、瓜子、萝卜干、草菇等信丰土特产,一时在当地抓起了购物“狂潮”。
世客会期间,“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天大酒店举行。此次研讨会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会嘉宾达到200名左右,专家学者围绕赣州与客家世界这一课题,就赣州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次研讨会,系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由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组委会主办的。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赣州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客家文化的生成背景、内容及特色;赣州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学、民间艺术;赣州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宏言高论。这次研讨会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响应。自今年5月份第19届世客会组委会向国内外发出征文函,到8月30日截稿止,研讨会筹备处一共收到了140多篇应征论文,经组委会专家遴选,其中的88篇已经汇编成集并正式出版。
世客会期间,赣州书城一楼显要位置开设了客家图书专柜,当天就吸引了许多赣州及外地读者阅读和购买。书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天卖得最快的是《走进赣州》系列丛书、赣州晚报《图说客家·珍藏版》、赣南客家VCD等,有的读者一买就是四五十套。《赣州晚报》19日报导:南门文化广场西园一报刊零售摊主说《赣州晚报》上午8时许送到,到上午10时就已售完,整个过程不到2个小时。记者随后到几个报纸零售点了解情况,结果情况也相似。文清路市邮政局旁边的报纸杂志零售点不到下午4时,当天的《赣州晚报》即已售完,钓鱼台一零售点不到下午4时就只剩一份,市电信大楼里的零售点边一份前天的《赣州晚报》也被“抢购”而去。
20日晚上,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在赣州市体育中心举行闭幕式。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主席团会议研究决定,世界客属第二十届恳亲大会将于明年10月中旬在四川成都举行。
大会闭幕式文艺晚会是《采茶神韵》。整台晚会以:“‘茶’香情浓”作为贯穿主线。晚会最后,伴着缠绵的山歌,演员们一个个走向台中,他们用深情的目光凝视远方,默默地送别亲人……寓意深刻、回味悠长地将本届世客会划上一圆满的句号。
短短3天时间,与会乡亲同叙客属情谊,共谋客乡发展,促进了交流,加深了友谊。大会对进一步弘扬客家文化、光大客家精神、发展客家经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千枝归一本,万水实同源。我们共同的名字叫客家,让我们在世客会的旗帜下,凝全球客家乡亲之志,聚全球客家乡亲之力,同创客家伟业,共铸客家辉煌。
写作资料
1、 摘录《赣州晚报》、《赣南日报》2004年11月16——23日有关内容
2、 参考“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务组赠送的资料
3、 本文作者在参会期间采访的材料
4、 附有照片3张
2004年12月2日
本文发表在广州《客家风情》杂志社2004年第4期
梁德新简历
梁德新(笔名 梁豪),男,广东梅县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肄业。经历坎坷,当过农民,电器修理工,在福建等地做过工。曾在梅县松南中学等学校任教任教学科主要是语文、历史及文学社辅导老师。2000年聘为《侨声》杂志社编辑、记者。喜欢看书写作,先后在印度尼西亚的《印华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团结报》、《家庭》、《客家风华》、《梅州日报》、《梅州文史》等二十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小说、论文等文章达100万字,有数篇文章获奖。编著书4本,是《客家乡情》作者、《仙口风情录》、《客家松口山歌》编著人,《松口古镇风情》副主编,丘菊贤教授主编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韩素音研究文集》书中4个主要撰稿人之一,参与丘菊贤教授主编《世界客家名人谱》(第二卷)的编辑工作。对客家历史文化和华侨历史有研究。为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撰写了4万字“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文章,曾与5个教授,1个博士研究生,1个硕士研究生合写论文。发表了《风水在客家地区的流传和影响》(该文与李春泰教授、江金波博士合写)、《漫谈“水客”》、《东路北伐军松口大捷》、《松口为何姓氏多》等反映客家文化的文章达20万字。参加编写《族谱》,为人写过《家史》,为翰林王利亨,林文诤教授、李启欣教授等人写过简传。曾应邀出席第6、7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主办)、99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梅州市委宣传部、嘉应学院中文系主办)等学术研讨会10次次,有8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先后吸收市作家协会会员、市客家研究会会员、政协梅县第10届文史委员,个人事迹入载《梅州客家研究大观》、《客家新姿》等书中。
通讯处:广东梅州市梅县松口镇建设路81号邮码:514755
电话:0753—2764422 手机:13549141204
电子信箱:liangdexin2004@mail.china.com
QQ号码:275703122
黄遵宪与日本文人的笔谈“遗稿”
黄遵宪与日本文人的笔谈“遗稿”梁德新
笔谈(或称笔语),是文化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不得不以笔代口互相进行交
谈。中日笔谈是在特殊情况下进行交流的,内容涉及两国的政治、学术、文学、文化、风俗等。
中日笔谈起源较早,据《莲池笔谭》,19世纪30年代,中国文人朱柳桥与日本友人野田笛浦曾有笔谈。真正产生文化影响的是黄遵宪随中国首任驻日大使何如璋在日本时的大量笔谈。日本学者崇拜中国学问,每天到中国大使馆求学问经者络绎不绝,在以笔谈为纽带的交流活动中,驻日使节们受到日本文化界人士的普遍欢迎。
驻日公使中,黄遵宪是参赞,其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文化使节的作用。为此,黄遵宪与众多的日本朋友建立了友情。1878年4月19日黄遵宪在宫岛诚一郎的私宅进行笔谈,这次笔谈特别投机。他们从汉学谈到西学,从西学谈到四书五经,又谈到日本的樱花和中国的梅花,两人笔谈融洽,一见倾心,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黄遵宪是著名的大学者,他著的《日本国志》获日本朝野最高评价,尊称它是日本的“国宝”。曾与他交往的日本友人都把他的笔谈记录视为珍宝而保存。
日本学者源辉声与黄遵宪交谊深厚,他是众多笔谈收集者的代表。1882年源辉声去世,这些笔谈藏在平林寺的仓库里,长期无人知晓。1943年研究黄遵宪的日本学者丰田穰与实藤惠秀二人合作,将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译成日文,实藤惠秀赠送一本给源辉声的儿子辉耕。辉耕得书后想起了亡父与黄遵宪的笔谈还保存在他父亲的坟墓所在地平林寺。平林寺方丈白水敬山禅师也十分热情,将遗稿拿出来。笔谈遗稿堆了一米多高,数量之多,二人大吃一惊。就这样,笔谈才重见天日。以后有关黄遵宪笔谈资料陆续在日本出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实藤惠秀由1943年开始整理黄遵宪的笔谈资料,因诸多原因,1945年整理工作中断。1962年实藤惠秀得到新加坡学者郑子瑜的合作才重续笔谈的整理,1965年完成,名为《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1968年得到新加坡黄望青的资助,由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文学研究会出版。为此,中国大陆的部分学者才有机会见到黄遵宪的笔谈资料。
黄遵宪笔谈资料是黄学研究中的重要资料之一,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新时期以来,黄遵宪的笔谈研究又有新的发现。1991年,日本学者佐藤保发表《与宫岛诚一郎——养浩堂诗集》,1995年笕久美子发表《黄遵宪与宫岛诚一郎——日清政府官僚文人交游的轨迹》。中国访日学者杨天石、刘雨珍等先生也对黄遵宪的笔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写有论著。如张应斌教授的《黄遵宪与中日文人笔话》达万字,是当今中国大陆学者研究黄遵宪笔谈历史背景较为全面的一篇论文。
中日文人笔谈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而黄遵宪与中日笔谈传递着中日两国的邻邦情谊,是连接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盛举。
梁德新简历
梁德新(笔名 梁豪),男,广东梅县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肄业。经历坎坷,当过农民,电器修理工,在福建等地做过工。曾在梅县松南中学等学校任教任教学科主要是语文、历史及文学社辅导老师。2000年聘为《侨声》杂志社编辑、记者。喜欢看书写作,先后在印度尼西亚的《印华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团结报》、《家庭》、《客家风华》、《梅州日报》、《梅州文史》等二十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报告文学、散文、随笔、小说、论文等文章达100万字,有数篇文章获奖。编著书4本,是《客家乡情》作者、《仙口风情录》、《客家松口山歌》编著人,《松口古镇风情》副主编,丘菊贤教授主编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出版的《韩素音研究文集》书中4个主要撰稿人之一,参与丘菊贤教授主编《世界客家名人谱》(第二卷)的编辑工作。对客家历史文化和华侨历史有研究。为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撰写了4万字“客家民俗田野调查”文章,曾与5个教授,1个博士研究生,1个硕士研究生合写论文。发表了《风水在客家地区的流传和影响》(该文与李春泰教授、江金波博士合写)、《漫谈“水客”》、《东路北伐军松口大捷》、《松口为何姓氏多》等反映客家文化的文章达20万字。参加编写《族谱》,为人写过《家史》,为翰林王利亨,林文诤教授、李启欣教授等人写过简传。曾应邀出席第6、7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赣州与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客家文学研讨会(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主办)、99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梅州市委宣传部、嘉应学院中文系主办)等学术研讨会10次次,有8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先后吸收市作家协会会员、市客家研究会会员、政协梅县第10届文史委员,个人事迹入载《梅州客家研究大观》、《客家新姿》等书中。
通讯处:广东梅州市梅县松口镇建设路81号邮码:514755
电话:0753—2764422 手机:13549141204
电子信箱:liangdexin2004@mail.china.com
QQ号码:275703122
谢谢,
Posted by 梁豪 at 2005-6-2 07:51黄遵宪与日本文人的笔谈“遗稿”
梁德新
笔谈(或称笔语),是文化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不得不以笔代口互相进行交
谈。中日笔谈是在特殊情况下进行交流的,内容涉及两国的政治、学术、文学、文化、风俗等。 ...
谢谢你的发表,让了解很多啊:D 纪念先祖梅县黄遵宪-公度先生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91354-1-1.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