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镇松口姓氏多 作者 梁德新 (笔名 梁德新)
客家古镇松口姓氏多梁德新 (笔名 梁德新)
梅县松口镇是粤东有名墟镇,有“自古山歌松口出”之美誉。这个小镇的居民姓氏众多,“百姓杂居”为全国所罕见。据1985年的户籍册统计,全镇人口(不包括农村人口)13241人,有120姓。
镇内姓氏如下:梁、李、陈、黄、张、刘、谢、廖、曾、钟、丘、温、杨、周、黎、沈、余、古、吴、何、饶、赖、蔡、叶、徐、邓、林、罗、麦、许、范、杜、巫、彭、郑、傅、万、汤、吉、池、伍、魏、方、郭、冯、宋、文、赵、肖、卢、邹、康、唐、潘、詹、曹、戴、房、颜、胡、薛、欧阳、钱、马、童、江、卜、蓝、翁、涂、侯、严、朱、韩、汪、庄、高、伊、倪、陆、裴、洪、熊、管、袁、科、柯、戈、苏、石、霍、邢、田、谭、姚、毛、贺、吕、董、刁、盘、莫、孔、岳、史、敦、游、孙、龚、丁、骆、乔、邵、简、连、卓、阮、程等姓。
松口流传着一名有关姓氏的口谚:“钟(椿)、高、刘(楼)、彭(棚)、何(好)、廖(嬲)、梁(凉),卓(捉)、许(起)、罗(锣)、古(鼓)、徐(齐)、董(咚)、程(喳)。”从而可见松口旧时有14姓旺族。
据《松口镇志》载:西汉赵陀做南越王,统一岭南,和集百越。梅县属南海郡龙川令,无独立县名:松口主户是畲族人,置名“东畲寨”。东汉、三国、西晋、东晋时,属广州府义安郡海阳县,松口改称梅口义安围(至今松口溪南仍存“义安围”遗址)。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年945年)始有梅口镇之称。明代便在此设农贸市场,距今400多年。在南宋时期松口已有众多的姓氏和一定数量的人口。据《嘉应州志》:宋景炎年间,文天祥组织义军抗元,仅松口卓姓就有800人响应,兵败仅存一人。由此推测,卓姓那时是松口的旺族。
梁、李两姓是松口的大姓氏,这两姓人占松口总人数的半数以上,居住松口的各个旺姓,每个姓氏都有它的祖祠,保存有族谱。族谱中记载着其先辈从中原数次迁徒的历史和到松口定居的时间。笔者查阅杨资元在1995年编写的《梅县客家姓氏源流》,其中记载着松口各姓氏迁居到松口的时间。大多数姓氏是宋末元初时期迁来,有小部分是明朝、清初迁来的。
旧时,松口镇附近还居住着四十多个姓氏人家。这些人家境贫穷,其先辈历史,鲜为人知。他们聚居在松口镇郊一带,以圩镇为依托,赖以谋生,已有几百年历史。
明朝灭亡后,明朝遗臣李世淳(李义何)返回原籍松口,跟随他的一批仆人和卫士便定居于此。
1865年12月,太平军将领汪海洋率部十万人攻占嘉应州。1866年2月兵败,五万多人被收降,其余将士或战死,或溃散。这其中就有一部分在丙村溃散,因他们中有许多客家人,语言、习俗与松口当地人相通,故他们能逃避清军追捕,顺江而下,在松口镇定居下来。
松口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古战场之一,封建王朝战事频繁,不少参战士兵因伤病流落在此,定居谋生。
种种历史上的原因,造成了松口“百姓杂居”的现象。 楼主能不能帮我介绍一下松源白玉的情况?
梁豪回复
我是梅县人,下次再介绍松口源的情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