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语危机以及客家人对客语和政府语言政策的态度
语危机以及客家人对客语和政府语言政策的态度http://wayne.cs.nthu.edu.tw/~iosoc/hakka/thesis/files/20020619092721140.114.119.182.doc曹逢甫,黄雅榆
1.前言
客家语言的衰亡就是客家人的衰亡,因为客家语言一旦衰亡,客家文化也势必难以持续,语言文化都没有以後这个族群当然也跟著消亡,因此客语危机也就是客家人的危机,这一些客家人中之有知之士自然有深刻的认知,但因为语言的使用多半是一种不自觉的活动,一般人是否有这一层认知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课题之一.
说得具体一点本研究要探讨的课题主要有三个:(一)客语危机到底有多严重 (二)导致客语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三)客家人对客语,政府的客语政策以及母语教育等挽救客语的措施抱持那种态度 这三大问题我们在下面的三节 会分别仔细地探讨,在最後一节我们除了总结我们先前的讨论之外,我们还会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2.客语危机
到目前为止我想多半的客家人大概都可以感觉到客语有流失的危机,但流失的情形到底有多严重,则个人的感受恐怕会有很大的差异,为了能清楚显示客语流失的严重性在以下的三小节我们将分别报导,笔者之一在1995年在全台所做的调查研究,以及1996年在新竹市的调查研究,最後我们将呈现另外一位作者在2000年分别在四个客家语言社区,台北,苗栗,东势以及六堆所做的二代间,(家长与学生)语言听说能力的比较研究,因为这三个研究都已分别在别的地方(参曹逢甫,1997,2002,以及黄雅榆,2002)有较全面且详细地报导,本文只就其中与客语危机有关的精要部分做一陈述.
2.1 1995年的全国问卷调查
2.1.1 问卷设计与施测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根据的是詹惠珍(1994)所设计的问卷,问卷共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了所有可能影响语言使用的因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故乡,族群,母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职业,配偶,祖父母,父母的族群及母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开始学国语及母语的时间以及家人的语言能力,这一部分所得资讯提供了独立变数的资料,问卷的後半部是语言使用部分,根据问题的性质又可分成三小部分,最前面的十八题是关於语言使用与谈话对象之间的关系,其後九题是关於语言使用与谈话地点的关系,最後三题则是关於话题与使用语言的相关性.
问卷的施测对象则是在台湾地区的闽南语,客语及南岛语言中之阿美,布农,邹,排湾,泰雅和赛夏之使用者中就三个年龄层(老,51岁以上,中,50-31岁,青,30岁以下)选取若干人,目的是经由对他们语言能力以及语言使用情形之了解以判断有没有母语流失的情形.
2.1.2 三个族群语言能力的比较
我们拟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把台湾的三大族群的语言能力做一全面的比较:(一)总的能力方面;(二)就三个年龄层来看语言能力;以及(三)就教育程度的不同来看语言能力.
表1三族的国语/母语能力
族群
语言能力
全体
受试者
族 群
闽南人
客家人
原住民
国语
4.64
4.63
4.86
4.42
母语
4.58
4.66
4.52
4.55
T-测试
*
*
就国语能力与母语能力的差别而言,闽南人看不出有显著的不同,客家人则普遍地国语能力比母语能力高,而原住民则相反,母语能力比国语能力高.如果就国语能力而言,则可以看出客家人最高,其次是闽南人,而以原住民最差.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第一,闽南语和客语跟国语都属於汉语族,而原住民语言则属南岛语系.前二者与国语的距离较近,而後者则远得多.因此後者在学国语时困难自然较多.又加上以往的语文课本都是从汉人的观点来编辑的,因此,原住民学生较难接受.其次,就同属汉语的闽南和客家而言,资料中的客家人都属於散居的,因此他们需要用国语来沟通的机会比闽南人多得多,其国语能力较高也是预料中事.
就母语能力而言,则以闽南人较好,原住民其次,客家人殿底.闽南人为最大的族群,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在日常的活动方面使用的机会最多.其次,虽然在解严时期,政府有不当的压抑措施,但闽南语在媒体使用的机会还是比其他语言多得多,因此闽南人母语能力较高是可以理解的.至於客家人的母语能力比原住民还低可能是因为我们采样的偏差所引起的,因为样本中的原住民多半是聚居的,而客家人则多半是散居的.不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原住民和客家人母语的流失的确比闽南人来得严重.
现在我们再来看,两种语言能力和三个年龄组的互动关系.首先我们先从语言能力来看三族中不同年龄组的变化(表2),然後我们从不同年龄组的角度来看他们和两种语言能力的关系(表3).
表2三族群的三个年龄层在两种语言能力的比较
族群
语言能力 年龄
全体
受试者
族 群
闽南
客家
原住民
国语能力
高51
3.93
4.28
4.27
3.25
中31-50
4.73
4.64
4.90
4.64
低30
4.80
4.73
4.90
4.78
P
*
*
*
*
母语能力
高51
4.1
4.85
4.91
4.96
中31-50
4.73
4.87
4.70
4.62
低30
4.13
4.35
3.92
4.13
P
*
*
*
*
表2清楚显示三族群的平均国语能力随著年龄的减少而急速增加,其中增加最快的中年龄组.母语能力则呈相反的趋势,亦即随著年龄的递减而减少,其中减少最快的是低年龄组.就三个族群而言,国语能力增加最多的是原住民,其次是客家人,最後是闽南人.母语能力流失最多的是客家人,其次是原住民,最少的是闽南人.三个族群的国语能力和母语能力随著年龄的变化可以分别由图1和图2清楚看出.
图1三个族群的国语能力随著年龄变化图
图2三个族群的母语能力随著年龄变化图
另外三个年龄组的国语能力和母语能力的比较可由下表清楚看出:
表3三个族群三个年龄组的国语能力和母语能力的比较
族群
年龄 能力
全体
受试者
族 群
闽南
客家
原住民
ANOVA
高年龄组
国语
3.93
4.28
4.27
3.25
*
母语
4.91
4.85
4.91
4.96
T-TEST
*
*
*
*
中年龄组
国语
4.73
4.64
4.90
4.64
*
母语
4.73
4.87
4.70
4.62
T-TEST
*
*
低年龄组
国语
4.80
4.73
4.90
4.78
母语
4.13
4.35
3.92
4.13
*
T-TEST
*
*
*
*
从三个族群两种语言能力在每一年龄组的均值看来,则高年龄组母语能力优於国语能力且达显著的程度,中年龄组两种语言能力则相当,而低年龄组则国语能力明显高於母语能力.国语能力的快速成长以及母语的流失在此也可以看的一清二楚.表中原住民的高年龄组和客家的低年龄组是国语和母语两种语文能力差距最大的两个小组,其落差分别为1.71和0.98.它们所显示的意义也相当明显,前者显示原住民组是国语化最晚的族群;後者显示客家人是母语流失较快的族群.
最後我们再来看看三个族群的低教育组在两种语文能力的表现如何.这三种变数的互动关系可以由表4和表5清楚看出.
表4三个族群的国语能力和母语能力在高低教育组的比较
族群
能力 教育程度
全体受试者
族群
闽南
客家
原住民
国语能力
高教育组
4.84
4.75
4.92
4.86
低教育组
4.43
4.22
4.84
4.24
T-TEST
*
*
*
*
母语能力
高教育组
4.53
4.66
4.45
4.47
低教育组
4.44
4.66
3.88
4.78
T-TEST
*
*
表4显示教育对国语能力明显地有提升的作用.因为无论哪一个族群高教育组的国语能力都比低教育组高出许多.这一点当然是意料中的事,因为国语是我们的教育系统中唯一使用的教学媒介语,而且他又不是受试者的母语.不过我们更想要知道的是教育对母语能力有没有不好的影响.就这一点而言,只有原住民组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低教育组明显地在母语能力方面优於高教育组.在闽高人的情形我们看不出教育对母语能力的影响,因为高教育组与低教育组的母语能力是相当的.但在客家人的情形,结果都和我们预期的相反.这一点我们还得回到我们的样本来解释.样本中的客家人,如前所言,全为散居者,因此离开了学校以後可能在社会上工作也没有太多机会使用他的母语-客家语,他们的母语能力也就相对地减弱.另一方面,高教育组的客家人也可能比低教育组有更多的机会来省思自己族群认同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有较多的族群意识,因此可能花较多的时间去学好自己的母语.
现在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程度和语言能力在三个族群的互动关系:
表5三个族群高低教育组在国语能力与母语能力的比较
族群
教育程度 能力
全体受试者
族群
闽南
客家
原住民
高教育组
国语
4.84
4.75
4.92
4.86
母语
4.53
4.66
4.45
4.47
T-TEST
*
*
*
*
低教育组
国语
4.43
4.22
4.84
4.24
母语
4.44
4.66
3.88
4.78
T-TEST
*
*
就高教育组而言,教育对国语能力的提升几乎是全面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所有受试者的平均高到4.84,但对母语能力显然有负面的影响.在客家和原住民的情形其影响皆已达极显著的程度,但对闽南语的影响则比较有限,这很可能是因为闽南是最大的族群,闽南人在学校以外的环境还有不少机会可以使用闽南语的缘故.
在低教育组方面,情况则有所不同.闽南和原住民有同一种表现,就是低教育程度组的母语能力普遍高於国语能力,但客家人的表现却相反.低教育程度和高教育程度都有相同的表现,就是国语能力普遍高出母语能力相当多.这一点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样本中的客家人和闽南人及原住民不同,他们多半是散居的,也因此不论教育程度为何,都有面对非使用国语或闽南语方能生存的威胁.这一点也是可以解释为什麼他们的国语能力是三族中最高者,而他们之中只有族群意识较高的高教育程度组还能维持较高的母语能力.
2.2 1996年新竹市客语的调查研究
这一部分的研究是根据1996年在新竹地区蒐集的资料所作的分析,我们并且拿应分析与前一节所作全国性调查结果做一比较.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与施测方法与全国性调查所使用者基本上相同,在有效问卷767份中闽南语部分为605人而客家语部分为162人,分别占总数的百分之78.88与21.12,与新竹市两个族群的人口分布比例差不多.
本次研究与1995年全国之研究唯一不同的是为了更清楚了解各年龄层的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情形.我们把所有的受试者分成五组,高,中高,中,中低和低.五十岁以下三十五岁以上的人士当他们入学时,刚好是政府在台湾全国推行国语的时候,也就是说,他们是有机会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世代.三十五岁以下二十六岁以上的人是接受九年(而不是六年)义务教育的第一代,前面两组分别代表中高,中年龄组,二十五岁至十六岁为中低年龄组,十五岁以下为低年龄组.而高年龄组,顾名思义,当然是指五十岁以上的人.
2.2.1 语言能力
从表6可以看出一般闽南人的母语能力比国语稍高,而如果从性别这个变数来看,表五的结果只是微弱地支持了Trugill(1983)的两个理论,即1.女性比男性有爱受使用强势语言的趋势,和2.1非标准语对男性使用者是一种隐性威权象徵.这一点在比较男女使用者的国语与母语能力时可以看出一点端倪.男的母语能力比国语能力好得多而且达显著的程度,而在女性的情形则差别并不明显.就母语能力而言,男性显然比女性来得好,但也未达显著的程度.
表6:闽南族群的母语和国语能力均值
(*表示比较的结果达0.05级以上的显著程度)
M
MT
P
总的
4.354
4.488
性别
男
4.301
4.535
*
女
4.4070
4.4413
P
教育程度
低
4.2000
4.3693
高
4.7305
4.7725
P
*
*
年龄
低(15以下)
4.7012
3.8302
*
中低(16-25)
4.8136
4.4211
*
中(26-35)
4.4359
4.8000
*
中高(36-50)
4.5584
4.7744
*
高(51以上)
3.2712
4.8421
*
P
*
*
注:M表国语,而MT表母语.
国语运动的推行成功在台湾的情形跟教育的普及有极密切的关系.又因为国语是台湾教育唯一的媒介语,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的预测到:教育程度越高,国语能力也越高,这一项预测在表6得到强有力的证明.
表6也清楚显示:中高年龄组(36-50)及中年龄组(26-35)这两组在国语和母语能力方面是差别较小的.高年龄组(51以上)的母语能力明显地比他们的国语能力要高,而对二十五岁以下的人而言,情况正好相反:他们的国语能力比他们的母语能力要高出许多,而中组(26-35)及中高组(36-50)则正好处在过渡时期.
接著我们来看看客家族群的情形,表7显示客家族群的母语和国语能力.
从表7我们可知,与闽南语相反的,客家族群总的来讲呈现出
国语能力优於母语能力的局面.从性别来说,虽然符合了Trudgill(1983)的第一项理论亦即女性说话者的国语能力远高过他们的母语能力,可是在客家族群中,我们可看出即使是男性,他们的国语能力还是比母语力高出许多.而在教育程度这个变数中,依旧是教育程度高的人其国语能力比教育程度低的人要高.比较可喜的是高教育程度的人,其母语能力也比低教育程度的要高,显示高教育程度的人在学国语的同时也相当注意自己的母语.
表7:客家族群的母语和国语能力均值
(*表示比较的结果达0.05级以上的显著程度)
M
MT
P
总的
4.6125
3.953
*
性别
男
4.5844
3.9726
*
女
4.6386
3.9342
*
P
教育程度
低
3.2551
4.481
*
高
4.9535
4.5714
P
*
*
年龄
低(15以下)
4.7451
2.6875
*
中低(16-25)
4.6923
2.9091
*
中(26-35)
4.8125
4.7333
中高(36-50)
4.8000
4.7826
高(51以上)
3.9333
4.7841
*
P
*
*
注:M表国语,而MT表母语.
[ Last edited by 静书斋主人 on 2005-5-21 at 17:03 ] 在年龄的分布,上中及中高年龄组,也如同闽南语组一样,是属於两种语言能力差异较小的两个年龄层.但跟闽南语组不同的是低於二十五岁的客家人,国语能力远高过他们的母语能力,而且他们母语能力也远低於比他们年龄高的人.高年龄组,如同闽南语组,是唯一母语能力远优於国语能力的一组.
比较闽南及客家两族群总的国语能力,客家确实优於闽南,但是闽南族群的母语能力却是远高於客家族群.而我们从语言变迁趋势图来看,也可看出客家族群母语及国语能力的差异要比闽南族群大得多,而且年龄越低差距越大,也就是说在母语能力方面,客家族群正面临著比闽南族群更大的流失的危机.
2.2.2 语言使用
除了两人交谈的情形之外,语言使用研究还包含同一语言社区一个族群内部语言使用者的互动情形,以及同一社区不同族群间的语言互动情形.在後一类的研究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范域」(domain),而范域又可进一步根据交谈者的角色关系,谈话地点和话题三方面来分析.根据Fishman(1972)的研究,「范域」虽说是根据谈话资料而分析得到的抽象概念,但其在社区人们的心里真实性绝不下於有形体的社会机构.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个多语的社会里,人们可能以标准语充当他们对某种人,在某些场所还有谈到某些话题时的交谈语言,反之,在别的情形,也许会使用别一种语言,譬如说母语.总而言之,语言的使用取决於谈话对象与说话者的关系,谈话的地点以及话题的正式度.
本节就是研究这三大因素与国语及母语使用的关系.资料来自问卷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语言使用频率只分三等级,即3为经常使用,2为有时使用,1为完全不用.
1.闽南与客家族群在不同角色的范域中之语言使用
表8:闽南族群在以不同角色界定的范域中之语言使用均值
(*表示比较的结果达0.05级以上的显著程度)
M
MT
P
总的
2.4589
2.4392
性别
男
2.4173
2.4953
女
2.5026
2.3039
*
P
教育程度
低
2.4227
2.4060
高
2.5458
2.5211
P
*
*
年龄
低(15以下)
2.6501
2.0419
*
中低(16-25)
2.7154
2.1911
*
中(26-35)
2.5128
2.5874
中高(36-50)
2.1507
2.6012
*
高(51以上)
2.0114
2.7500
*
P
*
*
注:M表国语,而MT表母语.
在讨论闽南族群对不同的角色使用母语或国语时,我们很惊讶的发现母语使用的频率竟然比国语略低一些,虽然这种差异还没达到显著的程度.而在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上的情形则跟表6如出一辙.亦即在性别方面,只有女性使用者明显地使用较多的国语.在教育程度上则越高者明显地使用较多的国语.在年龄上则清楚地看出年龄越低使用国语的频率越高而使用母语的频率越低.
表9:客家族群在以不同角色界定的范域中之语言使用均值
(分数最高为3,最低为1,*表示比较的结果达0.05级以上的显著程度)
M
MT
P
总的
2.6193
2.0824
*
性别
男
2.6052
2.1410
*
女
2.6322
2.0282
*
P
教育程度
低
2.6151
1.9948
*
高
2.6300
2.3128
*
P
*
年龄
低(15以下)
2.8121
1.5655
*
中低(16-25)
2.8352
1.5463
*
中(26-35)
2.5564
2.1735
*
中高(36-50)
2.6713
2.4105
*
高(51以上)
2.0824
2.6116
*
P
*
*
注:M表国语,而MT表母语.
由表9中可知,对不同的角色使用母语或国语时,客家族群还是惯用国语.而情形较特别的是,在这个范域中,即使是男性,他们使用国语的频率也是远大於母语的.在教育程度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出高教育程度者比低教育程度者明显地使用较多的母语.至於年龄方面则与闽南语组情况相似,只是低二十五岁的两个年龄组使用频率仅达1.5,已经逼近完全不用的1,值得我们密切注意.
表10:闽南与客家族群在以不同角色界定的范域中之语言使用均值
(*表示比较的结果达0.05级以上的显著程度)
题 数
闽南
客家
M
MT
P
M
MT
P
1-2
(与祖父母交谈时)
1.5655
2.7811
*
2.1475
2.8836
*
3-4
(与父母亲谈时)
2.1675
2.6768
*
2.4303
2.3152
5-6
(与兄弟姊妹及配偶交谈)
2.1489
2.8328
*
2.3644
2.5800
7
(与子女交谈时)
2.4254
2.5903
*
2.6429
2.2208
*
8
(与老师交谈时)
2.8449
1.6667
*
2.8963
1.3404
*
9
(与同学交谈时)
2.7570
2.1301
*
2.8731
1.6442
*
10
(与上司老板交谈时)
2.5318
2.5088
2.7931
2.0425
*
11
(与同事交谈时)
2.4549
2.5911
2.7463
2.1290
*
12
(与属下员工交谈时)
2.4504
2.6842
2.8438
2.0303
*
13
(与很好的朋友交谈时)
2.5544
2.4182
*
2.7589
2.0078
*
14
(与邻居交谈时)
2.3900
2.4911
2.6785
2.0294
*
15
(与不认识的人交谈时)
2.5652
2.1074
*
2.7817
1.6036
*
16
(当您与说不同母语的人交谈时)
2.6545
1.8794
*
2.7553
1.5873
*
17
(当您与说相同母语的人交谈时)
2.2611
2.6076
*
2.5040
2.2605
18
(当您与数位语言背景不同的人交谈时)
2.6289
2.0341
*
2.7391
1.6636
*
注:M表国语,而MT表母语.
前面七个题目都与语言在家庭范域之使用有关.在闽南族群方面,使用母语的情形都比国语来得好.而在客家方面,从表九可以清楚的看出,除了在对祖父母,兄弟姊妹及配偶交谈时使用母语较多之外,当客家人与父母亲及子女交谈时,大都是使用国语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国语已明显地侵入了客家族群的家庭范域.鉴於过去数十年政府在台湾强力推行国语,使得国语成为各级学校唯一的教学用语,同时它也是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被允许大量使用的语言,而闽南语在近几年来也逐渐成为一种在各种传播媒体上常用的语言.反观客家语,我们几乎很少在教育体系或各类媒体中看到或听到.因此,很多的客家小孩从小就从电视里学到国语,而当他们进入学校後他们更是非得使用国语不可,也因此有很多客家小孩对自己的母语兴趣缺乏,因为对他们而言,那种语言既少在电视上听到,在学校也几乎不使用,所以他们对自己母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成效当然就不彰,父母亲也只好常常要用国语与孩子沟通了.
再往下检视第8,第9题的回答,我们毫无疑问地就可看出,在学校里,无论交谈对象为何,闽南及客家两族群使用国语都比使用母语来得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几十年来,国语一直是学校里唯一的媒介语,而且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学校普遍地设有罚则,对在学校无意或故意使用母语的人给予处罚.这些措施都使得学生很容易惯於在学校使用国语而非母语.从表中我们也可看到,当与同学交谈时,闽南人使用母语的频率要比客家人高出许多.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中都可听到闽南语,而同学们平常交谈的话题则是与这些媒体所传播的讯息有关,因此用闽南语来交谈是很自然的事.当然这也可能跟在新竹市的学校里说闽南语学生远比说客家语的学生为多有关.
问题10-12是有关於受试者在工作的环境中采用何种语言与工作伙伴交谈.从闽南人的回答中显示出,如果交谈对方的地越高则闽南人越趋向於使用国语;相反地,如果对方的地位越低则越趋向於使用母语,这种现象或许跟一般人的谈话策略有关——对方的地位越高,我们越容易使用较正式的语言,而国语既然是高语言,在正式的场合使用它似乎是很合理的事情.可是在客家族群中,我们却发现当他们与属下员工交谈时比与同事交谈时更常使用国语,这可能是因为在处理公事及发号施令时,国语还是较具有权威性的.
在和最好的朋友,邻居与不认识的人交谈时,他们使用的语言有何不同呢 这是题目13-15所要寻求解答的问题.比较一下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客家人或闽南人在与陌生人交谈时使用国语和母语的差别最大.值得一提的是,在与邻居沟通时都比跟好朋友及陌生人交谈时更常使用母语,而与陌生人交谈时最常使用国语.那是因为陌生人被认为是最不亲近的人,对陌生人维持一定的距离似乎是很自然的事,而同属於一个族群的人通常都聚居在一起,因此与邻居交谈使用母语似也是很自然的事,但好朋友则可能在学校或工作的环境所结交的,他们和说话者可能不属於同一个族群,也因此使用母语的机率就大大降低.
这一部分的最後三个题目都与母语有关.如果按照我们所预期的,当谈话对方与你同属一个语言的使用者,他们趋向於使用母语.反之,当对方和你说不同语言时,你也很自然地会采用国语,因为後者已成为台湾地区的共同语.闽南语组的表现基本上符合我们的预期.可是我们却发现,当一个客家人与另一个客家人交谈时却会选择使用国语,可见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国语几乎已经取代了他们的母语了.
表11:客家族群的母语和国语能力均值
(*表示比较的结果达0.05级以上的显著程度)
全国
新竹市
M
MT
P
M
MT
P
总的
4.86
4.52
*
4.6125
3.953
*
性别
男
4.86
4.55
*
4.5844
3.9726
*
女
4.88
4.50
*
4.6386
3.9342
*
P
教育程度
低
4.84
3.88
*
3.2551
4.481
*
高
4.92
4.45
*
4.9535
4.5714
P
*
*
*
*
年龄
低(30以下)
4.90
3.92
*
低(15以下)
4.7451
2.6875
*
中(31-50
)
4.90
4.70
中低(16-25)
4.6923
2.9091
*
高(51以上)
4.27
4.91
*
中(26-35)
4.8125
4.7333
P
*
*
中高(36-50)
4.8000
4.7826
高(51以上)
3.9333
4.7841
*
P
*
*
注:M表国语,而MT表母语.
表11显示客语族群的母语与国语能力值在全国与新竹巿的情形.新竹巿客语族群的客语能力比全国的要低个0.5左右,而且在男性与女性的情形都是如此,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警讯.考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二端:(一)客家人在新竹巿是少数族群,其人口只占总人口之五分之一左右;(二)除了靠郊区的几个里之外,巿区的客家人都是和闽南人与外省人毗邻居,因此少有与人说客语的机会,这种情形在新竹科学园区成立以後更形严重.这一种严重的情形,从语言能力均值在各年龄层的分布也可以明显看出,新竹巿在中低(25-16)与低(15以下)的两个年龄层都己掉到4以下了.这和全国三十岁以下年龄层的3.92均值己有很大一段距离,这种距离决不是五岁的年龄不同所能解释得了的.由此可见,新竹巿客家族群的年轻一代,母语能力流失己达严重程度.
表12显示了客家族群在与不同身分背景的人沟通时的语言使用情形,跟闽南语族群的情形一样,国语的使用均值远高於全国.这一点从新竹巿是一个中型都会以及科学工棊区早己在二十年前就设立,并有十多万名员工与眷属在此地工作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在母语方面,新竹巿客族的使用率只略高於全高.这一点,我们认为也可能从新竹巿客家人虽然只占五一左右,可是在一些郊区他们还是呈聚居方式,但在全国的资中,我们并没有特别找客家人聚居区进行调查,这一点也许是造成不同的主因.就性别而言,则竹市与全国相同;不论男女都是国语使用均值远高於母语使用均值.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跟闽南语的情形一样,女性使用者国语使用率远高於母语使用率,但跟闽南语的情形不同的是男性的母语使用率并没有高於国语使用率,这也许是因为他们是居住在都会区的少数族群所致,但因为目前还没有客家族群聚居区的资料相比对,故只能说是暂时的结论.就教育程度而言,则教育程度越高使用国语与母语的均值也高,在新竹与全国皆然.只是新竹市的均值比起全国的都要高出许多,显示教育对新竹市客家人的国语与母语使用有著更大的影响.
图5:客家族群的语言能力均值按年龄组作区分(全国)
表12:客家族群在以不同角色界定的范域中之语言使用均值
(*表示比较的结果达0.05级以上的显著程度)
全国
新竹市
M
MT
P
M
MT
P
总的
2.48
1.93
*
2.6193
2.0824
*
性别
男
2.45
1.92
*
2.6052
2.1410
*
女
2.50
1.94
*
2.6322
2.0282
*
P
教育程度
低
2.38
1.61
*
2.6151
1.9948
*
高
2.50
1.88
*
2.6300
2.3128
*
P
*
*
*
年龄
低(30以下)
2.64
1.66
*
低(15以下)
2.8121
1.5655
*
中(31-50
)
2.46
1.99
中低(16-25)
2.8352
1.5463
*
高(51以上)
2.05
2.32
*
中(26-35)
2.5564
2.1735
*
P
*
*
中高(36-50)
2.6713
2.4105
*
高(51以上)
2.0824
2.6116
*
P
*
*
注:M表国语,而MT表母语.
图6:闽南与客家族群在各个年龄层的母语使用率下降趋势
就年龄而言,全国与新竹市并无二致,都是国语的使用上,年龄越高越少使用国语而越常使用母语.反之,则年龄层越低越常使用国语而越少使用母语.这种趋势当然也出现在闽南语族群,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中低年龄层(16-25)以下,新竹市客家人的母语使用率已经掉到1.5463(最低值为1),显示出这个年龄层的新竹客家人已经很少使用客家话了,而且跟语言能力的情形一样,最大的落差也出现在中层(26-35)与中低层(16-25)之间.考其原因,恐怕跟电视电脑世代的来临有密切关系.在1995年25岁的人是1970年出生的,童年到青少年时期正值电视在台湾蓬勃发展的时期,再加上当时的语言政策严格限制方言节目的播出,而方言节目(实际上只有闽南语节目)从1970年的20%降至1975年11.2%(曹逢甫1997,页53),1975年更修订了广电法,颁布了「施行细则」硬性规定方言节目要逐年递减.此法颁行後,政府剑及履及,根据1989年的统计,电视方言节目只占6.55%(曹逢甫op.cit. ).在这段时间出生的电视世代,因为以电视为主要娱乐来源,受到电视很大的影响,就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而言就一面倒向国语,连跟玩伴学习与使用母语的机会都变得微乎其微了.同样的情形,如前所言,也出现在这一世代闽南语族群.但如果我们特别把表十四与表12新竹市母语使用率的部分拿出来比较并绘制成
如图3,我们就可以发现客家族群比闽南族群约早一个十年(即中高到中年龄层)语言使用率就开始明显下降.由此看来族群的大小也是决定何时开始流失,以及流失速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3 2001年在四个客语社区的研究
以下的研究是黄雅榆在台北,苗栗,东势以及六堆地区在2001年所做的研究,研究的项目包括客语听说的能力,以及对母语以及对在学校实施母语教育的态度及看法.客语听,说能力方面,我们先在此报导以补前述两项研究之不足
至於研究方法则有问卷及访谈两种
在问卷方面,台北长春,关渡国小问卷家长,学生各发出100份,总共是200份.苗栗铜锣国小家长和学生问卷各360份,总共是720份.台中东势国小问卷家长,学生各发出100份,总共是200份.六堆地区内埔,万峦国小家长,学生各发出340份,总共是680份问卷.(注1)在实地访谈结果方面,研究者从问卷中找出较具争议性问题来做为访谈的话题,希望获得在问卷中难以看出且具个别差异的资讯(注2).
表13:台北地区家长学生母语能力比例表
母语能力
客语听的能力
客语说的能力
台北家长
台北学生
台北家长
台北学生
非常流利
45%
6%
38%
0%
流利
32%
9%
35%
3%
普通
16%
27%
16%
20%
会一点
5%
45%
7%
62%
完全不会
2%
13%
4%
15%
表14:苗栗地区家长学生母语能力比例表
母语能力
客语听的能力
客语说的能力
苗栗家长
苗栗学生
苗栗家长
苗栗学生
非常流利
31%
3%
27%
2%
流利
48%
13%
49%
10%
普通
19%
54%
22%
49%
会一点
2%
28%
2%
35%
完全不会
0%
2%
0%
4%
表15:东势地区家长学生母语能力比例表
母语能力
客语听的能力
客语说的能力
东势家长
东势学生
东势家长
东势学生
非常流利
43%
8%
34%
1%
流利
48%
21%
48%
14%
普通
5%
48%
14%
44%
会一点
3%
21%
3%
38%
完全不会
1%
2%
1%
3%
表16:六堆地区家长学生母语能力比例表
母语能力
客语听的能力
客语说的能力
六堆家长
六堆学生
六堆家长
六堆学生
非常流利
44%
5%
39%
3%
流利
42%
26%
43%
15%
普通
10%
46%
14%
50%
会一点
3%
22%
3%
28%
完全不会
1%
1%
1%
4%
从上面四个表我们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四个地区家长与学生两代之间无论在听或说方面母语能力都有很大的落差,为了清楚呈现此一事实让我们把家长与学生自认为已达流利程度者的比例整理如下表:
表17:四个地区家长学生母语能力达流利程度以上者之百分比
地区
客语听的能力
客语说的能力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台北
77
15
73
3
苗栗
78
16
76
12
东势
91
29
82
15
六堆
86
31
82
18
平均
83
22.75
78.25
12 表7清楚显示家长的母语能力一般说来良好,达流利以上程度者都在七,八成以上,学生的情形则正好相反,说的能力达流利程度者只有百分之12,而在听的方面,正如预期地,虽然表现稍好,但也不过是22.75%而已,两代之间母语程度的落差不论听与说都六成以上,流失速度之快令人触目惊心,唯一令人稍感宽慰的是东势与六堆是两个推行母语教育有较长历史的地区,而该二地学生的能力也较其他两个地方好,这似乎显示母语教育在提升学生的母语能力方面还有点成效.
3.1战後台湾的语言政策及推行
从前面一节有关闽南,客家及原住民群语言能力以及使用情形的调查,我们发现以往所推行的语言政策已经导致了严重的偏失—闽南,客家和原住民族群的母语能力都有流失的现象,客家的情形甚至已达严重的程度.随著母语的流失,母文化也只能跟著丢弃了.这可以说是四十多年中在戒严的体制下严厉推行单一的国语政策所导致的最严重的後果.
以下我们就来检视一下政府战後五十多年在台湾的语言政策及政策的执行.
3.1.1政府机构及媒体方面
1945年台湾光复,当年9月2日陈仪担任台省行政长官.次年10月25日行政长官公署废除报纸杂志的日文版,并禁止台籍作家用日文写作.在二二八事件後并全面禁讲日语,禁用日语唱片.来台接收的临时政府基於仇日的心理急著想要清除日人五十年在台统治所遗留的影响也许可以理解,但他们却严重忽略了这些断然的措施对作家的创造力所带来的伤害以及一般人民在旦夕之间由一个语言世界转入另一个语言世界所带来的挫折感.这一连串的不当措施把台湾人民学习国语的「热情吹冷了」(注3).再加上一些不明是非的外省人士,大放厥词,侮蔑台胞不懂国语为「奴化」,於是很多人「愤慨之馀,国文不高兴学了,国语也不高兴说了.」(注4)
这种消极的态度一直持续了一段时间.民国43年7月25日省议会何金生等认为民众学习国语的情绪低落,建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公务员常用标准.同年9月21日国语日报报导:多数应召入营的国民兵不会说国语,也听不懂国语.
民国45年,中央开始推行全面性的「说国语运动」,规定各机关,学校及公共场所一律使用国语,并且正式提出「语言不统一,影响民族团结」等论调.次年,10月9日教育厅更令各县市取缔罗马字圣经,并且要求传教士不得用方言传教,改用国语.
民国54年7月10日省政府又变本加厉的推出了「加强推行国语计划」明定下列施行办法:
(1)各级学校学生必须随时随地使用国语;学生违犯者依奖惩办法处理.
(2)禁止电影院播放方言,外语;
(3)严加劝导街头宣传勿用方言,外语;
(4)各级运动会禁止使用方言报告;
(5)严加劝导电影院勿以方言翻译.
50年代後期更可见到国民大会,立法院,监察院,甚至於文艺复兴委员等中央机关纷纷介入国语推行工作.这些言论使得国语文政策到民国60年代逐渐定型为「独尊国语,压抑方言」的秦始皇并吞六国式的霸道政策.(注5)这种政策也充分反映在民国64年通过的「广电法」里.广电法中涉及国语与方言之间的关系的为第二十一条,而在立法院审议时引起最大争论的也是第二十一条.行政院原来条文为:「电台对国内广播播音语言应以国语为主,其所占比率应由新闻局视实际需要定之.」会中有佩华,穆超等委员联名提出修正案如下:「电台对国内广播应以国语为主,逐渐减少方言,其所应占比率及全面以国语播音之日期由新闻局视实际情形定之.」其企图消灭方言的用心非常明显.穆超并曾数度发言为自己的立场辩解,今摘录两段以见一斑:
「....台湾同胞讲闽南语,以整个大陆人口相较数字很小,同时闽南语也是落後方言的一种,不必惋惜.中国人因为保守观念太深,所以改革不能大刀阔斧,速度很慢....」(强调部份为笔者所加)
「....使国人都能听得懂国语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必迁就少数不懂国语的人而以方言播出.中国历史上一向是以少数知识分子影响多数老百姓,维持了中国一向的传统.今日台湾有这麼多的知识青年都会讲很好的国语,我们还怕少数人不懂国语而必须迁就他们吗 目前本省不懂国语的人不过5%」,所以本席以为广播电视完全以国语播出不会发生问题.....家乡话使同乡之间感情更为融洽,但今天我们还要扩展乡土观念为国家观念,使人人都能说国语.人民与人民之间的感情更融洽,国家自然更为团结.所以本席以为方言对国家是没有益处的....」(强调部份为笔者所加)
由这两段发言,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看出该委员对语言的观念非常不健全(如说闽南语为落伍方言之一种),也昧於社会现实(如说不懂国语的人在1975年只有5%)注6,更对全民民主化的世界趋势没有任何概念(如过分强调中国历史上以少数知识份子统治多数人).
或许有人认为穆委员为一特例,其实不然,像穆委员的言论几乎霸占了整个会场(注6).为方言的生存说话的只有许世贤等几位,所以最後还是把「方言应逐年减少」的字样列入条文.
该法订定之前,三台电视台已由1970年初的20%方言节目降至1975的11-2%.该法订定之後更逐年递减至1989年的6.55%注8.
台湾本土语言在这些重重限制之下而不萎缩,不退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这种情形持续近二十年,直到1993年通过新的「广播电视法」才得以取消.
3.1.2教育体系中的语言政策
根据陈美如(1996)的研究,战後台湾在教育体系中的语言政策,依其性质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即(一)稳定推行时期(1945-1969),(二)政策贯彻时期(1970-1986)以及晚近的多元开放时期(1987-迄今).以下为了叙述方便也拟依此方法逐段讨论.注9
3.1.2.1稳定推行时期(1945-1969)
日本政府於1919年禁「书房」并把公学校原为必修的「汉文」改为选修科目.当中日战争爆发的那一年(1937),为了进一步达到「皇民化」的目标,全面废止汉文课并禁止一切汉文的出版.因此,当1945年光复时,政府的教育目标完全放在去除日本化恢复中国化是可以理解的.可惜国民政府派来的接收大员如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等,对於语言政策全然无知又过於贪功燥进,以致於导致几乎不可收拾的局面,也埋藏了许多台湾民众对国民政府不满的种子.
陈仪在1946年2月接任台湾省行政长官之前曾对台湾的语言教育提出下列看法:
本人到台湾後拟先著手国语与国文的教授,预期达到使台胞明白了解祖国文化的目的.此项工作艰钜,然以本人在福建推行国语运动之经验而言,则此种工作在台湾省可望於四年内大抵完成.(大公报1945,7,2,第11版;许雪姬1991)
我们不太清楚陈长官在福建省推行国语的成功经验,但既已知任务之艰钜怎可预期在四年内能大抵完成.(事实证明这项艰钜的任务得花国民政府四十年采用相当霸道的手段才能大抵完成!)
或许因为受到这种急公近利想法的影响,再加上没有像日本领台初期伊泽修二这样的干才相辅佐,陈仪抵台後又在1946年2月16日宣示他「刚性政策」的决心.
对於国文,我希望我们要刚性的推行,不能稍有柔性....俾可增加效率.(台湾新生报1946,2,16陈长官演讲全文)
陈仪认为只有透过「刚性的推行」才能在短期内根绝台湾民众「奴化的心理.建设革命的心理」.於是更於同年10月26日下令取消各大报纸杂志的日文版,禁用日语唱片,禁止台籍作家用日语写作并且把政府各种相关政令原为中,日文并列者全改为中文.
陈长官的用意明显地是想用刚性禁绝的方法迫使台湾民众根绝日本化的影响,但他根本不了解这种突如其来的高压政策给当时的民众带来的痛苦.当时的菁英份子几乎大部份是用日语表达他们的意见的,在还没有别的语言可以取代的情况下,把日语全部禁绝,就等於在他们的嘴巴上贴上胶布,把他们全变作哑吧.这是多麼残忍的事.难怪他们要群起反抗.曾经身历其身的汪彝定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的写著:
在接收台湾初期,我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和民众接触甚多,如果要说我们政府曾犯大错,我想最明显的错有两个:一是放任内地来的公务员以形同霸占的方式封房子,另外一个是对语言文字的处理.
....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先了解几个事实.第一个事实是,当民国三十四年冬收复台湾时,台湾事实上所有的知识份子都只会使用日语,闽南语只有在家庭和乡村地区使用.当时若不许台湾人说日语,用日文,甚至於不许说台语,就差不多等於剥夺了他们在公众场合发表意见,接收资讯,甚至於讨论问题的权利.
刚愎的陈仪采取禁日语,闽南语这样的政策,甚至运用绝大的政治力量来推动,其招致知识份子的怨怼,毋宁是十分自然的事.(汪彝定1991:45-52)
当然,不会所有的人都像陈仪这样无知与刚愎自用.光复後,行政长官公署为了推行国语曾函请教育部(大陆国民政府)派员协助.於是於1946年4月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隶属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由魏建功任主任委员,主管全省的国语推行任务,全省各县市分别成立国语推行所.该委员会又订定台湾省国语运动纲领六条:(1)实行台语复原,从方言比较学习国语.(2)注重国字读音.由「孔子白」引渡到国音.(3)刷清日语句法,以国音直接读文,达成文章还原.(4)研究词类对照,充实语文内容,建设新生国语.(5)利用注意符号,沟通民族意志,融贯中华文化.(6)鼓励学习心理,增进教学效果.
从上述六条纲领可见台湾光复初期的语文教育政策是主张由「方言比较学习国语」并强调「恢复台湾语应有之方言地位」.这些学者强调推行国语「不必」也「不能」把方言消灭.为了这个问题他们曾在1946年《台湾新生报》上写过好几篇文章(参考方师铎1965:132-138).可惜这一批学者之中并无特具影响力之人,他们的倡导自然少有人理会.他们的建议多流於纸上谈兵,没起多大作用注10.二二八事件以後全面禁讲日语,在公共场合连台湾话在禁止之列.
1949年国民政府被迫撤退来台,随即订定「台湾非常时期教育纲领实施办法」规定各机关学校公共场所一律使用国语,避免使用方言,惟未强烈禁止.至1966年,颁布「各县市政府各级学校加强推行国语计划」(《台湾省政府公报》1966夏21期)明订:「各级学校师生必须随时随地使用国语;学生违犯者依奖惩办法办理」注11.
除了上述的办法之外,这一段期间还有不少关於语言政策之规定,现在就其中重要者条列於下(台湾省政府公报,1945-1969):
1.电令国民学校凡举行各种集会口头报告,必须使用国语.
2.公布台湾省各县山地乡推行国语办法.
3.订颁「台湾省国民学校推行教育改革注意事项」(规定国语之教学时数教材法).
4.公布「山地国小改进教学方法应行注意事项」,规定教学用语,除低年级得酌用山地语外,其馀一律用国语.严禁使用日语,教员对学生公开讲话时亦同.
上面六条中就有三条是关於山地乡语文教育的,看起来好像对山地乡满重视的.其中四条还特别规定山地小学低年级可以酌用山地语,也好像对山地学生有特别的考量,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山地学校因为物质条件差得很多,师资和设备都很难和平地比,因此,教育水准也不是单靠一些特别的办法就能够改善的.至於第四条的规定也是口惠而已,因为从平地来的老师照例不懂山地话,而同族原住民的老师又非常少,能使用学生的母语和学生沟通的实在少得可怜.
3.1.2.2政策贯彻时期(1970-1986)注12
进入1970年代以後,台湾内忧外患不断,这一现象更加强了政府要藉统一语言以巩固国定团结的作法.因此在这一时期一再重申加强推行国语的命令与规定.再加上对岸中国大陆此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时期,在台湾的国民政府为了建立起自己成为中华文化正统的地位,成立「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积极推动文化复兴的工作,而工作之一就是进行国语.该委员会於1970年颁布「加强推行国语办法」.此後,国语推行的风气又逐渐旺盛.为了配合上述计划,台湾省政府随即颁布「台湾省各县市推行社会国语教育实施要点」,其主要目的在於针对事实需要,加强推行社会国语教育,以蔚成普遍使用国语之风气,明定「国语是全国一致使用的语言」(台湾省政府公报1970秋17期).
1971年随即又颁布「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再推进计划纲要」,再次强调推行国语运动的重要性(台湾省政府公报1971秋25期).本时期诸如此类有关语言的规定不断,明显地显示政府想藉各种规定贯彻国语之推行.今举数则重要例证以见一斑:
1976年台湾省政府去函各县市政府「重申贯彻国语教育,并规定凡公务机关,公共场所,学校教学以及师生同学交谈应一律使用国语」(台湾省政府公报1977秋35期).
在学校教育中,举凡教学用语,教科书语言,师生互动用语,甚至於精神标语等在在都构成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再透过各种活动,国家所要传达的意识型态及集体意识很容易在此气氛中培育出来.因此之故,学校,一般而言,都是语言政策推行的著力点,在本时期更是如此.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列的方针里看出端倪(台湾省政府公报1974年冬72期;台湾省政府公报1976年秋58期).
1.规定各级学校教职员在校内必须使用国语.
2.订定「台湾省各级学校加强办理社会教育方案」,其主要目标在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倡导人人说国语运动.
3.函知各级学校「国歌」,「国语」皆代表国家精神,学校教师对唱国歌,说国语应躬行实践,为民(学生)表率.
4.函知各级有关机关应建议各级学校加强国文及本国史地课程教学,以激发民族精神.
在山地推行国语本来就有特殊的规定.在1973年复制定「台湾省各县山地乡国语推行办法」规定山地推行国语由「公务员,学校,社会」三方面实施.其中第一条即明确规定:「本省为普遍推行国语,『彻底纠正』山胞使用日语,方言之习惯,藉以灌输祖国文化,增加国家观念.」(台湾省政府公报1973年夏75期).如前所述,在日据时期,日本强力推行同化政策的结果使得日语成为原住民各族间之共通语.该命令同时限制了原住民共通语和母语的使用使得国语成为原住民唯一受教育的语言.
这个时期繁多的规定,办法,条例,一再重申政府贯彻国语的政策及措施.这样密集的推行方式再配合1975年公布的「广播电视法」对方言之严格限制,显然对方言(含原住民语言)产生巨大的冲击.时至今日,多数台湾民众的母语都有萎缩现象,原住民语言和客语尤其严重.这也是导致解严後母语运动勃然而兴的主要原因.
3.1.2.3多元开放时期(1987-迄今)
由於上述错误的政策以及诸多不当的行政措施,国语在台湾推行了四,五十年之後台湾大部分的本土族群都面临语言人口以及文化流失的命运.把记录「....台湾开发史中那种出自人与土地紧密依存的情感经验和智慧的火花」的语言注13都流失殆尽,那对於「经营大台湾」大业无疑是莫大的损失,民间有识之士早见及此注14,只是由於言论的限制,未达上聪.直到民国七十六(1987)年解严之後,言论开放,民主讨论风盛,母语教育的呼声才正式上了台面.首先是台北市金华国小于民国七十九年(1990)9月成立闽南语班.参加的学生多达二百人,并获得社会各界,学校与家长的肯定.随後,由民进党主政的县市如台北县,宜兰县,屏东县注13,高雄县,新竹县也纷纷在各该县实施母语教学.注意这里所谓的「母语」并非如某些不明内情或别有用意的人士(参张晓春与王津平1994)所说的专指台湾闽南语.以台北县为例,进行中的母语教育除了台湾闽南语之外,尚有客家语,泰雅语和阿美语.屏东县也有闽南,客家,鲁凯和排湾语等.其他的县市如台北市,新竹市,台南市,台南县,苗栗县也都开办有母语教学班,但规模都不如上述诸县市.
1993年4月3日,教育部宣布今後「将母语教育列入中小学正式教学活动范畴,在不妨碍推动国语的前提下,让中小学依兴趣及需要,以选修方式学习闽南语及客家语」(教育部公报1993).其後教育部在1993年选修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中对乡土教育提出说明.
在各科草案完成修动即将公布之前,由於行政院改组,郭为藩新任教育部长,经审慎考虑总纲草案,并徵得「国小课程标准修订委员会」委员认同下,决议在国小三至六年级增设「乡土教学活动」乙科,每周一节,以期在国小阶段落实「立足台湾」之理念,继而「胸怀大陆」,「放眼天下」.因此该科之设置,实乃课程史上的大突破,提供了学生学习方言及乡土文化的机会,有利於课程生活化,本土化之落实,此亦可谓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之另一特色.(教育部1993)
1994年教育部又颁布国民中学课程,其中也增加了「乡土艺术活动」,及认认台湾社会篇,历史篇及地理篇.社会篇讲授大纲中包含人民与语一节.
从上述国民中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可见母语已正式进入国民教育课程.从乐观的角度来看,这代表我国语言教育政策方针的最大改革,也是我国教育迈向多元化的第一个突破.比较悲观的看法认为母语教育只是整个乡土文化教育的一环,在小学中,高年级每个星期还分配不到一个小时,至於在国民中学则只是认识台湾社会篇中的一节,这样少量的母语教育对挽救快速衰亡的原住民母语和客家语到底能产生多少作用,不得不令人怀疑.
4.客家人对母语及母语教学的能度
4.1黄(2002)的研究在前面两章我们已分别就客语危机以及导致客语危机的原因有过详细地的探讨,简单地说,我们认为客语流失的危机已达严重的地步,这种情形可以从十几岁学生的客语能力与客语使用情形两项指标明显看出,我们在第三章里也经由五十年来的语言政策及政策推行的检讨清楚看出导致客语衰亡的原因毫无疑问地是政策错误以及过当的推行所致.
就以上两点结论而言,政府也应该早有体认因此教育部自八十五学年度起,增设乡土教学活动课程,更於九十学年度开始将乡土语言课程列入正式课程之中,这一项政策的正确性是不客置疑的,但这样一种措施能不能有效地挽救已严重流失的客语,消除客语危机则仍有待观察而影响客语挽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客家人对客语的态度以及对在学校实施客语教育的看法.这一点正是本章所要探讨的重点.
本章的研究是根据黄雅榆(2001)在台湾四个语言社区所做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实际从事母语教学之工作人员的访谈所得.问卷调查除了前面已经引述过的语言能力之外还有母语态度,母语使用频率,母语教学态度以及对母语教学资源和实际教学状况的看法等五项.除此之外资料来源尚有对母语教育工作人员之深入访谈,接受访谈的人员以及访谈的题目请见附录一,二
4.2研究结果与分析
4.2.1问卷统计结果
问卷项目分为母语态度,母语使用频率,母语教学态度,母语教学资源以及实际教学状况五个项目.研究者希望从各项目所得结果看出各地区学生和家长对母语及母语教学的支持度如何.
壹,母语态度项目方面
以下表格即根据各地区之百分比数据判定家长和学生对客语及客语教学的支持度,以及无意见的比例,非常同意与同意的比例表示正面支持的态度,非常不同意与不同意表示负面不支持的态度.
表18:各地区家长学生母语态度项目比例表
项目
母语态度
地区
台北
苗栗
东势
六堆
支持度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家长%
85
13
2
84
14
2
86
11
3
86
11
3
学生%
47
44
9
61
29
10
44
47
9
67
25
8
从以上的表格显示四个地区的家长与学生,除了东势学生以表示无意见者为最多之外,一律都是支持母语的态度,尤其六堆地区的家长和学生在研究者调查的四个地区中对母语表现得最为支持.在六堆地区学生母语态度项目,表示同意的比例与苗栗地区学生比例接近(67%),都是相当认同自己的母语.可想而知,在苗栗和六堆标准的客家庄里,客家人向心力强,较为团结,客家意识也较其他地区强烈.因此在母语认同的比例上容易较台北,东势地区为高.在台北都会区,由於是客家人散居的村落,又是多元族群融合的地区,客家人的族群意识相对的并不强烈,对客家族群也较不认同,所以造成台北地区客家人对客语不支持的态度.而东势地区周遭被闽南方言区包围,有些中部地区的客家人早已是闽客双语或是多语人,甚至已经不认同自己是客家人,当然也就不认同客家话了.此种情形明显的表现在东势学生的身上,因此在这个地区持无意见者比例偏高.台北和东势学生的比例明显比家长的比例低许多,显示家长还是很认同自己是客家人,也认为应该要会说客家话,但他们的下一代已逐渐地不这麼认为了.
贰,母语使用频率项目方面
表19:各地区家长学生母语使用频率项目比例表
项目
母语使用频率
地区
台北
苗栗
东势
六堆
支持度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家长 %
58
34
8
81
17
2
80
16
4
80
17
3
学生 %
18
46
36
32
29
39
17
50
33
37
36
27 在家长方面,在客家人呈散居状态的台北都会地区,平日使用客家话的家长竟然如此之多,显示台北地区家长常使用客家话和别人交谈,多数家长还是喜欢说客家话,平日与朋友,亲人交谈也使用客家话.因此整体来说,家长在母语使用频率上态度还是正面的.苗栗家长的态度和台北家长的态度相比,比例明显的高,尤其是在母语使用频率上高达八成以上的家长平日都说客家话.原因可能在於苗栗地区是标准的客家庄,因此在母语认同和母语使用比例容易较台北地区为高.
在学生方面,台北学生的态度以无意见者为最多46%,次高的是不同意36%,显示台北学生不论是在家庭,学校场合中都倾向不使用客家话.至於谈话对象,则不论对象为父母,兄弟姊妹或同学,对此现象都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有相当多学生都倾向於不使用客语.研究者怀疑这个现象与学生是否有能力使用母语有关,但此点尚待进一步研究的证实.苗栗学生则表示不同意在平日生活中与家人,朋友交谈使用客家话.然而,不可否认的,在道地的客家庄里能够接触客家话的机会很多,使用的环境也就跟著多,因此虽然学生在母语使用频率方面是持反对意见,但情况却远比台北地区的情况良好,显示是否处於客家聚居村落这个因素对客家人对其母语的态度是有重要影响的.而东势学生在母语使用频率上并没有表现得很好,有高达一半的学生表示无意见,显示东势学生在家庭,学校的场合多半不说客家话,也倾向於不同意说客家话.东势地区地处中部的客家方言岛,周遭被闽南方言区包围,客家话在此种环境之下本就相当困难保存,也难怪东势学生对客家话的使用率较台北,苗栗地区更少了.六堆学生则是四个地区中唯一赞同自己不论是在家庭或学校场合均常使用客家话者.虽然在此项目,学生表示无意见的比例也很高,然而对於六堆地区学生平日常使用母语的情形,我们需给予正面的鼓励与评价,代表六堆学生不仅有强烈的母语认同感,平日使用母语的机会也很频繁.但四个地区都有接近三成或三以上的学生都不赞成在家庭或学校的场合使用客家话,这无疑地是一个很大的警讯.
参,母语教学态度项目方面
表20:各地区家长学生母语教学态度项目比例表
项目
母语教学态度
地区
台北
苗栗
东势
六堆
支持度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家长%
77
17
6
75
20
5
77
17
6
79
17
4
学生%
45
37
18
32
40
28
43
39
18
51
24
25
从各地区的母语教学态度比例来看,只有苗栗学生的态度较负面,因为他们以无意见的比例最高.如此的结果表示苗栗地区的学生不太看重客语教学,可能的解释是苗栗地区属於道地的客家庄,平时学生皆处於客语生活的环境中,似乎不需要藉由学校正式课程来加强他们的客家话,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就可学习到客家话.而东势地区则由於东势国小近年来从已退休的林锦堂校长至王米村校长推展客语教学不遗馀力,再加上地方乡亲(苏永松,徐登志,张瑞玲等人)全力蒐集客语教材,编列出别具特色的母语教材(罗肇锦,1998).因此在有教材,有系统的教学之下,学生慢慢地习惯并接受客语教学,使客家话逐渐成为自然沟通的生活语言,这也就是东势学生支持母语教学的原因.在万峦地区方面,则是屏东县自苏贞昌县长任内八十学年度起即进行客语教学的实施,到今年(民国90年)已接近满十个年头了,不仅万峦国小学校教学经验丰富,且有系统的从事教学,因此教学成果卓著.这一特色也表现在家长,学生对母语教学的态度上.六堆地区不论家长,学生皆肯定学校推行母语的成果.
肆,母语教学资源项目方面
肆,母语教学资源项目方面
表21:各地区家长学生母语教学资源项目比例表
项目
母语教学资源
地区
台北
苗栗
东势
六堆
支持度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家长%
69
21
10
71
22
7
76
15
9
74
19
7
学生%
38
44
18
39
25
36
27
49
24
45
33
22
在母语教学资源项目,苗栗和六堆地区的家长,学生最为支持母语教学资源.研究中所指的母语教学资源包括受试者是否认为政府会提供足够的师资与教材来推行母语教学,是否对教材感到满意,教材应如何编订以及应具备什麼样的条件等问题.台北学生倾向於无意见的态度,调查中发现台北学生对於目前母语教学内容并没有特别感到困难(42%),觉得教材的内容普通(42%),对教材的满意度也大多无意见(47%).在东势地区,学生的情况和台北学生类似,甚至无意见的比例更高一些,几近五成(49%).东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感到普通(54%),并不特别觉得感兴趣(40%),对教材内容的满意度也没什麼意见(56%).何以台北和东势地区这两个实施客语教学不算短时间的地区学生对母语教学资源的态度却没有特别的意见,只是觉得普通,并没有对教材感到任何兴趣的启发,对此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对母语教学不关心,因此在学习态度上不热衷;二是因为东势大埔话属於少数次方言,所以在教材上大埔话的篇幅数量非常少,教材无法发挥功能,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意愿.
伍,实际母语教学状况项目方面
表22:各地区家长学生实际母语教学状况项目比例表
项目
实际母语教学状况
地区
台北
苗栗
东势
六堆
支持度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家长%
55
31
14
53
32
15
53
34
13
55
32
13
学生%
32
36
32
23
46
31
18
45
36
32
39
29
总的来看,四个地区的家长皆表示同意的态度,然而和其他项目相比,实际母语教学状况同意的比例却少了很多,仅约一半的家长表示同意目前母语教学实际状况.而学生的情形则是全部以表示无意见者为最多,但由於问卷计分方式采五度制,因此在此项目中,学生表示无意见的态度则需视问卷题目的不同而有其他的解释.在台北家长方面,家长中赞成现行的教学时数有必要增加的占40%,有接近一半的家长(49%)认为每周最适当的母语教学时数为2至4小时.至於子女在上了母语课程之後,母语程度有否提升的问题则大多数家长(80%)认为有提升.台北学生对於实际母语教学状况的意见则是,约有一半的学生(52%)认为每周最适当的母语教学时数是一节课以内(包括半小时以内和半小时),与家长所认同的2至4小时有出入;母语教学时间最好是在早自修或课间活动时间(52%);上了母语课程之後,学生同意自己母语程度有提升(67%),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37%)同意会将所学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在苗栗家长方面,几近五成(47%)家长中对於现行的教学时数有必要增加的问题表示无意见,且有44%的家长认为每周最适当的母语教学时数为1至2小时,与台北家长表现不同.至於子女在上了母语课程之後,母语程度有否提升的问题则大多数家长(60%)认为有提升.而苗栗学生无意见比例偏高的原因在於学生认为每周最适当的母语教学时数是一节课(约69%),与台北儿童相比较可以发现苗栗儿童期待多上一些母语课程,对母语课程也较感兴趣.针对上了母语课程以後母语程度有提升和将会在生活中使用所学这两项,苗栗学生皆感赞同.但对最适当的母语教学时间,他们却认为应该在周六的时间上较为恰当.但在政府实施周休二日之後,这项时间的安排有困难,因此势必无法如苗栗学生的心愿.由此可见,苗栗学生本来并没有将母语教学课程视为一种学科,需要列入正常上课时间来上.
在东势家长方面,几近五成(49%)家长中对於现行的教学时数有必要增加的问题表示无意见,且各有36%的家长认为每周最适当的母语教学时数为1至2小时与2至4小时,因此无法确切知道东势家长认为最适当的教学时数是多少小时.对其子女在上了母语课程之後,母语程度有否提升的问题则大多数家长(63%)同意有提升.东势学生方面,大多认为每周上半小时的母语课程最适当(37%),且在早自修或课间活动上最恰当(69%).对於上了母语课程之後母语程度是否有提升和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问题,大多学生则表示无意见(分别为54%和63%).可能的解释是东势学生生活处於闽南语环境中,因此平常生活中不见得会常使用客家话,反而较常使用闽南语.
[ Last edited by 静书斋主人 on 2005-5-21 at 17:01 ] 在六堆家长方面,几近五成(45%)家长中对於现行的教学时数有必要增加的问题表示无意见,且有36%的家长认为每周最适当的母语教学时数为1至2小时,与苗栗家长表现相同.至於子女在上了母语课程之後,母语程度有否提升的问题则大多数家长(58%)认为有提升.而六堆学生无意见比例偏高的原因在於学生认为每周最适当的母语教学时数是一节课(约48%).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六堆学生与苗栗学生一样,皆认为在周六的课外活动时间,此项认同将因为周休二日而有所调整.针对上了母语课程以後母语程度有提升和将会在生活中使用所学这两项,六堆学生皆感赞同.
4.2.2访谈方面
以下即是研究者针对实地访谈的结果,将家长和学生对於母语教学的支持度及教师对母语教学上的意见和困难作一说明.
问题一:家长和学生对於客语教学的态度如何 态度的好坏会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问及各地区的家长和学生对於客语教学的态度如何时,台北,苗栗和六堆地区的受访者表示,在学生态度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方式是由基本的童谣,谚语,诗歌等开始教起,学生的兴趣比较高昂,学起来也较为专注.另外,苗栗受访者T3表示,客语教学和一般科目教学原理理应相同,老师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否制造,带动气氛,端看老师有心教学与否.一位教师要清楚客语教学的目的为何,要透过怎麼样的过程来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尽量扶学生一把,不要让学生有很大的挫折感.还有教学方式不能太死板,不要像教国语科那样从生字,发音,造句开始教起,可以透过别的方式,例如:演讲比赛,表演话剧,说故事,童谣谚语,唱客家歌曲,跳客家舞蹈等等来教.教学方式应力求多元化,不能太制式化.T3认为这些才是客语教学成功的关键.而东势受访者T5则表示,对於年纪小的学生来说,老师教什麼他们就学什麼,年纪大一点的学生就比较有主见,有时候反而不太愿意说客语.但是这种情形在六堆地区却有不同的结果.六堆受访者T7表示,因为万峦国小自八十学年度起即开始实施客语教学,因此学生从低年级进来就开始学客语,到了高年级自然而然就习惯了,并不会排斥客语,平日在玩耍游戏时也都是用客语.在家长态度方面,四个地区的家长都赞同并且也很配合学校的客语推广.尤其是当学生参加乡土语文竞赛,家长认为学生有能力可以参赛,家长会非常高兴并鼓励学生参与,无形之中加强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和动机.
总的来说,家长的态度支持并且愿意配合学校的母语教学,而学生的态度则视学校的教学方式来决定.教学方式采多元化,生活化,趣味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高昂.东势受访者指出一种例外的情形,即年纪大一点的孩子较有主见,不太愿意说客家话.然而此情形并非针对客语,学生对其他的科目学习意愿也不高.
问题二:客语是否应该在家庭内学习,并不需要在学校设一正式的课程
接著在问及客语是否应该在家庭内学习,而不需要在学校设一正式的课程时,苗栗和六堆地区的受访者皆表示这两个地区的家长希望由学校来教导学生客语,因为大部分家长都和孩子说国语,学校教了客语之後,学生回去可以和老一辈的祖父母说客语.相反的,苗栗受访者T3和家长强调母语的学习最终还是要靠家庭,做人父母的在日常生活中常和孩子使用客语,孩子自然会说客语,语言的学习并不全然是学校的责任.因此假如学校和家长有共识,母语的学习主要是在家庭内并非是在学校,就不需多设一门科目.T3并说明学语言就是要让人在生活中能够和人沟通,能够表达意见.基本上不应该将一语言当作是科目来学习,应该是平日在生活中运用,自然而然学会一种语言.而台北与东势地区的受访者则认为客语列入正式课程之後,家长会觉得客语和国语一样重要,在家就会先和孩子讲客语,先教孩子客语.并且,列入科目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说母语的机会与能力.由於过去独尊国语政策的错误,现在救方言的方法便是靠教育来保存母语.台北受访者T2认为老师对学生而言有权威,老师说学校要推行母语,学生就会接受母语.学生也会感觉在学校说母语是光荣的事情,学校也会给予学生表现母语能力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说母语有荣誉感和成就感.
整体来看,苗栗和六堆家长希望藉由学校的母语教育提升学生的母语能力,而台北和东势受访者表示客语列入正式课程之後,母语即和其他科目一样重要,如此家长和学生才会重视母语.事实上,客语列入正式课程的目的是要提升学生说母语的机会与能力,让学生觉得说母语有荣誉感和成就感.
问题三:客语是否会加重学生语文科的负担,以及学生同时学习客语与国语是否会发生混淆的现象
在问及客语是否会加重学生语文科的负担,与学生是否会搅混客语与国语的问题,四个地区的受访者都认为客语教学并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一方面因为客语不考试,学生学习起来较无压力;另一方面客语教学主要在培养学生的母语听说能力,教学方式也较为开放,活泼,因此不会带给学生过多的负担.万峦受访者T7再次强调小朋友学习能力很强,同时学习多语对他们来说应该不是什麼问题.其次针对客语和国语搞混的问题,台北,东势以及万峦的受访者皆指出由於客语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实施,且低年级不教如何拼音,就不会有要以国语注音符号拼音或以罗马拼音的问题,自然也就不会有客语与国语搞混的问题.苗栗受访者T3并指出,只要家长将客语视为一项科目,就会产生「这个科目还未学好又要多学一门科目」的心态,学生心里就会混淆,有压力.T3再度强调语言的教学,特别是客家话,并不是要考试的科目,主要是兴趣的培养,生活上的运用.Wang在2001年对台湾的创新英语教学所做的态度调查中也指出:「语言是学来用的而不是学来当做一种妆饰品,或者是学科,或是学问,或是一种成绩.」此种看法与苗栗受访者T3的看法不谋而合.另外,万峦受访者T6表示其实学生在学校学习母语并未实际涉入拼音方式,只是因为教材上使用的是注音符号拼音,学起来较快.然而此种的拼音方式仅仅适用於客家地区,并不适用於全台湾地区.
整体看来,受访者并不认为客语教学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原因是由於客语教学不考试且教学方式活泼,多元化.另外,客语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实施,并没有教拼音,因此不会有客语拼音和国语注音符号搞混的问题.
问题四:客语有用抑或无用
最後是有关於客语有用无用的问题,台北和万峦的受访者皆表示学生对於一种东西可用多种语言表达感觉非常有趣,且他们发现如果多学了一种语言,在出去买东西或是跟长辈沟通的时候较为方便,好处很多.所以学生觉得学客语对他们来说是很有用处的,也就不会排斥要多学一种语言.而且,学生会的语言愈多,能力愈强,愈能适应多变的时代,符合时代的需求.而台北和苗栗的受访者亦指出说母语无用绝大多数都是民族的自卑感作祟,基本上应该要尊重少数民族,尊重文化的多元.多元化之後我们才会发现各种文化,各种语言的精华所在,这样我们自己的文化才会丰富.母语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当客家人注重母语时,别人才认为你有根,别人才会尊重你.然而现在慢慢观念要改变,东势受访者T5认为客语教学若由政府主导,中央有一个专属机构负责,一般家长会认为母语的地位高一点,推行起来会较为容易.
综合地看,母语无用说大多是民族的自卑感作祟,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存在.并且母语有其历史文化源头,对一族群的文化传承有其必要性,客家人本身要先重视自己的母语,别人才会尊重你.而学生多学一种语言,自身的能力愈强,愈能够适应多变化的时代.
问题五:拼音方案
在软体方面,拼音方案的问题前面也已约略谈过,台北受访者T2建议政府应尽快决定客语教学要使用哪一种拼音,最好要统一规定,决定了之後老师就按照规定教.她认为既然政府已决定要实施乡土语文教学,政策有必要实行下去,不要再因为少数反对人士的反对而继续延宕下去,决定了之後就不要再摇摆,如此行政措施才不会浪费资源,没有效率.
问题六:师资问题
关於师资的问题,四个地区的受访者皆表示多数老师是由校内现职老师进行培训.然而万峦受访者T6指出,教育局有发公文到各学校让学校老师报名参加客语教师研习,但名额有限,一个乡镇只能有两位老师参加,实在是太少了.早年万峦国小在推动客语教学时就不时的举办研习,主办的学校也会聘请专家学者到校来演讲.虽然教育部声称现在的师资应该足够,因为只有一年级全面实施客语教学,但是若以长远的眼光来看,教育部应在各大专院校设有专门的系所与机构负责培育乡土的师资,对各校所举办的研习会,发表会或活动表演也应尽量拨款补助,如此即使是学校的现职老师也有机会进修,对乡土语文才会有更深的了解.而台北受访者T2却有一番不同的想法,她认为师资的问题不大,因为教学时数少,学校只要有客语老师愿意教就够了,其馀就剩下客语老师愿意不愿意教,能力够不够的问题.她觉得客家人就算客家话说的再怎麼不好也不至於完全忘掉客语,只是大部分的老师在遇到新课程,新科目的时候会抱持著一种怀疑的态度,不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或不知道该怎样做的问题而已.并且教学的老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只要有教材,有学生,老师就会教.而苗栗和东势的受访者则提出另外一种解决方案,就是善用社区资源,徵求义工或退休人员,延揽地方耆老或是对地方文化有研究的社会人士,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又不浪费人力资源.
师资的来源多数是由学校现职老师进行培训,另一解决方案可透过社区资源,寻求地方耆老或社会人士的协助.然而长远之计仍是希望教育部於大专院校多设立乡土文化系所或机构专职培育人才,并尽量拨款补助学校办研习会与各类乡土活动表演.
问题七:老师在进行教学时的最大困难何在
而针对老师在进行教学时的最大困难,各地区受访者表示的意见不尽相同,但台北和苗栗两个地区的受访者皆提出对学生复习与评量的问题.台北受访者T1表示由於教学时数太少,学生学习之後可能过两天就忘得一乾二净,因此学生在家如何自行复习,发音正确与否由谁来纠正,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T1建议最好是由级任导师来教学生客语,教学的内容或使用的教具可以放在教室中当作教室布置,老师可以随机教学,学生看到也可以随时复习.她还提出另一个问题,排课与钟点时数的问题.受访者T1指出小学教师一礼拜有基本的钟点时数,不像国中老师超过钟点有钟点费可领,许多老师为了要教什麼科目与教了多少时数常常在争吵.因此T1认为若要要求级任导师担任客语教学老师,除了级任导师自己愿不愿意的问题之外,尚有排课与钟点时数的限制和考量.另外一个台北受访者T2提出的困难是来自於学校行政方面的不配合.由於学校心态较为传统,保守,不愿意创新,於是在行政上有些问题和老师不能配合,老师的想法有时不能被接受,是推行客语教学上殊为可惜的一点.而铜锣受访者T3所提出的另外一个困难则是有些冷僻字或难字年轻的老师不会说.但是可以询问地方上对客语有研究的人士,地方耆老或是会讲的老师.因此这个问题虽然存在但不难解决.在东势国小,受访者T5认为较大的问题是年纪大的孩子不爱说客语,所以老师也不清楚学生究竟会还是不会,且上课时的气氛很僵.东势受访者T4则是针对出版品和教学媒体上的错误提出看法.教材上语音的错误若是没有仔细审核,一开始教是错误的,以後就会一直错下去.所以学校准备找镇民代表去找民政课长或者是在代表会的时候要提议,所有有关东势客家的教材,一定要经过台中县客家文化事务促进委员会,或者是台中县客家文化协会审核,确定无误之後才能出版.另外一个令受访者T4担忧的是优势腔(四县腔)的侵略.他希望各地的客家话能够保有各自的特色,不要去混淆.他并且呼吁多数的客家人不要认为少数族群的语言如饶平,诏安等次方言讲的少的客家话就是错误的,让这些说少数方言的本族语者认为他们的说法是错误的,而向优势腔学习,这样一来少数族群的次方言在无形之中就会被同化.地方的特色慢慢就会消失,而且语言是跟著大众在走,哪一个族群的语言讲得多的,它的话就是标准的,讲比较少的次方言的少数族群就对自己没有信心.而万峦国小受访者T7则表示拼音方案的不确定对教学造成的影响较大,让教学的老师不知道要遵循哪一种方案才好.而学生回去之後想复习也会因为看不懂拼音方案造成困扰.另一个影响较大的是县长的选举经过改朝换代之後,没有经费拨出补助,因此之前万峦国小编订的教材无法出版即因为没有经费而功败垂成,甚为可惜.受访者T7表示教育政策一直在改变,实施乡土语文教学势在必行,因为观念慢慢在改变,而且人民支持度持续地增加,若是执政党再不推动的话就跟不上时代了,因此,不管什麼政党执政都要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
总地看来,老师教学时的困难因各地,各校的情况而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学生复习,评量问题,行政方面不能配合,生难字不会念,学生不说客语问题,拼音方案不确定,以及缺乏经费补助等几点困难.这些困难是需要克服的,因此客语教学需要政府,学校,老师与学生各方面充分配合,才可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4.3小结
在看过各个地区的统计结果之後,研究者针对此四个地区的调查结果作一全面性的比较.
首先,就四个地区的态度比例表来看,不难发现四个地区的家长对於问卷调查的五个项目态度皆相当正面,而学生方面则是六堆地区表现最好,其次是台北,苗栗地区,最後的是东势地区,但各地区皆有一个共通的现象就是无意见的比例偏高.然而,无意见比例偏高的理由可能是因为问卷设计计分方式的缘故.
在实地访谈结果方面,研究者从问卷中找出较具争议性问题来做为访谈的话题,希望获得在问卷中难以看出且具个别差异的资讯.在母语教学态度方面,整体来说,受访者支持母语,并不认为母语是无用的.他们也普遍认为客家人必须先尊重自己的母语文化,别人才会尊重客家人.且孩子多学一种语言,使孩子自身的能力增强足以应付多变的时代.以教学上来说,家长态度支持且大多受访者认为客语在列入正式课程之後,家长的态度才会转为重视.而受访者亦不赞同学了客家话会造成学生的负担及与国语教学混淆的说法.母语教学实施之初并不教导学生拼音,而著重在听说方面,因此并不会产生将客语拼音与国语注音符号混淆的现象.以教学资源来说,师资多由校内现职老师进行培训,亦有请求社区,义工和家长的支援,以弥补师资在量上和专业性上之不足者.在实际教学方面,老师教学时的困难因各地,各校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5.结语
前几年研究客语以及其他语言在台湾的生态我心裏有二个想不通的结,那就是从我1995年全国性调查看来好像客语流失的情形的确存在,但看来还不是很严重,就拿图2来看,即使是最低年龄层(30岁以下)对客语的掌控也还不错(在1到5的自评分中平均还有3.92),其次让我惊奇的是客语流失的情形看来比原住民还来得厉害,後面一点也许可以有很好的解释:因为原住民受试者基本上都是原住民聚居的乡镇采样的,语言能力指数偏高是可以理解的,但第一点又作何解释呢
经检讨後,我们根据 WURM所提出的语言流失曲线图推测客语大量流失的临介点可能发生在1995年20岁左右的年青人,因此,次年我们在新竹市的调查就把中一低年龄层再细分成中(35-26),中低(25-16)以及低(15以下)三个年龄层,我们的疑虑在此得到了初步的解答,中低年龄层的确是转换的转捩点,而且根据WURM的预测,一旦达到这一点之後流失率就会产生滚雪球效应,而这一点预测也很不幸地在黄雅榆2001年的调查中得到证实,换句话说,客语流失率,除非我们现在立即采取有效方法来加以补救,要不然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的速率向下沈沦,客语不只有危机而且有非常的危机.
比较值得安慰的是客家家长与学生对客家母语的的态度还很正面,家长对客家教学的支持也很积极,套句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还有民气可用,但我们也必须提出警告:这是最後的抢救机会,机会稍纵即逝,应该即时把握要不然就悔之晚矣.
注 释
1. 受访者的详细资料请见附录一
2. 访谈大纲详见附录二
3. 引自《民报》1946年10月1日
4. 引自《民报》1946年10月1日
5. 详见洪炎秋1972:91-97
6. 根据教育部1991年的估评,全台文盲人口或不懂国语人口在四百万以内,约占总人口的20%.在1975年时不懂国语的人口当然不会少於这个数字.
7. 详见黄宣范1993第11章的讨论
8. 根据黄宣范1993页363-365所引的统计表
9. 三个时期的分期完全根据陈美如(1996),但各期的名称则稍作调整.
10. 事实上迟至1970年代,当立法委员洪炎秋再度提出应该用王道精神推行国语而不是用霸道并吞的方法来推行时他还「换来了热心於国语教育的人们许多骂」(见洪炎秋1978:91).
11. 不讲国语就要受罚是很多在台湾受教育的人的共同经验.就作者之一的个人而言,在1948年到1954年他从彰化转到台北近郊念小学期间,说台湾话就要受罚就已普遍存在,不过见诸於文字命令的,1966年大概是第一次.
12. 关於这个时期跟前一个时期语言教育政策的讨论有一大部分是根据陈美如1996写成的.
13. 引自方南强1994.
14. 请参考林进辉编1983的文章.
参考书目
黄宣范,1993《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黄雅榆,2002《客家人对客语及客语教学的态度》新竹:新竹师院硕士论文.
曹逢甫,1997《族群语言政策:海峡两岸的比较》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2001《新竹市闽南人与客家人语言能力及语言使用调查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讯》4:143-170.
詹惠珍,2002《语言维持或语言转移—台湾地区语言本土化的实效》发表於政大公共政策论坛.全球化与台湾学术研讨会,台北:政大,2002年6月12日.
Chan, Hui-chen. 1994. Language Shift in Taiwan: Social and Political Determinants PhD.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Crystal, David. 2000. Langiuage Death.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ins, R.H., and Uhlenbeck, E.M. 1991.Endangered Language. New York:Berg.
Trudgill, Peter. 1991.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Language Shift: Presevation versus Extin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 pp.61-9.
Wurm, Stephen. 1991. "Language Death ane Disappearances: Causes and Circumstances.″ In Robins and Uhlenbeck (eds),pp.1-18.
附录一:参与本研究受访者的基本资料
学校
名称
受访者
代号
受访者
职务
受访者
性别
受访者
年龄
教育
程度
教学
年资
教客语
时间
台北长春国小
T1
教师
女
55岁
师院
30年
1年
(2学期)
台北长春国小
T2
教师兼
资料组长
女
39岁
大学
约10年
零星,
约4,5个学期
苗栗铜锣国小
T3
校长
女
57岁
师院
39年
约10年
台中东势国小
T4
训导
主任
男
61岁
师院
39年
╳
台中东势国小
T5
注册
组长
女
37岁
大学
11年
零星,
主要是记音和写字
六堆万峦国小
T6
教学
组长
女
56岁
师专
37年
10年
六堆万峦国小
T7
训育
组长
女
47岁
师院
26年
10年
六堆万峦国小
T8
实习
教师
女
25岁
师院
1年
1年
附录二: 访谈大纲
一,家长们和学生们对於客语教学的态度(反应,学习情形)为何
二,客语应该是要在家庭内学习 不需要在学校另外设一个正式的课程
三,学客语是否会加重学生语文科的负担 客语教学会不会影响国语教学 同时学习客语与国语是否会发生混淆的现象
四,学英文会比学客语有用 客语有用抑或无用
五,资源:拼音方案,师资培训
六,老师在进行教学时的最大困难何在
竹师台湾语言与语文教育研究所学生黄雅榆
1 曹逢甫,黄雅榆 客语危机 1-
1曹逢甫 客语危机以及客家人对客语和政府语言政策的态度 1-1 好文章,粗略看了一个小时,这样的论文在各地都应该展开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