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客家人的頑抗性格:《紅色客家人》之介紹與心得
台灣客家人的頑抗性格:《紅色客家人》之介紹與心得【文、圖/廖經庭(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30/08.jpg
書名:紅色客家人
作者:藍博洲
出版年: 2003 年
出版社:台中,晨星出版社
一、前言
作者藍博洲為苗栗縣客家人,曾進入《人間》雜誌進行「二二八」與「五○年代白色恐怖」的台灣民眾史採訪與報導寫作,為著名的報導寫作作家。作者的作品有《沉屍、流亡、二二八》、《幌馬車之歌》、《日據時期台灣的學生運動: 1913-1945 年》、《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共產黨青年李登輝》等書。本書為作者對黎明華、劉雲輝、張南輝、羅坤春、謝其淡和蕭道應等六位客家人進行口述歷史的訪談工作,希冀透過訪談者所描述的生活史,以勾勒出一九四○、五○年代台灣客家人的社會運動。\r
一般人對於客家人的印象為「保守、膽怯、馴迎權力、附庸政權的義民」,作者認為「個人主觀的偏見並不能成為歷史的客觀事實」(藍博洲, 2003 :頁 2 )從一九四○、五○年代台灣客家人的社會運動中,我們似乎可以對上述的刻板印象提出反駁。作者也指出「歷史告訴我們,除了附庸藍色或綠色政權的義民之外,以工農階級為主的廣大客家民眾,向來卻是高唱紅色的歷史戰歌的!」(藍博洲, 2003 :頁 14 )描繪台灣客家人在台灣左翼運動的的奮鬥過程,故書名取為《紅色客家人》。
二、內容介紹
本書對黎明華、劉雲輝、張南輝、羅坤春、謝其淡和蕭道應等六位「紅色客家人」的左翼運動進行介紹,主要的資料來源有二:一為《安全局機密文件》,此份文件為國家安全局對於歷年來辦理「匪案」的整理彙編;二為作者對上述六位主角的口述歷史訪談資料,大體說來,作者運用此二份資料能平衡論述的觀點,不至於有太偏頗或主觀的立場出現。
臺灣左翼運動可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期」為辛亥革命前後,台灣先後爆發十二次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反日民族起義運動。台灣客家人在這個階段的反日鬥爭中沒有缺席,其中,以客家人為主體的,一九○七年蔡清琳領導的北埔起義和一九一三年羅福星領導的苗栗起義,更是規模和影響較大的幾次事件。特別是羅福興事件,它不但具有現代反日民族主義的思想,而且將台灣的反日民族鬥爭與中國大陸的國民革命互相連結起來。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戰敗,臺灣重歸中國,台灣左翼運動進入「第二期」。一九四八年以後,國共政治鬥爭在台灣蔓延,中国共产党系地下組織迅速在舊農組織活耀過的、廣泛的桃、竹、苗貧困客家農村中發展。一九四五年八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派任台籍幹部蔡孝乾為「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書記」,進行返台建黨的工作,而後透過各地的幹部招募具有意識者吸收入黨,開始潛入各地積極展開活動。
在一九四八年四月間,苗栗頭份流水潭青年劉雲輝參加地下黨組織,「台灣省工委會」所屬「竹南地委會竹南區委」成立後,劉雲輝擔任「區委書記」,陸續在南庄、三灣、大河底、頭份建立基層機構–「小組」。
一九四九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台地下黨–「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領導機構被瓦解;當時人數上不滿千人的黨人,在全省各地陸續遭到被捕殺的厄運。一九五○年五月,北部台共組織已設法與中国共产党中央取得聯繫,接奉「中国共产党中央一九五○年四月指示」,召集全省高級幹部,商討建立臨時領導機構,開始重整組織,檢討過去失敗教訓,具體指出以後工作方針,再度展開活動。一九五一年春,桃、竹、苗山區的黨人–曾永賢和黎明華等人,重建了黨的領導機構,逐步建立隱蔽的「據點」和「基地」。
一九五二年四月下旬,位於三義鄉魚籐坪山區的領導機構被破壞;領導人曾永賢、蕭道應和陳福星先後被捕。此時,一九四六年七月在台灣正式建立的「台灣省工委」系統的組織,徹底瓦解。一些倖免被捕的客籍黨人,依舊在銅鑼、三義、大湖、獅潭和三灣一帶的山區流亡與工作。但是,在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下,這些左翼的革命者們終於還是陸續遭到折翼的命運。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之下,黨人也陸續出來自首。
三、心得感想
筆者認為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透過一九四○、五○年代客家人所參與的台灣左翼運動,對「客家人是膽怯、保守、附庸政權」的說法予以反擊。閱讀完本書後,筆者略有感想,分述如下:
(一)歷史與記憶詮釋權
在政治環境的氛圍之下,台灣左翼運動與台灣共產黨的相關資料向來不容易保存,即便有所保存也多為官方觀點的記載。作者透過口述歷史訪談,讓這六位主角得以回憶自己的過往歷程,也是在今日的民主開放的多元氣氛之下,讓受訪主角能夠肆無忌憚的談論他們的過去。
有人曾經說過「歷史,就是強者的歷史」,這說明歷史解釋權大多掌握在強者手中,而歷史紀錄下什麼,看似是一種無意識的選擇,但其選擇的標準是依尋社會脈動進行。何謂「強者」?在本書的六名客家人中,他們便是歷史洪流中挑選出來的強者,當時參與左翼運動人數不只這六位,但這六位主人翁保住性命,在白色恐怖時期並未被「殺害」,因此到了一九九○年代仍有繼續論述記憶的權利,因此能活下去似乎也變成掌握歷史或記憶詮釋權的關鍵要素之一。
(二)缺乏女性史觀
本書的六名主角都是男性,缺乏女性的歷史空間。本書的一位主人翁蕭道應在其醫師背景之下,曾於中國大陸與台灣二地積極的參與左翼運動事業,而從本書中我們可發現蕭道應總是有一位「革命伴侶」黃素貞跟隨在旁,與他一起進入野戰醫院、參加東區服務隊、參與台灣地下黨運動,黃素貞個人的心路歷程也是很精采的一段歷史,可惜在這個時代,女性似乎仍沒有展演自己歷史的空間。
【註1】國家安全局印;李敖編,《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彙編》(李敖出版社, 1991 年)
来自中央大学客家学院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30/24.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