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nwelnpdc 发表于 2006-3-16 10:03:14

我是梅县廖姓,
呵呵
世彩堂的兄弟们有空多聊聊。QQ:40279935

真我人生 发表于 2006-3-19 18:20:00

我了也是姓廖的确

robert00 发表于 2006-3-22 18:36:02

我是高州古丁石田廖氏

我们是从福建珠玑巷迁来的,现已有20世

廖如风 发表于 2006-8-7 22:53:26

我来自广西金秀三江乡廖氏,我们那有好几个村都姓廖

滴滴清纯 发表于 2006-10-12 10:41:29

我也是廖姓的。。。来自梅县松口
:handshake:
QQ:510126656
MSN:mayliao_1012@hotmail.com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6-10-25 19:27:03

我也是姓廖的.来自广东海丰,200多年前祖籍梅州(长乐).

轩阁 发表于 2007-2-9 01:46:13

廖氏的兄弟姐妹们你们好!桂平市廖氏 桂平地处广西东南部,宋、元、明、清时,属浔州府府治所在地。桂平市廖姓分布在木乐、油麻、理瑞、罗秀、麻垌、金田、石龙、桂平镇等地。现有人口20000左右人。我是广西桂平市麻垌镇廖姓的,我们麻垌可是荔枝之乡.

兵临城下 发表于 2007-2-16 21:27:05

大家好,我是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高歧人,我这里也有几户廖姓人,我也是,很荣幸我们廖姓也有自己的论坛,我很想知道我这一支系从何而来?谁能告诉我?   我听奶奶讲祖宗来时和姓马,姓王,三人一起来的,现在我一家已迁到镇上居住了,村里就剩另外三户人家姓廖了.   我大爷爷是中医,我爷爷从广州黄埔军校毕业,呈是国民党一名中校团长,参加过七七卢沟桥事变,上海保卫战,远征缅甸,接收杭州(日本投降时),等事件.国共内战时,卸甲归田,当起了老师......我奶奶是浙江人,也是国民党中尉军官,是一名军医,呈在我爷爷手下任职,(我爷爷当过一段陆军医院院长),现在我爷爷已经去世多年,我奶奶还健在,我父亲是老师,母亲是护士............廖姓在我这儿很少,是小姓..我找不到族谱,很想了解廖姓的过去,以及我这一旁支是从何而来的?....斑主能帮帮我吗?........谢谢了!预祝天下所有廖姓子孙繁荣昌盛,兴旺发达!   并祝大家新年快乐!      有好消息请发到我的邮箱来(MHNYLAN@163.COM),或加我的QQ 664097069...........谢谢!

水田日 发表于 2007-3-23 22:53:35

江西风水始祖楊筠松

有冇江西风水始祖楊筠松徒弟廖姓的資料文獻,興國縣以錦鄉三僚村。:lol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7-3-31 22:22:22

神 秘 的 三 僚

--神 秘 的 三 僚
稿件来源:转载自《客家风情》
作者:龚映华
   在海外客家人的心目中,兴国三僚村的名气远比在赣南大得多,他们把三僚誉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风水第一村”。声名远播的三僚村近几年来吸引了纷至沓来的海外客家人千里迢迢走进三僚,甚至包括海外的一些媒体单位。他们都是去探索那块土地上的神奇和奥秘;去寻觅已长眠在地下先人们的踪迹履痕。
   随着对客家研究的逐渐入门,神秘的三僚竟成了我最想去采访的地方。春节后的一个双休日我们踏上了去三僚的路途。偏远的三僚村离兴国县城还有70多公里,是兴国、宁都、于都三县的交界处。还没进村,一座布满白色怪石的石头山首先映入眼帘,这就是有名的杨公岭。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沿着那条陡峭险峻的山路上至山顶的杨公祠朝拜,只可惜这一建筑现在已经绝迹,仅能看见还有几只刻有“咸丰”字样的石制香炉,但民间却借这石头山演绎传播了许许多多神奇的故事。
   这个有4600人口的大村庄里只有曾、廖二个姓氏。地处僻壤的三僚是因为风水大师杨筠松而出名的,曾、廖二姓的宗祠竟然都叫杨公祠,杨筠松因济贫救世还被世人称之为救贫仙人。对这位传奇式的人物,三僚人说:杨筠松是在战乱中偷携着宫廷风水秘籍从京城长安出逃南迁辗转至三僚定居的。经历了千山万水的杨筠松发现人迹罕至的三僚村的地形构造竟浑然天成得像一个堪舆用的罗盘,盆地中一座石头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罗盘中的指针,,后人称之为罗经吸石。于是乎漂泊中的杨筠松带着他的两个弟子就在此地搭建茅棚定居下。《兴国县志》因了这三座茅棚才在记载中有了三僚这个地名;三僚则因了杨筠松而成之为中国客家风水文化的发祥地。杨筠松就是在在这块荒僻之地创立和传播了他的堪舆理论,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民间的风水文化千年不绝地流传且盛行于海外。
    三僚廖姓人引以自豪的是受明成祖朱棣召进京为皇帝陵墓选址的廖均卿。他选定的昌平县黄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那儿已被后人称之为“十三陵”,此之后北京故宫大皇城的勘测也出自于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职衔供养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还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我拍下了这形如猛虎下山、蕴蒇着很多奥秘的古代墓穴。1984年廖均卿墓被确定为兴国县文物保护单位。在三僚人的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好多座造型各异的古墓。相传杨筠松创造了72种阴宅墓葬法,每一种都有不同的造型,诸如“凤形”、“龟形”“蛇形”、“蛤蟆形”。我们眼界大开地看见了“虎形”的墓穴就犹如一只老虎卧在山头,两尊副碑如两只竖立的耳朵,墓碑诚如张开的大嘴俯视着山下的村落。位于村口的“鲤鱼形”墓穴是给明万历皇帝选了阴宅风水的曾邦旻的墓地,墓前的参天古树犹如鲤鱼的两根胡须,可惜的是,左边的那棵树在大练钢铁的年代给毁了。
   三僚曾姓人说,他们引以骄傲的是为万里长城修建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堪址的曾从政。曾从政因为长城择址有功被皇帝一直供养在北京。老死后永乐皇帝还派遣了两名太监护送其灵枢还乡荣葬。
   只可惜我们没有发现曾从政的墓地,倒看见了护送其灵枢回乡的太监黄榜的墓址。三僚曾姓人还说,他们的开基祖先是曾文讪,这位杨筠松的首席弟子为了却师父心愿而制煞了赣州府督卢光稠的历史掌故不但广为流传还载被入了赣州府志。
   三僚人还告诉我,前几年有一个海外易经考察团直奔这儿是为了寻找“七星池”。“七星池”原来是七口池塘,它和人工开挖的108口鱼塘相连贯通,一脉相通的池水碧波荡漾地环绕润泽着整个三僚盆地。先人们把大自然的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拟人化地融为了一个整体:“七星池”犹如人的七窍通风聚气,而108口鱼塘就像人体的108个穴位,这种布局使静止的三僚似人体一样血液通畅、气血调和地充满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只可惜历经千年的沧桑后呈现在世人眼前的三僚如今只能看见几个残留的大坑被村人用来浸泡石灰,昔日的“七星池”和那108口鱼塘早已面目全非的不成体系了。
   经三僚人引领,我们站在村子的山头往下看,我们想感觉一下,三僚是什么魅力吸引了杨筠松。如有心去观察,三僚的地形还酷似一幅阴阳太极图形,原来是因为村里有两条弯延曲折的溪水平行地流淌在阴阳两极之间,溪水流至杨公祠前则二溪合而为一地形成了一条大溪流。最有意思的是,大溪流源头的水温左右两岸竟相差5、6度。缘由合二为一的那两条溪流水温不同,村里人把左边那条水温更冷的叫阴溪右边那条水温更热的叫阳溪。鸟瞰眼前这块大盆地,曾屋村、廖屋村分处在指针的两边,就象太极图形中的两仪。随行的风水学研究者胡玉春先生说盆地的四边各有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还有活龙脑、九尾杉、七星池、甘泉井、多士石、章光土、南箕庵、西竹寺等八景。传说,这其中就蕴藏着《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胡先生指着那块被人称之为罗盘指针的“罗经石”说:三僚的奥妙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探索清楚,这座“罗经石”上有一个地下溶洞,就从来没有人走到过尽头。十几年前爱探险的我走进了这个怪石磷露的地洞,看见了许多奇妙怪异的现象,也掉入地下暗河经历了一回死的考验。如有心去观察,三僚的地形还酷似一幅阴阳太极图形,原来是因为村里有两条弯延曲折的溪水平行地流淌在阴阳两极之间,溪水流至杨公祠前则二溪合而为一地形成了一条大溪流。最有意思的是,大溪流源头的水温左右两岸竟相差5、6度。缘由合二为一的那两条溪流水温不同,村里人把左边那条水温更冷的叫阴溪右边那条水温更热的叫阳溪。
   那一天,我们还赶上了村里在上演乡戏,偌大的墟场热闹非凡,竟有近千号人在围观看戏。我们关注的焦点则是那座2000年建成的杨公祠。三僚人说这是曾氏供奉的祠堂,是由福建的客家人赞助并施工的。祠堂是锁着的,我们无法入内,仅从外观上看其造型十分豪华壮观,外墙全是青石雕刻,正面墙壁刻满了浮雕,内容是杨公著书、出游、进政、考风水的四组大幅浮雕,仰视中呈现出立体化的人物栩栩如生得呼之欲出;人物下面以“山青水秀、江山多娇、群峰叠翠、玉溪春色”为题的四幅风景雕刻中的山水花鸟、亭台楼阁,其细腻逼真的工艺也让我们叹为观止。
   三僚村最富传奇的还是山腰上一棵十几里外就能看的见的形似伞盖的大杉树和树底下的形似包裹的两块巨石。传说杨筠松的弟子曾文辿当年也发现了三僚这块山环水绕的宝地,在曾文辿眼中这杉树如伞盖巨石如印章,他说:“这是一个好地方,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华盖遮荫,代代能文武,世世好为官。”师傅杨筠松却当即断言为:“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三僚人说,是杨公忍不住泄露了天机,所以他才没有后代,但他的两个徒弟却从此在这大山深处繁衍不息。替人看风水成了世世代代三僚人谋生的祖传技艺,三僚人和许许多多的人都把杨公视为祖先供奉着。三僚人还带我们登上了后山腰,站在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杉树下,三僚人虔诚地说:我们已把这棵古老的杉树视如了杨公的化身,千百年来,杨公一直伫立在山坡上,凝望着这一方山水,凝望着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7-3-31 22:24:10

三僚村风水传奇

三僚村风水传奇
三僚风水传奇——风水村里说风水
作者:刘晓春
(本文发表在《民族艺术》2002年第4期)
   1998年以来,每次回到老家都有人跟我说,我们老家现在不仅是将军县,也还有“风水第一村”哩!他们似乎知道风水跟我谋生的饭碗有一定的关系,总是叫我有空不妨到风水村看看。对于风水,自己早有接触,从小耳濡目染。我的曾祖父就是一位风水先生,可惜到了祖父辈便没有人再学这门手艺。家里至今还保留着曾祖父当年踏勘风水的罗盘,已经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古董了。在我的记忆里,迷信风水的父亲经常请一位“懂”风水的朋友来到我家,拿着罗盘在房前屋后忙碌着,我总是在旁边看看热闹,从来都不明白其中的奥妙。2001年 8 月,我终于有了一次机会,在风水村探访了三天,在别人的引领指点下,走马观花式领略了一番风水村的神秘,对风水也有了一点粗略的感性认识。
      
    杨救贫授业
    风水村就是江西省兴国县的三僚村,在县城东南约 64 公里处。现有人口 4600 余人,主要为曾、廖两姓。从唐朝末年风水大师杨救贫定居三僚授徒传业开始,三僚产生了许多风水先生,踏勘风水的足迹上至皇家陵园,下至平民宅第,形成了风水学说的形势一派,在江西、广东、福建乃至东南亚一带具有广泛影响,在潮汕一带犹负盛名。宋朝以来,仅廖氏就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其中出名的地师有宋朝廖月山、廖子安、元朝的廖国玉、明朝的廖炳章、廖胜概、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等七人,在当地留下大量的建筑风水,三僚人称之为“七廖下潮汕”,至今在三僚仍然有“不到潮汕不出师”的说法。随着潮汕人不断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间,三僚的风水声名远播港台和东南亚一带。当然,最为三僚人感到骄傲的,应属明朝廖均卿等三僚地师勘择的明十三陵。即便如此,在地师们世代居住的三僚村,也留下了他们许许多多的风水实践杰作。
    三僚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外看风水,风水堪舆文化的繁盛与杨救贫是分不开的。在广大的客家地区,杨救贫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然而史书多语焉不详,据明朝嘉靖15 年(公元 1536 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但三僚曾氏族谱却有关于杨救贫的详细传略:“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遂携御库秘籍弃职,云游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证所学。至虔州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曾文辿公邂逅于方丈之内,晤谈之中,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杨公为师,朝夕跟随,职尽弟子之礼,观玩山水,寻龙捉脉,得杨公仙师尽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形,峦头砂水,体用兼妙,遂通堪舆之大道,始得传播海内外,王公大夫欲见师徒一面,而难可得。又知我祖文辿公终非终老林泉之辈,故亲卜宅,得今之兴邑僚溪,细玩山水,八景奇观而留连忘返,因授我祖文辿以钳记。我祖文辿公遂徙家居焉。后师徒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名山胜水,尽兴而赏。如遇吉壤或图或记,留待后贤而发。逢困而扶,遇危则济,故又得杨救贫之美名。倦则归栖僚溪,师徒常以僚溪八景而乐游。常谓我祖文辿曰:‘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巉岩,赏南林之晚翠,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撼矣’。自是,僚溪八景因而得名。又所谓传得之有青囊秘旨,可作家传,世世相承。后朝廷追索秘籍归库,二公得虔州府宪之阴助,置以应籍以归御库,故二公得免于究。后师徒出游至韩信药口坝,杨公寿终,享年六十有七,我祖亲为卜,葬八仙下棋形,时乃光化三年,庚申岁三月初九日也。呜呼,一代地仙虽作古,而救贫美名与堪舆妙术,则共泰斗同存”。
      据史书记载,廖、曾两姓都从宁都徙居兴国三僚,“盖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明•嘉靖董天锡编撰《赣州府志•人物志》)。可能是因为这一缘故,三僚人非常愿意跟外人介绍杨救贫为三僚卜地开基的传说。据说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便与杨救贫云游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在宁都的赖村,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在他看来,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只会出大盗。后来在雩都的平头寨,曾文辿说这里是“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谁料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这是“五鼠下山,猫儿把水口”。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救贫,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好地方。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山水环绕,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但是,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他说,住在这里,子孙后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原来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姓开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现在为“三僚”)。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据说海外的风水考察团来到三僚,都会拿着这份地钳记,寻找其中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和“甲木水”。
    风水的解释与操弄
    我来到三僚村所在镇政府的时候,正好镇政府放农忙假,整个大院冷冷清清,值班的镇党委钟副书记陪同我前往三僚。来到三僚村曾主任家里,看见他家的装修与摆设颇为气派,趁主任忙着张罗的空隙,我偷偷的问钟书记,才知道曾主任也经常去潮汕一带踏勘风水,还曾经被人邀请到香港看风水,难怪他的穿着打扮也颇有广东富商的作派。稍事休息之后,曾主任便带着我一路参观起来。
    在三僚世世代代的地师眼里,三僚的山山水水几乎都被三僚人赋予了风水的合理解释。曾氏祠堂开阔的空地前面,有一条小溪一年四季长流,小溪由两股溪流组成,靠近曾姓这边的水流冬天暖、夏天凉,水质清澈,而靠近廖姓这边的水流则是冬天冷、夏天热,水质浑浊,水流从很远的地方源源而来,两股水似乎互不相犯,三僚人称之为“阴阳河”。在曾、廖两姓交界处有一块空旷的大坪,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那天,两姓的小孩站在各自的边缘互掷石块,总是设法抓住对方一人,非常残忍地逼迫他吞吃狗屎,但是两姓并不会因此酿成大规模的械斗,这种小孩之间的斗殴,其实只是一种民俗心理的表演仪式而已,在他们看来,小孩斗殴得越厉害,两姓则会越发达。在这块空地上,还有一块“和合石”,站在这块石头上,便构想了三僚人想象中的宇宙图式,三僚村的地形犹如一个巨大的太极图,整个村落是一个盆地,盆地中间的条状石山恰如罗盘中的指针,曾屋和廖屋分别居住在指针的两侧,犹如太极图中的两仪。盆地四周各有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和活龙脑、九尾杉、西竺寺、南箕庵、多士石、章光土、七星池、甘泉井等八个景点,形象地阐释了地师们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原理的理解。在三僚村的西北部,至今还有一株千年古杉,树干如半轮残月,树尾枝叶婆娑,壮年的时候有九个分支,故名“九尾杉”,传说为杨救贫亲手所植,这是杨救贫留给三僚的唯一纪念。今天我们看到的是遭遇了一场大火之后的“九尾杉”,在三僚有一种说法,“九尾树当旺,廖姓出人才”,据说对廖姓人更为有利,所以,人们传说“九尾杉”是曾姓人放火焚烧的。但是,正是这棵“九尾杉”,使得一批一批的海内外杨公信徒,不远万里而来,他们虔诚地朝着“九尾杉”顶礼膜拜,拾起地上飘落的杉叶,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终于实现了心中的遥远梦想。
    走进三僚村,犹如走进了一个风水建筑实践的展览馆。三僚村到处都是古代风水的建筑。这些自唐以来的风水建筑,每一个似乎都蕴藏着高深莫测的玄机,蕴涵了种种神奇的故事。在廖氏宗祠周围,有许多人工开挖的池塘,这便是著名的“七星池”和“百口塘”。据说三僚廖屋是四煞临身,为了避煞消煞,使廖姓后代人丁兴旺,明太祖年间,当时廖姓有名的堪舆术士廖厚公以“文公无蚊祠”、“月洲堂”为中轴,在白虎方按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在无蚊祠后龙构筑章罡土,由北而南开挖“七星池”,即“太乙池(土)”、“犁头池(火)”、“墨池(木)”、“曲尺池(木)”、“砚池(水)”、“牛月池(金)”、“太液池(土)”,使之如人的七窍能通气聚气;同时,先后在村中央开挖了 108 口水塘,如人体的 108 个重要穴位,“七星池”和“百口塘”皆以小溪相连贯通,使之血脉畅通,气韵流动,起到蓄气聚财、藏风得水、人丁兴旺的作用。
    在三僚村,风水建筑的实践往往被用来庇护某一家族获得风水宝地、保佑子孙昌盛发达的神秘幌子。三僚的许多祠堂如挂壁天井、蛇形、龟蛇会、半坑祠、狗形祠、美女照镜祠、无蚊祠、万方祠、月洲祠等,以及夫子弹琴、观音望海、凤凰翘尾、上水鲤鱼、蜈蚣形、猛虎回头、侧面卧虎、五虎下山等坟墓建筑,在一个个富含诗意的名字背后,却有一个个家族之间求生存、谋发展、相互倾轧的惨烈故事。在三僚,蛇形祠是一个著名的建筑。与其他祠堂相比,蛇形祠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进入祠堂必须经过一个门楼,再往右经过一段蜿蜒曲折的小巷,据说是蛇洞,在祠堂与门楼、小巷之间是一口半月形的水塘,与右厢相比,祠堂的左厢稍微前伸,在祠堂的神台脚下奇怪地摆放着一个香炉,而且天井的设置也令不明奥妙的人困惑不已,站起来看不见远处的天华山,蹲下来反而能看见了,因为天井的水檐前高后低,站起来的时候前厅的屋脊与人的视线之间的角度很小,屋脊挡住了人的视线,而蹲下去的时候,人以仰视往外看,屋脊反而不形成障碍。这些令人费解的建筑设计其实充满了玄机。传说曾姓的某位祖先在蛇形祠所在的地方放牛时梦见一条蜷曲的蛇,他觉得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在这里建起了祠堂。一开始,祠堂仅仅是依地形而建,这样的建筑将会“亏”(在人财方面弱于其他房份,风水设计上对某一子孙的不公平)房份,祠堂祖先的派下共有四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最为孝顺,所建祠堂将“亏”四房,于是将祠堂拆了重建,便有了门楼与小巷,四房丁财两盛。这样一来,老二又将面临灭绝的危险,老二向外公求救,外公告诉他,在神台脚下放一个香炉,便可得救,据说“破四旧”期间,有人将香炉丢弃于门口的水塘,二房人口日渐减少,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又重新将香炉放在了神台的脚下,二房人口大增,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净增人口达50 余人。稍微前伸的祠堂左厢,破解了长房灭绝的命运。因为天井水檐的前高后低,在风水上无法找到收煞的办法,三房无论如何都无法逃脱绝后的宿命了。
    很久以前,三僚村其实还有陈、刘、沈三姓,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只剩下沈姓与曾姓抗争,沈姓与曾姓隔河而居,坐落在对面的山岭上,两姓成为冤家对头。因为曾姓有不少人在皇帝身边充当国师,可能有机会与皇帝经常讨论堪舆之术,皇帝知道曾姓祖先的祠堂左缘没有“沙手”(方言,曾主任也不知道普通话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一堵土墙,大概起消煞的作用),皇帝便笑话他。这位曾姓祖先非常敏捷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跟皇帝说,沈姓人多,我们曾姓没有本事,不是我不知道,而是修好之后,沈姓的人会想方设法毁掉它。皇帝于是千里派兵,还由身边一个姓王的太监坐镇督修,“沙手”始成。曾姓为了借助皇家势力彻底剿灭沈姓,便使了一个大胆的绝招,在王太监回京的头天晚上,曾姓宴请王太监,饭后王太监暴病身亡,曾姓把王太监的尸体放在沈姓的祠堂门口,告发沈姓犯有谋害罪,皇帝派兵剿杀沈姓。其实,王太监究竟是沈姓还是曾姓谋害的,只有曾姓人自己知道了。王太监死后就葬在“沙手”旁,日夜守护着曾姓的风水,今天还能够看到王太监的坟墓,年久失修,几乎淹没在土层之中,只剩下一块碑石,也无法辨认上面的文字,这段在三僚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概真正成为一坯黄土了。如果不是曾主任的指点,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王太监联系在一起。皇帝还准许曾姓在正月十一大闹花灯,正月十四点神火,曾姓从此人丁大旺。曾姓趁这一机会又在风水上对沈姓予以彻底的打击,因为沈姓居住的地方属蜈蚣形,曾姓便在通往沈姓的道路上建一石拱桥,呈伸长的鹅颈形状,鹅吃蜈蚣,沈姓人烟日渐稀少,最后只剩下一家,今天也被迫改为曾姓祖婆的姓氏——钟姓,否则将无法在三僚生存。钟书记将我带到这户人家察看了一番,这户人家已经从河对面搬迁到靠近曾姓的地盘,距离石拱桥不远,与人换得一块田地,才建起了今天的房屋,他希望能够靠近墟市,生活方便,没想到房子的前后左右都被水田包围,几乎是孤悬在水田中央,他无法从外姓人手上争取到生存的空间,从外面进入他家也只有一条泥泞的田埂。看到这逼仄的生存空间,几乎毫无退路,我的内心只有酸楚。
    在三僚村,一旦某一块风水被人相中,而这块风水又位于别姓或者别的家族地域范围,他们就有可能采取舍弃生命的做法,以此获取这块风水。“猛虎回头”和“观音望海”就是属于这一类风水。曾姓的某一房祖先看中了“猛虎回头”这块地方,但是属于另外一房的地盘,只好采取嫖宿该房媳妇的办法,事情败露,被该房族人活活打死,于是告官,提出的条件是葬在“猛虎回头”。曾姓祖婆的坟墓风水为“观音望海”,背靠大山,群山环抱,山势蜂拥而至,前面视野开阔,一望无际,这座坟墓也有一个故事。曾姓曾经十八代单传,曾姓祖婆的娘家是钟姓,曾姓人发现钟姓的地盘上有一块风水宝地,可是要获取这块风水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曾姓祖婆为了家族大义,在一次回娘家的时候,舍命吞金,死于娘家。曾姓说既然人不明不白地死在娘家,没有任何要求,只求钟姓一块地方下葬,钟姓答应“平地你莫想,高山任你采”,正中曾姓下怀,获得了这块梦寐以求的风水宝地,据说从此以后,曾姓也开始打破十八代单传的困窘生存局面。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7-3-31 22:26:40

地师的传说

地师的传说
    三僚全村皆习风水之术。自从曾文辿、廖瑀师从杨救贫以来,代代家传不绝,皆有人精通堪舆之术,历朝国师辈出,约出国师 24 位,明师 72 位,其中由皇帝直接封为钦天监博士者有 36 人,著名的明十三陵等建筑,由三僚地师相度、督建。在三僚村,有不少关于三僚地师的神奇传说。
    杨救贫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救贫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救贫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救贫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救贫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救贫问弟子曾文辿此处何地,曾文辿说是药口,杨救贫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临死之前告诉曾文辿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救贫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曾文辿害怕卢光稠报复,也远走江西万载县西山隐居,后人称其隐居的地方为曾公塘。曾文辿著有《八分歌》、《泥水经》等书传世。
    自杨救贫将风水堪舆之术带出皇宫,在三僚授徒传业以来,许多地方在修建官府民宅、学宫书院之前,都会延请三僚地师择址定基,其中的代表作当属明皇陵十三陵。公元 1402 年,朱棣在金陵登基,他嫌金陵的水口石头朝外,意欲迁都,于是在永乐元年改燕京为北京,征三僚地师廖均卿等前往相都,规划宫阙。既然定都北京,自然要在京师附近建设皇陵,永乐六年(公元 1408 年)三月开始,廖均卿等地师历时半年,踏遍京师周围百里土地,终于在北京昌平县东之黄土山觅得吉壤。八月,廖均卿等人将相度黄土山之地图、地钳记,拟成奏章进呈永乐皇帝。朱棣亲往察看,见该地明堂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蟒山、虎山分列左右,如天然门户,甚为高兴。立即降旨封黄土山为天寿山,圈地 80 里,作为皇陵禁区。授廖均卿为钦天监灵台博士,督修长陵。在督修长陵期间,朱棣决定在黄土山建陵后,便赐廖均卿金剑一把、银锄一张,令其立向点穴,打开金井,不料泉涌不止。百官认为是由于掘伤地脉所致,欲治廖均卿欺君之罪。廖均卿说,黄土山其穴洪水滚滚,乃真龙之聚处,穴法无偏,只要圣主帝星鸾驾到,涌泉即止。朱棣果然鸾驾同到黄土山,但泉水却依然涌滚不止,朱棣龙颜大怒,命廖均卿迅速止住洪水,稍若不止,命在悬丝。廖均卿取出罗经地下一照,喝起山来,喝山将完,洪水即止。廖均卿又奏欲再深三尺方好,并断言再深三尺,下有石盆一个,石鲤一对。朱棣准奏。果然掘得石鲤石盆,朱棣龙颜大悦:均卿非凡间子,诚有仙风道骨。喝山山应,呼水水止。从此对廖均卿敬若上宾。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7-3-31 22:30:09

古风犹存三僚村

古风犹存三僚村
文章来源:传媒博客网   时间: 2005-4-21 22:36:56
    在赣州的几个县采访,三僚的名字不止一次被受访者提起。宁都、兴国、于都等地的客家文化研究者,在向记者介绍起当地的特色时,都不约而同地提起了三僚这个名字,而且总是与风水文化相提并论,称那里为中国风水文化的起源地。三僚至今活跃着四五百名“风水先生”,中国两大风水理论流派之一、江西形势派始祖杨筠松也曾在这里定居,因此被誉为“中国风水先生的故乡”。杨筠松成名在宁都,但却将定居地选在了兴国三僚,宁都成为杨的故乡,兴国三僚则是他最为钟情的“归宿”地。
   于是,三僚在记者心中充满了神秘色彩,探访的愿望便强烈起来。2003年9月11日,记者乘车从兴国出发,行程75公里到达该县梅窖镇,然后又租了一辆摩的,穿过10余公里的土路,终于到了久负盛名的三僚村。
三僚村的“成名”
   唐朝以前,三僚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杨筠松的定居让它声名远扬,享誉全国。
   公元879年,乾符末年,正值黄巢起义轰轰烈烈之时,一位身穿长衫的中年男子来到位于兴国境内的三僚村口,端详很久,才走了进去,在村旁一间无人居住的草房中住了下来。这位男子便是杨筠松。几天后,三僚村民|知道了他就是当时官拜金紫老禄大夫,职掌灵台地理事务的杨国师。
   陪记者一同前往三僚村的兴国县梅窖镇办公室干事黄明说,杨筠松在三僚定居后不久就利用他的风水地理之术为村子里的百姓勘察风水,选择吉穴佳壤。因为他的眼光独到,看得特别灵验,使生者居而能安,死者葬得其所,名声便在周围的十里八乡传播开来,很多人不惜千里迢迢来三僚村请他去“作法”。因此,三僚村的名声也随之响了起来。

    兴国县社科联主席胡玉春对堪舆(记者注:就是风水)文化研究了10余年,他说,杨筠松逝世时,也就是公元903年,他在民间便成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风水大师,享有极高的声名,人们为了纪念他,集资在他住过的地方重新建了一座祠堂,取名杨公祠,很多人都来上香祭祀他。因此,三僚村也成了很多百姓,特别是风水先生必去拜访祭祀的地方。
   因为所掌握的地理勘测术自成一派,杨筠松被称为中国两大风水学派之一的形势派始祖。特别是在三僚村,杨筠松所传下的风水地理术得到了后人的继承和发扬,出了不少享有盛名的勘舆大师,三僚也成了风水先生们经常聚会、交流经验和切磋技艺的重要场所。因此,三僚村的风水文化愈来愈浓厚,被称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一举成名天下知。
   永乐十一年夏天,一位著名的风水大师跟随庶吉士王英率领600精兵,历时6年,考察了辽宁、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6省,实行因地而形,用险制塞的风水术,主持了明代长城修复的勘测规划工作,把长城变成了一道纵深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位风水先生就是杨筠松的传人曾从政,他后来又为号称中国第一祭坛的天坛相卜勘测。
   胡玉春说,杨筠松来到赣南后,先至宁都怀德乡,生活了10多年,名声渐起,被宁都客家研究者和风水先生视为骄傲,后定居兴国三僚,足迹遍布赣南地区。他在研究堪舆术,造福百姓的同时还收徒传艺,培养出了为长城十三陵选址设计的廖均卿、永定著名圆土楼———承启楼的选址设计者陶张等一大批地理风水学家,至今在宁都、兴国、于都等县仍有不少风水先生称自己为杨的传人,仅三僚村就有四五百人号称杨的传人,以看风水为生,活跃在民间。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7-3-31 22:31:08

三僚村的现在

三僚村的现在
   胡玉春说,去三僚村,从兴国向东需要75公里,而从宁都向西需要45公里,处于两县的交界处,位置非常偏僻。
   9月11日,车刚进兴国梅窖镇,一幅巨大的宣传画便出现在眼前。上面写着几个大字:三僚——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然而,从梅窖镇中心街区到三僚村还要走10余公里的土路,而且路面崎岖不平,摩托车一路小心翼翼,记者坐在后面,提心吊胆了一路,半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三僚。
   摩的一直开到村子中心的杨公祠门前才停下,杨公祠大门紧闭,一副对联很是惹眼:学究天人泽被九州士庶,功参造化名倾万国衣冠。两座石狮孤独地守候在空旷的祠堂前,一缕香烟在门前的台阶上淡淡升起,周围很静。黄明说,平时这里很少有人来,但是每逢节日,就会来很多的人祭祀杨公,如果这里的风水先生新收了徒弟,就要来这里举行仪式,也很热闹。这里的人认为杨筠松喜欢宁静淡泊的生活,所以没有重大的事情一般不会来打扰他。
   三僚村的地形很独特,是个群山环抱的一个圆形盆地。盆地中间为平整厚实的黄土冈(当地人称黄土嵊),冈中间却孤零零凸起一座狭长的石灰岩小山岗,坐北朝南,名曰“罗经石”,北宽南尖,形状酷似罗盘中间的指针。罗经石上还有一孔天然石灰岩溶洞,深不可测,当地人取名“吸石洞”,这石峰就是杨筠松当年钳记里的“前有罗经吸石”。

 黄明告诉记者,到过三僚村的人,都会觉得这里的地形是一个堪舆使用的罗盘。《易经》曾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三僚村曾、廖二姓的村落,正好是太极中的“两仪”。三僚村是一个按照易经原理进行建设的古村,后天进行了“四维八景”的点化,以吻合易经原理。三僚村“四维”,就是在村子\\东、南、西、北四角分别建筑的东华、西竺、南箕、北斗四座寺庙。东华寺位于三僚圩东面东华山半山腰,距圩场2.5公里,还有东谷朝云、眠弓峻岭两个景点在这座山峰。东华山山顶是兴国县与宁都县的分界线,山北属兴国,山南属宁都县,山南麓有一座碧波万顷的水库。听着黄明的解说,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村子,顿时变得神秘万千。然而走在村子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记者却感觉村子和其他的村庄没什么两样,甚至比其他的村子更穷一些,房屋大都很破旧,朝向也都以整齐为主。然而,让记者感到奇怪的是,一路走过来,在这样破旧和偏僻的小村里,却有不少的高级轿车停在那里,村民张大山说,那是外地来本村请风水先生的,平时有很多广东、福建甚至香港、台湾的老板来这里请风水先生。
   黄明介绍说,三僚现在全村人口约4600人,分居在18个村民小组,居民主要是曾、廖两姓,大多以种庄稼为生,也有一部分出去做生意,最富有特色的是,这里有四五百名风水先生,活跃于赣、闽、粤和台港地区的民间。因为是杨筠松的故乡,所以人们很看重这里的风水先生,他们平时都很少在家,分布于各地勘察地形,这里实际居住的都是老人和小孩,青年人也很少。
   从原路返回,摩的换成了三僚村的,一路颠簸。的哥说,这里年底就会修成水泥路,不久前,一位香港老板来拜杨公,看到路面如此差,就对村里表示要出资20万,把这条通向外面的路修好,以方便更多的人来三僚。

zza0031504 发表于 2007-3-31 22:33:18

东山公墓----客家风水圣地系列文章

东山公墓----客家风水圣地系列文章
[ 作者:胡玉春    来源:本站原创    2005-2-9    值班编辑:龚映华 ]

三僚我曾介绍过一位国师曾邦旻的墓,即“罗山公墓”。
最近有朋友找我询问,三僚是否还有国师墓?我倒是很费脑筋。三僚最有名的国师墓,是廖均卿墓。但廖均卿墓相传是天葬,找不到墓穴。相传落葬时,其亲属和工匠抬至其生前择定的岭背猛虎下山形附近,突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大家慌忙四散避雨,不一会风停雨歇,大家出来一看,棺柩已失,山坡上已经隆起了七个坟堆,竟不知那一个是真穴
。这个地方在梅窖镇黄岭村,与三僚村一岭之隔。我2003年6月21日到达墓地考察,是一个典型的下山虎形,望碑在虎形的头顶,7个土堆正好是虎嘴的位置,实际上陡坡上突起的7块石头,很象虎牙。虎形还有二个前爪,而虎形的左爪位置上,葬着跟随廖均卿去北京堪舆的儿子廖信厚的墓。
找廖均卿墓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了另一位著名国师廖文政即东山公的墓。廖文政墓位于梅窖镇店山村老爷山眠犬形,老爷山并不高,但很宽阔,来龙雄伟,山上长着稀疏的松树,墓藏在一个小山窝内,整个地形象一只卧地狗,所以地名就叫眠犬形。墓在犬形的腹部。站在墓前,犬头和犬腿正好成为墓的左右砂手,墓前水口是二个小溪汇合,迎面来水。墓地的望口是远山横亘,重重拔起。整个东山公墓格局并不很大,但很精致。
东山公墓是明代隆庆四年建,清代康熙55年和同治6年重修,乾山巽向。墓面、石柱和横梁均为大理石,碑上的字剥落,横梁上还能依稀看见“太史世家”四个大字,墓为三拱,只有中间那拱碑上有字。中间碑文曰“明敕授钦天监承旨郎廖考东山公太 妣张氏婆 妣钟氏何氏婆 之墓”,碑右上角是“皇明隆庆四年庚午岁腊月”,碑左下角是:“皇清康熙五十五年丙午岁夏月觳旦 同治六年十一月吉日 ”(另孝子姓名甚多,由孝子、孙、曾孙、玄孙泣立,六世孙、七世孙、八世孙重修,名单从略)。二边墓面碑空白。墓地是由大块石料垒建,比较粗放。明堂很整齐,墓明堂外面还有三圈石级。墓地因为年年会祭扫整理,周围是青松葱郁,绿草如茵。
据廖氏族人介绍,廖文政兄弟仨人,他居中。作为一个风水国师,他很费心地为自己兄弟选定了三块风水宝地,分别是马形、眠犬形、白蛇吐珠形。相约谁先落葬,谁即按次序挑选风水宝地。他弟弟为了能够葬个好地方,后代子孙发达,不惜吞金自尽,先葬在最吉的马形。现在他们兄弟三房,马形的后代最多,是另外二房人口的总和。廖文政后代有七八百人丁。东山公墓和廖均卿墓在同一条山谷内,相距不过数华里。
三僚堪舆国师甚多,但他们本人的墓地却不易找,还希望有更好热心研究的朋友,去将这些文化遗产进一步发掘出来。 (节自<<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三僚>>一书)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 客家廖姓报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