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lbt 发表于 2005-4-20 13:31:18

“娃娃司令”肖华与“少共国际师”

1916年元月,肖华出生在江西兴国县一个建筑工人家庭。肖华的父亲是较早期的共产党员,任县工会执行委员,这使肖华在童年就受到了革命的启蒙教育。1928年,肖华加入了共青团。1929年任团县委组织委员,年底被推选为团县委书记。

  1930年3月,毛泽东第二次来兴国,就确定肖华任红四军青年委员。不久,罗荣桓政
委又让他兼任特务营三连的政委。三连是个新建连队,基础差,全连近百名战士,只有七条枪,其余的都是大刀、长矛。在后来的几次战斗中,肖华冷静、果断、指挥得力。特别是战前的政治思想工作深入,把全连官兵紧紧团结起来奋勇杀敌。接连几个胜仗下来,全连战士都由大刀、长矛,换成了步枪,战斗力大为提高。在罗荣桓政委的关怀下,肖华先后担任过营政委和三十团政委。率部参加了北上战役、吉安战役、漳州战役和一、二、三、四次反“围剿”,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1933年的夏天,蒋介石纠集数十万人马,准备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在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上,肖华和与会代表讨论向中央提出建立“少共国际师”的建议。这个建议被中央批准。一个创建“少共国际师”的扩红运动,就如火如荼地在根据地青少年中展开了。

  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博生县(今宁都县)正式成立。9月3日,经周恩来总政委提议,肖华被任命为该师政委。这个师在当时的红军中是一支最年轻的队伍,战士平均年龄不足18岁,还有不少十四五岁的红小鬼,很多战士没枪高。为了把这群娃娃兵培养成一支能打仗的红军战士,肖华首先抓练兵和军事知识教育。集训刚结束,第五次反“围剿”便开始了,“少共国际师”运用灵活的战术,在闽北拿口一仗,因兵力不足,眼看就要被敌人包围了。肖华组织地方武装埋伏在一条狭长的山林里,等敌人追到山道口,怕中红军的埋伏,不敢贸然进山,就在这时,山林里枪声大作,炮声隆隆。敌人认为红军在向山隘撤退,就掉转头进入山隘追赶。等敌人追赶到大山深处,一个红军也没有,只见树上到处悬挂着大小铁皮瓶(洋油瓶),瓶口还冒着硝烟。原来是地方武装把点燃的鞭炮投进铁皮瓶,鞭炮在铁皮瓶中引爆,好似枪声,诱敌追进山隘,而少共国际师从另一山口突出,甩开了敌人的追击,并截击敌人后续部队800余人。此仗打出了少共国际师的军威,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政委发来电报,称赞肖华指挥这场战斗是“铁拳初试”。

  从此“少共国际师”作为苏区的一支青年劲旅和主力部队一起驰骋疆场。在配合兄弟部队扼守黎川隘口的战斗中,敌人以七倍于我的兵力向我阵地发起猛攻,阵地上炮火纷飞,山头上树木着火,敌机疯狂滥炸,整个阵地摇晃起来,面对强敌,肖华联络地方部队在隘口的山谷中丢一路烂草鞋、破衣帽,还有些枪支,大有溃不成军之势。敌人认定红军从这隘口逃遁,就派重兵向山谷进发。其实这些烂鞋、破衣又是地方武装布下的迷魂阵,而“少共国际师”又从另一山道撤出,再杀一个回马枪,在狭谷中截击敌人部队尾巴,肖华沉着指挥。敌人受到截击,如热锅上的蚂蚁向山口突围。“少共国际师”以居高临下的优势沉着应战。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上千具尸体堆满山谷,污血把山谷染红了,可是钢铁般的阵地始终掌握在“少共国际师”手里。被敌人瞧不起的“娃娃”师顶住了国民党陈诚、罗卓英率领的王牌十一师的反复冲击,给进犯建宁之敌以痛击。

  黎川战斗后“少共国际师”几乎天天作战,先后进行了团村大战、驿前战役等艰苦卓绝的战斗,和数倍于我之敌进行了殊死拼搏。1934年10月初,“少共国际师”接受了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的任务,展开了石城保卫战。把敌人一次次进攻打垮。在一系列的转移作战中,肖华率领“少共国际师”告别了老区的山山水水和根据地的父老乡亲,渡过于都河,开始了长征路。

bfwjlsk 发表于 2005-4-20 20:33:47

这是真的吗

bfwjlsk 发表于 2005-4-20 20:35:12

我们客家在历史上是出现过不少英雄人物,这个故事我没听说过!!!

qsylbt 发表于 2005-5-11 21:55:14

难道还会有假啊?

兴国将军县,54位共和国将军!
详细快快查看 http://www.xgjjw.com/xgjj/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娃娃司令”肖华与“少共国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