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就 是 力 量
爱 就 是 力 量——读曹燮的《六百孤儿的父亲》
傅 翔
曹燮是我多年的朋友,见他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到了福州以后,交往甚密。可以说,对他的为人与性格我是有相当的了解的,可对于他的内心,我却一向不甚了了,似乎永远也捉摸不透他的想法。其实,他并不是那种城府很深的人,人也很率直,可我总觉得还有什么神秘的东西罩着他,使我无法透彻地了解他。
曹燮多年来的职业一直都是一名记者,从这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他都是写新闻与报道的好手。看过他的许多专题报道,联系到他最初写的一些散文,他确实有着许多同行没有的一手好文笔。他有激情,文章富于情采;写起文章来,出手亦相当快。这些都构成了他不愁职业与略微自负的原因。可能是职业的锻炼,曹燮的交际很广,我的许多朋友都是经过曹燮介绍才认识的。这也是他的长处,因为他的朋友大都很真诚,很坦率,也很有才华,是值得交往并令人放心的那种人。这点似乎印证了曹燮身上某种不错的素质,那就是对人的判断力与交而不滥的原则。
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曹燮往往能遇见赏识他的人,这构成了他事业变化的契机。如今,他突然就到了遥远的北京城,又开始了他那漂泊不定的记者生涯。在这转折的同时,他抛出了一本厚厚的稿子,交待我要写点东西,这便是人物传记《六百孤儿的父亲》。
我一向是善于推托这类差事的,可对于这本写收养孤儿的慈善家的书,我却一句话也没说就接受下来,因为它似乎出了我的意料之外,也似乎对我有某种奇妙的吸引力。读罢全书,我既感沉重又欣慰,沉重的是书中的人物与故事令我无法轻易掠过,欣慰的是我终于读到了作者的心灵。
这实际上是一本关于爱的书,其中有许多人的爱。主人公余祖亮并不是一个天生能爱的人,他有爱,但开始时他并不会爱。他出生于充满爱的家庭,但社会与时代都处在最没有爱的光景中。在那个以斗争为哲学的动荡年代,他的经历是独特的,但又是普遍的。在书中,他奇遇恩人与寻找恩人的故事感人至深,而他的“野人”生活及对动物的爱心也写得极为生动传神。作者显然溶进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所以才会有如此流畅与准确的表达。
读这样一本书是相当愉悦的,因为有爱。余祖亮因为本性的善良与天主的启示走上了慈善事业,他的转折并不很突然,但恩人的爱对他的启示却是巨大的。特别是有了信仰以后,这种事业更是获得了永恒的动力。没有信仰的力量,在一次次打击面前,人是很难站立得住的。信仰是爱的源泉,人是不会爱的,因为爱要付出。余祖亮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与精力,他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因为人会软弱,会动摇。只有回到信仰与爱的光照下,人才能舍已,才能救助别人。
曹燮显然侧重于人物的事件本身,对于余祖亮的内心世界,他同样没有非常深入地进行探查。特别是他内心的信仰冲突,他灵魂与肉体的争战,曹燮往往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计。另外,还有余祖亮收养的600位孤儿,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成长与未来,曹燮也还涉及不多,这也是一个遗憾。因为孩子的世界同样能够弥补我们对主人公认识的不足,从而丰富全书的内容与视角。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的出现还是让我感到了欣慰。这不仅在于作者的勇气与良知,更在于它表达出来的信仰与爱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纯真与善良,也让我感受到了主人公爱的诉说与追求。在这个贫乏爱的时代里,它就是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孱弱与冷漠的内心。
2003、7、5 福州 嗯..如果是爱情的爱,,力量会不会更大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