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xiuhong 发表于 2003-1-27 11:21:05

客家說唱藝術大師徐木珍先生訪談錄[轉]

http://www.google.com.hk/search?q=cache:EhSwTtxJ4qYC:www.cc.nctu.edu.tw/~lccpan/newpage144.htm+%E5%BE%90%E6%9C%A8%E7%8F%8D&hl=zh-TW&ie=UTF-8

前 言:

在流行搖滾樂、重金屬的臺灣,不論台語、國語免不了都受到這波風潮的捲襲,台語有像施文彬最新專輯就有一首以西方搖滾歌王「麥可傑克森」的曲來冠上台語的歌詞,而有了「誰是老大」這首歌,當然在國語就更多翻自日本或世界各地流行樂的歌譜。在流行的線上,我們自己的傳統在哪裡呢?台灣這土地分布了很多族群,也因此有許多的方言,除了國台語,屬第三大的就是客家語了,我認識了三、四個客家血統的同學,但很令我吃驚的是,他們居然只會講些很普通的客家話,更不用說客家的民謠了。這種現像就像戒嚴前後時期,很多都市小孩都不會說閩南方言一般,現今閩南話總算不再受到歧視,但客家話呢?現今雖然方言抬頭了,但還是有許多傳統的東西快消失了,如客家山歌。基於一種探索、和對客家文化的好奇,我們這一組聽了老師的介紹,就毅然的決定去拜訪這位名師「徐木珍」先生,他是目前臺灣裡算得上國寶級的客家民謠大師。我們懷著無知且謙遜的心來到義民廟訪問了這位盛名的老先生。以下是我們精簡過的訪談內容。



問 答 的 內 容:

問:老師年輕時是如何學得客家音樂?

答:八音是經由拜師習得,多聽多學,到處找人學習。年青時就學了多樂器和唱歌。八歲時就喜歡打鼓,常和鄰居小朋友一起玩樂器,有點像現今樂團的那種架式。歌曲大部份學客家歌,而當時的流行歌對我而言很難引起興趣,但會拉也會唱,但由與視力和語言上的障礙,所以只聽得懂咬字清楚的歌曲,而譜我則一聽即可習得。

問:老師有開類似教唱客家歌的班嗎?

答:由於我的要求嚴格,且對學生素質要求較高,所以雖心想教唱,但現今學生總想一步登天,不能循序的學習,使得客家歌的傳承並不順利,而目前有兩位每星期二來一次學胡琴的學生,這兩位是比較努力且有毅力的學生。

問:老師為何會去從事算命呢?

答:算命才是本行,並不是靠拉胡琴教學來賺錢。而學音樂學到十六歲後,總覺不能有多大的進展,對生活上並不能求得溫飽,就跑去學算命,當時從二月學到當年的七月就出師開始幫人算命解運,但在四十歲前,生活並不穩定,一邊算命傳賺取生活費,一邊又和音樂同好玩起樂器,而在四十多時開了目前在義民廟旁的這個店面,生活才算穩定。

問:老師如何刻服困難去學習音樂?

答:年青時,對學樂器的狂熱並不因為視覺上障礙而沒信心反而廢寢忘時的摸索,瞭解。靠著自己的雙手去摸來感受樂器的音調,如此造就敏銳的聽覺。也因此能靠單純的聽力來記譜。

問:客家歌有分派別嗎?

答:分派到處都有,有地域上的分派,如廣東有廣東口味,臺灣有臺灣的調調;也有因老師的不同而分派。而目前臺灣大概有傳統派和創新派,而我所唱所奏則是最傳統、純正的客家民謠。而真正傳統的客家民謠並無所謂派別。

問:客家民謠和台語歌的唱腔有啥不同之處呢?

答:並沒有啥多大的差別,在腔調上一樣都分C調,F調之類的,並無什不同。

問:老師如何去學「隨口」山歌的呢?

答:所謂「隨口」是你聽到什、看到什就把它表現在歌曲上,是需要時間來慢慢學習的,是一種機智的反應,這要看各人的感受和對字詞的內涵,並不是說學就學的,都要經過努力與生活上經驗的感受才行。

問:老師有把隨口的歌詞記起來嗎?

答:隨口的歌詞是難記錄的,因為這是當場隨興的演出,不是事先套好的,除非有很好的記憶力,不然記不起來當時唱了啥。而隨口的表演方式是,你給定一個題目,而對這題目來發揮,這就是「隨口」。

問:老師的胡琴拉的很棒,那老師對於現今很有名的溫金龍有何看法?

答:他也拉的不錯,只是只聽過他拉流行歌曲,是西樂的拉法與節奏,但沒聽過他拉傳統的音樂,也不曉得他會不會,不過他拉的不錯是真的。

問:所謂九腔十八調的意思是?

答:九腔所指的是各地方有各地方的腔調,而以地方做分野,所以九腔理當然是以地名來分的,而一個腔有兩個調,所以稱為九腔十八調了。

問:在表演歌曲時,有沒說特別一定要用什樂器呢?

答:這是當然的,有些樂器可以表現某些特別的感受,但重要的樂器是不可少的,嗩吶、胡琴,鑼鼓,都是很重要的樂器。

問:對於現今傳統和流行的客家民謠將會如何發展呢?

答:現在的年輕人連說客家話都有問題了,那會如何發展呢,流行歌有流行的特色,傳統有傳統的味道,但客家歌謠發展到現在,流行的客家歌謠已經很少有傳統的那種調調了。

問:老師對於客家歌謠的傳承有何計劃呢?

答:想傳是當然想傳的,但如沒有人要認真的來學,我如何傳呢,能留下去的當然不錯,但如留不下來我也沒辦法不是嗎?主要是想學的就學,不想學也無法強求的。對於現代大家追求流行與創新,那是狠不錯的,但如把傳統那種味道丟了,那不是很可惜嗎,如果傳統和創新能兼顧,不是很好嗎,如在創新的歌曲中能一聽曲調就知道是客家民謠的曲調,那樣就沒有背離傳統歌謠的感情。像現在許多流行的台語歌有些能兼顧傳統,有些就包含很多西方或國語的調調,不過只要是兼顧傳統的台語歌,一聽旋律就可以知道是台語歌,這就是真正的創新,沒有把過去的東西丟掉的創新。要傳承真的須要想學的人才行。

 

 

後 記:

在訪談中,徐老師的有問必答,給我們很大的幫助,且老師隨和的態度也讓這訪談進行的很順利,更重要的是老師身旁有位不知名女士的解說,也解決了一些我們很多的疑問。對於傳統的發揚,和流行的衝突,老師在這方面有很多感慨,也著墨最多,也是給我們感觸最深的地方,而在訪問後,由於那天很恰巧的是老師那兩位認真的學生在這天上課,就和老師合奏了幾首歌曲,有傳統的「青春桃花開」〈第一首〉、「四言歌」〈第二首〉和平板的「山歌子」,後又獨拉了中國國樂的「鳳凰花開」、「王昭君」〈好像第三四首吧〉。現場聽了老師拉的胡琴,感覺上真的是不太一樣,後來聽到他的兩位學生說﹐○其實老師的胡琴都是自學的,所以手指的按法和正統的按法不太相同,而有老師自己的獨特味道。

說到老師的兩為徒弟,我在這想特別的介紹一番,一位是在桃園開油罐車的賴先生,他是二弟子,另一位是在頭份賣香腸的先生,或許你和我們一樣聽到他們的職業而吃驚,但我們卻很佩服他們的執著,他們雖然並不是觀念中那種高檔的職業,也因為不是所以才更欽佩他們,至少他們不像一般來老師這學習的人自命不凡,卻背地裡想偷得老師的一些歌詞曲譜的那些人,外表似乎在國樂方面有些成就,而裡子卻是別人創作。

總而言之,這次訪談很順利的結束了,我們也得到不少東西,對客家歌謠也有了大概的了解,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們就從這萬里路中找到老師這樣的人,也獲得了書中沒有教到的很多經驗,這真的是不錯的作業方式。

 

 

徐木珍先生生平:

我們這次很榮幸的拜訪徐木珍先生,也獲悉許多很多有關他的生平事蹟及主張。在這裡很高興的把它與大家分享。

徐木珍先生週歲時,罹患麻疹,高稍不退,適逢二次世界大戰,空襲頻仍,延誤診治時機,以致雙眼失明,右眼失聰,又因家境清貧,未能上學,致無學習點字的機會,為上蒼賜給他極為敏銳的左耳,以及博聞強記的能力,憑著這些異於常人的稟賦,他從七八歲起學習客家傳統山歌,並拜師學習二胡,三弦與嗩吶等樂器的演奏,它的音感極佳,技藝精湛,並且,他對客家山歌中的老山歌、平板、山歌子等三大調,以及北管大曲。蘇萬松等造詣極深。更難得的是,徐先生可能是目前台灣碩果僅存,極少數能夠依情境變化,隨口填詞,唱出契合情境的客家山歌演唱者之一,而我們很幸運的,能拿到徐老師隨口填詞的幾首歌,附於下表,(一)由於徐木珍先生熱愛客家傳統歌謠,唱腔圓潤,音域寬廣,且能自拉自唱,即興填詞,故其山歌深受社會各界喜愛,自十餘歲起至四十餘歲之間,曾灌錄一白多首客家歌謠唱片,在此次訪問的義民廟旁邊,就有一家歌謠販售的商店,裡面的確有數十張徐老師親口唱的客家山歌及他所彈奏的曲,我們也買了幾張,附於下面(二),他將客家歌謠中所蘊含的各家語言、音樂。文化之美,特別是隨口山歌發揮的淋漓盡致,足為示範,也為客家文化在台灣歷史的發展,留下註腳與見證。

從此次訪問當中,不難發現他一生不向殘障命運低頭的奮鬥精神,以及因此而表現的音樂才華及自信,他的故事各屢次被各節目,如范振乾先生所住持的“座標時間”廣播節目等所提及,並且實至名歸的贏得第六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民族音樂獎”得主,拜網路發達之賜,我從網路擷取報紙獲獎時的報導,而此事還是1998年年度一百大新聞之一,附於下表(三),足見得徐木珍老師所代表的意義與他對客家文化所做的貢獻,的確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

除了此外,多才多藝的徐老師,他的另一項才能便是幫別人算命,而據他說,算命才是他的事業,從許多人口中得知,他算得命蠻準的,我們本來有人想請他幫他算命,不過很可惜的因時間太晚而作罷。

 

隨口山歌秘訣:

徐木珍老師擅長的隨口山歌,是需要豐富的知識及廣大的想像力才能作成一首好聽又和於曲調的歌,如客家山歌教唱者胡泉雄老師提出唱好山歌的要訣:「(1)即興作詞的文學修養:客家山歌的歌詞,除了少部份以外,通常是一首「七言絕句」。所謂「七言絕句」,就是每首詩有四句,每句七個字,共二十八個字,其結構與體裁,必須講求押韻與平仄。更重要的就是,山歌歌詞的意味,要能配合唱時的環境與情景,或是在對唱的時候,要唱出自己心中的隨意思與感受。還有講到詞改譜的作曲能力。他說,一般歌曲,都有固定的旋律與歌詞,不能隨意刪改,但客家山歌則不同,歌詞既然不固定,那麼旋律的進行,也要配合歌詞而變化,干萬不能以同樣的旋律,用「張冠李戴」的方法,硬套不同的歌詞,因為「唱歌是語言的音樂化」,歌曲的旋律高低,最好能與歌詞的聲調接近,越是接近,則越能清楚順口。」而客家民俗研究者張秋台也提到:「山歌是早期客家男女,在山野肩挑粗 活中,用以宣洩鬱悶,表答愛恨情懷之良方,或許難登大雅,但是不論村夫野叟,莊稼羅漢,都能對口放唱,隔山應和,歌聲傳遍山野,是客家最豐富之文化資產。其形式多為七言句,歌詞內容多有男女打情罵俏,或詠嘆生活,認知生命;或對自然、人物、工作等所產生之感懷情思,茲列舉多則不同風貌,或雅或俗,畢竟是生活積澱,流傳鄉野而頗為傳神之詞句,識者應以嚴肅之態度,從文化上、語言上之觀點觀之,而不必以庸俗或偏邪視之。

從以上可得知,唱隨口山歌真的不簡單,既要保持客家風味,又不失作者當時的心境感受,不過很遺憾的,此並沒有留下很多的文件,除非有人真的想傳承,不然台灣碩果僅存的隨口歌王的真跡就要失傳了
http://www.google.com.hk/search?q=cache:EhSwTtxJ4qYC:www.cc.nctu.edu.tw/~lccpan/newpage144.htm+%E5%BE%90%E6%9C%A8%E7%8F%8D&hl=zh-TW&ie=UTF-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說唱藝術大師徐木珍先生訪談錄[轉]